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耐性是不可缺的 pg.22-pg.23

with No Comments

适当耐性是不可缺的 自2020年3月中旬以来,我国因新冠疫情蔓延而实施了行动管制令,教会许多实体活动如主日崇拜、团契聚会、探访活动等都不被允许;除了线上主日崇拜、线上团契聚会展开,许多弟兄姐妹也在家中开始家庭聚会,希望家庭聚会也能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们被引导,行走在与神同行的道路上而不偏离真道。 家庭聚会时,我们可以事先规划,然后在过程中加以调整。从聚会程序的规划、选材、诗歌的选取、时间及地点的安排都需要用心,事先的充分准备能让聚会进行更加顺畅。聚会以简单固定的程序进行,从开始诗歌、祷告、分享与复述、时事分享或报告及最后的结束祷告,整个过程约二十分钟。 刚开始的行动管制令阶段,由于时间上相对充裕而能经常进行,聚会都会安排在晚间及在彼此觉得舒服的空间进行。后来,随着行动管制令渐行放宽而能开始实体工作,实体或线上上课后,由于时间上与孩子们作功课、预备会考等无法配合,在几番斟酌下,调整至每周至少一次的聚会。 对于材料的选取,我们可以从不同渠道取得所需要的,若事后发觉这并不一定适合家中孩子,所以具年龄层针对性且言简意赅的材料便成为选材的首选或参考。而诗歌则可以从Youtube中搜索,一般以柔和的音乐为主。 完成以上的准备并不意味着聚会的一切尽都顺利。在聚会中,两代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就轻易地体现在彼此间的交流中。中学阶段的少年,在认同感上会较倾向于相同思维的同侪,且自我防御感也较强。聚会中,身为父母的我们尽量避免因对号入座而不愉快。孩子们有些时也会表现出不耐烦,巴不得聚会早些结束。此外,在分享与复述的时候,可以轻易察觉孩子是否走神或心不在焉。因此,适当的耐性对父母而言是不可缺的。当然,在交流与反馈中,孩子的一些问题或想法的提出,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及提升自己。 虽说我们希望能藉着家庭聚会能“留住下一代(的信仰)”,倒不如说我们透过与孩子的交流及反馈中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自我反省与成长。我们曾经的漫不经心,不妥协,觉得上一代思想跟不上时代时,有时恰恰可从孩子们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过往。 同时,当我们觉得两代之间有鸿沟而需消除时,家庭聚会似乎更是彼此了解的管道之一。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窥探”到自己曾经走过的足迹,也可以从彼此接触的关系里省察自己,逐步让自己的思维与孩子同步,一同成长。 未来,世界局势的变幻莫测,对我们“留住下一代(的信仰)”将形成巨大的挑战。我们仍需坚持让家庭聚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以上帝的话浇灌下一代,以期他们在信仰与成长道路上能有睿智的抉择。(林启盛)

教训孩子应顺应气质 pg.21-pg.22

with No Comments

教训孩子应顺应气质 现代生活人人都忙,常说没时间,但我认为这都是借口,因为我们会保留时间给优先重视的。因此,必须将时间(如个人时间、夫妻时间、亲子时间、父母时间)留给家人,也要安排教会时间(如团契、崇拜和祷告会)。 家人其实是需要沟通和陪伴,要花时间聆听家人的心声,一起进行活动。我常邀请侄女、侄儿带着家人回我家吃饭,加强亲密关系。 箴廿二6:“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教养”两字有“奉献给神”的意思,原文乃指献上某样物品或某人为上帝所用。因此,“教养孩童”,是将孩子奉献给神。父母要献上并训练每个孩子,这是对永生上帝的一种奉献。“使他走当行的道”有几种翻译,分别是:“按他起步时所接受的训练”、“根据某种方式”、“按他的道”训练他。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呢?一是“正确的道理”,另一个是“按着一条最适合这孩子个性和特性的道”。结合这两个意思:教训应该顺应孩子的气质,教导方法顺按着孩子生命的各个阶段加以调整,配合上帝对这孩子独特的呼召,以及上帝特别为那孩子而设的生活方式。要坚持这种教养方式和训练,深入到一个地步,将基督信仰价值观内化在孩子的生命中,就是等他长大了,也不改变。 这箴言不是应许说,只要让孩子在小时信主,就保证他一生都会敬畏神、过良好的道德生活;而是要督促父母在栽培养育孩子这神圣的工作上,必须给予特别的、细心的照料,以致在各种教导终止以后,孩子们仍然会走在正路上。 箴言廿二5、15,三11-12,十三24,十九18也都强调管教的重要,因为我们的孩子们不断地从社会和各种传媒吸收一些似是而非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协助他们分清是非黑白,按他们性情多关心注意其身心灵成长。故而,父母亲从孩子刚学步就应开始培育管教孩子,深入观察以发掘、培养孩子的天分和才能。 遗憾的是,今天不少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岁月中缺席,以致孩子在成长中面对种种困难。所以,基督徒父母要以爱接纳、支持鼓励和引导您的孩子,特别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坚强持久的爱更是不可少。而这需要父母的时间、汗水和眼泪,尤其是祷告!(朱碧云)

