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写:笑着流泪

with No Comments

文/拉结 28.10.2019 电影“Joker”(小丑)里有一段男主角重复了几次的话:“我以为自己的人生是个悲剧,原来是个喜剧(I thought my life is a tragedy, but actually it is a comedy)。” 导演用了多次反讽的手法来证明这个张力——撑着嘴角的笑容,被泪水模糊的粉妆,暴力后的舞蹈,冤屈时的狂笑。难怪,那天有个年轻的女同事说看完这部电影后,她需要去健身房打拳发泄,因为黑暗中的张力让她坐立难安。她说,你这个临床心理学家应该更能体会,于是我算是做足心理准备,在期末结课后的假期,安排了一上午,来消化这部电影。果然,两小时后,走出剧场,内心有许多的遗憾和哀愁被触发…… 如果, 这个社会贫富差距可以被缩小; 社会福利制度更加完善; 精神疾病的治疗去机构化去医疗化; 枪械管制更为严谨; 底层人民受到善待和司法保护; 伪君子的面具被撕开; 苦难的声音有人聆听; 不公的制度有人承担; 也许, 男主角童年的阴影可以不被放大; 失去的父爱可以被弥补; 自恋的母親可以被唤醒; 先天的残疾可以被理解; 欢乐的梦想可以被追逐。 人生都是一出戏 然而,人性的善阻挡不了社会的恶。男主角依恋他的母親,仰望从未有过的父亲,投射幻想的爱情,这些泡沫一再地被现实粉碎和撕裂。在镜头和聚光灯面前,他以为毕生梦想可以实现,存在感得到肯定。排练了多少次的自杀,最后却变成他杀。从此,愤怒和枪口不再指向自己。 人人生而平等。可却不是人人被平等对待。我们,是属于哪一种人? 在这出戏里没有旁观者,当你不被欺压时,可能也踩在别人的利益之上。当我们看到别人脸上的丑妆时,也许别人正看着我们脸上的面具,只是不自觉而已。一个看不到弱势群体的心理学和对社会正义不敏感的心理治疗师,感受不到愤怒和无助。电影里有社工师、精神科医生、精神病院、精神病药,和各种心理诊断符号……小丑最后的救赎却是一群暴民的仰望。他不需再隐藏,也不再压抑自己的失笑,他精神上解放了自己,却成了社会的一颗定时炸弹,正义的对立者。影片最终,身边所有亲近的人都被他攻击,唯一他放过的,却是那个侏儒同事,因为“you are nice to me”…… 所以,这是一部关于弱者和社会边缘者的电影。导演不希望观众感受到舒服,而是沉重;为这个社会的冷漠,在黑暗的剧场安静几分钟,不过如此而已。因为大部分的人,在回到光明之后就会忘了自己的模样。但是,如果今天我们不去倾听底层的苦难,有一天,底层的罪恶会自然地来撕破我们的伪善,这时就有更多无辜的受害者出现,超过了司法能够遏制的范围,我们才来向上帝投诉,为何衪容许苦难的存在? … Read More

