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卫理文艺奖(杂文组)佳作

with No Comments

得奖者:张鸿恩(美里禧恩布道处) 作品:天国登山客之歌’ 得奖感言: 还记得第一次被感动而落泪的那一篇文章, 让我看到了文字的美。 还记得第一次被带入书中世界的那一篇文章,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吸引力。 还记得第一次触动内在生命的那一篇文章, 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 第一次, 鼓起勇气参与比赛;这一次,看见了自己文笔的程度;下一次, 期许自己再接再厉。 愿主的道透过文字能传播得更远更广! 内容: 凌晨两点多,顶着刺骨寒风,背着笨重行囊,我跟着一群陌生人摸黑爬神山,势要在日出之前攻顶。回想一个月前,新血来潮的我跟内人提起想要爬神山的奢愿。由于临时决定,我们只好抱着试试的心态打电话询问登山公司是否还有名额。没想到还真有人临时退出。问题是,名额只有一个!内人说,她已经爬过两次了,所以把机会让给我。而我也就欣然接受了,还夸下海口说就算自己一个人一样能爬,无需朋友相伴。 现在可好了!临时加入登山队的我,独自一人在漆黑的夜里向着山顶爬去。看着身边三五成群的登山友结伴同行,有说有笑,累的时候还有人等,那种感觉真好!我还留意到一对情侣登山客,显然女友的体力已到极限,男友则非常贴心的鼓励她说:“宝贝!我们一起走十步。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哇!好棒哦!我们再来十步!”看着人家手牵着手,一起向前走,顿时觉得只有月亮和影子陪伴的我好可悲。 当越爬越高,空气相对稀薄,身体逐渐感到疲惫,呼吸开始急促,脚步越来越沉重时,心里开始萌生想放弃的念头。脑袋里不断有声音对自己说:“放弃吧!现在回头还来得及。已经有一些人折返了,你就跟他们一起下山吧!反正就算失败,也不会有人知道的。” 当真的想要放弃时,内心却出现了另一股声音要我坚持下去,不要轻言放弃!几经内心交战,我唯有跟上帝祷告求力量,务必让我走完这段旅程。既然没有人给我加油打气,我只好不断给自己信心喊话;既然没有旁人的鼓励陪伴,我只好求神与我同行。 如此折腾了将近两个小时,我终于咬紧牙根的在日出之前成功登上了东南亚海拔最高的山!那种感动真非笔墨所能形容!然而,立于山顶上享受云海美景的我当下还不知道,原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 “上山容易下山难”,有人如是说。千万别以为下山是件轻松省力之事,殊不知下山时由于坡度向下,重力使人前倾,加上膝盖所承受的压力等因素使得意外容易发生。与我同队的登山友中就有好几位因一时大意而跌倒受伤。根据登山专家的统计,80%的死亡意外不是发生在登山的时候,而是下山。上山时,你可以胜过所有的偶然,寒冷,缺氧,暴风雪,还有失足跌下山崖的危险;但在达到目标之后下山,松懈及冒失的态度却造成了终生的遗憾。 圣经中不也充斥着许多这类的例子吗?好比诺亚、大卫王、所罗门王、彼得等人,他们的跌倒都不是发生在面临困难或挑战之时,而是在尝到成功滋味之后。箴言十六18:“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而箴言十八12 也提到,“败坏之先,人心骄傲;尊荣以前,必有谦卑。”处于人生的高峰,可能是失足跌倒的开始。基督徒应以谦卑的心去看待人生的高山低谷,方能走得远,更走得稳。 仔细想想,基督徒奔走天国的道路就好比登山一般。你需要有目标,需要有周全的计画和准备,也需要同伴。有同伴同行还不够,你需要有经验的导游指引方向。然而,有了导游依然不够,就算万事俱备,最后你还需要看“天”。 英格兰基督教作家 约翰班扬的经典著作《天路历程》亦是如此。书中名为“基督徒”的主人翁在立下“进入天国”的目标之后就开始面临种种的考验。途中所经历的沮丧、迷失、绝望及危险,正是当今每位基督徒属灵生命最好的写照。 基督徒需要依靠主耶稣给我们的话语作为旅途上的粮食,因耶稣是生命的粮;基督徒需要能彼此扶持的属灵伙伴同行,因为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基督徒还需要紧紧跟随圣灵这位“导游”的指引和能力去抵挡恶者的攻击。 切记!胜过诱惑之时往往是基督徒跌倒之际。我们应当定睛仰望天父的恩典直到完成旅途为止。你我都是蒙了恩召的天国登山客。有了清楚的目标,也别忘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心的旅途。 一路上有美景,有可安歇的小溪,可能也有死荫的幽谷。无助的时候,请记得诗人的话,“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 (诗一百廿一1-2) 让我们抬起头来,昂首阔步向前走,让赞美与信心之歌回荡在山谷间。因上帝是我们最好的登山伙伴,是我们最好的导游。 评审讲评: 以攀登神山吟作天国登山,作者以活泼的文字带出奔走天国路的道理,发人深省。(吴思源) 以类似天路历程的方式谈人的信仰的更新与攀升,立意甚好,但一样是道理讲太多,削弱了文章的感力,可以再往故事性、生活性的角度改进。(陈韵琳)

