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微写作:一份很棒的礼物

with No Comments

文/陈晶晶(诗巫恩道堂副理牧师) 我喜欢文字,特别是华语,我特爱繁体字,我觉得有很多含义在里面! 最先开始接触的文字是从少年时期,那年代我教会的团契聚会大约有一两百个契友;每周我们都有自己的秩序单,在秩序单里,每周都有一篇激励文或短文或图片的分享!那时候没电脑,只有油印机(排字的那种),而我们是用蓝色的印纸写下来再拿去印,印象中,我有写过一些文章! 大学时期,到台湾读书,打越洋电话是很昂贵的,妈妈就要求我每星期要写一封家书,她也会写一封!我们就这样一来一往写了三四年的时间,发现文字的巧妙是传递心中的思念!我把它们都收藏在苏打饼的盒子里了。 大学期间我常上BBS发文,大部分是因为看到好的文章做分享,有时候是心情分享!到了大学毕业后,2004年开始有部落格,我就在无名小站注册了一个笔名,开始PO文章! 一开始就觉得反正没人看,就自己写来高兴,那些文字大多数是生活记事!有天看到每篇文章都有点击率,突然发现有人在看我的文章,慢慢地增加了信仰反思、旅游趣记、书籍分享、拍照分享以及我很喜欢的心灵鸡汤! 从一星期一篇,到两天一篇,有时每天都有,那段时间是最有动力写作的!而且,我不只是写,也去看别人的部落格,很多本地牧者那时候都有自己的部落格,偶尔我也会给予一些的回应,但他们可能不知道那是我! 会选择用网路作为写作平台是因为是免费的,且是大家共享的地方,也是能抒发心情的空间。至于写作过程中碰到哪些障碍?我不是很会运用明喻、隐喻、对偶、比喻……等修辞用法,对我来说太难了,成语也不够用!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太渺小,文章的篇幅都不是很长(可惜那时候没有莫非老师来教导)!如果要写激励文、安慰的文章,我就比较容易表达! 是否在写作中经历神?当然有!回来牧养后,时间不够用,只有片刻的时间,短篇激励文是有的!我透过一些的感动和即时的画面记录创文! 2005年上帝给我们家一份很棒的礼物——祖恩,他是一个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大约到四岁才开始表达。之后,我就有很多机会跟他分享上帝的恩典,我喜欢画画,但我不会画,而他会!我喜欢优美词句,不会写,他很会!我很喜欢看书,没时间看,他却能一本接一本地阅读!似乎我想要有的,都出现在他的身上,上帝真是太奇妙了! 去年,我们也经历上帝的祝福,把他所画的画加上文字的表达,出版了一本《画出我自己》,将上帝在他成长的经历中如何与他同行,与大家分享!盼望我们都愿意被上帝使用!

营后回响:先把生活活好

with No Comments

这次营回让我学习到原来写作可以这么“草根”。其次就是“工人先于工作”的概念,让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参加营会之前,以为写作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现在才明白原来还有这么多技巧和方式。 往后的计划是想先把生活活好,多留意与观察,不要因为忙碌就浑浑噩噩地错过生活中的小美好。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阅读,消化掉营会里扛回来的一堆书。(黄育萍)

