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四:蜂房下滴的蜜——如何欣赏诗?

with No Comments

这也许是一个无诗无梦的时代,莫非老师感叹着引用北大教授谢冕的评论,说这数十年来,人们都在谈论新诗,总感到有一种诗意的缺席,一些完美的东西被破坏了,新生的东西又无法替代它,无法承续先前的辉煌。……诗歌体式所应有的音乐性,美感情趣的韵味,正式现代诗歌所缺乏的。我们满目所见,充耳所听,全是不见尽头,而且于人无涉的“个人话语”。而且时代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留在当代诗中的记载却十分微弱。 基督徒都是诗人,因为诗歌是基督教信仰里很重要的承载体。圣经中有许多的文字都是以诗歌的体裁来呈现。因此掌握读诗的方法,如掌握诗歌的主题和构思,连同当中的修辞(如明喻、隐喻、拟人格的手法),将帮助我们更了解诗歌的旨趣。培养诗人的眼光,将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的惊喜和奇妙。

主题三:如何阅读散文(二)

with No Comments

在“如何欣赏散文(二)”这堂课中,莫非老师首先带领我们查阅罗马书三3 和哥林多后书四13。第一处经文告诉我们,这世上即便有不信的人,又有何妨呢?他们的不信断不能废掉神的信实;第二处经文又告诉我们,因着我们的信,所以我们要说话。面对世人的不信,莫非老师除了激励我们不要再沉默,我们可以因信而说话;另外,更重要的是,莫非老师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将我们的信向世人说得更清楚和明白。 接着,莫非老师便以实际的例子,引导我们如何用信仰的眼光来欣赏散文。在美妙的散文欣赏后,莫非老师以提问方式引导我们一同探讨文章的主题构思等;之后,同样以提问方式带领我们知晓该如何回应,如何从信仰的角度回应一篇散文,与其对话。在赏析方面,莫非老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文章的主题 透过作品的欣赏,如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风景等,分析这些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情感不断深化的脉络,进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是什么。 二.寻找作品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莫非老师引导我们鉴赏散文,要寻找到文章的“文眼”,找到本文的文眼,对佳作的分析和认知就会像按图索骥,顺藤摸瓜一样了。 三.明白文章的情物 透过对人、事、物、景描写的线索,探索散文的意境美,也就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流动,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 莫非老师带领我们分析和梳理作品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文章的布局是如何把握文中的“神”,在形的结构中作者如何使读者动之以情。 五.思考读者的回应 透过对散文的鉴赏与分析,莫非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认识散文对读者的思想和价值观有何冲击与影响。基督徒又该如何看待,并从中建构我们的思想,以信仰的角度重新与作品有一个对话。 所以,对作品的反思与洞察,需要阅读者今后更多周而复始的阅读、分析和更深入的思考,才能读出深度,读出生命。

主题二:如何欣赏散文?(一)

with No Comments

散文是后现代最兴旺,最大众化的文体。虽然散文在文学界没有正统的地位,但在华文文学中,散文就显得很重要。因为散文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只要心有所感,就可以写,而且形式内容不拘。 散文的特性是文体如无岸之河,可以肆意发挥,比小说自由。第二,散文的取材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任何题材都可以进入散文。三,散文可以让诸多材料共治一炉,无论是日记、书信、序跋、游记,报导文学、传记文学、知识型散文、专业性散文、文化、旅游、美食、励志、宗教性,都可以进入散文的内容。四,散文的手法灵活自如,可以自由发挥。 但散文也有其特定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形散神不散。散文虽散,但其主轴心很重要,而且必须清楚。此外散文也要求取材真实,记忆真实,以第一人称,使记忆再现。虽然有时记忆也会背叛现实,是主观记忆的版本;但主观化的语,仍是散文最重要的语言。第三,散文也要求突显个人特性。 散文作者与作品是直系血亲,必须要让读书者如见其人。而且佳作的要求是其意境之独到。所谓意境,就是接触事物的时候,自己得到一点什么。莫非老师引用叶圣陶的说法,所谓“意”,即感受洞察,而“境”则关系到我们的底蕴。因此散文是思考力与审美力的结合。这也是莫非老师所属的机构——“创文”的精神,强调“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

讲题一:如何用信仰的眼光阅读?