首届卫理文艺奖(杂文组)三奖

with No Comments

得奖者:陈其灵(古晋晋光堂) 作品:小舌头,大影响! 得奖感言: 感谢主拣选了我的文章,愿将一切的荣耀归给上帝。希望有机会阅读此文章的人也可以被感动,用文笔来记录上帝的恩典与智慧。同时希望读者不会被内容吓到以至于不敢生育,反而要生养众多,为上帝养育更多小小精兵来改变世界。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有机会用文字见证上帝! 内容: 你试过被人的一句话推入谷底吗?或者你试过被人的话将你从谷底救出来吗?我两样都试过! 还记得2013 年9 月12 日的晚上,我在产房吊着点滴。因为我有妊娠期糖尿病,中央医院不让我推迟生产;又因为我的子宫颈不会开,所以需要吊点滴催生。那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催生药从点滴针进入你的身体,你会感觉自己的子宫收缩,好像被人拧干一样,一阵一阵地绞痛。你又会一直觉得腰部以下的盘骨死命地被一双隐形、冷漠的手扒开,可是却无从反抗。 正当我在承受这种要死不活的痛楚当儿,我记得有一个实习的医务人员经过我的产房,看到了我歇斯底里痛的模样。她有一点错愕,有一点想安慰我,可是她却说:“你平常都是这样不耐怕痛吗”?当时痛得晕头转向,这句话让我瞬间跌入谷底。我心想:“是啊,我真的好没用,这点痛都承受不了,干脆停止催生开刀算了!” 于是我决定放弃,请医生帮我剖腹。那时我已经歇斯底里痛了四个小时,医生检查了我的子宫颈,然后说“2 公分”,就等于痛了四小时还是没有进展(需要开到10 公分才能生)。我崩溃大哭,求医生帮我剖腹。但是主治医师说:“我不准你开刀”。 政府大医院的政策就是,尽量鼓励自然生产,除非宝宝或妈妈的生命受威胁,否则不能剖腹。主治医生表示:“四个小时算什么?没有人痛四个小时就生的。你宝宝心跳健康,没必要开刀。我不准你开刀。 我给你止痛药吧。”其实,医院的止痛药不同于无痛分娩针。止痛药只是会让人睡着,但是阵痛来临还是会被痛醒,丝毫不起作用!一句“我不准你开刀”让我感觉跌入谷底后又被人踹了两脚,得不到同理。 当这个看起来瘦巴巴,说起话来凶巴巴的主治医生不准我开刀后,我很凄凉地跟她说,我很痛,痛到我不能活了。她冷冷地抛下一句:“孩子是你的”。当时我还在想,这…… 什么意思?!!意思是我自己要生孩子的,痛死活该?现在,我的心情仿佛跌入谷底,被踹两脚,再被淋上硫酸。 还好我是基督徒,虽然被这些冷言冷语推入谷底,但我还有活着的盼望。在这种很无奈的情况下,我靠上帝重拾我自然生产的意志和斗志。我的另一半陪我在产房多时,见我痛得无奈,也只有紧握我的手。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公的陪伴是唯一的安慰。 过了一个小时多,助理医生检查我的的子宫颈说:“5 公分”!我因为打了止痛针,一边迷迷糊糊地睡着,但阵痛时又被痛醒。迷糊之中听到“5公分”后,总算有一点盼望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我开始感觉有便意(他们说这是宝宝要出来的征兆)。