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相伴:名人背后的女人

with No Comments

文/陈倩明(诗巫卫斯理堂本处传道) 常说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光环的背后其实需要有人愿意花很大的力气去人稳定情绪,保持所有人的心理平衡。圣经有一个伟大的人物——摩西,他的妻子西坡拉绝对是属于“名人背后女人”俱乐部的成员,甚至可以当会长。 40岁那年,摩西因为杀了一个埃及人,被法老追杀,于是害怕就起来逃跑,到485公里远的米甸地方去。到了那么远的米甸,摩西安心也安家了。他定居在米甸祭司流珥(叶忒罗)的家,帮他放牧,也娶了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就在那里隐姓埋名,安安静静的生活。摩西是真的打算忘记以前的总总,只专心牧羊,过着旷野艰苦的游牧生活。后来上帝呼召摩西,要他回去埃及把以色列人带出来。于是 摩西“就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 叫他们骑上驴,回埃及地去。 摩西手里拿着神的杖。”(出四20) 从西坡拉的角度来看,原本平静的游牧生活开始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西坡拉的丈夫变成了大忙人,孩子的爸可能也常常看不到了。但西坡拉还是默默的,甘心的,帮助丈夫完成上帝在他生命中的呼召。有两处经文提到西坡拉的事迹: 首先,摩西因为在埃及长大,未受割礼。在回埃及路上,差点被上帝击杀,是西坡拉立刻为儿子行割礼,以儿子代替摩西,上帝也肯接纳,才饶了摩西一命。(出五24-26)其次,出埃及记第四章到第十八章之间,摩西已经打发了妻儿回岳父家,所以十八章记载来拜访摩西。起初回去可能是基于安全的理由,不得不分开。这章中也提到摩西的次子,以利以谢,意思是“我的神帮助我”,见证摩西明白他能够完成上帝的使命是在乎祂的能力。摩西的次子以利以谢在历代志上二十三章15、17節和二十六章25節都有提及,是终身事奉上帝的利未人。 如果男人真的是为主而忙,我们就甘心成全他吧!

本地宣教士代祷事项

with No Comments

Lawas Care Centre – 江梅花 为UPSR会考生Nikkita和Emanuel代祷。 为孩子们有一颗喜欢、看重读书和他们的未来祷告。 为着我们三位同工和厨师有健康身心灵,聪明智慧、爱心、耐心来引导、帮助孩子们。 Lawas Care Centre 为孩子的健康祷告,因最近天气炎热。 为孩子学习祷告,求主让他们认真、明白老师所教的。 为会考生祷告,Emanuel Yahya和Nikkita九月将面对UPSR考试。 为同工间的配搭祷告。 为在毕理学院幼教系学习的Liliani和Robina祷告。 Kapit Lighthouse -蔡国贵和林莲钦夫妇 为9月8至11日和古晋蒙恩堂弟兄姐妹去Ulu Layar短宣的路程、天气祷告;也求主预备长屋居民的心迎接上帝的信息和福音。 为在Lighthouse举办的SU Seminar Kerohanian(9月14至16日)及Tuai Sembayang Training (9月17至23日)祷告;求主带领、感动更多人愿意抽出时间参与。 纪念9月15日在Gereja Methodist Iban建堂筹款Food Fair义卖;到时我们会负责水果饮料的摊位,求主赐给我们有足够的体力、智慧来参与和安排每一项服侍,让主的名得荣耀。 Lubok Antu,Sarikei-Jason Siew(义务宣教士/本处传道) 为我们同工有智慧教导主日学学生祷告。 由于教派不同,父母间产生误解;为着此误解能停止代祷。 为旅途中有晴朗的天气祷告。 为学校的老师能继续给予支持代祷。 Ulu … Read More