家庭门训,从我家开始!pg.20-pg.21

with No Comments

家庭门训,从我家开始! 成团职员分享 我认为父母要有高素质时间的陪伴,营造温馨的家庭与亲子关系,给予家人安全感、爱与关怀,同时以身教和言教给孩子们树立榜样。 我提出三方面借镜: 1.西方国家教会严重老龄化,崇拜人数骤减,教堂甚至关闭; 2.我国教会青年人大量流失; 3.父母看重孩子们的学业与成绩,并没鼓励孩子参与主日学或少团,忽略信仰根基的栽培。圣经(如:太廿八19-20;申命记六4-7)要我们注重上帝的使命和托付,且言教身教并重!而,今天蛮多会友按世俗价值生活,许多基督徒家庭也没察觉他们正失去下一代。 我希望大家能醒悟,想想可以给下一代留下什么: 1.将时间留给下一代 家庭门徒训练常被误解为只是知识的传递,训练场所只在课堂上,以为完成课程内容便等于“成了”。事实上,门徒训练不是学几门课程,也不是信徒们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最重要的是信仰生命的传递,以生命影响生命。故此,父母是需要付出时间与孩子相处,待彼此建立良好关系后,才来对孩子进行教训,与他们谈论自己所信的耶稣。我们绝不能奢望——不把时间投资在孩子身上,便可把他们带到耶稣面前。 2.将安全感留给下一代 上帝将儿女赐给父母,为让他们实际体验爱、保护、忍耐、仁慈、善良及忍耐。当孩子体验父母的保护,他的心灵大致上便会倾向于相信“上帝会保护他们”。因此,美好的夫妻关系是给下一代最好的安全保障。 3.将榜样留给下一代 耶稣门徒的生命是在实际日常生活中不断与基督相处而栽培得来的。他们亲眼看着耶稣传道、辅导、讲道、教导和用其他不同形式事奉,从主耶稣活生生的生命示范中,他们被完全地改变更新,门徒生命慢慢地被培育起来。所以,父母们要进行家庭门徒训练,自己首先要成为门徒,必须要看重生命的传递,不单只是知识的授予,而是透过活生生的见证真正的影响“受训者”。 4.与子女分享信仰 跟孩子分享自己个人信主的过程,建立孩子个人与神的关系。 我们要时常回想自己当初为什么成为基督徒?是因为有人向我们分享福音的好处,我们也感受到他们的关心和爱心,从他们身上看到主耶稣的爱。如今我们信主多年,主耶稣是否成为我的主?!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看重和推行“家庭门训”,在家中进行门徒训练。家庭门训不但讲求学习真理,更要家人们追求生命转化、学像基督的成长过程。教会的责任是协助家长受装备,让家长先成为门徒,然后家长负起责任教导儿女们成为基督的门徒。 家庭门训不仅是知识的培育,更是爱的关系,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父母的生命影响儿女的生命,为要使孩子流露基督的生命。因此,父母要殷勤,牺牲时间与精神栽培儿女成为主耶稣的门徒,为主培育出基督精兵。这样,家庭门训就会影响及改变教会、社会,甚至国家。 我坚信,社会要转变需要复兴的教会,教会要复兴需要健康的门徒,门徒要健康需从家庭做起。因此,家庭门训,从我家开始!(方和兴)