于是痛得晕头转向的我也不顾形象,开始高喊:“我要大便,给我马桶。我要大便!我要大便!”主治医生见情况有点不对,就再检查一次我的子宫颈。她意外地发现:“那么快!刚才5 公分,现在8 公分了!不!等等……10 公分了!开始‘push’(用力)!” 吓?我刚才因为太痛,止痛药无效,所以护士给我吸了一些笑气(注:笑气是一种止痛的气体)。基本上我觉得这种气体只是让我头晕,却没有减除痛楚。但现在模模糊糊中,医生叫我“push”(用力),于是我就照做。也不知道是不是痛了太久,没有力气,还是太晕了,这样“push”(用力),那样“push”(用力),宝宝都没办法被挤出来。这个时候瘦巴巴的主治医生不断对我说:“已经看到宝宝的头了,再努力!”、“对了,就是这样!” 但在一边的目击者老公后来透露说,她说这些鼓励话的时候,其实在跟旁边的护士、助理摇摇头,暗示他们,没什么希望了,我应该“push”(用力)不出来了。他们要准备下一步,把宝宝“吸”出来。不过我没看到她摇头。感谢她对我还是尽量说正面的话。虽然之前她说的话,让我在谷底打转,但她正面的鼓励开始把我从谷底拉出来。 正当我“push”(用力)了30 分钟宝宝还不出来的时候,瘦巴巴的主治医生说:“再给你一点时间。你要把握最后的机会!”这句话给了我压力加希望……希望是因为,再过一点时间我不用再“push”(用力)了;压力是因为,我只有一点时间做最后的尝试。当时我的脑袋里只有祷告,我祷告上帝给我力量,像给瞎掉的参孙最后的力量推倒那两根柱子打败非利士人一样。终于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宝宝被“挤”了出来。生出来的时候,刚好过了午夜12 点,所以宝宝的出生日期为9 月13 日。 现在回想这段漫长的生产过程,觉得好气又好笑。对医务人员的冷言冷语,我既无奈又感激。无奈是因为,他们在言语上的冷漠、缺乏同理;感激是因为他们尽责任、尽全力,坚持让我自然生产。 圣经教导我们,要控制自己的舌头,学习说话的智慧。雅各书也花了大篇幅教导我们关于说话的功课。其中,雅各书三章4-5 节说:“看哪,船只虽然甚大,又被大风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随着掌舵的意思转动。这样,舌头在百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 一句话说的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一句话说的不好,可以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个充满媒体发达、言论自由的世界,让我们勒住自己的舌头,当个智慧的说话人。因为若有人在言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各书三2) 评审讲评: 作者以自已分娩的经验,写出了说话的力量,很具创意,而且轻鬆幽默,值得一赞。(吴思源) 用生活中遭遇的几件事谈人对言语须小心着意,立意甚好;但道理讲太多,以至于文章的感力被削弱,可以在文章结构上,更多着墨贴近生活的面向。(陈韵琳)