有你相伴:生与死相遇

with No Comments

文/陈倩明(诗巫卫斯理堂本处传道) 人世间的苦难并没有时空的限制,它很常是突然出现,往往令人措手不及。而生命中最痛的也许就是亲人的离去。圣经里不难找到受苦的人物,有很多地方记载着孤儿寡妇的故事。上帝也特别吩咐以色列人要关顾他们民中寄居的、贫穷的、孤儿和寡妇。 路加七章记载有一个住在拿因的寡妇,拿因城在耶稣家乡拿撒勒不远的东南部。当耶稣走到城门口时,刚好遇上一场葬礼。当时人山人海,一问之下,原来是一位寡妇的独子去世。 在当时的农业社会,女人的生计要靠家中的男人,这位本是寡妇的妇人,现在唯一的希望都破灭,可怜白头人送黑头人。圣经描述当时跟随耶稣的群众极多,而陪同寡妇送殡的人也相当多。于是一队送死人的队伍,与一队跟随主耶稣的队伍在城门口相遇。 当死亡遇上掌管生命的主,就无法站立得住。 耶稣看到可怜的寡妇,失去她的独生子,于是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路七13)圣经多处记载主耶稣对世人困苦的回应,总是充满怜悯的心肠。主耶稣上前,按着没有封盖的棺材,对少年人说,“我吩咐你起來。” (路加七14)少年人一听到主的吩咐就坐起来。于是 本来是悲伤的队伍,一下子爆发出惊讶和欢乐的声音。少年人又活起来,盼望重现在这位寡妇的生命中。惟有遇到复活的主耶稣基督,才有真安慰;惟有基督才能改变死亡的残酷,因为只有生命才能吞灭死亡。 然而,细心思考,假如寡妇真的以为儿子的生命就是她的盼望和一切,恐怕她虽然经历如此奇妙的奇迹,以后还是会再失望,因为终究在世上的生命还是要失去。真正带来盼望的不是肉身的生命而是赐予生命和胜过死亡的主耶稣。主也许会给予生命,也许会拿去生命。但当我们紧紧信靠和抓住那生命的主时,我们却能在人世的疾苦和悲哀中,得着慰藉。

