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卫理文艺奖(杂文组)首奖

with No Comments

得奖者:杨小倩(民都鲁荣恩堂) 作品:豆奶与爸爸 得奖感言: 颁奖典礼的前一天刚好是我三十岁生日。没想到长那么大了,还有机会拿奖啊!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不能亲自去领奖。但是我想妈妈在台下,一定是又骄傲,又高兴。我的妈妈没念过这篇文章,但我相信她看了之后,一定很安慰。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公,他很坚持要我把这份作品寄去参赛。他说,上帝会使用这经历帮助人。我想,只有上帝知道我多需要他这样的鼓励。我没有念过华语,没想到上帝竟然使用我来写出这篇文章。感谢上帝。因为有上帝,才有今日的喜悦! 内容: 大学放假回诗巫,有机会跟爸爸去咖啡店吃面。两父女没聊天,找不到话题,也不想聊。突然,店员放了一罐豆奶在桌上。爸爸说,“这是叫给你喝的啊,你最爱喝豆奶了啊!”我心里很难过,想告诉爸爸,我已经很久都没喝豆奶了。豆奶是我小时候爱喝的饮料。想想,在我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爸爸不见了。所以他不知道女儿已经长大了,口味也变了。 小时候(就是我爱喝豆奶的时期),我爸爸是一位一百分的爸爸。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开心。我们常常一起去海边,烧烤,抓蝌蚪,逛街等。因为经济风暴,我们一家人在我念中学时从汶莱搬回诗巫。从那时候开始,爸爸就一直找不到工作。爸爸不是没有努力,他去过纽西兰当厨师,手指冰伤了回来。有试过种菜,水灾把整片菜园的菜给淹死了,也陆陆续续做了几份的散工。爸爸一直怪自己赚不够钱养家,不能让我们过好日子。有一天,有一位朋友邀请爸爸去加帛工作。那时没有工作的爸爸立刻答应了。去加帛一两个月后,爸爸忘记我们了。他不再回家,也不记得有一位太太,三个女儿在家等他。爸爸选择逃避,选择躲起来。一躲,就躲了四年。那四年,爸爸没有寄钱回家,我们也很难联络到他。 那时我和妈妈刚刚信主不久。面对这样的考验,我很生气上帝,埋怨上帝。上帝如果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能把爸爸找回来,抓回来?教会的弟兄姐妹很关心我们。我那时觉得他们很烦,爱问长问短。四年里都在问我,爸爸回家了吗?几时会回呢?鬼知道啊!烦!面对同一件事,我的妈妈跟我很不同。她更亲近主了。她知道她必须好好照顾我们,一直到爸爸回来。她知道若自己离开上帝,家就散了。这四年里,妈妈没有讲过爸爸的不好,一句都没有。她相信丈夫一定会再回到她身边。 这四年里,我们深深经历天父的看顾。天父供应我们吃的,住的。我们付不起租金,天父帮我们付了。怎么说呢?我们需要住的地方,找到一间没人住的大木屋。身边的人说,那么大的屋子租金应该要好几百块钱。妈妈带领我们祷告后就找屋主。很奇妙的事发生了。屋主不收租金,只要求我们收拾屋子周围的草罢了。就这样,爸爸不在家的那几年,天父帮我们预备了住的地方。 吃的呢?很多人不相信,在那四年里,我们家的米桶很多时候是空的。我们深深经历主祷文里的那一句,我们日用的饮食,求主今日赐给我们。天父的供应连连不断,米桶里没有米,冰箱里没有菜,但我们没有挨饿。上帝派了很多天使帮助我们。朋友们会轮流的买菜到我们家,叫妈妈帮忙煮,之后就一起吃。为了让我们不难堪,他们都会说是他们工作忙,没时间煮,需要妈妈帮忙。 这四年里,妈妈和妹妹不住地向上帝祷告,求上帝让爸爸回到我们身边。我也有祷告,头一年是有的,之后我就放弃了。要回来需要那么久吗?加帛到底多远啊?结果是我的小妹对父神的信心鼓励我。那时只有六岁的她就在儿童主日学要求老师同学们为爸爸祷告。四年后的某一天,爸爸突然回来了,就很像工作了一天,下午回家的父亲那样。我们一点都没有责怪他,很高兴地迎接爸爸回家。爸爸看到我们信主后的生命。我们愿意用上帝的爱包容他,原谅他,爱他。他经历上帝的爱和饶恕,也接受耶稣成为救主。 爸爸回来后,我和他的关系不如当初。我很怕他又离开我们,又丢下我们不理。我有看到爸爸的努力,他重新负起养家的责任。我念大学时,他尽力地抽出一点钱寄给我当零用钱。我也祷告上帝,求上帝给我一颗饶恕的心饶恕爸爸,也让我重新相信他。 就是这罐豆奶,让我想起爸爸在我小时候对我的疼爱。我愿意原谅爸爸在我的生命中不见了四年之久。我愿意放下对爸爸的一切不满。那之后,我感觉内心充满喜乐,原谅了爸爸,同时也释放了我自己。 感谢上帝帮我找回爸爸。感谢上帝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家。那罐豆奶,是我喝过最好喝的豆奶! 评审讲评: 藉一罐豆奶,写出了一段错纵复杂的父女情。作者以倒叙方式,写到父亲如何出走,如何回转,情节感人而不落俗套,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吴思源) 用一个小小物件非常感人深刻而自然的描述出自己和爸爸的情感,达到了如文字的起头、结尾的余韵、文字的生活化、故事性、情境化、同理性的要求。(陈韵琳)