首届卫理文艺奖(杂文组)二奖

with No Comments

得奖者:杨善(诗巫恩道堂) 作品:斋沙默尔沙漠的冬夜 得奖感言: 参赛,是为了找回创作的初衷有荣幸可以获得首届卫理文艺奖的次奖,这是令我有些惊喜的结果,感谢上帝,也感谢与我产生思维共鸣的评审们。 离开学校之后,我已经鲜少再参加文艺创作比赛了。得奖的兴奋感觉,转眼,已经过了24 年。有时,我甚至淡忘了自己曾经在中学最后的两年时间里,拿了校内外的7 项文艺奖及8项的各类型艺术奖,那时期是我美好的年代。但如今,这些都成了记忆里久远的泛黄片段。 这次我会参赛,其实是为了找回创作的初衷。找回那种作品被别人认同,被读者喜欢的喜乐感觉。 获得这个奖,跟我出版一本书,快乐等量。 我在面子书报上得奖喜讯时,有朋友说我是一个写了8 本书的作家,得奖是胜之不武。其实,我并没有自封或他封为作家的心态,而后处处局限自己,甚至患上了骄傲的心态。而且我只是得次奖,荣获冠军的是一个年轻少女,这证明她在这篇文章中写得比我好。 我仍然接受得了别人投篮我的作品;也能够接受别人的犀利评语。因为我的学历只有高中三,比起身边的众多大学生朋友,我必须谦卑,然后学习。 这篇写的是我在印度的亲身经历,你读过一遍,就等于是与我游过一遍沙漠及经历,真好。 内容: 你走过死荫幽谷吗? 你经历死裡逃生吗? 你品味过死去活来的滋味吗? 生命是一趟十分玩味的单程旅途,有人平淡无味、乏善可陈;有人精彩绝伦 、曲折离奇。 以前我会乐观而积极地在文章中写道:你想拥有怎样的生命,你都可以靠着毅力、行动与勇敢来实现,谁都可以圆自己心中的大梦! 然而,印度16 天之旅中,在斋沙默尔沙漠冬夜露宿时死去活来之后,我总算明白了生命的可坚强可脆弱。 人生中最漫长、最严峻、最难受的沙漠冬眠之后,我终于懂了生命的最大意义,原来是“爱惜家人与珍惜主爱”。 沙之骑 童年时,我喜欢抱着老家的楼梯木栏杆往下滑,然后在末端用双手紧急“煞车”,游戏中不但不曾失手,而且为童年增添了无穷乐趣。 少年时,我在“歌乐多”(Kerto) 的乡间小路初学骑脚踏车,结果因失控而连人带车冲进茅草丛里,却幸运没有受伤。 青年时,我天天骑着电单车在大街小巷穿梭,结果撞上巴士又前后翻车两次;又曾经驾着印务公司的送货车撞上一名电单车骑士,四次车祸都没有肌肤之伤,我非常感恩上帝的保佑。 这一些充满恩典的事儿,当我经历沙漠一夜之后,变成了口中更加感恩的经历。 这一次,在北印度展开的16 天旅程中,我不但坐了6 趟的火车,也首次骑上骆驼直闯沙漠,书写了印度之旅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夜。 下午两点,我与两位在印度初识的古晋与台湾背包客,约在旅馆门口,等候吉普车来载送我们去沙漠。印度老司机开车时一言不发,我也只好将注意力放在猎拍赴沙漠的长路景色上。长不高的小树,单层的小土房,三三两两在路旁漫步的羊、牛或骆驼,还有小龙卷风刮起时的黄沙飞扬,都成了我镜头里的定格影像。 终于,青色吉普车停在路旁,路边已有三位驼夫在等候着。我们仨戴上口罩与墨镜,骑上了骆驼,正式宣布进入斋沙默尔沙漠。 首次骑骆驼还真是蛮特别的经历,这高大的傢伙走路时四平八稳,但是当驼夫发出命令式的特别叫声时,骆驼就会进行慢跑,这时就显得颠簸起来,想在骆驼背上拍一张风景照还真不容易呢。经过长了矮树丛与草丛的区域,进 入一片黄沙的沙漠区,大约骑程是40 分钟,下来时,大腿内侧开始隐隐酸疼,但丝毫无损我的兴緻。 北印度二月的气候,还是处在冬季。日间的沙漠,下午三点多的阳光虽然普照,但我还是穿着两件T 恤与牛仔布夹克,风吹起时,还是一阵冷飕飕的。我在这样的温度与环境中,被驼夫告知以下这段话:“你们在此美丽的沙漠拍拍照,到处走走看看,一边欣赏夕阳一边享受晚餐,然后体验一下在沙漠露天过夜的滋味。我先行离开一阵子,晚餐时分再过来……。” 沙之夜 … Read More