古城巡礼:马六甲是华人宣教重镇 圣芳济雕像及 拉结坟场的反思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2019年10月2日朦胧的清晨,在下一个人登上马六甲圣保罗山顶的圣保罗教堂,拍下了俯瞰马六甲市的圣芳济雕像;想到这位被视为天主教“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曾在475年前就踏足这块地土,令人肃然起敬,并有许多的感触。 全名“圣方济各沙勿略”(San Francisco Xavier,1506年-1552年)是西班牙籍天主教教士。他是耶稣会创始的7位修士之一,1537年祝圣为神父。1541年,35岁时被派往印度,成立了圣保罗学院,为耶稣会在亚洲最早总部。 1545年,圣芳济前来马来半岛,并来到当时属于葡萄牙的马六甲,同时以圣保罗山的葡萄牙小教堂为基地。1641年,荷兰征服马六甲,教堂归属荷兰归正会,正式命名为“圣保罗堂”。 1546年1月,圣芳济前往印尼的摩鹿加群岛宣教。1547复活节后,他又回到马六甲,在1548年在圣保罗堂设立了一所马来半岛最早的现代学校。1549年8月15日,圣芳济同两位耶稣会士前往日本南部的鹿儿岛,成为第一位踏上日本国土的天主教传教士。在他1551年离开日本时,当地的信徒约有一千;该岛现今还树立着他的纪念碑。 终未进入中国 圣芳济在日本时发现,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于是决心访问中国。当时中国实施海禁,不允许外国传教士要进入。1552年8月底,他以距离中国广东海岸很近的上川岛作为基地,计划偷渡入境。但答应帮助他们偷渡的中国商人反悔,迟迟不来。三个月后,他在等待中却染病逝世。1552年12月3日晨,这位传教士病逝于岛上,年仅46岁,终未实现进入中国的心愿。 30年后,利玛窦成功地将天主教传入古老的中国。300年后,耶稣会于1853年在上海董家渡建造中国的第一座主教座堂时,就命名为“圣方济各沙勿略堂”。 1753年,马六甲基督堂(现称“红色教堂”)建成后,圣保罗堂改为世俗用途,成为马六甲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堂内用作墓地。英国于1824年占领马六甲,教堂被用作火药库。1952年,教堂的废墟前竖立了圣方济的雕像,以纪念他到达马六甲400周年。雕像祝圣一天后,一棵大树倒下,折断了雕像的右臂。 米拉结坟墓 从圣保罗教堂后面的一条小路走下山时,经过一个荷兰坟场(Dutch Graveyard),在沈文彪牧师手机指示下,找到了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年)的太太拉结(也译瑞裘,Rachel Cowie,1783-1819,苏格兰亚伯丁人)。 1812年8月4日,拉结与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米怜结婚,新婚一个月后,他们由英格兰的Portsmouth出发,近10个月后于1813年7月4日抵达澳门,米怜成为继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之后第二位到中国的宣教士。 由于中国不欢迎外国宣教士,1815年4月起米怜夫妇带同刻版工匠梁发前往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在当地开始文字和教育工作。米怜夫人在不到7年的婚姻中,拉结生了6个孩子,其中2位早夭。1819年1月,她再产下一位男婴,不久她本身因染上热病和痢疾,于3月20日安息,成为来华宣教士太太中第一位在宣教工场过世者,年仅35岁。其时4位子女最年长的不到6岁,最年幼的仍在襁褓中。 米怜与第一份中文报 基督新教第一宣教士马礼逊于1807年来中国,第二位来华的基督教宣教士米怜夫妇。梁发在马六甲期间,开设印刷所,宣教士在梁发帮助之下印刷大量中文圣经丶布道书及福音单张,更出版中国第一份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月刊,同时出版英文刊物《印支搜闻》(The Indo-Chinese Gleaner)。梁发因工作关系常有机会看圣经及米怜写的福音书,在受感动之下决志信主,更于1816年11月3日接受米怜的施洗。马礼逊于1823年按立梁发为牧师,成为中国第一位牧师。 1818年11月11日,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是近代来华宣教士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1819年,米怜妻子病逝,米怜悲痛万分,除了繁重工作还要兼负母职。英华学校于鸦片战争后,1843年连同印刷设备迁往香港。在太太去世后三年,1822年6月2日,因积劳成疾,米怜也安息主怀,享年37岁。目前在马六甲基督红色教堂有一块米怜纪念碑,一般相信他就是埋葬在基督教堂下面的。 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历史文献部组团到马来半岛,自新山丶马六甲丶实兆远丶怡保参访十多个文物及博物馆。除了参访及了解各馆的展设布置情况,也对历史有了重新的了解。 在沈文彪牧师的带领下也到原英华学校旧址参观,此外也前往马六甲卫理公会拜访。这项行程自2019年9月30日至10月5日,共有7位成员参加,收获良多。参观行程包括:1.新山——新山福建文物馆、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2.马六甲——圣保罗教堂、郑和文化馆、荷兰红教堂、英华学校;3.实兆远——实兆远垦场博物馆、七条路文物馆;4怡保——何人可茶展览馆、闲真别墅;4.吉隆坡——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华社研究中心、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国家博物馆。 意外的收获 首先,是在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发现1962年《卫理报》主编郑忠信博士的相片与资料。郑氏曾在诗巫卫理中学任教,也在砂卫理公会年会掌教育部等职多年。1969年,他被宽柔中学聘为校长。 其次,在怡保何人可茶展览馆,发现该茶的老相片展出老标志,那是在1948年挂上了“何人可救星药行”的招牌。何继昌是虔诚基督教徒,他把商标取名“救星(Saviour Brand)”,上有一醒目红十字,写着“信必得救”的字样。

