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书声:祷告是亲子般的交流

with No Comments

文/杨璥朱(诗巫宣恩堂) 书名:非死不可的门徒 作者:刘晓亭 出版社:校园书房 读了刘晓亭牧师的作品《非死不可的门徒》后,我认识了祷告。祷告不在乎祷告词的长短,很好的祷告形势或姿态,优美的祷告词;祷告乃是像父母孩子般的对话。祷告之所以甜蜜是因为对象――上帝。祷告不是单一的交流,一直指示上帝怎样成就自己的事情;而是把成就的主权交给上帝。或许,我们祷告若蒙上帝悦纳,祂就成就,又或许祂会延迟;总之,上帝有祂的时间,总是把最好的给我们。 除此之外,敬拜赞美不只在教堂,也在生活的言行举止都敬拜神,使上帝的名得荣耀。提到基督徒的主日,不在于为事奉忙碌与否,而是在“渴望与神同在”,或“是否让上帝掌管自己的心”。在圣经里,马大和马利亚用不同的敬拜方式,其实没有冲突;耶稣没有高举马利亚的行为,更没有反对马大的服侍。所以每主日好好的预备心来朝见主,不要被事工给淹没。 另外,认罪和认错是两件不同的事。认罪是向上帝,认错是对着人。很常时候,基督徒认罪却不认错。福音不只是要改变人死后的灵魂去处,而是要改变人今生的性格与生命。当基督的生命进入我们的生命中,新生命的特质就是“愿意认罪也愿意认错”。因为一个愿意认错且诚心改变的人,才能流露出基督徒的生命,这样影响更多人想认识福音,并为主赢得更多的灵魂。

彩虹见证:我们“手拉手”

with No Comments

文/徐仙珠(澳洲墨尔本沐恩堂) 认识我的人,都有一个印象——体弱多病,身体不健康。 尤其从2007 年开始,我就一直与各种病状周旋,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这段旅程,经历各种艰辛,总觉得身体好不起来,生命力越来越流失,似乎成为一朵早凋零的花,生命还没全盛,已经要奄奄一息。 虽然恶者要攻击我,但是,感谢上帝,祂有恩典有怜悯,祂的爱陪我度过风风雨雨。 有一次,在诗巫Permai的家中,因身体非常虚弱,觉得失去了恢复的盼望,前路很黑暗。就在如此迷漫失落的时候,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我在梦中,见到许多人,大人小孩,男男女女,穿着漂亮;大家手拉手,围着我的屋子,从前院到后院,从前门到后门,都团团围住了。大家心情无比愉快,脸上满是笑容。 从梦中醒来,我心里得到无比的安慰。我似乎听到…… “嗨,仙珠,加油!我们支持妳。” “妳不是一个人。” “不要灰心。” “师母,我们整个教会为妳祷告!” “妳在我每日的代祷中!” 感谢主,如此给我安慰鼓励。我们的天父何等眷顾我们,为要使我们得丰盛的生命。我想,当天父看到祂家中的弟兄姐妹手拉手齐心祷告时,祂一定是喜悦的;就如我们在地上的父母,看到孩子们手拉手,彼此相顾,不也是满怀欢喜吗?更何况天父岂不比地上的父母更爱我们吗? 我心异常平稳 时间辗转…… 2017年,我在澳洲布里斯本(Brisbane)见了几位心脏专科医生,都异口同声认为病情已不能再拖延了,所以最后安排在今年动手术。当时,知道此事的弟兄姐妹就开始为我祷告。 今年的某个星期二,我就在澳洲Brisbane Princess Alexandra Hospital 动了换人工心瓣手术。在这次经历中,再次见证“我们手拉手”的力量。 手术前,我心异常平稳,更深知天父非常爱我,祂为我战争。我所要做的就是:休息等候,每日读经、祷告、听道,听诗歌。特别是以下这首歌,分外感动我;每听一回,心里都更坚信,天父的恩惠慈爱必定随着我,直到永远: Be Still(Hillsong Worship) Be still and know That the Lord is in control Be still my soul Stand … Read More