留住下一代 pg.20-pg.24

with No Comments

留住下一代,从我家开始 特别报道 报道:林顺雁(古晋蒙恩堂) 古晋蒙恩堂线上分享会 古晋蒙恩堂成年团契信仰组于2021年6月12日举行线上分享会,题为“留住下一代,从我家开始”,希望传递“传承基督信仰给下一代,从家庭做起”的思想,让孩子把信仰深植在心田,信仰生活化,藉着言谈和行为的馨香之气,在社会各层面传播,为主发光作盐。 成团是教会的主干,是带动整个教会最重要的火车头之一;教会成团若能“动”起来,会连着带动少团或青团的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员。为此,我们必须看重成年人个人与神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及亲子之间的关系;再让这样影响延伸至全教会,甚至社会。 因此,蒙恩堂主理林圣贵牧师表示,家庭礼拜是家庭门训的其中一环,内容可以包括:唱诗、读经、分享、祈祷守望。他建议每周进行一次,并且有固定的时间与地方,同时预先告知家人所需时间(比如20分钟左右),让家人们把时间预留下来。林牧师也提供了一些要诀,比如:家庭礼拜尽量精简,不要拖泥带水,不说教;另外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观察、交流分享见闻,并为子女祝福。 除了林牧师的勉励外,当晚还有六位成团职员分享他们是如何推动家庭门训。

家庭崇拜要从小开始 pg.18-pg.19

with No Comments

家庭崇拜要从小开始 小故事讲述上帝救赎 家庭崇拜(祭坛)不是一个节目或是活动,是我们给上帝的爱的一个回应,因为没有什么比敬拜上帝更能切实地表达每一个家庭对上帝的爱之回应。 池牧师与师母告诉大家,我们都是“崇拜者”,无论是私人崇拜、团体崇拜还是家庭崇拜。“私人崇拜就是自己与上帝独处的时间,如个人灵修的时间、唱诗赞美主等;团体崇拜即是多人一起团拜,主日崇拜就是其中一种;家庭崇拜顾名思义,就是一家人的崇拜。” 为什么要家庭崇拜?池牧师说这是爱上帝的表达,也就是申命记第六章第4-9节的核心。 “过去读这段经文时,我们都看重要爱耶和华你的上帝,爱你的儿女。但我们却忘记了上帝要我们听,并认定耶和华是独一的主。一旦我们听了道,也信了道,就有爱从上帝而来,从而让我们得以尽心、尽性、尽力爱主,并更容易地爱人如己。这就是经历了福音的大能。” 除了是爱上帝的表达,家庭崇拜也是信仰的传承。池牧师引用了诗篇七十八篇4-8节,着重讲述了信仰应该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并不停止。“我们可以把救赎与信仰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因为我们生命中都有小故事,并把这些小故事放在上帝救赎的大故事中,使我的生命可以彰显上帝的荣耀。” 小故事在大故事中 陈倩明传道也强调,上帝其实常常运用平凡人生命中的小故事来彰显祂的大能,虽说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只是小故事,但放在上帝救赎的大故事中,就能够帮助改变周围的人,带给他们不平凡的生命。 “当然,要改变一个人必须靠上帝的大能才做得到。因此,现在的你是否在生命中有顽梗悖逆、居心不正的地方?那唯有靠上帝才能改变。换句话说,你是否愿意把认罪悔改的信仰传承至下一代,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被上帝的灵充满,也被上帝的话语充满,让你能够做众人的好见证。” 父母的责任也是要有家庭崇拜的原因之一,因为除了爱上帝的表达与信仰的传外,父母在子女的信仰中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不是主日学老师)。“其实主日学老师的责任是教导父母应该如何扮演好他们的角色,而不是把父母的责任扛在自己肩上,代替父母。” 孩子认识信仰要从小开始 池牧师则提醒主日学老师,如果主日学学生的父母是非基督徒,主日学老师更应该做的是带领这些父母归向上帝。“但有许多父母,包括基督徒父母都把这个责任推给主日学老师,因为忘记了做父母的责任是要养育孩子。” (以弗所书六4) 在谈到父母的责任时,以弗所书六章4节与歌罗西书三章21节被同时引用,尤其是当中的“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更是被着重地讲解了。在池牧师与师母看来,这句话对于东方文化的父亲来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但事实上,父亲是家庭的头,如果父亲失去了儿女的尊重,那又如何能够使儿女信服呢?这是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的地方。 那如果父亲做不到或是父亲是非信徒呢?母亲也是可以起来带领家庭崇拜,更甚的是,儿女同样可以带领,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尽这个责任,做了上帝要你做的,上帝会在祂的时间点上动工。“让孩子认识信仰就要从小开始,年纪愈大愈难做到,所以,不要再等待,孩子是会在不知不觉中长大的。” 拥有蒙福的家庭 另一方面,因为有家庭崇拜的缘故,我们将拥有蒙福的家庭。其实进行家庭崇拜是一件尊荣和荣耀上帝的事,以上帝为中心的家庭建立在上帝本身和祂的话语上,而不是世上的试探或享乐。与此同时,当有机会进行家庭崇拜时,参与的人就有机会分享各自的信仰,尤其是分享给未信主的家人;一旦他们信主,就可以拥有共同的信仰。 家庭崇拜同时也促成基督品格的养成,池牧师说,参加主日学的孩子有机会学习到基督品格,但短时间是不足够的;如果有家庭崇拜,父母可以持续影响孩子品格的养成,并且通过分享,让孩子学习到信仰与生活不是分割的。 还有,通过家庭崇拜的分享,听见上帝的话,也可以激发家庭中和平气氛,互相学习原谅不积怨。在忙碌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事要忙,但我们依然要把家庭崇拜视为优先,并愿意放下自己的事,与家人连接在一起,更使自己蒙福,全家人在一起建立美好的关系。 再来,家庭崇拜也是在装备你的孩子,在长大后也同样会看重家庭崇拜,在自己的家庭中实行家庭门训。“不要在意孩子年纪的大小,认为他们还小不会分享,不会讲话不要紧,其实只要参与,就可以经历与上帝的同在。” 家庭崇拜的实行,首先需要定时,即固定一个时间(但可以调整);接下来是固定的地点,而且要视为优先,并一定要从小开始。在安排方面有4大元素:敬拜/唱诗、祷告、读经与分享,也可以用创意的方式,如讲圣经故事,尤其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其实可以使用的材料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圣经,而且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在提问时要用不同的方式,并以照顾年龄偏小的孩子为主。” 对于那些尝试多次却已经灰心的弟兄姐妹,池牧师引用了《加拉太书》六章9节鼓励他们,“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基督化家庭的塑造 pg.16-pg.18

