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抗疫

with No Comments

时事回应 @晖(诗巫卫斯理华语堂)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或作“你要切切保守你心”),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言四23)这是数千年前智者给世人的训诲,也同样适用于今时今地。 5月25日,马来西亚卫生总监丹斯里诺希山医生根据我国新冠病例推算图表,促请公众为当前严重的新冠疫情做最坏的打算。他在脸书图文并茂解说,从今年4月1日开始,我国的新冠病例直线上升。 “我们必须做最坏的准备,请待在家里,帮帮我们(前线医护人员)。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打破感染链。”诺希山医生语重心长地告诫国人。 疫情一发不可收拾 我国于今年1月12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紧急状态,以阻止疫情进一步恶化。当时政府宣布,紧急状态将持续至今年8月1日,如果单日新增病例得到有效控制,紧急状态可提前结束。在这期间,国会和各州立法机构将暂停会议,也不会举行大选和补选等。 然,事实胜于雄辩,疫情已在社区蔓延开来。如果我们让数据说话,在紧急状态期间,疫情非但得不到缓解,还一发不可收拾,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爆发,个中原因何在?无非是在防疫抗疫的工作上,许多人有口无心,时而出现双重标准,为病毒打开方便之门,苦了前线医护人员,使之前功尽弃,不但没有带来所预期的果效,反而使疫情急转直下,以致医疗系统濒临崩溃的边缘。 政府宣称动用天文数字的6千亿令吉防疫抗疫,却无功而返;是时候痛定思痛,再次从“心”出发。在上掌权的,当为国家百姓着想,全力以赴,而不是动尽机心,只顾政治正确。国家正处于最危险的关头,岂能无动于衷吗? 防疫抗疫节节败退,看来接种疫苗,早日实现群体免疫,将是人们的惟一希望。当务之急,当局必须尽快让全民有序地接种疫苗;在采购与分配疫苗方面,有关方面要以公开和透明的方式处理,不可让心怀不轨者有机可乘,慎防有人试图从中牟利,发国难财。在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上,如果官方穷于应付或力有不逮,就应放行私人医院或私人医务诊所(透过卫生部监管机制),自行采购疫苗,并为公众提供接种疫苗的方便。无可否认,疫苗是抗击疫情的战略物资,采购与分配疫苗的延误,是防疫的一道破口;抬高疫苗价格更是一项滔天的罪行。只要有人还未接种疫苗,分分秒秒将曝露在未知的风险中。人命关天,每一个生命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千万勿沦为害命的帮凶! 自我保护意识也重要 话说回头,公众人士的醒觉与自我保护意识也尤为重要。医者父母心,卫生总监丹斯里诺希山医生也苦口婆心传授民众“12招自封防疫术”如下: 1.深居简出待在家里; 2.外出购物,每个家庭只派1人; 3.尽量居家办公,雇主务必配合; 4.计划外出,避免到拥挤之地; 5.一次性添满汽车油缸; 6.避免参加群聚; 7.线上购买必需品; 8.看医生前先预约; 9.自己烹煮; 10.在家进行各种运动保健; 11.不接待客人; 12.在家祈祷。 诚如卫生总监所说,病毒不会移动,移动的是人类,群聚的也是人类。群聚与趴趴走(到处走到处逛)是病毒传播的温床,惟有民众一同落实“自我封锁”,才有可能阻断病毒传播链。 就让举国上下从“心”出发,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采取一切必要的防疫措施:尽量少出门、保持个人的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出门戴口罩(此前,卫生总监也要求民众用“双罩”防疫)、保持社交距离、避免群聚、出门回家更衣全身洗澡、尽快接种疫苗,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他人,千万不要给病毒留地步!如此,国人才有望走出这一场劫难。