我思故我写:家庭之夜

with No Comments

文/郑仁娇(诗巫新福源堂本处传道) 所谓“家庭之夜”乃是每个星期,家中必定找一个彼此相聚的时间;虽看似简单,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常闻一句名言:“家有礼拜,屋有顶盖”,说明家中有礼拜,才能给一家人安全,挡风挡雨,免被试诱击倒;因此,“家庭之夜”要刻意安排在固定的时间举行。 当我家里五个孩子在儿童期时,“家庭之夜”的模式不是很正规,有时预备了点心,用不同方式背诵圣经节,尽量让孩子们不觉得枯燥或流于形式。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养成习惯,躺在床上聊天,然后围在床边跪着轮流祷告。“家庭之夜”的概念正是如此:可以轻松地谈心事、分享每天的故事,建立温馨的家庭。因此,“家庭之夜”是值得在教会里加强推动,以达致如下的目的: 1.价值观的协调 若以夫妻为家庭的核心,夫妻相爱,凝聚力强,彼此联系得好,家庭就和谐,若不和谐则产生混乱。现今婚姻大多是自由恋爱,理应有默契,但为何二人婚后就出现问题? 原因在于价值观的不协调,夫妻虽不同但可以协调,于是产生新的共同价值观,那就是双赢的关系。若各人以单赢的方式,不愿让步而产生争执。婚前恋爱有激情,婚后则是因着彼此付出而变得恩爱。 夫妻本是恩爱,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观而产生问题。因此必须了解导火线是什么?背后牵涉怎样的价值观?恋爱之后进入婚姻,应是恩爱夫妻,有许多的恩典。接受彼此的价值观,重视对方的价值观,愿意舍己,那就是恩典。婚姻协调的重点乃是放下自己;许多的争吵,都是因为放不下自己。透过“家庭之夜”,无论是夫妻或是家人相聚,都能帮助协调价值观。 2.促进夫妻的亲密感 “家庭之夜”能促进夫妻的亲密感。夫妻之间可分享感受,甚至负面情绪也可以借此表达。在交流中,这就会变成很大的动力,促成亲密感。 最重要的,要为配偶所作的存一颗感恩的心;不是要求什么,乃是我欣赏你做的(你做的,我感恩,我感觉贴心)。于是,这会产生一种观念:我的努力没白费,那是正面的! 换句话说,夫妻之间学会彼此欣赏,这样遇到任何危难,都可以安然度过。如果向来都想“他就是这样的!”,以为自己是忍耐,其实不然;因为,有一天无法忍的时候,就会爆炸出来,那杀伤力就会很强。况且,受恩的不感恩、不欣赏,结果彼此关系只会更加疏远。透过“家庭之夜”表达感激与欣赏,则可以促进亲密感。 3.确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亲子方面,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观,才不至于使他们觉得在“扮演”自己不喜欢的角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我们要帮助他成长,自小让他们有个价值观,即:求学乃是学为主用,人生的目标就是荣神益人。所以,他们没去补习学校,轻松读书,考试前如此祷告:求主赐给我好记性,有聪明智慧,考得好成绩,荣耀天父的名。 在选读科系时,是他们自己做抉择。老大读物理系,他喜欢物理,独中统考获得全国第一,一直到成大毕业,保持优异成绩;后再考取奖学金赴美完成博士。老二、老四也是自己选心理系,之后再深造。老三则读台大历史系,冷门的科系,但我们一样给予鼓励支持。老幺选药剂系,工作后继续深造,在本地大学攻读博士。老二赴美深造,获得奖学金完成博士,在大学执教;老三则选择结婚,相夫教子,做义工,搞绘本故事。 可见各人走自己所选择的路,手足之间不需比较,父母更不必勉强他们做不想做的事。只要他们尽心、尽力、尽本分老实做人,诚实做事,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定时举行的重要性 “家庭之夜”需要定下时间,定时举行的好处: 1.孩子有期待;2.养成家庭一种的习惯。 没有期待的心情,对家就没有归属感。换句话说,“精心的时刻”其实是一种是爱之语。若疏忽的话,配偶就会觉得自己在对方心目中不重要,这是危机!因此要分配时间,视为经营家庭为事业的一大部分,而教会与家庭事奉取得平衡。 过去外子婚后15年曾在印尼工作,靠着上帝的恩典,我们才有今天。经营“远距婚姻”,我们格外努力维持紧密联系,维护爱情;比如,每周两封家书,彼此了解生活动态、孩子的成长,并分享灵修或听道心得。自从结婚,只要在家,每晚临睡前牵手祷告是我们经营婚姻最大的动力。 总之,“家庭之夜”促使信徒小家庭复兴,必定带来教会大家庭的兴旺!