畅谈微写作:为神国锦上添花

with No Comments

文/黄珍琳 中学毕业后,我进入博特拉大学,主修外文系中文组;在副修中文文学的“散文创作”课堂中,学到不应带太多的负面情绪来写作。之后,到全人关怀团队的资讯与出版部担任实习编辑,学习整理文章。2017年3月1日,我就任西马华人年议会机关报——《南钟》双月刊的助编。 年少时,我在网路论坛(简称“BBS”)发文,以诗歌作品为多;之后,开了个人部落格(Blogger),以青涩的文笔抒发情怀。中六时,中文老师发现我有个人部落格,便让我和大弟成为中学华文学会的委员,负责管理学会的部落格和面子书专页。 我平时爱上网,网路是我写作的平台,也是抒发心情、与人共享生活最快便捷的工具。除了发文,我还能配图文和影音来补充内容。如今,许多社交媒体为增加用户的点阅率和帮助用户迅速读取重要信息,限定字数不超过约一百五十。我依据不同社交媒体的规格和隐私设置,发表不同的文章。整体上,我在面子书发布的内容较客观,至于微信的“朋友圈”,我常则分享个人的生活近况。 面子书因操作简易和功能多样,已成为时下拥有最多用户的社交媒体。大学时,我常在面子书里宣传教会和社团的活动。我在网上发文/海报/影片、创建活动专页、更新面子书头像,以及直播现场活动,以增强宣传效果。最后一年,我和同班的基督徒同学透过面子书宣传教会的圣诞节活动,成功邀请非信徒同学到教会聚会。 写作助人面对伤痛 我偶尔在社交媒体分享信仰信息,如圣经经文、灵修文和见证,与数算神的恩典。“Instagram”是著名的线上分享相片,或视频社交应用软件,图文字数限定约二千;其特性是摄影滤光镜出色、画面简洁、 “快拍”功能及“#”标签。“Instagram”是我网上简易的相片日记。经过滤光镜修饰的相片,附上图文,能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只是,我不擅长写稿。我自小不好学,没有写作天赋。在经历诸多事情后,我得费时、费力地梳理个人生命中的每个故事;表达能力是我最大的问题。我难以将每个感受化为文字,致使文章段落层次不明、结构凌乱。因个性急躁、迷糊,早在中学时,我的中文作文试卷因错字失去不少分数,有些同学为我感到惋惜。目前,我还在学习减少错字和处理文法问题。 我每个月得写一篇主题不限的稿件,所以便尝试写出生命中已处理好的伤害。我相信,写作能助人面对过去的伤痛。有好几次,我郁闷地写稿,完成后内心却满有平安。曾有位朋友在面子书看到我分享的一节经文,主动与我分享她的困境和心情,她觉得上帝透过我分享的经文安慰和激励她。 平心而论,社交媒体可成为基督徒的宣教禾场;只要上载有素质的福音短文,就能吸引非信徒点阅,达到传福音之效。希望弟兄姐妹能善用网路来宣教,为神的国度锦上添花。

