交流站

with No Comments

卫理公会青少年活动中心招募义工 MY Centre卫理公会青少年活动中心义工招募活动进行中,欢迎有心志服事社区的人士加入义工的行列。 MY Centre的成立的目的是透过场地及活动服务青少年。因此,近年中心须经常进入学校及社团办活动及营会,故需要有心志服事社区的人士加入义工行列: 日期 活动 3月18-20日 中区中学生生命沖击营 3月24-26日 麦子体验营+说明会 3月24-26日 沙灘巧固球赛 4月7日 UCTS学生团契桌游介绍 4月8日 中兴中学半日营 29日-5月1日 卫理中学学生团契少年营 5月16-17日 KL Taylor大学生活营 5月20日  东山小学小六激励营 5月26-27日 青春无悔(公开) 凡18岁或以上、无不良嗜好、热心助人的成年人皆可申请。有意者可在面子书:Myc Sibu下载义工申请表或前往中心填写。 另外,5月26-27日中心将举办公开的“青春无悔课程”。此课程是灌输青少年正确的爱情观及婚姻观,婚前不发生性行为,婚后不发生婚外情,让青少年可以过一个不后悔的人生。 同时,MY Centre亦欢迎青少年参与该中心所提供的每周定期活动,兹将活动尽列如下: 每逢周一下午3-5pm 桌游基地(公开、免费) 每逢周一晚上6-8pm男子巧固球队练习(公开) 每逢周三晚上7-9:30pm女子巧固球队练习(公开) 每逢周六早上9-12pm少年籃球队练习(公开) 每逢周六早上9-11am桌游基地(公开、免费) 还有,MY Centre每逢周一至六(假日除外)8am-9:30pm固定开放,场地有羽球场、籃球场、乒乓、健身房、乐器室、舞蹈室、KTV。 欲知更多的详情或预订场地,请在办公时间致电084-311311/311313询问。 第九届世华圣乐领袖密集课程 … Read More

卫理报新书推荐

with No Comments

作者:陈洁雪 售价:RM20 初版:2015年12月 书号:978-967-452-004-5 记录了陈氏和江氏两个家族一百年来的记史。当年的鸦片战争、下南洋、二次大战、殖民时期、砂共动乱,都是两个家族所经历的艰辛岁月。

家事国事天下事:砂州各区办烛光祷告会 古晋民都鲁数百人守望代求

with No Comments

整理/韵琴 民都鲁区“为Raymond Koh牧师祷告”烛光祷告会于3月11日晚7时30分,在卫理民恩堂举行,约有600人到场支持并进行祷告。 祷告会开始时,砂联合教会民都鲁分会主席Pastor Joseph Raja带领了开始祷告,之后由叶荣珠牧师及杨夜玲牧师以国语及华语带领大家进入祷告。 现场虽有大约600人,但大家都非常合作,也保持非常静默肃穆在神的面前祷告。中途大约8点突然有雨滴落下,部分会友只是走到雨盖或圣堂走廊避雨,没人回家。 15分钟后,雨停了,在民都鲁教区长张碧全牧师以华、巫双语祝祷后,祷告会准时在8时30分结束。 另一方面,古晋区亦在3月12日晚7时30分假古晋中央广场进行同一烛光祷告会。由于当晚下雨的关系,人潮并不多,约有300余人撑伞支持,为失踪已久的许景城牧师祷告。 较早前,泗里街教会也于3月9日晚,假新怀仁堂多种用途中心进行,约有100余人到场支持。

“2017年多元宗教论坛会” 各宗教代表谈“信仰与公义”

with No Comments

由诗巫回教资料中心(Islamic Information Centre)主办,并邀请诗巫各大宗教代表出席的“2017年多元宗教论坛会”于2月17日在诗巫回教大厦进行。 2017年多元宗教论坛会的主题为“信仰与公义”,主办单位分别邀请了基督教、回教、佛教与兴都教的代表发言,以了解各宗教对“信仰与公义”的诠释。 出席者除了各宗教的代表之外,各政府机关亦受邀派出代表人员出席。 代表基督教的是卫理公会砂华人年议会的黄敬盛牧师,并通过圣经的解释,告诉出席者们“耶稣是公义与爱的化身”。 佛教、回教与兴都教的代表亦分别发表了他们的解释与意见,让在场者对他教有一些了解。 归纳来说,任何一个宗教的教义都有其好的一面,然而,仅仅是听取而不遵行,亦是枉然。(韵琴)