单飞不孤单:破茧而出的彩蝶

with No Comments

文/陈悦欢(诗巫福源堂) 我出生在信奉民间信仰的家庭,家里供奉祖先和观音像,所以从小就跟父母去“拜拜”。中学时,因要应付会考而读圣经,也曾背诵过,但是完全不了解内容含义。后来负笈台湾上大学,也曾经抱着玩乐的心态跟同学去教会,完成学业后就回国结婚成家。 外子是半个佛教徒,因他也崇拜民间信仰。当时他身体有特殊异能,常有神明借用他开窍,替人开示解惑,开药方为人治病。说也奇怪,当时我竟然能翻译他的“方言”;但是当他退窍后,我就不知道他当时说了什么。 生不如死,失魂落魄的日子 记得2005年8月27日那天早上,才到店里,就接到外子从家里打来的电话,说他很不舒服。放下电话,我立即飞奔回家,前后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当我到家时,只见他坐在电话机旁,就如此“脱离尘世”——离我及家人而去,连见他最后一面、话别的机会都没有。 瞬间失去平日相依生活在一起,疼惜相爱的夫君,不知所措,身心也无法承受如此突如其来的打击,精神濒临崩溃,哀叹为何他能救别人而不能自救?! 出殡那天,我已无力送他最后一程。在医院送别之后,幸好仁娇与丽芳同学坚持不让我上山,扶我回家,不然以我当时的情绪,一定会爬进墓洞里。自此,白天在店里的我强颜欢笑,夜深人静时,常漫逛马路,人生重挫心灵失落,感觉生不如死,失魂落魄地过日子。终于,忧郁成疾,患了严重的忧郁症,服药两年多。 梦中获指示:除祂以外,别无拯救 在那段愁云惨淡的日子,有一群教会的顾客,常在下午时,来店里为我读经祷告,后来孙子的奶妈带我去教会。在我还没有去教会之前,有一天晚上我做了很真实的梦。梦里,我掉入一个很深的大坑,洞暗不见底,我在洞底呼求救命,却看见外子坐在洞外,对我说:“我不能救妳,妳去找仁娇吧!”(陈朝强师母是我高中同学) 嗣后,我虽然参加教会活动,包括崇拜,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仍没受洗。因过去的信仰让我内心挣扎着,对信仰的定位有着犹豫与彷徨,无法下定决心。 翻转人生的信仰 有一次,牧师安排我去参加一个信仰课程,我勉为其难地参加了。课程结束时,牧师询问我是否愿意受洗归入主名下。当时内心仍在挣扎交战中,就在霎那间,感受到内心有细微的声音。“你既然心里相信,口里承认,为何不打开心门让我进来!” 突然顿悟,我就答应受洗,那一瞬间,心中一切忧虑,哀伤尽数扫除,也放下心中承载多时的压力;就像破茧而出的蛹化成彩蝶,又如脱胎换骨的雄鹰展翅翱翔于天地间。更是抛弃过去一切的缠累、重担,展开人生新的路程。过去的种种从此全部涤除,完全翻转了我的人生。 重生后,我心中充满救恩的喜悦与平安。在乐龄学习中心上课程,参加单亲家庭聚会、古晋短宣等,觉得日子过得充实。前面的路,有主引领,何惧之有!

使徒行传补遗:失落的亚洲教会史之十一 世纪末的亚洲教会 (主后1860—1900年)