with No Comments

基督化家庭的塑造 亲子讲座 报道:卢韵琴(本报记者) 必须经历福音大能 你爸爸是基督徒,妈妈也是基督徒,但你的家庭是基督化家庭吗?什么样的家庭可以被称为完美的基督化家庭呢?是圣经人物的家庭吗?还是说,“基督化家庭”根本就不存在? “基督化家庭”是教会弟兄姐妹常用的一个词语,尤其是在介绍自己的信仰时;然而,“基督化家庭”的概念在现今时代,已经日渐式微,甚至有些消失了…… 为此,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基督教教育部主日学组特别主办“基督化家庭的恢复”线上父母亲子讲座,告诉你如何恢复“基督化家庭”。 未来荣耀的形象 2021 年全砂主日学线上父母亲子讲座“基督化家庭的恢复”特邀池金代牧师博士夫妇,通过Zoom 视讯,分别于5 月21 日及22 日的晚上7 时至9 时,进行视讯会议,邀请主日学老师与家长参加。 此线上讲座除了讲员进行主题讲解外,也另设交流环节,参与者除了可以通过视讯会议进行交流外,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脸书(Facebook)与Youtube 提出意见与回应。 在5 月21 日晚进行的第一课,池金代牧师与师母陈倩明本处传道先是以自己为例,告诉大家自己的成长环境与家庭,从而引入正题。 陈传道自小生长在一个信奉民间信仰的家庭,求签上香是她的成长日常。虽然她在教会学校读书,对于圣经故事并不陌生,但她从来都不觉得那有什么特别。直到她18 岁,因家中的兄长信主,才进而重生得救。 池牧师的情况则完全相反。他自小生长在一个充满基督信仰的家庭,参加主日崇拜、团契,甚至妇女会(随母亲参加),而他在19岁才重生得救,进一步走上献身的道路。 “完美的基督化家庭应该如何恢复?”抱着寻找答案的心,他们找遍了圣经中所提到的家庭,并发现圣经人物的家庭其实问题更多,如以萨的家庭、提摩太的家庭、撒母耳的家庭等等。再结合教会历史查找,可以发现会祖卫斯理约翰的家庭,也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包括姐妹的婚姻也是很悲惨的。“还有多位现代著名神学家/牧师的家庭也是一样有问题,如华理克、约翰派博、史温道。” 可以从中得知的是,上帝就是要通过这些破碎的家庭,让我们看见自己罪恶的一面,自己根本无法自我拯救,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能力爱对方、家人。因此,上帝就以这些家庭为例,让我们从中学习功课。 “虽然这些家庭都是因为一些家庭成员的关系,而无法成为‘完美的基督化家庭’,但是我们要记得未来荣耀的形象,就好像华理克牧师的孩子因精神困扰而自寻短见,但他也同时带领了许多与他有着同样问题的人信主,在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有许多人专门写信感谢他,这就是未来荣耀的形象。纵然有不完美,但他却用他的不完美祝福了许多人。” 经历福音的大能 在池牧师看来,基督化家庭的恢复必须先经历福音的大能,是以,他也再次提问,“你最近一次传福音是什么时候?向谁传福音?果效怎么样?” 想当然耳,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都应该传福音,但福音不只是当传给未信主的人,也应当传给我们自己,如不,那教会就很可能会成为最危险的地方。 池牧师强调,身为基督徒应该要抓住福音最重要的要点,那就是耶稣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许多人看。“唯有捉紧这个福音的内涵,才能与其他宗教有所分别。” “我们能够得救是因为信耶稣,能够过得胜的生活,成长为基督徒,也是因为信福音。与上帝有美好的关系,会影响我们与人有美好的关系,一个基督化家庭首先必须与上帝有美好的关系,那么与家人的关系也会美好;因为信靠福音,我们就会有爱神爱人的表现,成就基督化的家庭,就能经历福音的大能。” 池牧师重申,基督徒不能靠律法来称义(加拉太书3章),唯有靠上帝的义、福音的大能,义人必因信得生,不只是得新的生命,而且得更丰盛的生命。 “今天我们在主日学的教导,还有牧者们在讲台上的信息,总是会教导会友要读经祷告、参加聚会和崇拜,以及传福音,这些往往被会友认为是得救的律法,其实还有更重要的是要凭着信心,靠上帝的信实来过生活。” 教会可成为“危险之处” 陈倩明传道亦表示,基督徒不能靠着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可以更多的得救,或是得到上帝更多的爱,因为上帝对我们的爱是开始到现在都没变的;反之,我们会因着感受上帝的爱,更多且自然地流露出爱人的行为。 “世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就是永生上帝的家。我无法确知教会落到今天这光景的全部原因,但至少这是其中一个。教会不愿意去追究会员的资格,而一厢情愿地认为,所有加入教会的人都是基督徒。我知道教会这样作是有原因的:只要人来到教会,这本身就是件好事,至少教会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世界的试探。问题是,教会经常把所有前来的人都想当然地看成基督徒。”这是钟马田牧师说过的话。 这里指出教会的最大危机,因为教会都假定那些参加主日崇拜、主日学、团契聚会的人是基督徒,殊不知,这些被理所当然认为是基督徒的人,将来会去的地方不是天堂,只要他们没有经历过福音的大能,并过着所谓基督徒的生活。 “讲台的信息或许很适合真基督徒,但对缺乏真信心的人就毫无意义。所以我说教会可以成为一个极危险之处。这可能是因为教会里的人从不直接对他们提出一些基本的、所有真基督徒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若因错误虚假的动机而自认为是基督徒,这是极其危险的。我必须毫不犹豫地指出,这也是现今世代一个极严重的危机。如果你要我加以证实,我可以轻易从新约中找到为数可观的证据。”这是钟马田牧师的另一段话。 父母须确认孩子明白福音 … Read More