诗巫福儿院 打造一个以孩子为中心天地 吉隆坡儿童之家前来学习、观摩

with No Comments

日前诗巫卫理福儿院杨启好院长收到了一封信,提及: “在诗巫福儿院里,能够看见孩子们的笑颜和听见他们许多的欢笑声,有健康的运动和良好的品格。值得一提的是,院生已培养起“总是心存感恩地领受这些的恩典与福分”,不会浪费食物;到户外用餐后,都会将菜渣和餐具分开并排叠好。这真是他们为主做美好的见证。自觉有点不配,并且让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的功课……非常感恩,看见诗巫福儿院的董事部和院长特别注重孩子们的需要,以孩子们为中心,非常细心、用心和关心,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完善、 合适和舒服的生活环境居住。” 这是吉隆坡卫理儿童之家主任胡小琪姐妹所写的信,她是于2月20日 至 3月1日与儿童之家的主席徐恩杰牧师夫妇一同前来,到民都鲁、美里及诗巫的福儿院观摩与考察。他们表示从中学习到很多功课,并形容十天在福儿院里“空空的来,却满满的得着”! “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在福儿院裡群体生活是那么喜乐、 多姿多彩,多么热闹的一个大家庭呀。在福儿院里有学不完的功课,不同方式的学习让我开阔眼界。”胡小琪对于院生们的礼貌,彼此间的互动,年龄较大服侍较小的弟妹,还有各方面都自动自发,相互相助地一同做事情,真是可佳的合作精神都赞不绝口! 胡小琪主任也看见诗巫福儿院有非常成熟和有规模架构的行政,各职员的工作范围也十分清晰。同工们都懂得如何更有效率地处理事务。此外,福 儿院也持守着一个理念就是:同心、同行和同工。福儿院的同工们不单只是委身在于他们的岗位上,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谦卑顺服的心!同时,从福儿院同工身上可看见和感受到 一个团队里彼此配搭的很喜乐。福儿院不但培育了一群品格良好、有礼貌、有纪律、有群体合作精神的院生,更是培育了一群基督精兵的院生和同工。(孟礼)

