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理报丛书阅读心得比赛

with No Comments

主办单位: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 截止日期:2020年3月31日 比赛细则: 对象:全马基督徒 语言:中文 字数:800字-1500字(必须是WORD档,不接受纸本参赛作品) 参赛作品内容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以“卫理报丛书”为指定读物。 2.参赛作品必须有作者自订的参赛标题(不可只写《我的阅读心得》或《卫理报丛书阅读心得》之类)。 3.参赛作品必须列下完整的书名、作者或编者、翻译者(若有)、出版社与出版年份(不算在字数内)。 4.参赛作品的“图书内容简介”不可超过全篇三分之一篇幅,需以个人心得、感想或观点为主要段落。 参赛规则: 1.参赛者只限投一篇,且必须是未曾发表过的作品;参赛作品恕不退还,请自行留底稿。 2.参赛者必须以真实姓名发表,请于作品后留下真实姓名、堂会及联络方式(电话与电邮)及个人照一张。 3.参赛作品敬请电邮至scaccmm@gmail.com。 若作品未符合上述所有参赛条件,一律被视为自动淘汰。评审对比赛有最后裁决权。凡得奖之作品版权归本部所有。 比赛奖励: a.首奖:现金RM350+礼券RM150+奖状 b.二奖:现金RM300+礼券RM100+奖状 c.三奖:现金RM220+礼券RM80+奖状 d.鼓励奖(五名):现金RM100+奖状 欲知详情,可拨电084-333021/333028询问。

(9):民间谑称“可口可乐”大学 乔治亚、上海建林乐知纪念教堂 The “Coca-Cola” University Allen Memorial Churches in Georgia and Shanghai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乔治亚州的艾默里学院虽不是美国卫理教会最早设立的学府,但这学府却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深远关系,特别是该院校友林乐知曾在中国办报丶办学,并对晚清末年的“维新运动”影响甚大。乔治亚上海两地都建有林乐知纪念教堂。1834年,乔治亚卫理年会在科文顿(Covington)设立在职学校(Manual Labor School)。两年后,年会决定扩展学校并以在前一年逝世的艾默里会督名字命名,取代该院原名。艾默里(John Emory,1789-1835)出生于马里兰州,曾念过法律,19岁成为律师,后感召进入服事,曾在费城丶巴尔的摩丶华盛顿特区等地区事奉,一直至1832年被选为会督。他创办季刊任作者及编辑,参与设立康乃狄格的卫斯理大学。他致力于提升卫理男女牧者的同等学历。1834年,他前往主持乔治亚卫理年会,第二年(1835年)不幸在一场车祸安息主怀。为此,年会决定以他的名字为该校命名,称为“艾默里学院”(Emory College)。 大学镇以牛津命名在学院周边形成的大学镇就以纪念会祖卫斯理在英国念过的牛津大学而命名为“牛津镇”(Oxford Town),是由卫理牧者兼设计家爱德华多马设计。各个街道均以卫理知名牧者命名。该学府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南方卫理人,其中雅格安德鲁会督(Bishop James O. Andrew,1794-1871)曾参与反对黑奴的争议,最终造成1844年南北卫理公会的分裂。另外一位是Bishop Atticus Haygood(1839-1896)被选为南方卫理公会(监理会)的会督。艾默里学院于1919年迁往61公里外的阿特兰大市,成为“艾默里大学”。1929年,牛津镇原址仍然保持一个叫牛津的初级学院,今天称为“艾默里大学牛津学院”(Oxford College of Emory University)。学生可以在这牛津学院念两年,之后再转到艾默里大学念两年以获取学士学位。 