Direct Talk总编面对面:廖克民致力撰写大马教会历史 曼绒实兆远设垦场博物馆 教会发挥影响融入社会

with No Comments

采访:黄孟礼 受访:廖克民(曼绒甘文阁卫理宣道堂主理牧师、《思源报》总编辑) 整理:卢韵琴 教会不应该单单只是照顾到人们的精神层面,更应该发挥影响社区的力量,融入社会,进而转变社会。 曼绒甘文阁卫理宣道堂主理兼《思源报》总编辑廖克民牧师看重教会历史,进而收集历史,后再研究历史,更向世界展现历史,并希望能够做到文化历史的传承,以及培育从事历史相关研究的人才。 出生于1968年的廖克民牧师,土生土长的实兆远人。从小生长在一个非基督化家庭,1984年信主,并在1985年蒙上帝呼召,1992年回应呼召进入马来西亚神学院接受装备。1996年,神学道学学士(BD)毕业后,1997年开始在宣道堂服事。 “当我来到宣道堂这个老教会时,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情况,就是我竟然找不到一份完整的宣道堂建堂史。那时我就在想,宣道堂不只是这里的第一间卫理公会教会,更在社区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怎么可以没有历史的记载?”于是,他就开始着手寻找历史,通过仔细的调查,在1998年,他查到了宣道堂的建堂是在1903年9月9日,推翻了之前在1902年建堂的记录;又因为台湾的“双十节”给了他启发,遂决定把宣道堂的周年纪念定在了每一年的9月9日,更称之为“双九节”,更从1999年开始庆祝“双九节”。“我还开始了重挖垦场早期用的但被荒廢的水井的工作,还有出版教会刊物,并取名为《饮水思源》,就是要提醒弟兄姐妹当要注重历史,展现历史。” 1999年,该教会在他的主导下,开始了“双九节”的庆祝活动,并办了第一次的历史文物展,之后的每一年都继续庆祝“双九节”。 2001年3月,他组织了一个访问团,有机会来到诗巫参加福州垦场100周年庆典活动,在砂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干事黄孟礼的安排下入住了当时尚未拆除改建的富雅各客房,带他走了一趟砂拉越教会历史之旅,又带他参观了砂拉越文化协会,促使他在返回曼绒之后,也构思及成立了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 除此之外,在2002年,他将《饮水思源》会讯改名为《思源报》。同时,他也开始了林称美花园的兴建计划,随后他成功向政府申请拨款,并在2002年开始兴建工程,还办了第一届文化研讨会。2003年,曼绒的华人社团联合会要主办垦场100周年庆典,他主动要求加入工委会,不料却被选为工委会主席,从而让他结识了许多社团人士,为他日后的融入社区打下了基础。 “当年的百周年庆典十分成功,于是大会便决定以后每年都办庆典,但就由华团与教会轮流主导,双数年就由教会主导,华团配搭,单数年则反之。”廖牧师要强调的是,他积极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并不是为了展示教会的力量,反之,他要让大家看见教会在社区的服事。 设立历史文物博物馆 至于原垦场中心的牧师楼被改建为博物馆,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而宣道堂是最适合的地点,因为牧师楼本身就是一栋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我自己在牧师楼住了6年半,对于这里,我很了解,也深知它的历史意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他办了第一次的历史文物展之后,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文物热,不但有人开始收集文物,更有人乐意将他们家中文物捐献给教会。“那些年,我们办了几次的文物展,但每次办都需要把这些文物搬来搬去,是项吃力又麻烦的工作,为了让这些文物有一个适合它们的‘家’,更可以展现文物身上的历史意义,博物馆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于是,在2002年8月,他搬了家,把牧师楼空了出来,让文物们入驻,开始了博物馆的文物编制工作,并开始接待客人。在此期间,其实廖牧师都在边工作边攻读教牧硕士课程。2003年10月,他在马来西亚神学院取得了他的教牧硕士学位。过后,他于2004年继续前往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进修东南亚神学研究院(SEAGST)神学硕士(MTH)学位,专研教会历史科目。 谈及牧师楼博物馆的重建工程,廖牧师更是口口声声地满满感恩,虽然重建工程在2009年就已经动土;然而,因为他的重建概念不被原先的绘测师所接受,使到重建工程一拖再拖,换了多位绘测师,从实兆远找到了吉隆坡,都没有绘测师愿意接下这个任务。 直到多年后,终于有位长居吉隆坡的诗巫人郑韻绘测师愿意画图,再由另一位绘测师做出最后的定案,后再由另一位绘测师提交政府申请,结合了三位绘测师的努力,终于,博物馆的重建计划于2017年开始动工。 为了不耽误工程,廖牧师在2016年6月左右,就成立了3个工作小组。首先是工程监督小组,负责监督重建工程的各种事宜;再来是历史鉴定小组,负责的是历史文物和文献的整理;然后是由廖牧师领导的筹款小组,负责筹募重建工程款项。“因为我要负责筹款,所以整个2017年,基本上除了圣餐主日,我都在全马走透透地讲道与筹款,然后还有历史文物和文献的最后鉴定,那段时间真的是忙得不可开交。” 成就马来西亚教会历史 在硬体与软体都准备好之后,他还有博物馆的参观流程和文物的排列需要定制;也正因为如此,他因着需要而结识了一班文化人,虽然他们是非信徒,但在此方面为他提供了不少帮助。 博物馆内除了展示厅,还收集文物的地方,更有一个存放“待成为文物”的地方。“这些文物的年纪尚轻,但它们很有纪念价值,所以就只能先进入‘待成文物’区。”廖牧师认为,文物是可以引起人们兴趣的物件,但更重要的是文献,因为唯有文献可以记录更多史实,并可供予深入研究。“我研究历史只是想成就一本马来西亚教会历史,至少让后人可以知道教会在马来西亚的发展时间线,并且让人们认识更多的基督教宗派,卫理公会并不是唯一。” 今天,实兆远垦场博物馆在当地已然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2018年开幕奉献开放至今,已经有超过1万人到访,对比之前15年仅有3万人到访的记录,真有天壤之别。 再来,就是这个博物馆也扮演着传承的角色。“今年的农历新年,我要求博物馆在年初二和初三向外开放,并告诉负责人说,我们要做推陈出新的事,他们每个人仅需要抽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就足够了。”而这场被他称为“春回垦场”的新春活动,在两天的时间里,就吸引了上千人的参观,民众在新年假期期间有地方好消磨时间,博物馆也有收入,更把历史传讲出去,一举三得。 接下来,该博物馆还要扮演着培育新世代的角色。廖牧师欢迎所有的学校来到博物馆进行实地教学,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欢迎。当谈到他的未来计划时,廖牧师还是会致力于修订大马教会历史,并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此领域一同工作,甚至是设立一笔研究基金,为致力于此领域的人士提供经济方面的援助。 另外就是在博物馆设立客房,以便出租得以增加收入,还有就是推广“博物馆之友”。这是一个专属于实兆远垦场博物馆的奉献配备,凡是一年奉献RM1500者,皆可以得到50张入门票。