with No Comments

莫非老师在“点燃创意火种的悦读之旅”的第一讲中,谈及“如何用信仰的眼光阅读?” 莫非老师认为,透过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语言的技巧,提高与人(或作者)对话的能力,认识作者写作和要表达的意图,使读者对作品的内容有分辨的能力。 透过阅读,帮助我们储存值得保留的文字、词汇,这于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语言可影响我们驾驭人际关系,也可以摧毁人。而且,持续的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让我们成为“悦读者”,更能丰富我们的语言。 阅读也能帮助我们整理人生,透过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来审视自己,了解人生,解决人生的问题;欣赏和享受人生与生命的美,庆祝生命的喜悦! 基督徒需阅读文学作品 她说,大多数基督徒受洗归入基督后,更多地阅读属灵书籍;而很常与世上的文学作品决裂或疏于光顾,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加属灵的人。事实上,基督徒本身就是阅读者。 莫非老师提醒说,上帝创造的世界原就是五彩斑斓,蕴藏着无法用我们有限的语言来表达的美!上帝喜欢艺术,这从圣经所记载的会幕建造过程中能看得出来。因此,文学的存在其实是对上帝创造的世界的记录,文字记录了文学;而阅读文学作品正好像赴一场盛宴,是作者表达内在的深渊与读者内心世界深渊的交汇! 需知美在暗处隐藏杀机 所以,阅读对于基督徒的属灵生命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阅读的就是圣经——上帝的话语,如何理解神的话及了解多少神的话,是我们属灵根基能否站得稳的必要条件。因为,只要喜欢文学作品的,就会懂得文学之美,就会乐意阅读;但阅读的过程就可能会被作者文笔和词汇的优美,以及文中的人物和行为所吸引而受到诱惑(正如夏娃被蛇引诱“神岂是真说?”来挑战夏娃对神的信心一样);渐渐地失去警觉,会觉得作者与作品“悦人眼目”,“好做食物”。 莫非老师提醒学员们,美是暗藏杀机,并非所有的文字和文学作品都具有真善美的特色。而且,撒旦正是利用这些来攻击和俘虏基督徒,挑战他们基督教的信仰。 故此,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 与作者对话时,可能会在懵懵懂懂中陷入撒旦的网罗,从而付上不可挽回的代价,需小心谨慎。 莫将属灵与属世二元化 她也表示,基督徒生活在这世上,不是世外桃源,不能完全脱离世俗。我们要与世界上的人相处,要和他们对话,向他们传讲上帝的话语,不可能直接对他们讲属灵的语言。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就必须学习世界的语言;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知识。这样就需要我们把握三个方面,来阅读并与作者对话:对神的话有足够的认识,有对话的能力,有分辨的能力。通过阅读好的作品来训练上述能力,查验作者的思想,辩证自己的认识;且通过有警觉的阅读,用祷告来遮盖作品中的懵懂之处,免得自己入了迷惑,付上懵懂的代价。另外,用作品的内容反思自己的信仰,不断提醒自己,转化为对自己、对他人的生命都得益处的精神食粮。 文学的局限带来的问题 莫非老师认为,文学是一种心灵上的纾解;无论是描写爱情还是亲情,总会带来一丝安慰。文学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文化和时代。 文学为我们定义自我,也提炼自我;为我们呈现价值观和理想,提升心灵层面。然而,文学虽好,却有其局限性: 1.文学欣赏只限于少数知识分子。无可否认的是,只有知识分子才会懂得欣赏文学作品;在那些贫困地区和战争地区的人,只能为生存思虑而不能也不会有欣赏。 2.文学可以影响,但不能救赎生命。文学作品不能代替信仰,文学工作者也不是教皇。人如果一味追求文学之美,沉溺于美,将会被其辖制,产生贪婪,会在不知不觉中碰触到世界的黑暗。文学作品毕竟出于人手,有限制,也有陷阱。对信徒而言,救赎来自于耶稣,不是文学作品和作者。 阅读文学需留意的事 莫非老师形容,当进入作品阅读时,就如进入了伊甸园。我们不能单纯以文艺的心态来解析作品,这样会解除作品本身具有的魅力。 当我们只解析作品的文字、句法和结构,会影响我们的专注,失去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力,好像解剖青蛙或是小白鼠,只看到一些所有人都能用肉眼看到的东西。然而,纯感性的阅读,同样使我们的吸收也是有限的。 因此,进入阅读前读者能否将自己全然倒空?莫非老师建议,不要在阅读前就对作品先存好恶,不受他人经验的影响。通常阅读的原则是要带着原有的底蕴与作者对话,不受他人或经验的影响,依据“底”来选择作品阅读,是阅读的基础,这样就能带着开放的心,倾听作者。如果基督徒只带着属灵的认识而拒绝阅读世界的书,则学习不到生活的知识,也不能站在世人不信的角度向圣经和信仰发问。 阅读可训练培养想象力 莫非老师指出,我们的想象力深藏在内心里,需要有人或事或某种力量来挖掘。没有想象就没有对未来的盼望,只剩下对作品的肤浅认知和品位。因此,通过阅读能够锻炼我们的想象力,勾起想象力,是一种主动的投入。当然,阅读的想象也会启发对罪中设身处地的危险,启动内心的罪恶如性、金钱、贪婪的欲望等。 这些内在的黑暗会藉着阅读投射黑影在心里。因此,基督徒的生命在这里就显得很重要,可以过滤和分辨,以至在阅读中可避免堕入想象的黑暗中,避免让黑暗的养料喂养我们的心。 分辨文学里的色情暴力 阅读时不只是要观察作品的语言和主题,来判断是否暴力和色情;读者也要细查作品的写作目的与观点,考虑其对道德会产生什么影响。分辨作品是否属于色情与暴力的原则一,是看作品对读者的影响,读者是否有能力处理作品中的色情与暴力?分辨原则二是描写罪但不鼓吹罪(要看作品的走向和目的及观点)——要检验作品描写罪是为了呈现反映罪恶(如圣经),还是鼓励大家犯罪(色情)? 许一个阅读的一生 “读进我们心里的知识是别人偷不去的,人会远离我们,书永远不会背叛我们。所以,我们应当许一个阅读的愿:一个阅读的一生!从许一个阅读的一年开始,清醒时每天读十页书。若是长期如此,一生能读不知道多少书呢!”最后,莫非老师如是勉励众人。