畅谈微写作:邂逅•文字

with No Comments

文/丁华胜(古晋信心堂助理传道) 我与文字的邂逅,从陪伴开始。文字这颗种子,大概在我小学的年代就种下了。我跟大哥相差十三岁,所以我还上小学的时候,他已经进入师范学院了。每当我学校放假,也是他放假的时候。多少个无所事事的炎热午后,我总是喜欢腻在他身边,看着他握着一支“晨光”黑色中性笔(他总是用同一个牌子、同一个型号),在稿纸上写作。时而沉思,时而下笔。多少个万籁俱静的夜晚,我总是喜欢腻在他身边。迷迷糊糊睡着之前,依稀看见他握着一只笔,笔下一本稿纸,旁边一杯咖啡乌。这个画面,渐渐的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当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发现文字是一种无声的倾诉。我周围的女同学开始经营部落格(Blogger)。她们在部落格写心情故事,开放阅读权限与几个闺蜜分享。我知道有部落格这种东西以后,也跃跃欲试地注册账号。不过我连三分钟热度都没有,仅仅是有了账号,了解操作以后就关闭视窗了。唯一的原因是:版面设计的操作太麻烦了。 继部落格之后,出现了Blogspot。那时我身边的部落客纷纷建立账户,同时经营部落格和Blogspot。甚至一些男同学也兴致勃勃,一起建立账户,加彼此为好友。我也不落人后,开始经营Blogspot。与部落格相比,它简单便捷多了。我只需要从预设模板里挑选我喜欢的主题,整个版面的设计就更改了。这次终于有三分钟热度了,但也仅仅是三分钟。我写了一两篇心情故事,就不了了之。唯一的原因是:我是唯一的读者,因为我没有打算让其他人看我的故事。我知道的事情,我唯一的“读者”已经知道了,何必要写呢? 作品,需要读者 到了一个年纪,再回忆小时候,那个握着中性笔在稿纸上不疾不徐优雅地书写的大哥,我顿时明白,不知其名的一群读者,就是他书写下去的动力;往现实来说,稿费是他写下去的动力。记忆中的他,每一个星期六早晨都期待着派报员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而来的响声。他去拿了报纸,第一件事就是翻开《星洲日报》副刊版末。如果有他的作品刊登在上面,就足以让他高兴一整天,跟家里的每一个人说“今天的报纸有刊登我的文章”。写着写着,那一个版面都快变成他的专栏了。 作品被刊登,多少都会有一群不知名的读者;作品被刊登,就一定会有稿费。那就是他得到的肯定,那就是他的动力。后来那一个版面转型成文学版面,他不再是“专栏”作家,许多作品没有获得刊登,也赎不回他工整的手稿。渐渐地,他不再投稿了。看着他,我看见自己。作品,需要读者。 上中学的最后一两年,面子书出现在我的世界,或者说我进入了面子书的世界。面子书提供的版面看起来比较适合简短、随性的书写,附上照片的操作非常人性化,也不需要烦恼怎么设计版面。这么不麻烦又好用的写作平台,让我感觉世界真美好。这是我第一个敲键盘书写的动力。 有了前车之鉴,我就不把故事写得只能让自己作读者。那时候我有一个暗恋的对象,我就把我心里的话或者感慨,用隐晦的方式抒发在面子书上,比如“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在这里,你在冥王星;而是你在我面前,但我们却没有心灵交流。” 有好一段时间,我都是这样隐晦的抒发我的心情。对我来说有几个“赞”,表示有读者看过或者有共鸣,那就够了。这样的抒发,出乎意料的让我有一两个知己。我的好朋友看到这样的贴文,就找我探听我的故事。他们了解我,甚至我写什么他们都能准确的解读。那一两个读者,就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最近这一两年,我在面子书的贴文比较倾向跟认识我的人报备我的近况,主要是一些甜死人不偿命的“闪文”。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的朋友、神学院的前辈后辈,大家都各分东西,帖子底下的留言,就成为我们联系的平台。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杯咖啡。时而沉思,时而敲打键盘。蓦然回首,记忆中的那个画面活现在自己身上。小时候用120多公分的高度仰望大哥,现在用170多公分的高度俯视,时间这样流逝,却带不走文字的身影。

营后回响:重新看重阅读

with No Comments

为我所得的学习感谢上帝! 感恩,可以上课学习。 感恩,可以认识老师。 感恩,上课没睡着了。 感恩,认识一班笔兵。 这一次的学习让我重新看重阅读,多阅读实在可以让我的语文进步,并加强表达能力。如今加上莫非老师的的指导,期盼于写作有更多的提升。我会继续学习,多阅读,并复习老师所教导。我希望未来,我的微写作可以帮助迷失的人,把他们带到神的面前。(黄佩仪)