林乐知纪念卫理堂目前在原址牛津镇上的牛津学院有一座“林乐知纪念卫理教堂”(Allen Memorial United Methodist),是纪念于1858年毕业自该大学并被差往中国上海的林 乐知宣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重视知识,所以特别起了中文名为“乐知”。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帛尔克郡(Burke County,Georgia)的林乐知,父亲在他出生前两个月就离世,母亲产下他两星期后亦不幸染病弃养,幸好得到姨父姨母——赫真斯夫妇(Wiley Hutchins)抚育成人。1858年,林氏在艾默里学院毕业,获美南监理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South)按立为牧师,当时年仅22岁。不久与侯斯顿小姐(Mary Houston)结为夫妇,并接受派遣,前往遥远的中国宣教。1859年底,他携同妻子及尚在襁褓中的女儿由纽约登轮启航。从大西洋绕道非洲好望角,横越印度洋路经香港,最后抵达目的地上海。这是一段非常艰苦而悠长的旅程,前后历时210天,于1860年6月方才抵步。 初抵上海无以为继林氏抵达上海后第二年(1861年),美国境内爆发南北内战。他所属的美南监理会处于战火区域,因此对于海外宣教士难以兼顾,经济援助亦随之停止。林氏记述这段艰苦日子说:“最初四年,我们收不到母会分文,也接不到亲友片纸只字。全家生计陷入窘局”,他先后当过商品推销员丶保险经纪,以及在领事馆担任翻译文员等。1864年,他进入上海同文馆(后改称“广方言馆”)谋得一教席。此乃一间专为华人提供学习英语的教学机构。林氏上午在馆内教授英文,午后转往江南制造局翻译书报,晚间编辑报刊。礼拜日则到处布道及处理教会事务,工作极度紧张繁忙。林氏于1868年7月,在上海首先创办了《教会新报》;1874年,《教会新报》易名为《万国公报》。由林乐知作主编,不过读者群扩大至教会外人士,并且获得社会上的富商巨贾源源资助,经费充裕,但该报宗旨却仍维持非谋利性质。1883年,《万国公报》因内部改组而停刊。于1889年复刊后,转属“广学会”作为其机关报,仍由林乐知负责主编并更改为月刊。1907年林氏病逝上海,《万国公报》亦随之停刊。综观林乐知于1868年创立《教会新报》,六年后更名《万国公报》,以迄1907年停刊,前后合并计算,发行时间长达34年之久,乃西方宣教士在中国出版的中文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深厚的一份。清末时的洋务派以及维新派的领袖,都要从《万国公报》获取新知;“广学会”的领导人李提摩太和林乐知更被视为“变法丶维新”的主要精神领袖。 教育改变人心面貌除此之外,林乐知亦为晚清之教育改革下过一番苦心,例如建议废除科举考试,将欧美的新学制引进中国等。在上海筹办“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并于1882年创立。他也非常热心推动中国女子教育,1892年于上海创立“中西女塾”,对于倡导女权起领导作用。故此“中西女塾”成为当时上流社会富裕家庭女儿出外留学前,先行接受英语教育的殿堂。对中国近代史影响重大的宋氏三姊妹,也曾先后就读于斯,以致该塾有“贵族学校”之称。(详见美以美的故事6)。林乐知以上海为基地,展开在华长达47年的事奉;由1860年以迄1907年被接返天家为止,他是一位将毕生黄金岁月,毫无保留地完全奉献给中国的忠心宣教士。他一生著有90种书藉,有不少自英文翻译中文,也有的从中文翻至英文。他被形容为是教会报人及教育家。 后来监理会的学校则演变如下:1871年,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迁至天赐庄,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1900年,成立东吴大学,孙乐文被选为首任校长,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是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 Read More