认识卫斯理:卫斯理的福音 是一起走完救恩的旅程

with No Comments

文/陈发文牧师(牧师,卫理神学院讲师) 卫斯理约翰虽然在灵命上从莫拉维夫弟兄会受益良多,但还是与他们分离,乃是因为他们的“静寂主义”和“反律法主义”让弟兄姐妹不再使用恩典途径来继续成长。而且他们强调得救一定要有全备的确据也破坏了一些信心软弱,还没有全备确据的弟兄姐妹。除此之外,卫斯理也因为加尔文主义者的预定论而与他们对立;甚至他的福音伙伴怀特菲特•佐治(George Whitefield)也牵涉其中。 小卫斯理11岁的怀特菲特,在18岁进入牛津大学时已蒙召全职服侍。他口才好,从小就模仿牧者讲道,并且在大学时就开始写讲章。他初入大学时,找不到适合的团契,后来,得知卫斯理他们有聚会,就主动联系加入那时只剩下五个人的团契。他读了卫斯理向他推荐有关虔敬生活的一些属灵作品,使他的灵命有极大的突破。他成为牧者后,在英国到处布道。 1739年,怀特菲特开始在布里斯托(Bristol)露天向矿工布道,许多人认罪悔改、信从耶稣基督。当时卫斯理正在挫败中回到英国,他就特邀卫斯理前来帮助他。一向循规蹈矩,甚至认为露天布道是大逆不道卫斯理在与属灵伙伴商量和祷告后,毅然前往并见证了上帝奇妙的工作。在挣扎中,卫斯理因耶稣基督在传讲登山宝训时也是露天讲道而从此响应露天布道。怀特菲特就在卫斯理愿意接手后,放手离开布里斯托,去英国南部布道;并在同年去了美洲,一生往返十三次,引发了一场称为“大醒觉”(The Great Awakening)的复兴运动。 分别自立门户 怀特菲特和卫斯理在布里斯托的露天布道就是循道卫理运动的开始。循道卫理运动可说是卫斯理和怀特菲特一起开始的。只是,对预定论的不同看法却使他们很快有了分歧。卫斯理认为加尔文主义者的预定论会负面地影响弟兄姐妹的灵命,使他们对福音冷漠,不思进取。 当怀特菲特离开布里斯托后,卫斯理在他的讲章《白白的恩典》(Free Grace)中,公开批评加尔文主义者的预定论使上帝成了霸王,决定了人永恒的命运,使人把得不得救的负责全推给上帝。不但如此,那些在罪中或缺乏确据的弟兄姐妹可能认为自己就是注定灭亡的而放弃追求;有确据的可能认为自己是注定得救的而停止一切善行。人不再有责任,传福音和追求圣洁都成为无意义的空谈。因而,加尔文主义者的预定论也有反律法主义的味道在里面。这引发激辩。怀特菲特也私下写信批评卫斯理的基督徒完全观和《白白恩典》中的观点。 1740年,京斯武德(Kingswood Society)的领袖森依克(John Cennick)就预定论公开反对卫斯理兄弟,引发分裂。森依克开始带来一批弟兄姐妹另外秘密聚会。1741年,情况更加恶化,甚至发现森依克私下写信给怀特菲特中伤卫斯理兄弟。卫斯理就以森依克一班人违背基督徒当有的品行而要求他们认罪悔改,否则纪律处分。但是,他们拒绝,立刻退出会社。同时,也有人在伦敦分发怀特菲特批判卫斯理的那封信件。 当怀特菲特从美洲回来,卫斯理虽曾两度登门造访,尝试化解彼此的纷争,但都无功而返。他与怀特菲特亦师亦友的关系就此决裂。1742年,虽然他们在威尔斯加尔文主义者赫黎斯(Howel Harris)的调协下,重新和好,但还是无法恢复战友的关系,彼此合作。从此,卫斯理兄弟和怀特菲特,还有之前的莫拉维夫弟兄会与各自的跟随者,都自立门户,分成三个福音团队各自奋进。 救恩旅程需要同伴 卫斯理与莫拉维夫弟兄会和怀特菲特的分开,不只是教义上严重的分歧,更是不同教义所带来对弟兄姐妹得救恩并走完救恩旅程,还有他们的生命成长的负面影响。无论是莫拉维夫弟兄会的静寂主义和反律法主义,还是加尔文主义者的预定论都在破坏许多弟兄姐妹继续持守信仰,在救恩旅程上持续迈进,追求圣洁的信心。出于牧养和保护羊群的情怀,卫斯理需要与他们分离,并且到处不断告诉那些还在罪中或缺乏信心和确据的人不要放弃,因为上帝的恩典没有限制,只要负责任地选择信靠基督,藉蒙恩途径等候那在基督里来自圣灵可生发仁爱的信心,就可以得救。至于那些有信心和确据的则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要向着圣洁的标杆直跑,藉着蒙恩途径在基督里靠圣灵继续追求圣洁,完成自己得救的工作;要不然,不进则退,到时就要哀哭切齿了。这条救恩旅程有许多拦阻,不但需要上帝恩上加恩、力上加力,也需要弟兄姐妹一起彼此勉励,互相提醒,才能一直走到底,进入永生! 卫斯理所宣扬被其称为“古道”的福音,其实就是一条弟兄姐妹都要不断以信心和爱心向前迈进,追求圣洁,完成自己得救工夫,使永生盼望得以实现的救恩旅程。而这个救恩旅程不能单独一个人走,除了上帝的同在,还需要同伴。因而,那些认同他,愿意成为循道卫理宗信徒的,都被要求加入会社,以便可以有同伴一起彼此勉励,激发爱心地完成自己得救的工夫。这样的布道和教导满有果效,会社的人数不断增加。为了更加有效地牧养和带领会社中这些弟兄姐妹不但认罪悔改、信从耶稣基督,并且继续追求圣洁,他为进入不同灵命阶段的弟兄姐妹,设立了不同的团契,如班会(class)、小团(band)和特选小团(selected band)让他们可以有目标地不断地向前迈进,追求圣洁! 《从仆人之信到儿子之信——论卫斯理约翰救恩观的晚期发展》 作者:陈发文 售价:RM12 初版:2015 年10月 国际书号:978-967-452-003-8 陈发文牧师的神学硕士论文,针对卫斯理约翰在晚期提出之仆人之信的神学概念。 欲购此书可联络084-333028/333021。