许一个阅读的一生:诗巫东马文学阅读营

with No Comments

自美国千里迢迢而来的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主任莫非(陈惠琬)老师二度访砂,在吾会年会文字事业部与诗巫卫理神学院联合邀请下,于7 月8 日至10 日主持三天两夜“点燃创意火种的悦读之旅”的东马文学阅读营,及“下笔如何头头是道”三天(12 日至14 日)写作营。两场营会皆在诗巫卫理神学院进行。 营会三大特色 是次东马文学阅读营吸引了近50 位来自新加坡、西马、沙巴、古晋、民都鲁、美里、泗里街及诗巫的阅读爱好者。此次营会有三大特色:最令学员津津乐道的是报名参加者年龄跨度之大──有10 岁的小学生,也有81 岁的乐龄长辈;来自锡安堂的弟兄姐妹超过学员总数的五份之一,甚至连该堂主理张宗忠牧师也一同前来学习;有不少教牧同工及神学生参与其中,可见吾会中不乏喜爱阅读,也看重阅读的传道人! 在7 月8 日的开幕礼上,吾会文字事业部主席余家振牧师以“也要带来”为题,勉励学员们好好把握机会机会,在营会中学习如何来阅读。 阅读对灵魂体很重要余牧师引提摩太后书四13:“我在特罗亚留于加布的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指出,保罗在特罗亚留下了一些书和皮卷。 保罗特地托提摩太来的时候将这些书一并带来。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有知识、学问、水平的使徒,保罗也时常需要读书;更显见保罗的知识并不是取之不尽,乃是不断求得的。 “有本书名叫做《书室》,讲的是卫理公会出版社的历史。书里面最有趣味的部分,是约翰●卫斯理对书的态度。有位卫理公会的历史学家说:‘卫斯理生平出版了三百七十一种着作,其中三十本是和查理●卫斯理合写的’。但是,我们可别忘记写这么多书的卫斯理,是个旅行布道和讲道比任何人都多的一个人。而且,根据约翰卫斯理在日记中记录,他常常是在忙碌传道的间隙,在马背上阅读的。”余牧师如是说。 不仅如此,吾会会祖约翰●卫斯理更要求他的同工和卫理公会的传道人读,经常的读。卫斯理曾说:“每天要用早晨的时间读书,一天二十四小时,要用五个小时读书。”或许有人会反对,因为对阅读没兴趣。然而,卫斯理的答复却是很严厉:“没有兴趣,应该培养,要不然回去干你的老本行!” 显而易见,约翰卫斯理是深深知道,没有传道人能不吸收新东西,却能不断讲道。讲道者必须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成为供应不断的讲道者。而且,卫斯理不但要求他的助手和传道人读书,同样也要他的会友阅读。 余牧师指出,我们阅读不仅是因为前人的榜样,更是由于阅读本身可以使我们知识丰富,储备充足;使我们心灵提升,视野开阔;使我们传道有力,工作得法。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是我们真正传好福音、牧养好教会的必备前提。 尤金●毕德生曾在其着作《圣经好好吃》(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8,页22)提及:“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基督徒忽略的诸多事情里,读经这件事就名列前茅。这并不是因为基督徒手上没有圣经,也不是他们不读圣经,更不是他们不相信圣经是上帝的话语;而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如何让圣经来塑造自己的生命,如何用一种靠它维生的方式来阅读。” 最后,余牧师盼望大家让阅读成为生命中的要事,无论去了哪里,都记得:也要带(书)来 为了让学员们在接下来的三天两夜能更融洽相处,彼此交流分享,主办单位也特以“名字的故事”为题破冰,透过学员们纷纷藉着故事自我介绍,加深众人的印象。