with No Comments

文/叶永盛(台北真理堂全职同工) 西亚的灾难 19世纪中叶,称霸欧亚四百年的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在西方列强进逼下节节败退,结果将矛头指向境内的基督徒少数群体,疯狂攻击他们,尤以亚美尼亚人受害最甚。当时亚美尼亚人约有三百万之众,几乎都是死忠派基督徒;但在土耳其及沙俄争霸下受到双重迫害,到世纪末时近一百万亚美尼亚基督徒受害。 主后1870年,古老的涅斯托留教会与更正教(以美国为主)影响下的教会正式分裂。黎巴嫩是例外,在法国施压下成为土耳其一块由基督徒省长管辖的自治区,成为各宗派教育、医疗宣教的重镇,其中最有名的即美国贝鲁特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世纪之末,黎巴嫩的基督徒人口高达77%,但整个西亚地区泛基督徒只佔总人口的11%。 南亚的进退 主后1858年,英国政府接手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维多利亚女王成为有力的信仰守护者,更正教得到很大的发展,也连结了古老的多马派基督徒。但多马派基督徒很快分成保持原状的保守派及期待革新的改革派。前者与更正教合作破局,维持原有的涅斯托留传统,但最后却因主教之争而逐渐式微;而后者则另闢蹊径,新教会组成圣多马福音传播协会(Mar Thomas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持续增长。 天主教则因葡萄牙政府与教廷之争引发多年的内鬨,影响其在印度的发展。更正教也有类似问题,虽然不少宣教士努力地敦促跨宗派合作,但各家仍竞争发展。可喜的是,这时印度出现大规模归信基督教的民族运动(people movement),这些运动并非由宣教士而是印度基督徒启动;其核心也非印度社会菁英,而是下层中的下层——“贱民”(Dalits,意即“被压迫者”),如:维达曼尼甘(Vedamanikam)、文卡雅(Venkayya)、迪德(Ditt)等人,使信徒人口四倍成长。推动这增长的动力,部分原因来自“向穷人传福音”(mission to the poor)这不容易的抉择。这些印度基督徒甚至把福音带给东北阿萨姆(Assam)地区泛灵信仰的部落;直到今日好几个邦的人口三分之一以上是基督徒。因此,无论天主教或更正教,设立学院培训本土领袖是当务之急,也大有进步。世纪末印度泛基督徒约有四百万,佔总人口约2%,并持续增长。 斯里兰卡的更正教办学相当成功,但对宣教效果有限。这段时间更正教及佛教之间展开几番激烈的辩论,但结果是让斯里兰卡人更倾向以佛教作民族认同,对更正教连同天主教抵抗到底。直到世纪末,岛上泛基督徒仅约四十万,佔总人口约10%,但不断衰退中。 东亚的重来 在中国,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成立的“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是这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差会。内地会没有宗派支持及有系统的支援,任用最多单身妇女,进到中国基督徒最少、教会最分散的地区传福音;这差会穿中国服装、留中国髮式,也接受宣教士异国通婚;更愿意启用中国同工,如席胜魔牧师即是在其支持下开始福音戒毒工作。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是另一位影响中国深远的宣教士,他是一位社会活跃份子,不仅华北旱灾时积极赈济饿民,也成立广学会出版基督教著作并介绍国际新知,受光绪皇帝及改革派份子的重视,因此他在当时的声望甚至在戴德生之上。博学的圣公会主教施约瑟(Joseph Schereschewsky)则重新把圣经翻译成贴近普罗大众的《浅文理译本》,让平民也能自己读圣经。 妇女工作方面最有名的莫过于美南浸信会的幕拉蒂(Charlotte Moon)。她走入中国乡野佈道、办学近四十年,据闻曾为一万人施洗,至今美南浸信会仍有“幕拉蒂圣诞献金”为宣教募款。 宣教士所办的之江大学、南京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不仅有助中国现代化,也培训了中国信徒领袖。丁韪良是当时最著名的宣教士,被称为“中国现代国家教育的创始者”,直到民国时代仍为革新国民陋习努力。 虽然一方面宣教士在中国取得巨大的宣教成果,但另一方面中国面对列强几番欺凌,也激发了很强烈的反洋情绪,最终在主后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之乱。暴乱中宣教士、信徒死伤惨重,世纪末中国泛基督徒约两百万人,佔总人口0.5%。 日本经过主后1853年“黑船来航”事件后,锁国状态解除,开放神纳川、长崎、函馆三港。帕蒂让神父(Bernard Petitjean)踏上九州即发现当地约三万名16世纪基督徒的后裔,其中一万名愿意重归天主教,剩下的则留在天主教与民间混合的信仰中。 更正教各派的宣教工作在日本则是新的开始,主后1872年,改革宗在日本设立第一个更正教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则由尼古拉教士(Father Nikolai)在主后1868年为两位日本人施洗而开始宣教工作,并且因着强调教会自治及选拔日本平信徒领袖而稳定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神道教势力抬头,威胁佛教、基督教,但政府大体上仍宗教宽容。因此天主教教会组织得以发展,而更正教同宗不同国的宗派也进一步整合起来建立教会、发展医疗及女子教育。这时候教会发展跟日本初信者的热诚及素质有关,这些多出身武士阶级的信徒对信仰和国家都很有贡献,如:创办日本第一所基督教大学同志社大学(Doshisha University)的新岛襄(Niijima Jo),发起本色化“无教会运动”的内村监三(Kanzo Uchimura)。同时,宣教士公开支持日本寻求与列强修正不平等条约,更让日本人惊讶及感动,甚至认为日本必须要成为基督教民族才能脱离国家险境。然而,主后1900年前后,日本先后打败清朝及沙俄,神道教及民族主义气焰更胜,基督教渐渐失去其号召力。到世纪末,泛基督徒总数约有四十三万,约佔全国人口1%。 朝鲜第一位更正教殉道士是崔兰轩(Robert … Read More