报导:当晚推介的十本新书分别是

with No Comments

(一)《认识与经历圣灵》,作者:池金代 (二)《从仆人之信到儿子之信——论卫斯理约翰救恩观的晚期发展》,作者:陈发文 (三)《探讨砂华人基督徒和礼俗文化之间的纠缠情结》,作者:黄敬胜 (四)《阿尧面子说3》,作者:刘世尧 (五)《婆罗洲森林中的奇迹 》,作者:黑博尔●隆尼,译者:陈康胜 (六)《从中国到天涯海角》,作者:陈雪洁,译者:陈康胜 (七)《婆罗洲印象》,作者:郑仁和 (八)《采撷榴莲树下的星事》,作者:林履星 (九)《砂拉越卫理牧者知多少?(1903-2016)》,作者:黄孟礼 (十)《留在犀乡的脚印》,作者:黄孟礼,译者:张燕如、周凯哲、张怡。

报导:苏慈安: 文字笔兵身份尊贵

with No Comments

“负责文字工作者的身份尊贵,教会的‘笔兵’更要尊重与肯定蒙召的身份,以文字及言行宣扬上帝的美德,并建立健全的生命。” 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长苏慈安牧师在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庆典暨祷告会上,引用彼前二9-10,作出上述的勉励。 苏会长说,文字工作者是写作一族、文字代言、文艺界使者和笔兵,这身份也带来了莫大的使命。如果能抱持“不损害人,远离恶事”、“广行善事,施行仁义”及“持续敬爱上帝”的原则,就可间接鼓励阅读者及这些原则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曾经担任过文字事业部主席的苏牧师回忆,当年卫理报的办公室是在卫理书局后面的小房间,大概只能容纳两个人和一台电脑,从两位兼职同工到现在的8 位全职同工。感恩的是,卫理报不但拥有中文版的出版准证,也拥有出版英文和马来文的卫理报。同时,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两年前推出电子版的卫理报。 他继称,卫理报的读者遍布5 洲20 个国家,宣教士不能去的地方,就以文字和文宣进行宣教工作。 “我们做了这么多工作,都是上帝在作工,我们只不过是器皿放在祂手中,让祂使用。过去65 年丰丰富富,然而,上帝不单要我们得到丰富的生命,而是在给我们丰富的生命之余,还要继续前方的道路。” 苏牧师说,前面的日子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尊重与肯定上帝给予的身份(彼得前书二9-10)。 “宣扬可以通过以言(言语和文字)及以行(行为和生活)来表达和宣扬上帝的美德,以道改变生命和以道来宣扬生命的改变。” 他也同意,文字工作者不易为,除了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还要有健全的生命和文字事工,而耶稣基督是健全生命最好的榜样。 健全的生命即是智、体、灵、群都健全,拥有增广知识、胸怀普世和以智得人为智;拥有健康体魄、圣洁生活和多走一里为体;勤祷熟经、文载主道和得神喜悦为灵;进入人群、知其所需和写其所要为群。