梁家麟:领袖绝不可以迷路 领导的核心价值:开荒、吃苦、火热

with No Comments

“教会到底需要怎样的领袖?你知道吗?”梁家麟牧师在2017年传道师学校的第三讲“领导的核心价值:开荒、吃苦、火热”中,如此提出疑问。 他自嘲不大懂领导学,更不懂行政管理;但根据他的有限经验,非营利组织的特色,是多元组合的群体,主要顾客至少有好几群;而且每一群都只具有否决权,而无决策权。其更是多项目目标群体,领导团队主要是一群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s)。 在领导课题方面,主要是异象与人事。异象即灵命、知识和经验;人事即性格、关系、知识和经验。然而,性格与才能同样重要。 梁牧师指出,领袖的作用很重要,领袖拥有着压倒性的地位,首先要注重的是领袖的形象。他认为,“牧者/领袖也是人”的概念在华人教会是行不通的。信徒往往把牧者当作“次神”看待。因以往牧者的形象是清、廉、贫、俭,这个形象烙印在信徒脑中而影响至今。 “因为牧者是道德/属灵的典范,证明‘道不远人’,道的亲和性与现世性,证明‘尽性知天’,人兑现信仰要求的能力与实现信仰的可能性。”同时,领袖是有着父亲形象的,这一点与犹太人极其相似,恩威并济,既是严父又是慈父。 另一方面,就是牧者的作用。梁牧师说,大海航行靠舵手;因此,牧者必须端正思想,进而提出方向,并确定目标。牧者也需晓得如何安定军心,摆平各方矛盾,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精神,在困难时不惧不馁。牧者更要略作示范,但华人一般较接纳领袖与民众的差等待遇,故毋须事事参与;仅以某些行为证明领袖确曾践行理想,间中参与,以示亲民即可。 成功领袖的个人条件 梁牧师亦列举了成功领袖的个人条件,即道德操守、个人魅力、人际关系、背景与关系网络、年龄与经验、与群体的共同性、工作能力与在位年资。 从有效的领袖到有效的领导,依靠着不仅是领袖的技巧,不仅是个人魅力;而是晓得为组织确定使命,动员组织所有成员为使命而拼搏(getting things done through people)。然而,今天却出现了严重的领袖荒,配搭的专业同工期盼有好的领袖带领,而非自行成为领袖。还有就是“庙祝心态”太严重,以及上一辈“驯化”(domesticated)了年轻一代或数代。 梁牧师认为,领导的核心价值,即开荒、吃苦和火热。开荒是接触现实,领导要有愿景,但得认识与愿景有异的现实处境,以愿景对照现实,不要将自己拘限在机构/组织的小世界里。不受机构的现实限制,方能认识外在的现实,突破所服事的小群体,突破井然有序的行政世界。 开荒是创新,要有求变的心,发现外在环境的转变,并发现内部的危机与机遇,继而寻找改革的最佳方案。毕竟在一个快速转变的世界,保守谨慎一定不是美德,而是慢性自杀。 开荒也是寻求突破,要拒绝过多的自我保护,创造需求群体,扩大需求群体,并进一步推展组织的使命。 开荒更是全盘更新,改变不仅是对现状的修修补补,而是全盘的检视与更新;并转换思维方式,新瓶新酒,在原制度外另辟蹊径,另做安排。 开荒还是寻找自己的潜质与优势,不完全是向外,也是向内的开荒;不仅问外在的需要,也问自己的可能性,更要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建立竞争优势,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不要面面俱圆,要讲究特殊专长。 开荒是不断寻求突破,在顺境中已居安思危,自我突破,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寻求与开拓新的对象,而非专为讨好“旧有顾客”(绊倒信徒?) 