灵修日程:属灵近视 (十一月6日(三))

with No Comments

文/Narda Luz Vargas Guerrero(多明尼加共和国) 读经:撒母耳记上十六章1至13节 经文:“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十六7) 几年前我开始有近视与散光,跟我有相同视力障碍的人会很清楚,要依赖配戴眼镜是多么恼人的事,没了眼镜,所有东西都会变得模煳,难以辨认。我能从远处看见某人,但却认不出那是谁,这令我感到沮丧与愁烦。 有时候我们带着属灵近视四处走动,这些视力障碍令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自义和偏见。我们会标签别人,因他们以往的过犯评断他们。然而,耶稣看见不同背景的人的人性,以慈爱和怜悯对待他们,也同样尊重税吏与妓女。因着耶稣对待别人的方式,祂得到他们真心的爱与信任。 我们是基督的跟从者,乃蒙召向所有人作见证,无论他们来自什么背景,我们都主动接触他们。在我们还未达致完美之时,基督就已定睛在我们身上,以爱与恩典救赎我们。 祷告: 亲爱的主,除去我们视力的障碍,帮助我们像祢一样,以爱与怜悯去看待别人。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今日默想:上帝最看重的是我的内心代祷:视障人士 反省问题 ~请描述你患了“属灵近视”的一段时间。你的视野到了哪时候才看得更清楚?什么帮助了你? ~你难以去爱和尊重谁?那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为什么你难以这样做?你可以怎样以耶稣的爱和怜悯去看待这个人或这群人? ~你怎样向社区内的人显出更多爱心与怜悯?请讲出三个切实的方法,你在本周内会向身边的人显出更多爱心与怜悯。 每期一句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马太福音18:15-16)