转角遇到希望 pg.12-pg.15

with No Comments

转角遇到希望—— 谈自杀 伤健融合系列 @黄方涵(古晋晋福堂助理传道) 我们的故事之所以能与耶稣的故事相连接,因为耶稣已经为你所承受的苦而死,所以你不需要再为自己的苦选择结束生命。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课题。如果回顾历史,在工业革命以后,自杀率就逐渐增加。虽然工业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政治压迫、剥削、不公义、失业、贫穷等问题带给人们;最大的问题是精神和心灵的匮乏! 为什么物质世界越富裕心灵世界就越匮乏呢?因为这个世界告诉我们名利就是有价值的人生、权力就是王道、金钱就是快乐,所以竞争就成了社会常态。无形中,我们就把“成就”当成是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及人生的终极意义。因此,当一个人比不过别人时,他就会开始自我否定,甚至觉得自己是loser,然后就陷入重重压力中。 另外,这个世界的风俗是高举个人主义的,强调自己的需要最重要,所以人与人之间有了隔阂,大部分的人都不会从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到了21世纪,网际网路的盛行让暴力延伸至网络;加上现在世界各地被新冠疫情肆虐,让全世界处在郁闷中,自杀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像札瑞.帕韦泽(Cesare Pavese)所说:“若要自杀,别担心找不到理由。” 需要盼望的故事 世卫组织在今年发布的《2019全球自杀统计报告》中估计有7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0宗死亡案例中有1人是丧命于轻生的。根据日前武吉安曼刑事罪案调查部总监拿督斯里阿都加里尔发文告指出,我国今年首五个月一共发生了468总自杀案,而且其趋势越来越年轻化。这样的数据也许是冰山一角,那些已经萌生自杀念头和计划执行的,或许就在你我的周围。 我们通常在媒体看到的新闻,都可能把矛头指向某个可能性;但往往自杀的成因是很复杂的,这包括个人处理压力风格、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疏离等。而媒体报导的自杀原因大多数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当事人本身感到绝望,而选择用永远的方式结束可能只是短暂的痛苦。 绝望的人常说:我没有选择了,死是我唯一的路……真的吗?其实不是没有选择,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可能你正活在绝望中,或者你身边有人活在绝望中,我们要如何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盼望呢?我们需要有一个盼望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耶稣的故事,而我们被邀请进到耶稣的故事里,使我们在这个故事里头遇到希望。我们的故事之所以能与耶稣的故事相连接,因为耶稣已经为你所承受的苦而死,所以你不需要再为自己的苦选择结束生命。耶稣在十字架上所经历的痛,远超越我们所经历的,所以祂理解你的困境,而祂之所以忍受苦痛,就是为了使我们从痛苦中得释放。圣经说:“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五十三5)这段经文让我想到卢云曾说过的话:“把个人的苦难,与神在耶稣基督里的受难相连接,意味着神人关系的复合。” 各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伤,当你受苦时你不需要独自一人承受,让耶稣陪你一同承受吧,将你的故事与他连接,你就会在转角处遇见神!