开荒是不断重新确认核心价值,区分“不变与变”,围绕核心价值来吸引价值群体,再以价值群体组织自己,并为核心价值注入“时代意义”(revitalization)。 开荒是将核心价值和使命跟自己的组织分开,不要将自己的现况等同于使命,以为自己做什么都对,什么都不可或缺。组织不等于价值和使命,组织和组织里的各样规矩更非保卫的重点,永远以组织外的使命(≠组织正在进行的事工)来检视组织的合理性。 吃苦是敢于承担 另一方面,吃苦是敢于承担,拒绝成为旁观者,拒绝为现实问题寻找罪魁祸首或替罪羔羊,拥抱现实,承认自己是现实问题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进入建制之余,从中改变建制。 吃苦是付诸实践,拒绝口号,拒绝概念游戏,并将使命宣言转换成更精确的目标:永恒vs短暂, 神圣vs人间。教会与福音机构通常不缺乏意念,缺乏的是将意念化为实际行动的意愿和能力,一旦化意念为行动策略,就要实际去做。 吃苦意味着谦卑的态度,提防正义化身的傲慢,放下身段,俯就现实,付诸实行;不可光说不做,永远自觉正义的化身,弄脏自己的手。 吃苦是生命的再投资,牧者必须拒绝吃老本,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要节约今天享受成果,集中资源再投资,享受工作而非工作的成果,做到精益求精,客旅人生。 吃苦是敢于坚持,任何新计划,刚推行时都不会完全顺利,必须坚持一段时间,才决定是否放弃;不要浅尝即止,寻找理由放弃尝试。甚至要顶着反对的声音,顶着观望的态度,择善固执,知难而进,最后才能创造传奇。 吃苦是服事人,领导者应当自认受人恩惠良多,别人选择你,并愿意追随你;他们期望你能帮助他们达到生命的目标。领袖应该自觉亏欠众人。领导者有责任发掘追随者的潜力,鼓励他们加上后天的努力而攀登最大可能的境界;不仅分派工作,更是分派机会。 吃苦是敢于让身边的人受苦,帮助发掘和利用人的潜力,给予机会让其发挥,成全生命总会为人带来痛苦(圣经中说的“管教”)。 吃苦是忍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同时活在理想与现实两个世界,同时承认它们的真实,拒绝all or nothing的思路,接受不完美的实践,异象和目标从不妥协,策略和短期目标妥协,对人妥协谦虚、温柔、忍耐。 成功的四大元素 在火热方面,梁牧师亦提出了计划成功的四大元素,建立标竿、严格的领导训练计划、领导以身作则,以身体力行设立严格的标准,尊重每个成员的尊严。 梁牧师说,领袖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向追随者解说异象,但这是永远无法解说清楚的;他只能以身作则,带领他们进入异象,并示范如何追求异象的实现。实际去做的时候,要将理想个人化,领袖必须谨慎言行,他不仅代表最好可能的现实,更是尚未实现的理想。 亲身示范之后,就要知所行止,扮演好GPS的作用,永远知道如今在什么位置,下一步该朝什么方向迈进;因为所有人都可以迷路,领袖绝不可以。 另外,成功领袖三个元素是机会、能力、认同与投入感。他重申,最有效率的领袖从来不强调自己,心中无小我,只有大我;并且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为组织摆上,组织的荣辱即个人的荣辱,不推卸责任,却归功于众人。然后,就是为组织树立新标准,树立典范,寻找希望创新、相信创新又执着于创新理想的员工,一起为创新而不眠不休。这样才能带动整个机构创新,让机构里工作绩效卓越的同工成为榜样,提升整个机构的眼界和愿景。 … Read More