抓鼠有感:为何没人提醒我?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前些天在收房子时,不小心被破旧铁钉给划了;一开始并不在意,可过一会儿,一条血丝浮现。因为并没有血流如注,就觉得应该无大碍,本不想理会。可家人知道我被生锈铁钉给“舔”了,劝我还是去打一支破伤风针,以防万一。 我一看时钟,已是四点四十五分了,心忖:这时间点,大部份医生都准备下班了吧,我得去找谁呢?后来,老妹提醒在离我家开车五分钟不到的店屋区,有位陈姓医师,干脆转过去看看是否还营业!原本觉得自己这样有点小题大作,可转念一想,明日要出门办要事,如果真的因此耽搁,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决定赶紧开车绕过去,所幸诊疗所营业到挺晚,医生二话不说帮我打了破伤风针,我在“迅速”的恍惚中拿了药离开诊所。 回家更衣时,一照镜子,不禁惊呼:“天呀,我竟然将衣服穿反了又反(内外前后都反,衣服吊牌在我颈项处)!”原来自己要抢在医生下班前赶到,一时心急,连服装仪容都没顾上,更没照镜子,就这样傻乎乎地出门了,不禁一阵懊恼。 我想,医生看到我这样“衣衫不整(齐)”,基于绅士风度不多说些什么让我凭添尴尬,倒可理解;不过,想到自己从进到诊所到后来取药时,至少遇到三、四位在服务柜台的小姐/女士,每个人都看了我好几眼,咋就没一个人提醒我呢(总该不会认为这是新式穿搭法吧)?! 将他挽回过来 其实,出糗还算事小,但我却不禁揣测起这种“看见却不说”(因那吊牌实在太明显了)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是怕我尴尬?还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反正事不关己?! 或许,我们也扪心自问:平日/有时是否也对他人的过犯或罪恶视若无睹呢?觉得这是他个人的问题,是他自己要向上帝交帐,因此袖手旁观呢? 耶稣曾提出,当一个弟兄犯错时,其他主内肢体应该如何行的原则:“‘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太十八15-16) 日后,若看到有弟兄姐妹有意/无意地“行差踏错”,盼望圣灵帮助我们,不要只在背后议论或袖手旁观,而是要以爱心劝戒,将他/她挽回过来,我们就得回这位弟兄/姐妹了!

交流站:征稿 (《灵修日程》 读者心得)

with No Comments

如果在灵修路上,《灵修日程》(UPPER ROOM)是您的属灵良伴,陪您走过灵程的高山低谷;欢迎您藉着文字与我们分享,让我们同得灵修的好处! 字数:700字以内   敬请将来稿(请以文档方式)电邮至scaccmm@gmail.com,并注明真实姓名、电话与所属堂会,同时附上个人近照一张。

图说新闻:“你很特别”一日营 认识自己的与众不同

with No Comments

古晋马当卫理幼稚园暨玛丽哈儿童主日学于10月12日举行别开生面的“你很特别”一日营。这营会共有97位8至12岁的孩子参加,热闹非常。 举办营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有机会认识自己的与众不同,是上帝独一无二的创造,是福音的出口;而营会目标是希望每个人能尝试认识三个与自己不同性格的人,知道上帝的创造不是千篇一律的,传福音更是要用诸般的智慧。 因此,这营会最独特之处是认识自己,了解别人,达致互敬互爱的结果,传福音更有果效。(叶有蓉)

1 13 14 15 16 17 18 19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