消息:年会初成“家在砂拉越”专题聚会 三月份全砂“走透透”

with No Comments

为了提升初成人对砂拉越的认识及促进各牧区间的联系交流,年会初成将在三月份于不同的日期、时间、地点举办,“家在砂拉越”2020年会初成专题联合聚会。 此次,该团已邀请砂拉越首长署政治秘书程明智律师担任各区域联合聚会的专题讲员。程律师为土生土长的砂拉越人,多年来关心砂州政治演变,对于砂州政治现况十分了解。 为此,年会初成再次呼吁各区域的牧区团契配合此事工,并踊跃鼓励弟兄姐妹出席一年一度的联合聚会。 专题:家在砂拉越 区域 日期 时间 地点 泗里街 14/3/2020(六) 7.15pm 泗里街怀仁堂 诗巫 13/3/2020(五) 7.30pm 诗巫福源堂 美里 21/3/2020(六) 7.30pm 美里怀恩堂 民都鲁 20/3/2020(五) 7.30pm 民都鲁恩光堂 古晋 28/3/2020(六) 7.30pm 古晋三一堂

主恩堂“认识法规讲座” 依循法规精神办事

with No Comments

主恩堂会友事工委员会深感吾会之法规是“与众不同”的一本书,是教会行事之准则,又是教会“爱的规范”。只可惜大多数会友(包括执事)对法规的认识不深,因此主恩堂主办此次讲座会的宗旨是让教会领袖及信徒们对法规有更多认识,能依循法规精神来办事。 此次讲座请到在1985年至1988年及1993年至1996年两度任马来西亚卫理公会总议会司法理事会的理事、对法规了如指掌的资深牧者陈泽崇牧师讲解。陈牧师用了六小时把法规各条例深入浅出地带给现场60位的执事、团契职员和会友,使赴会者获益不浅。 此次讲座是在2月22日在团契室举行,陈牧师虽已75高龄,但讲解法规时还是精神奕奕;林顺英传道(陈牧师娘)也夫唱妇随地陪伴着牧师,让我们不但学法规,而且也观摩恩爱夫妻同心事奉的榜样。(蔡建清)

消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中砂中学生生活营展延

with No Comments

谨于新冠肺炎的疫情不稳定,诗巫青少年中心(MY Centre Sibu)考虑到营员的健康及安全,议决延期3月14-16日的中砂中学生生活营至5月31日-6月2日,造成不便还请见谅。 若营员无法参加改期后的营会,可在3月16日4PM前申请全额退款(逾时恕不受理)。 同时,中心亦已以发手机信息的方式,发送上述消息予各参加者报名时所登记之手机号码,唯恐遗漏特刊登《卫理报》,以作补充。 收到该信息的参加者,若欲申请退款可回信息(注明参加者姓名)告知,并注明用现金/银行过账(参加者姓名,银行名字,银行户口者名字及号码,电邮)方式退款。 若想询问更多详情,可在办公时间内拨电084-311311查询。

时事回应:病毒与诗巫

with No Comments

文/孟礼(本报总编)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2019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自1月爆发,中国方面確诊病例已渐減少,但全球其他地区出现的病例反倒增加,蔓延至约40个国家,除了南极洲外,全球6大洲皆染疫。截稿(2月28日)止,中国有超过8万2千多余宗的確诊病例,死亡达2800多人,其他国家则超过2900人感染,有40多人死亡。 事实上,在过去百多年来,诗巫也曾受过几次病毒入侵的困忧,下特列举两次情況: 1901年1月与3月,前后有两批福州移民抵达诗巫,闽清人分居在诗巫北边新珠山河畔,古田人则分配在诗巫西岸王士来一带。不久,在王士来的垦民面对了病魔悄悄来袭的窘境。根据以往开垦经历,一个刚从丛林变成农田的地方,很容易传播疟疾。那年,到了年底已有近40人死亡。 另有一份资料显示,1901年2月至1903年5月的28个月中,“新福州垦场的垦农死亡71人,1902年南洋群岛霍乱流行,单砂拉越一地死亡近万人。”在垦场中流行一句令人心寒的话:“今日我去埋人,明日给人埋。”第一批来砂垦民中的陈观斗主持喪礼,最后自己也卧床70多天。当时,新福州垦场只有一位中医和他的兄弟(相信就是刘鼎臣),药物类还挺齐全,可几乎没什么医疗器具。 1997年6月份的《卫理报》刊出相关“柯薩奇”的文章,封面并以“变种病毒与诗巫色变”为标题,说明4月至6月间因感染柯薩奇病毒而造成约30名儿童死亡的新闻。同时,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是一种肠病毒(enterovirus),从Cox11转变为EV71,那时,小学低年班及教会主日学约一个月沒上课/没聚会。 当时有两位美国病毒专家特地飞来诗巫查究,世界卫生机构(WHO)的网站有一篇文更是提及诗巫柯薩奇肆虐的情况(1997年6月10日)。当年砂拉越人口为190万,相关手足口症共 2 113例,需入院医治,算是很严重的情况。 当年,黄家源牧师在《柯薩奇的属灵启迪》文章中也提及“沒有天災人禍的砂拉越堪称为‘人间天堂’”,因此提出:上帝在说话、蒙福之因、教会光景、爱的召喚、属灵争战、悔改信靠及警告庶民,以提醒人们返回祂爱的怀抱,接受祂的爱是绝对可信的。 黄祯华在另一篇《省思》文章里则提到此疫是否涉及环保课题,尤其大河两岸一大片又一片原始森林消失,留下一天比一天混浊的拉让江河水。黄孟祚则在《尊重生命》的文章里提及病毒非生命机体,必需要附在完整“皂细胞”(生命体)上才能复制。因此除了关注环境与个人卫生,更要注重对幼童的照顾。“柯萨奇”带来最大的“信息”莫过于人类的无知——尽管医药科学如何昌明,上帝的旨意仍须努力寻索,因着可能是祂要挽回远离祂的“繁华脚步”。