梁家麟:不埋怨当注目美善 事奉得力与喜乐的方法

with No Comments

牧者要事奉得力与喜乐,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呢?梁家麟牧师建议牧者们,必须立志过不一样的生活,因为基督徒首先是个生活方式。 同时,道成肉身的服事,即是认同受众,“(耶稣基督)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九36),没有区别,就没有怜悯;与受众有分别,才有真正的服事。 此外,基督徒不属世界,不是说不能做出色的专业者或成功的生意人,但必须有取舍,与其他人有区别。但是,区别什么可以因人而异。若是手扶着犁往后看,既爱世界又爱玛门,左右逢源,就不切实际了。还要拒绝顺应潮流,拒绝跟风,在变中更得注意守常。 那进修装备要到怎样的地步才足够?粱牧师说,潮流话题的真实性与恒久性需要注意,但与时俱进有时不一定有效,重要的是不离地,意指紧贴地面,立足人群。可是,传道人又不能不离地,不要惧怕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批评。保本与专注,是持定一个专业,做到出色,抑或是做传统主义的事奉者。 牧者当减少怨气 然而,牧者要如何保持喜乐的心?梁牧师认为,牧者当减少怨气,因为埋怨是很有毒性的东西,不要自觉为受害人,寻找替罪羊;更要有分享精神的重拾,意味着在缺乏中的分享,即是有目的的舍弃,一生的奉献与分享。还要感谢的心,对每个身边的人感谢,因身边的人而对上帝有感激之情,要肯定他人的贡献,并肯定别人的使命。 要注目美善,因为“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你们在我们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上帝就必与你们同在。”(腓四8-9) “现今社会被负面事件充斥,人们的情绪一直被负面情绪蔓延,所以牧者们当要注目美善。” 梁牧师强调,努力发现人和事的美善,不要以偏盖全,肯定善良是多数,寻找人性中的美善处。还必须使自己的眼目专注于这些美善的地方,毕竟You are what you eat,要读好书,吃美食,专注想美善的东西,不要躲在小弟兄和小姐妹的世界。再者,牧者必须藉周围的美善榜样努力学习,寻求进步,要寻找可供学习的对象;不要成功主义,但也不要失败神学。牧者们没资格成为“独孤求败”,凡成功皆有原因,有可供学习的地方,可以先模仿,后自立门户。 要学习克制罪恶,不要村上春树的刻板生活,不要一颗不羁的心,对人性(包括自己)的丑恶的深刻理解,能够把别人的罪性看得这么透彻,心中必定有其黑暗面。因深入才有共鸣,要知道,负伤的治疗者通常都是伤过的人,才能够发觉有治疗的需要。同时,牧者要过纪律的生活,但绝对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志力,要将生活大多数内容变成常数,把自己钉得死死的,专注控制少量变量。“美善是一个定意,一个决定,牧者当防范内心黑暗,并以光明驱走黑暗,对上帝要保持善意(Good will),对他人也要保持善意。” 梁牧师又引用使徒行传二十章17-35节,结论出保罗事奉的三大原则来鼓励牧者: 一,持续不懈 保罗提到,他是如何持久不断地服事以弗所的弟兄姐妹。“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谦卑……。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18-20)从中得知,保罗深知专注的重要性,不仅是认定领域,更是认定受众。人的工作长久才见果效。” 二,目标清晰 保罗表白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只有一个关怀,就是使信徒获得好处。“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20) 保罗说他连性命也不计较,单单关心所领受的使命是否得以完成。“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24) 保罗以个人事奉为例。他没有收取弟兄姐妹的供养,却是自行工作,带职事奉。“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33-35)就因保罗事奉目的单纯,故能感动他人。” 三,信任信靠 保罗依赖上帝和祂的真道。“如今我把你们交托上帝和祂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32) “我素常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上帝国的道。”(25) “我相信这是事奉的得力和喜乐最关键的基础,不一定是喜乐,却一定是甘心和满足。” 另一方面,他也建议牧者当有四个习惯与四条关系链,即: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建立道德生活、建立事奉技巧,以及建立信仰/神学思考习惯。四条关系链,即:与上帝的关系、与家人和同事/同学的关系、与信徒的关系,以及与世界/邻舍的关系。