耶稣不只为我们受苦,祂的复活也胜过了一切的苦难,并要居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守护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不被绝望吞噬。 上帝掌权 圣经中也有一些伟人跟大部分人一样也曾感到绝望。大卫王曾面临敌人的追杀(参诗篇十三2-4),过程中他过得很煎熬,从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频频向上帝哀求和发泄情绪。但每一次大卫向上帝发泄完情绪,就向上帝献上感恩,为什么?因为他把信心建立在一个事实上,就是上帝掌权!各位弟兄姐妹,就算你目前生活再糟,但有个铁一般的事实,那就是上帝一直都在,祂一直都掌权,而且当你信靠祂,你心里的力量会刚强起来。 另外,我们也看看约伯的故事(参约伯记七15-16)。我想没有人比约伯更惨,他遭遇亲人的离世、家里的产业一扫而空、身体感染病毒,一夜之间什么都没了!这些接踵而来的苦难,让约伯陷入绝望中,甚至还起了自杀的念头:(约伯)“甚至我宁肯噎死,宁肯死亡,胜似留我这一身的骨头。我厌弃性命,不愿永活。祢任凭我吧,因我的日子都是虚空。”(约伯记七15-16)当他想死的时候,上帝带领他看世界,让他领悟一个事实,那就是上帝虽然难以预测,但上帝有超越人类的智慧,一切的发生都有祂的美意。所以,后来约伯说“从前风闻有你,如今亲眼遇见你。”约伯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从苦难中,他体会到上帝随时都在。另外还有以利亚,他被耶洗别威胁,然后他就逃走,后来在罗腾树下求死,因为他感到疲惫、孤单失落。 以上所提到的人物都经历生命的最低点,然而,这些人中的每一个都得到了上帝的赐福,熬过试炼成为我们的榜样;秘诀就在于在绝望中,他们的故事连接到盼望的故事,所以仍持守对上帝和祂良善的信仰,坚持这样做下来最终被引领至丰盛的生命。 哪些人容易陷入自杀的危机? 曾经尝试轻生者 精神疾病患者 慢性疾病患者或长期感到疼痛 物质滥用,如酗酒或使用毒品 孤立自己的人士 处在社会边缘的人士,如:失去挚爱、经历创伤或暴力、被歧视的群体、独居等。 如何辨识自杀警讯? 少数有自杀意识或念头的人勇于求助于医疗,但大部分人都曾经把这意念透露给身边的人。你也许曾听到有人说类似的话:“我看不到未来!”、“活着没意思!”、“希望世界末日早日降临!”。请你不要忽视这等的谈话,你可以做更多来预防悲剧的发生。自杀行为的警讯有什么呢? 心情骤变:如郁闷、低落、异常焦虑、易怒等 强烈感受自责、孤独、无望 饮食或睡眠的转变 孤立自己 把心爱之物送走 立遗嘱 反复提到死亡或自杀 透露自杀意念和计划 你可以成为自杀防治守门人 自杀的行为大多有迹可循。首先,我们要了解对自杀的迷思。很多人认为当事者只是说说,不会真的去做。有者甚至认为他们只是引人注意,殊不知那是一种求助讯号。也有人担心谈论自杀,会引起自杀的念头。其实,当我们向旁人问及是否有自杀念头时,他们不但不会因而提高自杀风险,反之,他们可能会因为多一个尝试了解和帮助他们活下去的人,而不去进行轻生的计划。 自杀防治三部曲 1.问——主动关怀、积极聆听当你意识到某人或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要吝啬你的关怀。你可以找个时间和安静的地方聆听他的苦楚。千万不要批判一个人轻生的念头,以免增加罪恶感;也不要否决他的情绪,认为他不可能有这念头。我们需要表示接纳,尊重他人的表达,也无需急着为对方寻找解决方案,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多听少说)。先尝试了解当事者目前的困境。对于高风险的人群,在有隐私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地询问他是否有想不开的念头和计划;你的举动可以让当事者感到被了解,你可以与他建立信任的关系,更进一步地进行关怀。 2.应——适当回应、支持陪伴你可以以同理的语言、温和关心的语气,去表达你的关心;适度地回应,让他感受你的真诚与重视。尝试了解当事者一般处理压力的方式,是否有任何亲人或朋友可提供支援。 … Read More