报导:卫理报创刊65年庆典暨祷告会

with No Comments

报道/ 韵琴;摄影/ 礼长、杨善 “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庆典暨祷告会”是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庆典的最高潮,更是卫理报历史进程的另一座里程碑,在场约有近6 百位牧者、弟兄姐妹共同见证主恩。 祷告会于4 月21 日晚上假诗巫新福源堂进行的,除了为普世及本地的文字宣教事工祷告外,最令人感动的是,出席的所有嘉宾与弟兄姐妹按手为文字事业部同工祝福祷告。吾会会长苏慈安牧师亦给予勉励。 此外,还进行了首届“全砂卫理文艺奖”、“东马卫理教会图书馆比赛”的颁奖活动、新出炉的十本新书推介礼,以 及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的颁奖等活动。 其中,新书推介礼有诗巫省省长(同 时是年会副会友领袖)许赞麒弟兄与吾会会长苏慈安牧师共同主持。第三届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亦藉本次庆典进行颁奖,得奖者为卫理报总编辑黄孟礼,由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担任颁奖单位。 会后,当场特别以优惠价出售十本新书(10 本只售RM100), 反应热烈。

文字交流会:马来西亚长老会 文字事工委员会简史

with No Comments

星马分家之前 星马两大会合并时,就大力推广文字事工,成立通讯小组,负责编印每年出版五至六期,印刷千五至两千份的大会公报。公报分发予各教会,藉此鼓励各堂所出版各自的周刊、写作、写见证及阅读属灵书籍。 期间,文字事工在星马大会欢庆设教百周年大庆典时出版一本《教牧灵筵》。并且为了保持文字事工统一,也将英语事工每月出版之“Presbyterian Express”合并在《通讯》内一起以中英文版编印,每月出版一次。 星马分家之后 星马分家后的《通讯》于1981 年,暂停出版。1983 年,继续出版;1987 年,不能出版;1988 年,继续出版;1991 年,建议聘请文字事工干事。1997年,重新申请准证,大胆革新《通讯》刊物。 2001 年,通讯定名《天火》,《天火》意即使焚而不毁,这是长老会向来坚持的信仰精神,也是此刊物肩负的使命;矢志供应信徒的需要,使长老会子弟在信仰上有更清楚的异象,有使命感,同时也秉承“焚而不毁”的信仰精神(取自出埃及记三1-6)。 2002 年,聘请第一位文字干事江季祯传道,2003 年,陈幼心传道兼职主编《天火》。2003 年至2005 年间,《天火》的内容、专题、会讯、采访、设计方面不断提升,使《天火》深受长老教会欢迎,甚至一些友宗教会也开始定期订阅《天火》。 2003 年,《天火》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13 年,在内容编辑上,也转向长老会举办的活动信息摘录,活动报道为主,以加强马来西亚长老会的本土刊物特色。 《天火》现在销售为每期印刷2300 本,每本RM4;内容包含主题、大会消息、教会消息、专栏、读者投稿。 结语 在推动基督教马来西亚长老会的文字事工发展上,文字事工组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步一脚印,这百年的文字事工发展上,从免费到收费、从不定期到定期、从单色到双色、从单调到丰富、从停刊到复刊,再再见证了文字事工的成长,也见证文字事工的艰辛。当中,最难能可贵的是,马来西亚长老会对文字事工的重视始终如一,以致文字事工才能不断推进。 然而,随着电子时代来临,阅读实体书的人次减少,文字事工组在将电子版《天火》上载至长老大会网页的同时,也面对流失年轻读者的问题。因此,主编陈幼心传道自2011 年开始,常鼓励年轻人阅读《天火》,投资文字事工。居于时代的趋势与转变,纵然杯水车薪,文字事工组也算在这一个时代中,致力完成上帝赋予的使命。 ( 本文的部分内容曾刊于基督教马来西亚长老会2006 年出版的设教125 周年纪念特刊《联系教会,共创愿景》)

文字交流会:西马阅读状况

with No Comments

阅读书籍人数下降是全球性的,包括马来西亚都不能避免。我以西马地区来谈基督徒的阅读状况。 过去几年,从基督教书局一直减少,就可看出基督徒阅读风气不盛。西马基督教书局在高峰时期曾经有50 间之多,但如今只剩下一半。当然,造成基督教书局不能维持下去的原因也包括转向阅读电子书或手机人数增加。不过整体来说,阅读电子书和手机人只占阅读硬体书籍的人少数。 在年龄阶层方面,最明显的是,年青人很少踏入书局看书和买书。这应该是“人人都有一机”的最大原因。 有些书局为了能维持,渐渐转行,从售卖属灵书籍转向售卖更多礼品、CD/DVD 及其他非阅读产品。有些书局则仍然持守起初开办福音书局的使命,透过文字传扬福音及建立基督徒生命。 为了能够增加售卖更多书籍,把书带到人群,而不只是等人来到书局是一种很好且是必须的方法。若到教会、学校、营会、神学院、各种大型聚会摆卖属灵书籍,对增加书籍销售量有一定的帮助,也会大大提升阅读风气。 提升阅读风气,不能只单靠书局,牧师传道的鼓励、在讲台上介绍属灵书籍、开办读书会及给予书局更多方便摆书都会带来极大帮助。 当然,带领更多人归向耶稣,在栽培过程中鼓励他们看重阅读,这也会提升阅读风气。