Direct Talk总编面对面:文字是信仰传承 不可少的工具 台湾校园是文字事业尖兵

with No Comments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 受访:黄振华(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副社长) 黄振华 是一位投入校园事工的牧师,也是一位积极参于文字的工作者。 曾任台湾校园福音团契传道同工 ,先在团契部27年,后于2010年调至文字部8年,前后在校园服侍了共35年。黄牧师大半辈子都献给了校园福音团契工作,曾任职校园团契总干事(2004-2010年)丶校园书房出版社社长(2010-2018年),期间曾担任多个团契辅导等。黄牧师形容自己 是一位“满怀热爱关怀青少年的辅导,乐于以生命影响生命的牧者"。虽然日前从社长身份荣休,但校园因为还有事工的需要,继续聘请他为副社长。 黄牧师回顾过去的生活与生命的历史,与校园福音团契是密不可分的。他称校园的两大工作方向就是团契事工及文字事工。他从团契部的工作,转向文字工作时,也是从不懂到懂的慢慢的懂及去了解整个文字事工的操作,这些包括编辑丶出版丶企划行销丶书籍的推介丶批发业务及举办讲座等。此外,还包括出版电子书丶解决库存问题等,范围很广泛,是一路慢慢学习的。但他很高兴有神的恩典,并得到同工团队的支持,可以同心面对种种的因难与挑战。 他说,其实“校园福音团契一成立时,就开始了文字的事工。当初的文字工作就只有一样:出版《校园团契杂志》(1957年创刊,是《校园杂志》的前身),之後才陆续出版了小册与查经材料。这棵树苗一开始就有两个主要的特质:“伴随学生福音运动",及“服事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学生到毕业生;从台湾到海外。"目前校园出版社俨然成为台湾基督教属灵书籍的出版尖兵。 文字工作对改教运动的贡献 谈到文字工作的重要性,除了本身在校园工作多年,黄牧师表示更因为去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年,有机会进修参加神学院举办的改教之旅课程,对改教历史与马丁路德的生命故事有更进一步地了解。他发现改教运动在卅年内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至少有七项重要因素:1. 圣灵的工作丶2. 认真读经与解经丶3.深度地神学反省丶4. 勇气(敢讲人不敢之言,不怕死)丶5. 讲道丶6. 文字出版工作的辅助丶7. 同工的支持与配搭,其中一项关键因素就是文字工作。 黄牧师进一步指出马丁路德看重文字工作,写下信仰的反思(写作),翻译圣经(翻译),勤于写书供人大量印刷(编制),经过书商将之运销至欧洲各地(销售),对于宗教改革造成至为深远的影响;而从中国传入逐渐兴旺的印刷术,更成为推波助澜的重要助手。因此改教理念得以广布,教会的信仰得以归正! 文字工作对基督信仰的重要性 黄牧师也表示,其实在上帝的宏大救恩叙事中,祂多次多方主动向人说话,其中具有跨越时代的“文字"形式,是祂常用的方式。祂以指头为笔,撰写十诫在石版上(出卅一18),让摩西可以将上帝的律法和诫命教导百姓(出廿四12);石版后来摔碎,上帝又进行再版要摩西将十诫写在版上(出卅四28)。之后,祂也启示众领袖与先知,将祂的话记录下来(刻在石头上或写在书卷里),让人看见得以明白神的律法丶心意(书八32;耶卅六2~4),并使人相信基督(约廿30~31)。而上帝最具有规模与系统性的文字工作是神默示各圣经的作者,写下各圣经各经卷,形成圣经(编辑),使历世历代的信徒得以完全丶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三16)。 