竭诚礼赞:禁食祷告的敬拜生活

with No Comments

文/陈其灵(美里教区崇拜与音乐干事) 大斋期(Lent)为期四十天,由复活节前的四十天开始,当中不包括星期天。“四十”象征“完全”,是足够让待完成之事成就的一段时间。圣经中与许多与神更密切的事件的成就都与“四十”有关。在挪亚时期,世界经历洪水四十天的洗礼,挪亚一家与上帝重建关系;摩西在上帝的山——何烈山四十天与神会面;以利亚在天使给他吃喝后,用了四十昼夜,不吃不喝地走到何烈山;尼尼微城在被给予的四十天内,同心悔改,得以蒙上帝眷顾,不至灭亡;主耶稣在旷野的禁食、仰望神、胜过试探,表明与上帝亲密的关系是首要的。 二月26日是圣灰日,是今年的大斋期的第一日。圣灰日是大斋期的开始,在表明我们众人必朽坏的事实为开始,邀请全世界信徒活在基督里;在接下来四十天的生命旅程中,我们以灵修、禁食、祷告、安静来自省目前的生命状态,并靠着上帝话语的支取和实践,生命被更新,一同完成远离罪恶,更加亲近神的其中一个历程。 在这四十天禁食祷告生活当中,读者可以诗歌来向上帝祷告,扩展我们祷告的深度和阔度、润泽我们的禁食祷告生活。有一首六世纪大斋期的拉丁圣诗,翻译后歌名为《效主禁食祷告》。 《效主禁食祷告》 词:Latin 6th century 曲:Joseph Klug’s Geistliche Lieder, 1543 2. 摩西独自西乃禁食,亲睹主颁诫命、谕旨, 值以利亚禁食祈求,悉有火焰车马候守。 3. 但以理求先见之眸,蒙主救拯得脱狮口, 新郎朋友——禁食约翰——当弥赛亚开路主将。 4. 先圣先贤我愿学效,时常如主禁食祷告, 灵魂蒙恩,心力刚勇,喜乐充满,瞻主圣容。 这首圣诗提到以下几位圣经人物的禁食祷告: 第一节:主耶稣禁食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路加福音四2)。 第二节:摩西上西奈山领十诫的时候,四十昼在云彩中,相信当时他并未进食,不吃不喝(出埃及记廿四18)。 以利亚逃避耶洗别之时,在旷野的路上没有食物。他虽然并无打算禁食,但后来,上帝派天使给他预备了食物,使以利亚在后面的四十日,如禁食般,不吃不喝地“仗着这饮食的力”,到了上帝的山(列王纪上十九7 -8)。往后,以利亚在火车火马的奔腾中,被耶和华用旋风接升天(列王纪下二1-14)。 第三节:但以理立志不以王的善和酒玷污自己,只吃素菜、白水(但以理书一8-13)。 第四节:约翰只吃蝗虫、野蜜(马可福音一6)。 从以上,我们可以分析出禁食的几种类型: 1. 不吃不喝(摩西和以利亚),此类禁食是需要神迹的。 2. 没有吃什么(耶稣)。 3. 只吃特定的食物(但以理、约翰)。 我们也可以看出禁食祷告的目的: 1. 与神亲近。摩西四十天在上帝荣耀的云朵中,与神亲近。主耶稣四十天禁食专心仰望上帝的话,得胜受魔鬼试探。 2. … Read More