梁家麟:传道人不用太“专业” 教牧的角色与召命

with No Comments

有没有想过教牧也有失效的时候?梁家麟牧师在主题“教牧的角色与召命”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以提醒牧者。 梁牧师说,教会失效原因有三:无知、拒变与无能。无知:不察社会的变化;拒变:知道要变,亦知道应变的途径,却拒绝这样做;无能:知道要变,亦愿意改变,却因内在外在的限制而无法改变。 教牧失效问题,包括了教牧的时代性与失效问题、杨牧谷说的“有效期”:有效期早于退休年龄、信息枯竭、拒绝进步或自觉没有进步的空间、信徒以手投票抑或以脚投票、不用强制谢幕,接纳教会小众化、多元化是出路:多元化的教牧和多元化的教会、长尾理论(Long Tail Theory)在教会的应用、不再只有一种牧者和教会。你要成为哪种教牧?牧养怎样的教会?错配(mismatched)才是最大的悲剧。 传道人的身分危机,因着今天神学教育的普及化:教牧训练与信徒训练的界线模糊,呼召与献身不再是念神学与事奉的先决条件。另外,工作/职场神学对传道角色的冲击,召命的无所不包,还有教会各种专职事奉,传道角色可被替代(社工、辅导员、音乐工作者、行政人员)。同时,福音机构的泛滥,短宣与长宣的模糊性,读神学的非教会性(在西方已是压倒性的主流),做传道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可随时转行。退休者事奉(第二里路)所带来的麻烦,各种遥距神学教育的“大平卖”。 此外,宣教界特别鼓吹,因鉴工场需要,而得打破传道训练与传道身分的界线,“时代工人”取代昔日的传道人与宣教士的身分。但建道神学院坚决拒绝这个词,坚持训练传统意义的传道人和宣教士。坚持传统的训练模式,召命先行,永不回头,全时间修读,绝不与信徒训练混合。 再者,对“信徒皆祭司”的两种理解亦是其一,加尔文的更平衡;但更正教主流(改革宗)到十八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海外宣教运动;反倒敬虔主义的莫拉维弟兄会很早便派遣宣教士到海外,传道人的身分和召命的平常化与特殊化。 还有,就是受过教牧训练的平信徒在教会或宣教工场造成的问题,加深教牧同工在堂会与信徒领袖的磨擦。特别在美加澳纽较人道的工作环境,空闲而有追求和事奉心志的信徒领袖可以让传道人活不下去,香港信徒忙碌倒成了一个保护。 另外,信徒在教会的位置和功能也可以引起危机,如平信徒讲道、平信徒按牧,韩国好些超大教会有此做法。弟兄会其实一直这样做,信徒可按立为长老,而资浅的传道人倒不一定是长老,及平信徒带领教会,守业与开创。 祈祷与传道为事 教牧角色与功能是什么?梁牧师表示,祈祷与传道为事,但传道人有时会对祷告感到怀疑,他们也许不会直接问:“祷告有用吗?”却有不少人会问:“除了祷告外,我们还有什么可做?”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问:“还有比祷告更有意义的工作可做吗?” 还有专业化的期待,希望能够考取不同的专业资格,修读高等学位。然而,高等学位对其牧养事工不一定有帮助。 “专业化有好处也有危机,除了角色清晰,待遇与专业不成比例,需要另找外快;而且绝大多数专业功能皆可被福音机构所取代,偏离了传道人的主要职责。” 保罗对提摩太的劝勉:“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四12)。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这些统统不是专业知识,也没有技术可言,但对牧会的人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梁牧师说,牧者需懂一点点专业知识,但一点就够了,不用知道太多。专业的事留待弟兄姐妹做。善用若干专业知识,但不做专业人士。牧者当看重与信徒建立生命的关连,培养牧者心怀,有牧者的眼和牧者的心。保罗说:“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林前四15) 讲道的压倒性位置 在教牧与讲道方面,梁牧师强调讲道的压倒性位置,上帝的道有权威,上帝的道有改变生命的能力。当然,建立讲坛权威有一定的困难,其中恩赐问题、传播技巧问题、平信徒讲道、外来讲员、大量的讲道资源与信徒的流动,都会带来不大不小的问题。 讲坛疲弱有待改进,释经讲道是出路,传道人也当把讲道看作是个毕生的志业。 梁牧师透露自己曾读过一篇文章,谈“传道人之乐”。作者是苏格兰Aberdeen的牧者Rev. J. Alistair Brown,他说做一个传道人意味以下的挑战和生活方式: 1. Speaking for Jesus(为耶稣说话):讲道是很愉快的经验,能够从上帝处得到领受,心中有一团含忍不住的火,然后向弟兄姐妹宣讲,这是很快乐的事情。有许多时候,当写完讲章后,很想快点能够讲出去。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是非常享受讲道的?“你当竭力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 2. Bringing people to faith(将人带到基督面前):带人归主是个艰苦的历程,被人拒绝的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许多人不太喜欢街头布道。但我很喜欢跟人讲论福音,告诉人耶稣爱他,耶稣为他死,耶稣在他生命有个计划。要是人们愿意信主,这种快乐是金不换的。 3. Sharing profound moments(分享别人重要时刻):作为一个牧者,能够分享弟兄姐妹每个重要的时刻,是很快乐的事。我们曾经介入过弟兄姐妹许多重要的时刻:拍拖、婚姻、搬屋、生子、疾病、死亡。 4. Helping people with … Read More

全砂传道师学校诗巫举行

with No Comments

卫理公会砂华人年议会2017年传道师学校于3月6日至9日在诗巫举行,全砂在职牧者齐聚晶木大酒店享受一年一度的心灵飨宴。 除了在职牧者外,多位退休牧师亦报名参加了此次的传道师学校,以便继续更新生命。 此次传道师学校的讲员为香港建道神学院院长梁家麟牧师,分别以3堂课的时间分享“教牧的角色与召命”、“事奉得力与喜乐的方法”及“领导的核心价值:开荒、吃苦、火热”的牧者事奉重要提醒。 一年一度的传道师学校除了有灵命更新与装备时间外,亦有安排康乐活动,以提醒牧者们在事奉忙碌之余,也不忘放松心情,做一位身、心、灵均健康的好牧人。