基督教书店的未来,新马港台书局现状

with No Comments

时事回应 @包承昌(诗巫卫理福音书局经理) 在2010年代,新加坡出现书店结业潮,最少有7间大型书店纷纷退出市场。[1]2020年3月,在香港营业40年的大众书局(Popular)共16间分行结结束营业。[2]其他结业的还有SWINDON BOOKSTORE与香港大学书店等。 台湾诚品书店在2020年上半年也关了6间分行。另外一家专卖简体书的书店若水堂在台湾开了18年亏了16年,于2020年9月关了台北与高雄店。普遍上,书店因为疫情成本上升,业绩低落而面对前所未见的入不敷出的困境。 根据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海外业务经理王信程弟兄分析,自从去年疫情爆发到今,台湾各基督教实体书店的业绩下跌了40%左右。虽然因为疫情,顾客们关顾了网络书店促使网店营业额上升,但升幅远不及疫情前的门市营业额。 至于基督教出版社,王经理指出各出版社的书因为突发的疫情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往日通过实体书展推荐书籍的活动被迫停办,因此少了新书亮相的重要机会。整体上台湾出版社的营销成长大约是负30%。 马来西亚基督教书店的2020年营业情况却令人感到意外。根据马来西亚基督教书店之台湾与香港书的入口量,2020年的疫情似乎没有置书店于大困境。但到了2021年第一季,各基督教书店渐渐露出疲态。美里有一间开了很多年、位于著名购物中心的书店于2021年年初宣告结业。按2021年4月的台湾基督教书集运量,马来西亚基督教书店明显减少添货,可见各书店认为未来需求量不多,大家步步为营,小心布局。 阅读风气与牧者的角色 各书店目前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开始透过手机浏览阅读更多种类与更及时的知识,大量减少了购书的欲望。 对于这阅读低落的趋势,教会能够做什么? 按英国已故钟马田牧师(Martyn Lloyds-Jones)所说,信徒的神学概念决定了他是否是一位阅读人。 钟马田牧师在讲台为听道者制造了读圣经或属灵书籍的需要。他甚至创办了基督教书籍图书馆。他让人发现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缺乏的,在圣灵光照之下看到自己被罪恶捆绑着的丑陋。听道者明白信心软弱会带来过失, 甚至引起祸患,于是就认真装备自己。从Westminster Chapel在钟马田牧师30年牧会之下带来的进步,他所培养出来的阅读需求对教会的量与质的成长,证明鼓励阅读可以改变基督徒的委身心志。[3] 其实卫斯理约翰在亚得门街的信心更新,内心火热起来,是因为参加了一个祷告聚会,又听到人阅读马丁路德的罗马书注释序言。经常呼吁祷告与阅读圣经的应用与实践,是我们会友比较需要听到的。 我们的会祖卫斯理约翰在一生中花了很多时间阅读,而且不止读关于基督教的书,也广泛读文学作品。“他自1725年开始,便记录自己所读过的书籍,有超过1400个不同的作者,书目近3000种,从单本小册子至12卷的套装书,此中有许多皮革精装书,如讲章、历史、地理、探险和游记。” [4]“如果有人想研究‘卫斯理精神’的神学,他首先必须学习或喜欢阅读,强记和思考我们人类文化的遗产,以及今天日新月异的新事物和新思维。他还要像卫斯理一样,拥有一个敏而好学、如饥如渴的头脑。”[5] 当然我们可以说那些年代没有像今天的媒体科技的引诱,所以他们可以用很多时间安静阅读。但是与其降服于现代媒体的渗透,我们不如想办法提高一点阅读风气,至少在基督徒之间更该如此行。 很多需求不是人自己会发现,而是通过人的解说,比如为什么要打covid19 疫苗针。因此,牧者在讲台上常常制造阅读的需要,是鼓励会友在平日喂养自己的灵命,不必等到主日。 如果一位信徒对自己的信心没有危机感,认为自己的状况很安全,他是不会装备自己的。信徒对信心的危机感可以由牧者在每个主日讲道信息中产生,例如:不灵修的后果、犯罪的代价、骄傲的下场、贪爱钱财的万恶、上网络瘾的可悲、婚外情的破坏、教会领袖的失脚、末日审判的定局、职场上的诱惑、教会不合一的结果、圣经的应用、服事的态度、会友为何信异端等警惕性的信息。 美国李顺长牧师认为,在过去2000年的教会历史中,讲台信息在解经方面很强,但应用神学不足。在他新出版的《应用神学卷1》书中,李牧师先是感叹从古到今讲台信息仍以抽象的神学思维为主。“2000年来的基督教会,都是解经强,应用弱 (第16页) 。生活的应用,基督徒的生活层面,例如思想、情绪、反应、态度等,仍然不够多。”[6]李牧师在他三卷的《应用神学》提供了52类应用神学,涵盖基督徒在各层面的生活课题。 于2020年年初,我与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的黄振华牧师在砂拉越主要城市的卫理公会堂会推荐《每日活水》时,不只听到一位牧者说因为图书馆“没有人”去,所以不用购买新书。这听起来好像是放弃了书的造就能力。每当牧者在讲台上引用书籍、介绍好书,便是相信书的造就能力,也是阅读的好模范,间接鼓励会友阅读。 有了阅读的需要,是基督教书店能生存的因素之一。 在教会5大功能中,“栽培”的火力可以比“崇拜”多放一点,才会有更多信心结实的会友。通过牧者领导的栽培团队、查经小组组长的推荐,会友们会去多阅读,比如读到《会友指南》之使徒信经那课时,可以鼓励学员读《您诵读使徒信经,懂了吗?》[7]。 会友的角色 感谢主,历年来在许多牧者与会友的光顾之下,福音书局已经在诗巫爱莲街营业了74年。于2020年11月11日开幕的福音书局新店,以现代化的设计传承了传扬天国的福音,并助人成长的使命。从砂年会会友的总人数与卫理福音书局与古晋卫理三一书坊的卫理属顾客相比,书局还要更加努力去找更多的卫理公会顾客。 普遍上,基督徒不喜欢阅读,包括阅读圣经,有可能是因为被人误导说阅读是牧师传道人的事,也可能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缺乏,更有可能是还没有重生得救。福音书局有很多书能够帮助人过得比现在更丰富的生活,但是不多人上实体店或网店挖宝。 从各堂会图书馆借书的记录及上福音书局买书的人数来看,大部分的卫理基督徒不爱阅读是事实。按钟马田牧师在为教会不复兴的状况把脉时说:“最大的原因是‘dead’ orthodoxy(作者译为“没有活力的神学”)[8],而特征是踌躇满志,对自己的信心安于现状”[9]。一来末日大审判是遥远的事,二是没必要“礼拜做得那么深”,认为自己“谦卑”一点不要出头,只要安分守己按时上礼拜堂听道就可以了。信心也要简单一点,不需要钻牛角尖去研究令人头大的神学。听起来这是不错的态度。但是钟马田牧师则认为,一个人如果为自己的不足而引起的无知却还沾沾自喜,同样是被上帝所憎恶的,就如祂憎恶骄傲一样。[10]这不足可能是对神、主耶稣、圣灵、恩典、重生、因信称义等基本教义不清楚,也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学的人就好比把房子建在沙土上,种子撒在浅土上。 卫斯理约翰在1738年5月24日信心被更新之后,对主耶稣的救赎恩典彻底相信,不再有丝毫怀疑。因此,他在1741年融会了各宗派的教导之后,认定基督徒因信称义后必须不停止地迈向完美基督徒的境界(参阅卫斯理约翰所著A PLAIN ACCOUNT OF CHRISTIAN PERFECTION … Read More