美安堂疫情中服事不停歇 pg.11

with No Comments

美安堂疫情中服事不停歇 教会动态 报道:黄秋芳(美里美安堂) 疫情期间,美安堂透过线上进行崇拜、团契聚会、祷告会、各类讲座、主日学课程、灵修及召开会议之余,还透过不同及可行的方式继续服事会友,关心他们的需要。 由于许多领日薪的会友(特别是原住民会友)面对断炊之苦,因此有不少会友及社会人士奉献金钱和物资予本堂所设立的食物银行,尔后本堂负责人联同牧者将物资分发给有需要的会友。截至7 月中,本堂已分发了3 次的物资,每次约分发85 份(每份约RM50)。 疫情当下,虽然不少人面对失业减薪,但会友仍然为杜当堂购买牧师屋及民丹莪开元堂建堂筹款,分别筹获RM71,250 及RM34,635;本堂亦响应年会社会关怀部事工,奉献印度救灾RM10,000。 在关心新冠肺炎隔离中心方面,执事会响应BB Love Box 的活动,赞助美里新冠肺炎隔离中心床褥PVC 套105片(共值RM9030),让医院能够容纳更多病人;本堂也赞助50 份日常用品给隔离中心的病人。 在知晓吾会会友郑小燕身在菲律宾马尼拉感染新冠肺炎的儿子蔡中山的治疗需要,本堂严生聚牧师及会友不仅关心她,为她与家人祷告,同时为蔡弟兄筹获马币一万令吉的医药费,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另外,虽然彼此间不能有实体探访,但属会委员会依旧进行线上探访,继续关心信心冷淡及久无参与聚会或崇拜的会友,让他们在疫情期间不孤单。 疫情当下,家人们能有更多时间相处,因此今年进行家庭祭坛的家庭共有70 家(华语57 家、国语13 家),可以一起学习上帝的话语,更亲近主,同时彼此代祷,互相关心,增进亲子关系。 感谢上帝,在这非常时期,美安家还能透过不同事工,继续服事弟兄姐妹与有需要的人,实在是经历上帝的恩典够我们用,一切荣耀归于祂。