得到客家:沙巴客家基督徒 对社会的影响

with No Comments

文/钟希明(牧师,沙巴巴色会中文大会会牧) 一、沙巴史前的华人足迹 华人与婆罗洲(现称沙巴)的联系可追溯自唐朝(公元618-907年),在较后明朝时(公元1368-1640年),明成祖(公元1403-1424年)开放海外旅游和批准国际通商贸易;又经郑和率领船队远征的冲击一波又一波不计其数的华人便往海外探险。在28年的远征生涯中,郑和总共作了7次出海,前往“西洋”和“南洋”探险,其中第二次(约于1407年10月13日至1409年之间)郑和舰队(随行约有27000人)到过汶莱(即北婆罗洲)。这应该是KINABALU、KINABATANGAN名字的由来。 二、沙巴的客家人 沙巴客家人的出现,可考证、最早的,应该是1862年,根据巴色会宣教士黎立基报道,当年有30位会友移民北婆,5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5位去澳洲,24位往无注明地点。1880年有大批涌进砂拉越。 另一个明显的证据是1864年之后的事。当在太平天国洪秀全领导反清复明革命失败之后,其时参与革命主流之客家人,纷纷逃亡海外,躲避满清王朝的迫害。他们最初来到北婆罗洲的山打根。 华人登陆沙巴的官方记载始自1882年,政府所刻意推行的移民计划。当时任英国渣打公司委任为驻中国移民专员的华特●孟哈斯(Sir Walter Medhurst),到中国香港和上海招募垦殖民。在他任内(1882-1885年),最少有五批总共超过1000名移民,来到古达和山打根。但这移民工程却是彻底失败在于孟哈斯的判断错误会。因为,当时的沙巴所需要的是愿意面对开发国家挑战的拓荒族群,而不是商人或工匠。当一船又一船的不需要的人抵达山打根和古达时,这两个城市便充满了移民。举例说,古达市民人口937人中,348是华人,其中222名华人是店主。 三、沙巴客家人与巴色会的关系 就在同个时候,巴色差会差派至中国广东省向客家人传福音的两位宣教士之一的黎力基牧师(Rev. Rolddold Lechler),得悉孟哈斯的免费移民工程,就派遣两位探员前往沙巴作实地调查、视察,并与当时的总督徐列车(William Treacher)举行会谈。一切确实,便即刻处理首两批客家基督徒移民沙巴。首批于1883年1月14日,共13位客家基督徒,巴色会会友乘福建号轮船抵达古达。同年4月4日第二批,共14家96人抵达古达。第三批于1886年,共27家人。第四批于1889年,共13家人。前三批人均为巴色会信徒,从来自广东省、五华、龙川、紫金、河流、东莞、宝安、清远、花县等县份。他们被分配在老山,即沙巴巴色会的发源地。第四批在古达埠区。自从黎牧师从中国安排客家基督徒移民,使渣打公司的移民工程大大成功,而引发其他地方仿效,如1913年由施灵光牧师安排另一波的移民潮。第一批共有26家111名客家基督徒移居西海岸的夏南南、孟家达;第二批共53家167人;第三批共30家105人,分别在孟家达和德里福;第四批共63家273人移居到古达区的槟榔树、大霸、百百等地。 四、沙巴的华人人口结构 沙巴客家人人口从1921年开始有18,157人,是州内华人人口的46.2%(总人口的7.05%)的成长。1931年有27,424人(总人口的10.14%)。1951年有44,505人,是华人人口的60%(总人口的13.32%)。1991年占华人人口57%(总人口的8.73%)。 五、沙巴客家人的特色 北婆罗洲(沙巴)客家人有别于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这里的客家人自成一格。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观察到这特殊的移民社群是很独特的,例如:客家人以祭祀,祖先最大。所以,祠堂在客家人的社会里非常重要。为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不忘祖先、弘扬祖德”,各家各户都应挂上“堂号”。但是,在沙巴的客家民房,就是在乡村也没有安置神台,在大城市的现代民居,更是没有这种传统的神台或是堂号。