首届卫理文艺奖(杂文组)首奖

with No Comments

得奖者:杨小倩(民都鲁荣恩堂) 作品:豆奶与爸爸 得奖感言: 颁奖典礼的前一天刚好是我三十岁生日。没想到长那么大了,还有机会拿奖啊!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不能亲自去领奖。但是我想妈妈在台下,一定是又骄傲,又高兴。我的妈妈没念过这篇文章,但我相信她看了之后,一定很安慰。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公,他很坚持要我把这份作品寄去参赛。他说,上帝会使用这经历帮助人。我想,只有上帝知道我多需要他这样的鼓励。我没有念过华语,没想到上帝竟然使用我来写出这篇文章。感谢上帝。因为有上帝,才有今日的喜悦! 内容: 大学放假回诗巫,有机会跟爸爸去咖啡店吃面。两父女没聊天,找不到话题,也不想聊。突然,店员放了一罐豆奶在桌上。爸爸说,“这是叫给你喝的啊,你最爱喝豆奶了啊!”我心里很难过,想告诉爸爸,我已经很久都没喝豆奶了。豆奶是我小时候爱喝的饮料。想想,在我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爸爸不见了。所以他不知道女儿已经长大了,口味也变了。 小时候(就是我爱喝豆奶的时期),我爸爸是一位一百分的爸爸。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开心。我们常常一起去海边,烧烤,抓蝌蚪,逛街等。因为经济风暴,我们一家人在我念中学时从汶莱搬回诗巫。从那时候开始,爸爸就一直找不到工作。爸爸不是没有努力,他去过纽西兰当厨师,手指冰伤了回来。有试过种菜,水灾把整片菜园的菜给淹死了,也陆陆续续做了几份的散工。爸爸一直怪自己赚不够钱养家,不能让我们过好日子。有一天,有一位朋友邀请爸爸去加帛工作。那时没有工作的爸爸立刻答应了。去加帛一两个月后,爸爸忘记我们了。他不再回家,也不记得有一位太太,三个女儿在家等他。爸爸选择逃避,选择躲起来。一躲,就躲了四年。那四年,爸爸没有寄钱回家,我们也很难联络到他。 那时我和妈妈刚刚信主不久。面对这样的考验,我很生气上帝,埋怨上帝。上帝如果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能把爸爸找回来,抓回来?教会的弟兄姐妹很关心我们。我那时觉得他们很烦,爱问长问短。四年里都在问我,爸爸回家了吗?几时会回呢?鬼知道啊!烦!面对同一件事,我的妈妈跟我很不同。她更亲近主了。她知道她必须好好照顾我们,一直到爸爸回来。她知道若自己离开上帝,家就散了。这四年里,妈妈没有讲过爸爸的不好,一句都没有。她相信丈夫一定会再回到她身边。 这四年里,我们深深经历天父的看顾。天父供应我们吃的,住的。我们付不起租金,天父帮我们付了。怎么说呢?我们需要住的地方,找到一间没人住的大木屋。身边的人说,那么大的屋子租金应该要好几百块钱。妈妈带领我们祷告后就找屋主。很奇妙的事发生了。屋主不收租金,只要求我们收拾屋子周围的草罢了。就这样,爸爸不在家的那几年,天父帮我们预备了住的地方。 吃的呢?很多人不相信,在那四年里,我们家的米桶很多时候是空的。我们深深经历主祷文里的那一句,我们日用的饮食,求主今日赐给我们。天父的供应连连不断,米桶里没有米,冰箱里没有菜,但我们没有挨饿。上帝派了很多天使帮助我们。朋友们会轮流的买菜到我们家,叫妈妈帮忙煮,之后就一起吃。为了让我们不难堪,他们都会说是他们工作忙,没时间煮,需要妈妈帮忙。 这四年里,妈妈和妹妹不住地向上帝祷告,求上帝让爸爸回到我们身边。我也有祷告,头一年是有的,之后我就放弃了。要回来需要那么久吗?加帛到底多远啊?结果是我的小妹对父神的信心鼓励我。那时只有六岁的她就在儿童主日学要求老师同学们为爸爸祷告。四年后的某一天,爸爸突然回来了,就很像工作了一天,下午回家的父亲那样。我们一点都没有责怪他,很高兴地迎接爸爸回家。爸爸看到我们信主后的生命。我们愿意用上帝的爱包容他,原谅他,爱他。他经历上帝的爱和饶恕,也接受耶稣成为救主。 爸爸回来后,我和他的关系不如当初。我很怕他又离开我们,又丢下我们不理。我有看到爸爸的努力,他重新负起养家的责任。我念大学时,他尽力地抽出一点钱寄给我当零用钱。我也祷告上帝,求上帝给我一颗饶恕的心饶恕爸爸,也让我重新相信他。 就是这罐豆奶,让我想起爸爸在我小时候对我的疼爱。我愿意原谅爸爸在我的生命中不见了四年之久。我愿意放下对爸爸的一切不满。那之后,我感觉内心充满喜乐,原谅了爸爸,同时也释放了我自己。 感谢上帝帮我找回爸爸。感谢上帝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家。那罐豆奶,是我喝过最好喝的豆奶! 评审讲评: 藉一罐豆奶,写出了一段错纵复杂的父女情。作者以倒叙方式,写到父亲如何出走,如何回转,情节感人而不落俗套,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吴思源) 用一个小小物件非常感人深刻而自然的描述出自己和爸爸的情感,达到了如文字的起头、结尾的余韵、文字的生活化、故事性、情境化、同理性的要求。(陈韵琳)