防疫靠自己 别指望他人

with No Comments

事事关心@卢韵琴(本报记者) 大马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创新高,截至5月19日中午12时,我国新增6075宗确诊病例。敢问一句,各位看倌是否有想过在这场疫情中,大家应该如何自救? 对,“自救”,这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意思就是如何不让自己在这一场疫情中中招,自己救自己的方式。 时到今日,大马已经进行了3次的行动管制期(MCO),更不用说砂拉越州,虽然是有条件行管期,但是施行的是收紧SOP式的有条件行动管制期,基本上等于完全的行动管制期。 这一年多来,疫情的反复让各地方灾难管理委员会为了抗疫而焦头烂额,民众也因为屡次改动又出现U转的防疫措施而头昏脑涨,搞不清楚到底应该如何才能符合政府所制定的SOP;警方与各执法单位更是疲于奔命地执法,取缔那些不遵守SOP的人,今天这种行为违规被取缔了,明天又宣布这些行为是无罪的,真的是叫执法人员好生为难! 然而,事到如此,这些让人晕头转向搞不清的种种情况下,疫情依然肆虐;那我们是否有想过,抗疫单靠立法执法,是完全不足够的呢? 2021年2月农历新年过后,诗巫正式结束了第二次的行动管制期,而我也结束居家办公的日子,再次回到了办公室。当时,除了例常的防疫SOP,办公室还定下了几条新的防疫指示。 这些防疫指示中,首推就是午餐时间,请同事们不要同时在茶水间用餐。这是因为用餐就必须取下口罩,而病毒正是通过飞沫来传播。这也是政府一直禁止堂食的根本原因;可惜有关当局好像并没有好做劝导与解释的工作,只是一味地立法禁止。 第二个指示是同事之间减少当面说话,尽可能地降低互相感染的风险,如果可以的话,就使用电话内线通话。这项指示也是一种保护措施,毕竟一些人在配戴口罩时可能有一些疏忽,再加上你永远不知道同事是否是无症状感染者,所以保持距离还是最佳的防疫措施。 第三个指示就是定时地进行消毒,让病毒无法生存,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所有在同一空间活动的人。 以上种种的防疫措施,看起来好像有点不近人情,更好像有点大张旗鼓地夸张;可是,如果从自救的角度去看,这些指示都是一些基本需要遵行的自救方式。 在这个疫情持续升温的今天,大家还是不要指望别人帮你防疫,自救才是王道,紧记“正确配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名言与真理

with No Comments

经上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言廿五11) 一句话之所以被视为“名言”,是有一定的道理,不仅脍炙人口,朗朗上口,也叫人深思,回味无穷。 有一些名言被世人奉为圭臬,教导人为人处世的道理,信手拈来——“知识就是力量”、“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满招损,谦受益”、“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诸如此类警世名言,对引导人们向上向善,有莫大的帮助。 但号称“名言”的,未必是句句至理名言,因为许多“名言”都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或特定的环境下应验,而且极有可能是此一时,彼一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中共建党百周年,《人民日报》近日发布《中共百年名言录》,收录五代中共领导人的百句名言,折射中共高层领袖在党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个人感悟与得着,可以作为后人的借鉴,却未必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谓“真金不怕红火炉”,惟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合乎天道良知的话,才能像黑夜中的萤火,为黝黯的世界放送微弱的光芒。 “名言”是著名的话,反映言者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能曾风靡一时,却未必是字字珠玑,和造就人的话语。比“名言”更胜一筹,含金量较高的是“格言”,具有劝世诲人的教育意义,而且经得起世风俗雨的洗涤,仍然闪烁着耀眼的人性光辉,似明珠般发亮。其实,上述所列举的名言可归类为格言。 孔子云:“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归根结底,“名言”与“真理”还是有所区分的,世人宜慎思明辨。惟有真理能苏醒人心。

1 85 86 87 88 89 90 91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