文字交流会:澳洲《同路人》简介

with No Comments

今天,各基督教出版社,出版教导及介绍福音的刊物(如:《中信月刊》、《号角》),读者对象为基督徒或对信仰感兴趣人仕。 可见,基督教出版社的主要服务对像是信徒,在社会中欠缺读者及影响力。 可以说中文基督教文字事工,基本上停留在教会接触范围之内。 澳洲华人中文刊物概览 澳洲华裔移民接近 100 万,经常阅读中文的约五,六十万,在各城巿出版的中文刊物超过八十种,日报共有六种,每天发行约二万五千份,其余为週刊或月刊。 除了少数带着反共政治背景,如《大纪元》(一週三次)、《看中国》(週刊)、《新天地》(月刊)等外,大部份为社区及商业刊物。 经营者多与投资移民项目有关,或是通过媒体在澳洲推广企业或投资项目,对华人社区具备影响力的不多。 以基督教信仰为内容的有依创办时间为《中信月刊》、《生活月刊》、《同路人》及《号角》,其中《同路人》较为另类,以社区内容为核心,并且全为商业广告所支援,以週刊形式出版,为华人移民社会中的基督教文字事工的新品种。 《同路人》的发展 2004 年创刊,目标在于把信仰带向社区,要创建一份在社区具备影响力及读者的高质素刊物,定位是华人社区话题为中心,渗入少数基督教思想及教导。经过三年的实践,全面地把《同路人》确立为“基督教背景的社区杂志”。《同路人》以提供广告及商业性推广而不是以基督徒奉献来提供营运资金,出版管理核心团队为认同异象的基督徒为主导,成功地建立了今天能在澳洲社区生根的社区刊物,每週在全澳四个城巿发行二万份,共有员工接近二十人。 通过《同路人》的社区影响力,相关姊妹机构“欢欣华人基督徒传播中心”,成功地连结教会参与各类社区关怀活动,并协助华人融入澳洲社会,亦成为华人社区与主流社会沟通的桥樑。《同路人》在非信徒中,被看成为一个带着基督教使命服事社区的群体。

文字交流会:《麦子》简介

with No Comments

缘起 2001 年,卫理公会八达灵新市堂开始了文字事工,成立了第一本教会季刊——《麦子》,于每年的3 月、6 月、9 月及12月出版。由本堂主理方既志牧师及方陈以祝师母担任顾问,这些年他们率领众笔兵,为上帝打美好的仗。 《麦子》创刊号于2001 年12 月推出。 《麦子》名字来源自“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其宗旨是让喜爱文字的弟兄姐妹有一片新天地,藉着文字彼此分享、交流、传达他们的心声、讯息,成为落土的麦子。 至于它的愿景乃扮演对外传福音的角色,运用文字媒体分享信仰及教会事工,触动人群心灵以传扬福音真理。 简史 自2001 年的创刊号以来,《麦子》不断在求变。内容除了“主题”、“散文”及“教会动态”之外,更是为了鼓励教会各年龄层在文字上的参与;而在第10 期(2004 年3 月)增设了“小麦田”,让主日学的孩子们也有份于这片园地的耕耘。2010 年6月(第34 期)开始,也增设了“少年坊”,让少年人在这片园地发挥所长。 《麦子》是八达灵新市堂的刊物,是各年龄层弟兄姐妹的投稿园地——“主题”及“散文”,提供了上帝子民作见证、数算上主无尽恩典的空间。《麦子》也录尽八达灵新市堂的点点滴滴——“教会动态”,是全教会共同的回忆录。 《麦子》第一任主编为雷巧娟姐妹。2004 年3 月(第10 期)由钟依芬姐妹接任主编,负起文字见证的使命直到第24 期(2007 年12 月)。杨思诗姐妹于2008 年出任主编直到2012 年12 月,后由现任主编汤镇遥弟兄于第45 期开始接棒直到今日。 2011 年5 月21 日,《麦子》举办十周年感恩庆典,并推介十周年特刊“十载风雨路●主恩无从数”(第38 期)。 2012 年3 月,《麦子》开始“电子书”(flipbook)的出版,供海内外读者上网阅读。 2012 … Read More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