还有,客家人的婚丧喜庆,来到沙巴都浅化或删除了许多迷信的繁文缛节。例如:星期六婚礼,在教堂举行;没有泣丧,尽快入土为安,不带百日孝。故此,沙巴的客家移民是受过基督教教导的。说来也是,沙巴客家人在早期,孩子都背诵三字经,《睡目歌》:“我目睡、上床眠;先祈祷、求主怜;赦免我、一日恶;保护我、一夜乐”;食饭歌:“多谢主、赐我食;求祝福、补我力;我灵魂、也肚饿;求恩主、养饱基”;《起身歌》:“我睡醒、即下来;谢主恩、不敢忘;又求主、保我身;今日间、无灾星。”;《造天地歌》:“我上帝,造天地,六日同,造齐备;第一日,先造光,第二日,造穷苍;第三日,造地球,水陆分,河海流;第四日,造日月,及星辰,光有别;第五日,造鸟雀,及鱼虾,游水乐;第六日,造六畜,及野兽,住山谷,又用泥,造俩人,男亚当,女夏娃;第七日,造工毕,立安息,为圣日,此真主,造世界,天下人,当敬拜”;《十诫歌》:“第一诫,主无俩;第二诫,莫拜象;第三诫,主名敬;第四诫,安息圣;第五诫,孝双亲;第六诫,莫杀人;第七诫,莫好色;第八诫,莫做贼;第九诫,莫妄证;第十诫,莫贪心;十条诫,其大意,总而言,一爱字;一爱神,无可比,二爱人,如自己。” 六、沙巴在其他教会的客家人 圣公会在沙巴的历史溯源于1846年婆罗洲教会宣教机构的成立。在1856年1月1日纳闽兼砂拉越教区便成立了。自1949年12月20日,这教区取名“婆罗洲教区”。后来,在1965年亚庇教区成立。它在1968年6月26日圣公会沙巴教区诞生,原本旨在牧养英国侨民的需要。这些侨民是渣打公会和各英国园丘的雇员。尽管如此,该教会在沙巴成立以来,客家基督徒便参与其发展。基督教巴色会在1902年以前一直没有牧师。牧师是举行圣餐、圣洗礼和其他宗教仪式的关键人物。这项事实激励巴色会客家基督徒参与圣公会的崇拜和团契。当古达圣公会圣雅各堂建竣揭幕时,巴色会客家基督徒相等于该会受过洗礼会友人口的一半。 巴色会基督徒社群在1901年选择分离时,其中相当大部份留在圣公会。方浩光原本是在中国的巴色会传道人,他在1892年被差派前往古达协助圣公会。方浩光在1910年封立牧师。他留在古达服务直到1923年辞世。方氏是早期圣公会唯一的华人教牧。 沙巴天主教起初自1855年是由纳闽与婆罗洲监牧区辖管。在1927年便成立了北婆罗洲监牧区。在1952年,它提升为积士顿代牧区,并在1970年改名为哥打京那巴鲁代牧区。1976年5月31日再次升格,因此亚庇教区便诞生了。在1921年天主教已明显渗透客家社会。当年有报道谓在打里卜有一大群的信徒,巴色差会在1927年才在打里卜设立堂会。1920年代和1930年代,天主教会的客家会友人数剧增。 七、沙巴客家人的教会与学校 华人的圈子里,基督教巴色会的客家人是最早开办正规教育的。他们最早的尝试应是间接参与。在1890年参与创立圣彼得学校。1901年脱离圣公会的团契后,巴色会客家基督徒更迅创建自己的建堂兼学校,即乐育小学。较早前约在1890年时,基督教巴色会首席创始人李祥光已在自己的店里办学,由陈福星担任创始教员。在1903年,他们便有个别的校舍。在1901年,古达的基督教巴色会也创办乐育英文学校。 八、沙巴客家人的宣教策略 龙古士族群是沙巴原住民,也是泛灵信仰教徒。在1951年,基督教巴色会吁请巴色差会探讨向龙古士人宣教的可能性。 1970年代初开始,马士达华●哈伦压制基督教并施行回教化,沙巴复原教会和基督教巴色会的联系在压力下而加强;随后在1973年7月所有巴色会的宣教士离境时更受到巩固。 基督教巴色会在实质上曾是一个客家教会。自1952年,它和龙古士人的沙巴复原教会是巴色差会附属的同盟属会。除此之外,下一次的多元种族交流迟至1967年方才发生。 翌年,山打根的一位基督徒医生克里期托福●威利士告老返祖国。他放弃在模乐区的医疗服务和宣教工场。模乐是离山打根138公里处,沿着拉卜河其中一支支流的村落。他自1955年便创办该宣教工场。 模乐宣教是两次连续的超文化接触,经过多年后在客家教会的传统观念上开始有了突破。不过,要迟至1975年时,巴色会才作出自发性的主动向部落族宣教。 (编按:2017年全球客家福音大会资讯详见封底)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