如此蔗民,如此神学!pg.10-pg.11

with No Comments

如此蔗民,如此神学! MCO悦读时光 @丁华康(诗巫再恩堂) 书名:蔗民神学:平凡门徒的信仰与实践作者: 王礽福出版社:校园书房 绝望喧嚣的年代,凡夫如你我,恐惧在小信中跌倒,当嬉笑的人对信仰宣战,提出自己对疫情的看法:“叫你们的上帝阻止疫情吧!若这神迹成真,我立刻信你所信的。” 彼得行走在海面上,耶稣就在旁边看着他,当他面对惊涛骇浪,心中一慌就失去了信心,从海面上掉入水中,耶稣对他的忠告至今依旧成了每个信徒心中的烙印,鞭策我们以信心来信靠主。 信仰路上,我们因为“成功神学”大行其道,忽视了边缘人士,如平民小卒、贫困人家,而走得战战兢兢,害怕失脚坠谷,见不到曙光。因我们所见皆是神学里的典范:信心之父成了万国之父,牧羊小童战胜巨人哥利亚,还有以色列的王留下的光辉等等,这些信仰伟人的成就,凡夫无可匹比,让我们以为信仰就是一套成功神学。成功神学让平凡信徒有了压力,那究竟是一座无法攀越的巅峰,我们只能望尘兴叹;加上疫情带来的失业,无法上教会的郁闷,似乎没有尽头的黑暗岁月,许多人的信心因此陷入了低谷。 《蔗民神学》让我得到了启发和欣慰,我们的确比上不足,至少比下有余。上帝的应许仿佛昭明,蔗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信仰观,在充满怀疑和责问的信仰氛围中,纵容一下自己的微不足道,允许自己摔几次跤,因为上帝并不轻视每一个人。在疫情似乎没有出口的苦闷岁月,这一本书似乎在向平凡无奇、芥草般的小人物喊话和交心——上帝心系蔗民,我们并不孤单,也非异类,即使被看为失败者,仍是上帝眼中的宝贝。 刚刚好的上帝 诚如作者王礽福撰写《蔗民神学》(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的初衷所言:先知以利亚是万人景仰的英雄,但对我来说,上帝为自己留下的那七千人,才是我所认同以及牧养的对象。所以我要为他们,为自己写神学,思考信仰对于平凡平庸者的意义,我们又如何安身立命,实践信仰;甚至倒过来,看看蔗民信徒如何看待精英信徒。 疫情岁月,当信仰陷入失语时,本书引导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上帝的善良,即使苦难的答案难以破解。如果上帝不存在,灾难临到时,人类互助还是落井下石就会变相成为道德品味的抉择。困难当前,选择相信上帝,不会是更坏的选择。在苦难里,人人求神迹,耶稣曾经不肯答应宗教领袖的这个请求,因为神迹所带来的亢奋,不一定能转化成改变生命的信心,太多的神迹只会激发对神迹的上瘾行为。书籍中的《咖啡三一论》,让你认识一个刚刚好的上帝,祂强调平衡——慈爱刚刚好,太多就是溺爱;公义刚刚好,太多就是苛刻。 食过人间烟火的笔触,轻描淡绘平信徒的内心挣扎与呐喊,平易近人的文字,告诉我们神学可以如此“蔗民”。阅毕此书,才发现其蕴含的滋味,可以反复在脑袋里咀嚼,细细推敲时不禁会心一笑。感谢上帝,我们多嘴时,祂就沉默,在山穷水尽时,祂引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蔗民神学》安抚我在疫情岁月中处在信仰低谷里的焦虑与不安,躺卧在祂为我预备的青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边。

病毒比人“聪明”?! pg.9

with No Comments

病毒比人“聪明”?! 时事回应 @晖(诗巫卫斯理华语堂) 新冠病毒疾病爆发至今将近一年又半载时间,人类对横行霸道的病毒虽不至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但对病毒的认识仍然严重不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预见,世人距离战胜新冠病毒疫情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况且充满变数。   更令人忧心忡忡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时地球村四处却冒出了各种变异的毒株,使人类在抗击新冠病毒疾病艰难的征途上,又添加了不确定性的因素,面对新的阻力,穷于应付。何日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恐怕无人有确切的答案。   即使病毒是人类肉眼所看不见,而且也无法单独生存的微生物,却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给全人类制造天大的麻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到病毒比人聪明?!   不错,在受造界,人为万物之灵,因为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也被赋予管理大地的职分。然而,人毕竟是受造物,无论是知识和智慧都是有限的。像其他生物,人也受到自然的规律所约束,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生老病死。   其实,人不仅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连对本身的最切身问题——生老病死尚且无法掌控,怎能夸口说人定胜天呢?从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抗争史,不难看见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至目前为止只能说是不分轩轾。   病毒的存在由来已久,何以此番一发不可收拾,使天下苍生陷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道问题还有待于大家一起来解答。这是否与人类的悖逆有关?人类曾否从历史中学到任何的教训?人类惟有顺应自然的规律(Laws of Nature),而不是反其道而行,才有可能找到出路。科学可以为发掘自然的规律提供宝贵的线索,而科学家与医学专家所提供的防疫标准作业程序即是一例。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各种疾病,包括与各种病毒搏斗的历史,如今方兴未艾。在这一场无硝烟的战役,人类何时能走出困局,在在考验人类的集体聪明与智慧是否比病毒更胜一筹?这当然包括自律的行为、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精神、保护其他物种和受造界的意识、顺从自然的规律的心态、敬畏大自然与服膺自然法(Natural Law)及对其背后的创造主的单纯信心。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