整个基督信仰的传承,“文字"是不可少的工具!而良好的“文字工作"使得神默示的真理,其文字的解释更贴近原意,文字的表达更贴近现代,内涵的探讨更符合时代的处境。而且可以传得更广(空间上)丶更久(时间上)。 校园对文字工作的坚持 校园的文字部就是秉持这种信念,1957年开始了台湾校园事工,10月即出版《校园团契杂志》,来牧养团契的大学生。之后,陆续发展出版了《佳音》(牧养中学生)丶《今日校园》(向大学生传福音)等杂志,同时也出版书籍,迄今已出版了约1500种书,近年来每年出版量达40多种的书。为了更好地推介丶行销书籍,出版部陆续组建了企划丶营业及门市丶网路书房的团队,目前已设立四个书店,也编辑《书飨》双月刊及电子报来推介书籍。 校园书籍 黄社长指称校园出版的书籍主要包括四大类:研经与神学类丶生活与灵修类丶青少年与全人关怀类丶宣道与福音类。这些书籍则围绕在校园福音运动的三个核心:“圣经"丶“学生"丶“福音"上。为了以圣经牧养装备校园学生,认识圣经中的神学,所以出版“研经与神学"的书籍,近十来年看见神学生与牧者的需要,校园也扩展了出版的范围,出了不少神学研经工具书。为牧养在校学生及毕业生出版了“生活与灵修"与“青少年与全人关怀"的书。而为了传扬福音,推动宣道,也出版“宣道与福音性"的书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操练以赠书来传福音,并在他们心中种下宣道的理念。 数十年来,校园出版品成为许多人灵命成长的灵粮丶服事进修的参考书与教材丶传福音的工具;校园书房成为灵粮的供应站。出版的内容不但提供牧养,还会有先知眼光的内容指出时代挑战及前瞻未来。 虽然近年社会上与主内出版业相当不景气,但我们看见教会面对的挑战,校园学生及教会青少年的需要;深切体认信仰思想领域耕耘的重要性,及其中文字工作的关键性;回顾过去我们经历神丰富的恩典,也看见服事的果效。面对未来,我们不敢懈怠丶退后,要继续靠主的恩典,努力摆上,坚持到底。以文字工作广传耶稣基督福音,培育神国人才,推动学生宣道。 现今事工的素描 黄牧称历经六十年的成长,历任社长与同工们的努力耕耘,校园福音团契如今已长成一棵大树:具有70位同工丶年出版40本书籍丶3份杂志《校园》双月刊丶《书飨》双月刊丶《每日活水》月刊,及年销21万本各类书籍!这棵大树有五大枝干:编辑书籍丶推动阅读丶企划推广丶营业行销丶发行杂志。其中以编辑和营销为最主要的枝干。 回顾过去八年面对的挑战 2010-2018年之间,校园面对的挑战巨大又多,包括.团队同工不断交接,整个团队是一直处在小幅地磨合,不断培育新手同工的状态中。同时,销售营业额下滑─这个时期正逢台湾经济不振,人们的阅读方式及购书习惯明显改变,出版业内外(社会上与信仰内)都显得萧条。此外,库存增加致仓储空间不足等也是明显的问题。 针对挑战的因应 黄牧不否认,因为主客观造成的各种挑战是很大的,但这也促使他们努力因应,从中也有许多的学习。下列是一些成果: 1. 积极寻找并出版这个时代需要的书籍,如针对牧养职场的弟兄姐妹出版职场神学的书籍;为为训练门徒,出版门徒培育的书籍;为带动新灵修运动,出版每日活水灵修月刊等。 2. 常态举办讲座:2010年起每年固定举办大中小型讲座,的确带出吸引关注,建立铁粉,及推广新书的果效。此外还意外带出凝聚团队的效果,藉会前开会与现场配搭,同工们有更多密切的互动,士气也被激励! 3. 不断提升企画力:由于校园出版的书籍具有不同的特色,有的也颇具深度,定期召聚编辑与营销同工一起开会,找出书籍特色,确定书名丶拟定销售策略,结果带出不少销售果效! 黄社长认为以下两项更是有助他们跨越出版冬天的内在DNA: … Read More