畅谈微写作:成为神国度中的笔兵

with No Comments

文/陳施彤(年会资讯传播部) 我自小就喜爱阅读,因着家里没什么书籍,就常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文字。想起小学时,我曾将书放在抽屉里,趁上课时就偷偷翻开来阅读。因为这件事,我曾被老师罚站过。现在想起来,不免一笑。小时候,我的梦想之一是当一名作家,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梦想就慢慢被我遗忘了。 大学期间,刚好是面子书盛行的时候,就跟风开始在脸书上发文,但大多数是与学习有关或是写一些自己的心情感受。但是,不规律的发文频率导致朋友都以为我“失踪”了。因个性文静的关系,也不常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或作出回应。大学毕业后,工作上的忙碌,让我也没时间好好经营自己的社交媒体。渐渐地,发文的频率也变少了。 我再次开始常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微写作,是在1年前成为年会资讯传播部的文字同工后。我在资讯传播部社交平台如面子书与微信,发表微写作,不过大部分都与事工有关。之后,我就开始学习如何写新闻报导以及活动的宣传文案。 选择网络发表微写作是因为它既方便又快速。只要有手机,就能将微写作发表在网络上,真的很方便!网络的快速发展也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分享。 在写作过程中,有苦有甜。苦的是,自身有限的词汇与知识让我在写作时好像被局限一般,跳不出框架,不晓得该用何种方式表达。我也发现自己的文字即不够精简,也不生动。我不会使用动词和名词之类,更不会叙述故事。这些困难与障碍督促我不断学习,装备自己,好让自己能成为合神心意的器皿。 甜的是,我从文字中更加认识这位爱我们的上帝,祂是多么伟大和有创意!但是,曾有一度,我陷入迷茫中,不知道该为谁而写,跌进“为写而写”的泥沼里。感谢上帝的恩典,将我从泥沼中拉出来,也让我有机会参与此次的微写作营,直视自己的缺点,再重新出发。 是否在写作中经历神?这当然!每当我写作面对思绪混乱时,都会祷告祈求上帝,求祂引导帮助我。上帝一定垂听我的祷告,虽然微小,但祂都会回应我的呼求。祂的恩典真的很奇妙! 感触最深的一次,我在写一篇关于电影培灵会新闻的过程中,让我经历到上帝的作为。祂一步步地带领,使我在文字事奉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灵命,也让我的文字能力更加长进。 如今的我还在不断学习当中,期望自己能在主里面不断成长。感谢主将我放在文字事工上,愿自己能继续被上帝使用,成为祂国度中的笔兵!

营后回响:我后悔了!

with No Comments

上了莫非老师的课,我后悔了,非常后悔――后悔为什么去年犹豫不决,没有把握机会参加写作营,相逢恨晚啊! 在营会的得着,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尽道明的,每个课题都有不同的收获。其中有各种写作技巧,如:用强有力的名词和动词,来取代软弱的形容词和副词。老师给了实际的例子,通过对比,让我清楚,怎么样的写作给人不同程度的感受。还有很多在课堂即席的写作操练,在微信中的观摩学习……老师的许多名句也是经典,如“要写得精彩,先活得精彩”、 “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引导我对写作态度的深思与启发,让人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 营会后,有一种毒也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快速扩散;每个营员都中毒了,这种毒叫“阅读”。我也不例外,开始逼自己阅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不至“面目可憎”,也才有可能写出比较合意的文章(不敢说佳作),做主的笔兵,做主的小兵。(刘会鹃)

畅谈微写作:从看自己转向上帝

with No Comments

文/萧瑜瑾(牧师,青少年中心主任) 回想自己对文字感兴趣,应该是从阅读开始。大概小学四年级时,接触到一位香港作家倪匡的小说《卫斯理》,开始兴趣阅读文字。 开始写一些短文、句子,大概是5-6年级吧。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篇题为《代价》、《地球哀歌》的短诗,当时候还叫大姐帮我投稿,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被选中。 后来就是偶尔有兴致时,会随笔写写;说实在,我真的觉得自己并不是很懂得写作。最早期的学生时代,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记录和保存,我还特别找了出来,再次回头看,真觉自己没有什么料。况且,我不是写比较正规的“作文”、“文章”;有时候,挺羡慕别人能够很容易写出生活点滴,分享许多。 不大记得切确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在网络平台发表;其实不能说发表,应该说是分享一些点滴和感受。大概是念神学的时候吧,那是网络刚刚开始普及和流行部落格的时候,我就也去凑热闹。当时用的是雅虎部落,后来它关闭了,我也没有及时将文章保存起来,再然后,就是面子书了。 当时对网络使用的兴趣,加上所谓的“流行”,自己偶尔也喜欢胡思乱想,随便写写,所以就开始网络写作了。其实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记录自己的生活和一些的感受、感触。 写作是遇到的障碍就是觉得自己的词汇量不足。所以,很多时候要去查看词典,寻找不同的词汇,认识不同的表达方式。另外就是,我比较难刻意地写,很多时候都是有特别的感受、反思才会想到或者写下,所以我其实很少写作。直到最近,才开始会想多写;可是有时候,有些想法或感受没法立刻写下,之后就写不出来。 从一开始写生活、写感受,到后来开始逐渐写感受和反思的过程中,我特别能体会到上帝的奇妙和工作。有时候,本来是纯粹想写写自己当下的感受和情绪,可是想着写着,就感受到上帝在其中和我对话,或在对我说话了。这种奇妙的感受,没有刻意,但却有上帝的带领,让我也能从看自己转向上帝,也改变了眼光和角度。