有你相伴:无需惊讶

with No Comments

文/陈倩明(诗巫卫斯理堂本处传道) 小妮才结婚几年,孩子刚上幼儿园,但夫妻关系很僵,常常多日冷战,丈夫更是三更半夜都没有回家;就算回来,也是喝得醉醺醺的 ,闹得鸡犬不宁。小妮心里极度灰心,当初爱的承诺都跑到哪儿去?对方简直是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阿明的公司遇上经济危机,需要裁员来维持业务。他一直以为自己不会有问题,应该是可以逃过这一劫的,却不幸在上周上班时收到噩耗,公司只需要他做到月底;虽然会给予适当的赔偿,但阿明的内心还是很不好受,想到自己曾为公司付出的都不被纪念,心中充满怨恨。 我们遇到人生的艰难时,通常会有以下的反应,1.渴望回到以前的境况,这样就不会那么痛苦;2.怪责别人,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是对方害的;3.怀疑上帝的良善、慈爱和智慧,认为上帝不好,不公平。我们很容易把自己从苦难的大图像抽离,把焦点只放在环境、其他人和怪责上帝身上,我们忘了对苦难错误和不正确的回应只会使苦难变得难上加难。 《人如何改变》一书的作者Timothy Lane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当人们遇到艰难时,会变得惊慌、生气、失望,我们以为上帝不再是慈爱的上帝,祂变了,也改变了游戏的规则;但其实我们需要明白罗马书八章20-22对我们的意义,“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以这段经文去了解在世上活着的三件事: 1. 我们活在一个被罪劳役的世界,没有人能逃脱。 2. 我们都在败坏的辖制之下。 3. 我们活着常经历好像生产时的痛苦呻吟,一同叹息劳苦。 这观念帮助我们有所心理准备,当生命中的艰难,破裂的人际关系,甚至是誘人的名利来临时,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方法去解读和靠主欣然渡过。我们无需惊讶苦难的来临,我们更要紧紧知道,在叹息劳苦的日子中,上帝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祂也有足够的恩典引导我们,使我们脱离败坏,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

新书上架:卫理报新书上架 宣教脚印在犀乡

with No Comments

书名:《留在犀乡的脚印2》 作者:黄孟礼 售价:RM15 初版:2019年11月 上个世纪,从1903至1980年的77年期间,前后约有12个囯家共210位宣教士投入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与伊班人教会服事当中,从事福音丶教育丶医疗丶农业与社会关怀等相关事工。他们在犀鸟之乡留下佳美脚印,全心为福音摆上的心志,值得后人仿效!

我思故我写:追求作“对的人”

with No Comments

文/何继东 以前,总以为只有一直为主奔跑(研读圣经、听道、祷告)才是忠心于主,才是上帝的好仆人。在2020年,我却被上帝更新:研经、祷告当然重要,但是,在这些之前,更重要的是:先成为“对的人”。 传道人是上帝的器皿,器皿要干净,才不会让器皿所盛装的恩典“大打折扣”。记得一位牧师举了一个很贴切的例子: 有一个孩子想要孝敬爸爸,就想要拿家里最好的冰镇果汁给爸爸喝,因为爸爸在院子里修剪杂草,夏天的外面飘着热浪,所以,这个孩子就找到一个器皿来盛装这果汁,他找来了家里用来喂养宠物的盆,倒入了新鲜、够凉的果汁,你想:爸爸会喝吗?不会的,因为盛装果汁的器皿不干净。盛装“神的道”(圣灵、基督)的器皿也要干净,那就是作在神眼中“对的人”。 这跟麦希真牧师所说类似,他在《铁磨铁信箱》一书里说:“要先成为神所喜悦的人,才能成就神所喜悦的工”;这也跟基督教作家莫非老师所说类似,她说:“工人先于工作,作者胜于作品”。先追求:我这个人在神的眼中是“对”的,然后,我的服侍、人际关系等就都“对”(合神心意)。先追求做神眼中“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才能合乎主用。(提后二20-21) 心对了,人才对 那么,怎样追求作“对的人”呢?还是那句亘古不变的经文,用“心灵、诚实”敬拜神,心对了,人才对。我们信徒的心往往游走于“律法”中,这是圣爱的极端:“律法”的心是有在,却没有爱,就是人在,心不在。我们可能对律法十分熟悉,却忽略了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这样就把别人放在框框里,也把自己放在框框里。 我可以每天持守读经1段,并且每天清晨祷告15分钟,如果我的心是在守住天父所吩咐的灵修而已,而不是渴望遇见那位天父,那我的心就不对了。这也是我经历2年“灵修旷野”的心得。我可以追求对圣经经文滚瓜烂熟,但是,如果我的心不是在追求爱神、爱人,那我这个人就不对;因为我的心向神、向人是不对的。 圣经上说,要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这句经文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但是,当我听一位牧师以“唯独基督”讲解这段经文时,再次被上帝更新。凡事长进,意思是说:我觉得“倒霉”的事,还是能让我成长,甚至在基督里长进的。 在《敬虔与圣洁生活的严肃呼召》(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一书中,William Law讲到了一类基督徒,他形容到:一个异教徒的生活,点缀一点基督徒的生活,这是所有追求作“对的人”的基督徒都要警醒的。 在新的一年,我们一起追求作神眼中“对的人”。

1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