征稿

with No Comments

“恩典大大小小,主的恩典从头到脚……。”生活中处处有恩典。欢迎您藉着文字来与我们分享,您与上帝恩典相遇的故事! 字数:2000字以内 截止日期:2018年12月31日 来稿(己打字的文档)敬请电邮至scaccmm@gmail.com,并注明真实姓名、电话与所属堂会。谢谢! 每期一句 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廿30-31) 每一天由灵修开始 2018年9-10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请向本报订阅。

为国家守望祷告

with No Comments

求救国家离罪祷文 圣洁的父神,恳求祢解救我们的国家,脱离黑暗邪淫势力的捆锁,用耶稣的宝血遮盖我们的国土和全体百姓。求祢除去全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和情欲,远离毒品、赌博和帮派势力,拒绝谎言、贪腐、自私、奢侈、邪荡、欺压和暴虐,专一寻求友爱、公义、圣洁与和平,建立和融的邻里生活。奉主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为国家求恩福祷文 全能的上帝,感谢祢创造我们作马来西亚的国民。求祢赐我们渴慕祢的心,决意作遵祢旨意的子民。求祢护佑我们免于压迫和争斗,促使各族和谐共处。求祢感动执政掌权者,存谦卑又好怜悯,秉行公义,建设和平邦国。求祢赐福我们继续享有信仰和言论自由,兴起合一的教会,成为社会良心为国守望。奉主耶稣名求,阿们。

抓鼠有感:弥足珍贵的友情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记得每回和朋友们相约唱KTV,有首歌大概是必点的,那就是周华健的《朋友》。当熟悉的旋律一出,就算手上没抓到麦克风的,也会忍不住跟着哼跟着唱;毕竟,没有几首歌能在朋友相聚欢乐时,如此贴切地表达出浓浓的友谊之情。 林肯曾说:“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对生活深有领悟的古人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古人诚不欺我! 曾在外求学或工作的人多少都有这般体会:家人亲戚离得远,真有危难急需时,或许能帮得上忙的,是近在咫尺的至交好友、室友屋友、左邻右舍。 记得念大学时,有一回胃抽疼得厉害,差点在床上翻滚,最后还是室友特意向学校请假,陪着我坐计程车到医院去看诊。还有一年,春节游子纷归家,我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也是多亏好友来寻,共进晚餐,才不会觉得一人过年份外凄凉。友谊之情,弥足珍贵! 扪心自问,我不是属于那种热情经营友谊的人,但感恩的是,上帝却在我人生画布上,陆续添加好几笔友谊的色彩,让原本略显平凡黯淡的画布,多了几抹缤纷色彩。 这些朋友,有些是自高中时期就认识的同窗,有些是大学时结下的深厚情谊,有些是在新加坡漂泊时相识相知的,有些是在职场、事奉上同甘共苦过的,有些则是在读神学时相携扶持同奔天路的……无论是哪一种,唯一共通点是:虽然聚首的时间不多也不长,但多数情谊经得起时间考验! 特别是最近,我就深刻体会圣经中所说的:“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亲密。”(箴十八24) 近日因家人生病,需时常出入医院就诊、检查,甚至安排住院、动手术等繁琐事宜。一来自己对该医院不熟悉,二来对他们的医疗体系与程序也十分陌生。正感彷徨之际,在附近牧会的好友(过去神学院时的同学),百忙之中仍然抽空陪我们就诊,并领着我在医院各楼层间穿来梭去,办理各种复杂手续。还记得自已在恢复室外等待手术后的家人时,好友怕我饿肚子,特意先去买了些干粮交给我,再又赶回教会事奉。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捎来问候、探访、为我们殷切代祷的亲朋好友,都以不同的方式关怀与支持我们;确实印证了箴十七17所言:“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尤其是,当那些友谊是在基督的爱里萌生的,会更加地历久弥新,也会成为我们生命中非常宝贵的礼物……

2018年砂大专新生交流会通讯录 各大专资料:

with No Comments

大学 总负责人 泗里街 美里 古晋 诗巫 民都鲁 UTM 郑振荣 0168660825 范伟鸿 01110549368 杨俊伟 0107963769 郑振荣 0168660825 谢其谋 0165233102 池芊卉 0138606826 UPM 江思依 01110567109 池贤恩 0164730521 Jong Chao Yu 01139263655 江思依 01110567109 陈宛司 0198797178 许祯怡 0138388707 USM (Main campus) 陈子健 0163560223 … Read More

1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