营后回响:新的词汇●新的知识●新的感动

with No Comments

“微创”,是什么呀? 在参加莫非老师的“微写作书写营”之前,我压根儿就不懂这个词!也是为了这个营会,我才学习使用社交媒体。 这是新的词汇。 莫非老师在授课时,引人入胜,不时的幽默,让人笑得嘴角都裂了!四天后,我们的嘴角是什么样儿,可想而知。 微创,真的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它,形式“微”,效果可“威”了! 在网路的世界里,绝大部分的使用者是非信徒,是圈外之羊。当出于那99只羊的声音消失了,或是根本没有出现,我们将在这一股潮流的洪流里,被埋没,遗忘,最后,被边缘化。 套用C.S Lewis的一句话,“我们要攻击的是敌人的沟通线……”这位《纳尼亚传奇》的创作者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我们更应当有相关负担! 这是新的知识。 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 文字,永远是那么强大! 这是新的感动。 感谢莫非老师的慷慨传授,在这片土地上撒种!加入文字工人的行列吧,依靠上帝的话,成为那灯台,让文字的火种,永传不熄!(陈祖恩)

第七堂课:如何提高网络文化智商 言行举止要配得上蒙召的分

with No Comments

“传福音的管道已剧烈转变,从1440 年,圣经变成印刷零售的书籍,再到1517 年马丁路得改教,各类单张和宗教文献成为主要传递的管道……到1922 年,加拿大麦艾梅(Aimee Semple McPherson)成为第一个在广播上讲道……后来电视和奋兴活动又引发了葛理翰的事工。……21 世纪,网络开始成为传福音的主流关注和讨论。” 莫非老师表示,如今这个世代,任何草根作者或基督徒都可以用文字在里面就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发声。她提到传福音其实有“撒种”和“收割”两种观念:“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原文是发白),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约四35-38) “我们社会的‘土壤’,乃是指基督徒生活、事奉的整个环境,包括我们周围的文化、风气、世界观、时代的精神。每一个世代的基督徒,都必须将神话语的种子种在当时流行的文化中。从历史看来,好的土壤质量可以决定它能支持怎样的生命……收割,是指传统的传福音,把整个福音信息讲给人听,并期待带领人归向基督;撒种,指缓慢、渐进、幕后的工作,预备听者──或整个文化──的心,以致他们愿意来听福音。”微写作是撒种的事工。 莫非老师特别提醒学员们,传福音要避免争辩。她特别提到耶稣曾责备门徒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或译灵魂);是要救人的性命。”(路九55-56) 惠敦大学的教授格理芬(Em Griffin)写了一本书《改变心意的人,基督徒说服的艺术》。他主张,当基督徒尝试要说服非基督徒的时候,必须具备两个要素:爱与真理。 学习网络的文化 那,基督徒要如何在网络文化土壤中撒种? 1.学习网络的文化,观察人们如何彼此互动?谁是有影响力的人?学习如何在对方的文化处境中,如何在对方的生命经验里,来分享我们的真理。 2.用强调共同点来代替差异。“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徒十七22-23)。所以,如果共同点愈多,须要说服的就愈少。我们可以从流行文化找对话的触发点。上网前,要先脱下对某人、某群的自卫、假设和偏见;并向圣灵开放,让圣灵光照我们心中隐藏的偏见和歧视。然后,带着全新的眼光来进入,并期望来发现对大家都重要的点。 3.清除文化中的荆棘 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讲到有一种状况是种子撒在荆棘里,这荆棘其实就是“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思欲”。