报导:当晚推介的十本新书分别是

with No Comments

(一)《认识与经历圣灵》,作者:池金代 (二)《从仆人之信到儿子之信——论卫斯理约翰救恩观的晚期发展》,作者:陈发文 (三)《探讨砂华人基督徒和礼俗文化之间的纠缠情结》,作者:黄敬胜 (四)《阿尧面子说3》,作者:刘世尧 (五)《婆罗洲森林中的奇迹 》,作者:黑博尔●隆尼,译者:陈康胜 (六)《从中国到天涯海角》,作者:陈雪洁,译者:陈康胜 (七)《婆罗洲印象》,作者:郑仁和 (八)《采撷榴莲树下的星事》,作者:林履星 (九)《砂拉越卫理牧者知多少?(1903-2016)》,作者:黄孟礼 (十)《留在犀乡的脚印》,作者:黄孟礼,译者:张燕如、周凯哲、张怡。

报导:苏慈安: 文字笔兵身份尊贵

with No Comments

“负责文字工作者的身份尊贵,教会的‘笔兵’更要尊重与肯定蒙召的身份,以文字及言行宣扬上帝的美德,并建立健全的生命。” 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长苏慈安牧师在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庆典暨祷告会上,引用彼前二9-10,作出上述的勉励。 苏会长说,文字工作者是写作一族、文字代言、文艺界使者和笔兵,这身份也带来了莫大的使命。如果能抱持“不损害人,远离恶事”、“广行善事,施行仁义”及“持续敬爱上帝”的原则,就可间接鼓励阅读者及这些原则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曾经担任过文字事业部主席的苏牧师回忆,当年卫理报的办公室是在卫理书局后面的小房间,大概只能容纳两个人和一台电脑,从两位兼职同工到现在的8 位全职同工。感恩的是,卫理报不但拥有中文版的出版准证,也拥有出版英文和马来文的卫理报。同时,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两年前推出电子版的卫理报。 他继称,卫理报的读者遍布5 洲20 个国家,宣教士不能去的地方,就以文字和文宣进行宣教工作。 “我们做了这么多工作,都是上帝在作工,我们只不过是器皿放在祂手中,让祂使用。过去65 年丰丰富富,然而,上帝不单要我们得到丰富的生命,而是在给我们丰富的生命之余,还要继续前方的道路。” 苏牧师说,前面的日子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尊重与肯定上帝给予的身份(彼得前书二9-10)。 “宣扬可以通过以言(言语和文字)及以行(行为和生活)来表达和宣扬上帝的美德,以道改变生命和以道来宣扬生命的改变。” 他也同意,文字工作者不易为,除了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还要有健全的生命和文字事工,而耶稣基督是健全生命最好的榜样。 健全的生命即是智、体、灵、群都健全,拥有增广知识、胸怀普世和以智得人为智;拥有健康体魄、圣洁生活和多走一里为体;勤祷熟经、文载主道和得神喜悦为灵;进入人群、知其所需和写其所要为群。

