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堂课:如何提高网络文化智商 言行举止要配得上蒙召的分
“传福音的管道已剧烈转变,从1440 年,圣经变成印刷零售的书籍,再到1517 年马丁路得改教,各类单张和宗教文献成为主要传递的管道……到1922 年,加拿大麦艾梅(Aimee Semple McPherson)成为第一个在广播上讲道……后来电视和奋兴活动又引发了葛理翰的事工。……21 世纪,网络开始成为传福音的主流关注和讨论。” 莫非老师表示,如今这个世代,任何草根作者或基督徒都可以用文字在里面就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发声。她提到传福音其实有“撒种”和“收割”两种观念:“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原文是发白),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约四35-38) “我们社会的‘土壤’,乃是指基督徒生活、事奉的整个环境,包括我们周围的文化、风气、世界观、时代的精神。每一个世代的基督徒,都必须将神话语的种子种在当时流行的文化中。从历史看来,好的土壤质量可以决定它能支持怎样的生命……收割,是指传统的传福音,把整个福音信息讲给人听,并期待带领人归向基督;撒种,指缓慢、渐进、幕后的工作,预备听者──或整个文化──的心,以致他们愿意来听福音。”微写作是撒种的事工。 莫非老师特别提醒学员们,传福音要避免争辩。她特别提到耶稣曾责备门徒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或译灵魂);是要救人的性命。”(路九55-56) 惠敦大学的教授格理芬(Em Griffin)写了一本书《改变心意的人,基督徒说服的艺术》。他主张,当基督徒尝试要说服非基督徒的时候,必须具备两个要素:爱与真理。 学习网络的文化 那,基督徒要如何在网络文化土壤中撒种? 1.学习网络的文化,观察人们如何彼此互动?谁是有影响力的人?学习如何在对方的文化处境中,如何在对方的生命经验里,来分享我们的真理。 2.用强调共同点来代替差异。“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徒十七22-23)。所以,如果共同点愈多,须要说服的就愈少。我们可以从流行文化找对话的触发点。上网前,要先脱下对某人、某群的自卫、假设和偏见;并向圣灵开放,让圣灵光照我们心中隐藏的偏见和歧视。然后,带着全新的眼光来进入,并期望来发现对大家都重要的点。 3.清除文化中的荆棘 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讲到有一种状况是种子撒在荆棘里,这荆棘其实就是“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思欲”。(可四18-19) 4.看时机撒种。什么时候是撒种的时机呢?1.特殊节期,如:圣诞节、复活节、新年、感恩节、母亲节、生日等;2.变动时期:换工作、孩子入学、孩子离家、搬家、四十岁生日、退休、移民等;3.家庭危机:家人生病、婚姻危机、亲子关系破裂、亲友过世、经济危机;4.社会大事:汶川大地震、九一一、经济衰退、暴动等。 5.翻译我们的福音。 6.用问号代替惊叹号。问题的好处在于:问永远比答要少威胁性;问可以邀请对方进入对话;问,可以降低对方的防卫;问,可以给我们一个谦卑的机会;问,是真诚地想要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问,可以帮助对方自己结论出真理。 爱德华.道森(Jonathan Dodson)曾说:“人们感觉被爱的很大一部分,是当他们被问问题的时候。” 7.选择你的战场 鲁益师在《反璞归真》序文中所说的“大厅中心”;我们也要问自己:什么是我的负担?什么是我“文字的正厅”?哪些方面你可以同意未信者,只着重在那真正重要的一点不能苟同? 因此,我们撒种,用问问题、翻译信仰的方式,找出共同点,然后把自己的生命和各种流行文化中可以对话的触发点挖掘出来,再把信仰的种子种进对方的心里。唐斯说:“向我们的文化撒种,将是下个世纪最重要的宣教策略。” 如何成为网络宣教士?莫非老师提出几点: a.言行举止要配得上蒙召的分。“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叫我或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那里,可以听见你们的景况,知道你们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腓一27) b.谦卑。鲁益师说:“谦卑不是去看轻自己,而是少想到自己。”基督徒须要清楚知道如何住在这个世界,却又不属于这世界。 c.注意网络的黑暗面。网络里潜伏着黑暗,有色情网站、感情不忠、身分偷窃、诈骗、毁谤、网上霸凌、电子病毒、各种歧视、网络犯罪、黑客、恐怖份子等等。所以我们要如何进入文化又不被这些黑暗面吞没,就要要穿上网络的军装,正视网络中的种种危险,也拒绝被网络边缘化。“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 莫非老师慎重地提醒学员们:不要喂养不合适的异性对话,避免受试探或者试探人;不要被制约,好像对方简讯一来,你就须马上回(不一定是异性或同性恋,也牵涉到相互依附的关系,或不健康的依附关系)。最后,要保守你的心、你的时间和你的家人。 d.须要准备好付代价 德国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提出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恩典不但不廉价,反而很昂贵。廉价福音是只传达饶恕,却未要求悔改。”我们作门徒也须要付代价,要为主受苦。 在网络上,这代价意味着什么呢?这表示我们会遇见这几种人:找碴者(一天到晚挂在网上,用负面言论来响应你的贴文,故意冒犯或挑衅你,目的是打扰或引起你的愤怒响应);“五毛”或“五毛党”(是网络上对网络评论员的一种常用别称,用以象征性地讽刺网评员每发一帖“能挣五毛钱”。他们通常以普通网民身份,发表拥护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内容,围攻批评政府的网络声音);“汽油桶”(一点就爆,情绪的临界点很低,要不受伤,要不愤怒,一点小事要死要活纠缠不休);“攻击者”(三言两语不合,就开始人身攻击);绝交者(因为一点小事就把你踢出群,或和你断绝交往)。 莫非老师的劝告是,面对这类人要冷处理,对方表现得愈热烈,我们就要愈冷静。马太福音五11-12说:“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