(可四18-19) 4.看时机撒种。什么时候是撒种的时机呢?1.特殊节期,如:圣诞节、复活节、新年、感恩节、母亲节、生日等;2.变动时期:换工作、孩子入学、孩子离家、搬家、四十岁生日、退休、移民等;3.家庭危机:家人生病、婚姻危机、亲子关系破裂、亲友过世、经济危机;4.社会大事:汶川大地震、九一一、经济衰退、暴动等。 5.翻译我们的福音。 6.用问号代替惊叹号。问题的好处在于:问永远比答要少威胁性;问可以邀请对方进入对话;问,可以降低对方的防卫;问,可以给我们一个谦卑的机会;问,是真诚地想要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问,可以帮助对方自己结论出真理。 爱德华.道森(Jonathan Dodson)曾说:“人们感觉被爱的很大一部分,是当他们被问问题的时候。” 7.选择你的战场 鲁益师在《反璞归真》序文中所说的“大厅中心”;我们也要问自己:什么是我的负担?什么是我“文字的正厅”?哪些方面你可以同意未信者,只着重在那真正重要的一点不能苟同? 因此,我们撒种,用问问题、翻译信仰的方式,找出共同点,然后把自己的生命和各种流行文化中可以对话的触发点挖掘出来,再把信仰的种子种进对方的心里。唐斯说:“向我们的文化撒种,将是下个世纪最重要的宣教策略。” 如何成为网络宣教士?莫非老师提出几点: a.言行举止要配得上蒙召的分。“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叫我或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那里,可以听见你们的景况,知道你们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腓一27) b.谦卑。鲁益师说:“谦卑不是去看轻自己,而是少想到自己。”基督徒须要清楚知道如何住在这个世界,却又不属于这世界。 c.注意网络的黑暗面。网络里潜伏着黑暗,有色情网站、感情不忠、身分偷窃、诈骗、毁谤、网上霸凌、电子病毒、各种歧视、网络犯罪、黑客、恐怖份子等等。所以我们要如何进入文化又不被这些黑暗面吞没,就要要穿上网络的军装,正视网络中的种种危险,也拒绝被网络边缘化。“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 莫非老师慎重地提醒学员们:不要喂养不合适的异性对话,避免受试探或者试探人;不要被制约,好像对方简讯一来,你就须马上回(不一定是异性或同性恋,也牵涉到相互依附的关系,或不健康的依附关系)。最后,要保守你的心、你的时间和你的家人。 d.须要准备好付代价 德国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提出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恩典不但不廉价,反而很昂贵。廉价福音是只传达饶恕,却未要求悔改。”我们作门徒也须要付代价,要为主受苦。 在网络上,这代价意味着什么呢?这表示我们会遇见这几种人:找碴者(一天到晚挂在网上,用负面言论来响应你的贴文,故意冒犯或挑衅你,目的是打扰或引起你的愤怒响应);“五毛”或“五毛党”(是网络上对网络评论员的一种常用别称,用以象征性地讽刺网评员每发一帖“能挣五毛钱”。他们通常以普通网民身份,发表拥护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内容,围攻批评政府的网络声音);“汽油桶”(一点就爆,情绪的临界点很低,要不受伤,要不愤怒,一点小事要死要活纠缠不休);“攻击者”(三言两语不合,就开始人身攻击);绝交者(因为一点小事就把你踢出群,或和你断绝交往)。 莫非老师的劝告是,面对这类人要冷处理,对方表现得愈热烈,我们就要愈冷静。马太福音五11-12说:“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