报导:卫理报创刊65年庆典暨祷告会

with No Comments

报道/ 韵琴;摄影/ 礼长、杨善 “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庆典暨祷告会”是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庆典的最高潮,更是卫理报历史进程的另一座里程碑,在场约有近6 百位牧者、弟兄姐妹共同见证主恩。 祷告会于4 月21 日晚上假诗巫新福源堂进行的,除了为普世及本地的文字宣教事工祷告外,最令人感动的是,出席的所有嘉宾与弟兄姐妹按手为文字事业部同工祝福祷告。吾会会长苏慈安牧师亦给予勉励。 此外,还进行了首届“全砂卫理文艺奖”、“东马卫理教会图书馆比赛”的颁奖活动、新出炉的十本新书推介礼,以 及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的颁奖等活动。 其中,新书推介礼有诗巫省省长(同 时是年会副会友领袖)许赞麒弟兄与吾会会长苏慈安牧师共同主持。第三届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亦藉本次庆典进行颁奖,得奖者为卫理报总编辑黄孟礼,由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担任颁奖单位。 会后,当场特别以优惠价出售十本新书(10 本只售RM100), 反应热烈。

文字交流会:马来西亚长老会 文字事工委员会简史

with No Comments

星马分家之前 星马两大会合并时,就大力推广文字事工,成立通讯小组,负责编印每年出版五至六期,印刷千五至两千份的大会公报。公报分发予各教会,藉此鼓励各堂所出版各自的周刊、写作、写见证及阅读属灵书籍。 期间,文字事工在星马大会欢庆设教百周年大庆典时出版一本《教牧灵筵》。并且为了保持文字事工统一,也将英语事工每月出版之“Presbyterian Express”合并在《通讯》内一起以中英文版编印,每月出版一次。 星马分家之后 星马分家后的《通讯》于1981 年,暂停出版。1983 年,继续出版;1987 年,不能出版;1988 年,继续出版;1991 年,建议聘请文字事工干事。1997年,重新申请准证,大胆革新《通讯》刊物。 2001 年,通讯定名《天火》,《天火》意即使焚而不毁,这是长老会向来坚持的信仰精神,也是此刊物肩负的使命;矢志供应信徒的需要,使长老会子弟在信仰上有更清楚的异象,有使命感,同时也秉承“焚而不毁”的信仰精神(取自出埃及记三1-6)。 2002 年,聘请第一位文字干事江季祯传道,2003 年,陈幼心传道兼职主编《天火》。2003 年至2005 年间,《天火》的内容、专题、会讯、采访、设计方面不断提升,使《天火》深受长老教会欢迎,甚至一些友宗教会也开始定期订阅《天火》。 2003 年,《天火》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13 年,在内容编辑上,也转向长老会举办的活动信息摘录,活动报道为主,以加强马来西亚长老会的本土刊物特色。 《天火》现在销售为每期印刷2300 本,每本RM4;内容包含主题、大会消息、教会消息、专栏、读者投稿。 结语 在推动基督教马来西亚长老会的文字事工发展上,文字事工组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步一脚印,这百年的文字事工发展上,从免费到收费、从不定期到定期、从单色到双色、从单调到丰富、从停刊到复刊,再再见证了文字事工的成长,也见证文字事工的艰辛。当中,最难能可贵的是,马来西亚长老会对文字事工的重视始终如一,以致文字事工才能不断推进。 然而,随着电子时代来临,阅读实体书的人次减少,文字事工组在将电子版《天火》上载至长老大会网页的同时,也面对流失年轻读者的问题。因此,主编陈幼心传道自2011 年开始,常鼓励年轻人阅读《天火》,投资文字事工。居于时代的趋势与转变,纵然杯水车薪,文字事工组也算在这一个时代中,致力完成上帝赋予的使命。 ( 本文的部分内容曾刊于基督教马来西亚长老会2006 年出版的设教125 周年纪念特刊《联系教会,共创愿景》)

1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