抓鼠有感:现代版“三顾茅芦”

with No Comments

站在讲台上,她面带微笑,口里说出来的话,句句条理分明又意涵深远,让底下人的思绪心情都不由自主地随着跳上跃下,在文字山林中轻奔。 我心想,如此有学养、有生命、有异象的讲员,如果能邀请到砂拉越来主持文字营,那该有多好。在孟礼干事的催促下,我鼓起勇气走向她,报上自己的名字与事奉岗位,并表达了想要邀她来砂的意愿。她望着我,笑容和煦,只是轻声婉拒了我们的邀约。那是我第一次遇见莫非,在香港! 2014 年年初某天,我收到一封电邮,是一个四天三夜的“阅读营”。它打动我的只有两点:好奇于一个阅读营怎需要又怎能用上四天三夜;主讲员是莫非! 我兴緻勃勃地报名参加,出发前,孟礼干事再次下达一个“命令”--邀请莫非来砂拉越主讲文字营。想起自己第一次遭拒,心中实在有点惶然;但“上命难违”,决定厚着脸皮再试一次。趁某天吃早餐时逮到机会,赶紧在莫非身边坐下,支支吾吾地开口道出来意。她瞅着我,笑容依然和煦,问了我一句:你们是否打算长期深耕?一番交谈之后,我知道她与所属机构(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简称“创文”)的异象在于“一个定点,反覆深耕”,而非在各处打“文字游击战”;于是不多强求,讪然离去。 数月后,孟礼干事与文字事业部主席余家振牧师在一场事工研讨会上,再次遇到莫非,旧“意”重提。或许为我们“三顾茅芦”(所幸不需要飞到美国)的诚意打动,双方决定为此事祷告,并更进一步详谈合作的可能性。 后来,事就这样成了! 2015 年,莫非首次来砂,并在这土地上点燃写作与阅读的文字火种;今年,文字火种持续燃烧! 真诚胜于一切! 说实话,我一向对“师”之辈的人是敬而远之,能避则避;除非对方足够真诚,平易近人,才会让我卸下心防,与其亲近。第一次见到莫非老师,态度绝对是恭恭敬敬,不敢造次。可是几回相处下来,我发现她不止心思细腻,观察入微,思辩犀利;其实她也性格爽朗没架子,更重要的是诚如她自己所说:真诚胜于一切! 回想起来,真正吸引我们力邀她来主持文字营,并不是因为她是一名作家,不是因为她得奖无数,不是因为她能言善道,也不是因为她才华洋溢…… 而是她对上帝托付的异象是如此义无反顾地委身,她对文字人生命的看重更胜作品,她对作者的生命关怀更多于才华的发掘……“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这是她的坚持与原则,却同样是所有事奉人员(不只是文字事奉者)可以反覆咀嚼的!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