时事回应:垃圾后患无穷!

with No Comments

文/晖(退休公务员) 长久以来,如何处理日常生活所产生或制造的垃圾,一直是人类感到头痛,以及所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至到如今,世界各国,即使所谓先进国家的政府,对不断增加的垃圾束手无策,犹未寻找到妥善或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正因如此,可以预见垃圾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压力和所造成的破坏,将有增无减、与日俱增。 当我们把聚焦拉近,看看本国的情况,问题也一样的严重,每隔数年,地方政府为既有的垃圾场已不敷应用而烦恼,不得不重新物色新的垃圾场。尽管环保人士用心良苦,不断地鼓吹、宣导公众人士,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3R”(Reduce,Reuse,Recycle)的生活方式,鼓励尽量减少制造垃圾、重复使用,以及回收再循环,并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垃圾与日俱增的趋势诚令人担忧。 日前,从媒体报道所曝光的惊人消息,我国也拥有数目繁多的垃圾厂,合法与非法皆有,从外国输入洋垃圾废料,堆积如山,令人作呕。洋垃圾严重影响厂址周遭环境的空气素质、污染土地和水源,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不但破坏居住环境的美观和清洁,更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是对国民保健计划的很大讽刺,也必将加重卫生部的开销,是得不偿失的下下之策,岂是政府向洋垃圾经营业者征收区区每吨15令吉的税收可以补偿?! 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相对发达国家,无论是环保意识或所掌握的科技,本国算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岂能为他人消灾?除了说是营业者把私己的盈利建立在同胞的痛苦上,实在找不到更好的理由输入洋垃圾。而有关方面发出营运执照给营业者的作法,也欠缺周详的考量,尤其是环境评估报告,是非常不专业与目光如豆的行为。西方发达国家,把自身所制造的垃圾问题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举措更是不齿的行径,为世人所诟病,有违人类的良知和起码的道德规范。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居所,垃圾问题是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垃圾后患无穷,是时候集思广益,寻求对策!东、西方各邦国,是时候负起大地管家的职责,才不致愧对咱们的下一代!

时事回应:向何处举目

with No Comments

文/杨天道(北京传道人) 今日的中国人踏出国门甚至周游世界,已经是简单而平常的事。来自中国的观光客出手不凡,提升了观光地的消费水平,也留下了不文明不整洁的诟病。许多人都经历过旅途的劳心劳力,但旅游的热情始终不减,男女老幼都乐此不疲。 前不久,笔者应邀在北京一间新兴教会讲道,主日崇拜结束之前,青少年团契向会众报告他们暑假的活动。年龄从9岁到15岁的二十多个孩子,同四位家长一起,在两周时间内游历了美国的几个大城市,并且寄宿美国信徒家中,接受美国文化的熏陶。此行的重点,是举世闻名的几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西点军校,目的是体验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照片里的孩子们,穿行时代广场的汹涌人潮,俯瞰曼哈顿岛的水泥丛林,在美利坚的蓝天艳阳下如花朵绽放。旅程终于结束,家长们正待喘息,孩子们却都嚷着不想回家。切肤的体验,远远胜过书本的宣传和影像的渲染。在未来很长时间里,美国大陆的经历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动力。 “游学旅行”是中国孩子们的时尚活动,教会的青少年也未能免俗。我能够理解为留学海外而提前热身的破冰之旅,而且从心里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从小接触先进的文化。140年前,一位12岁的少年孙文,从香港远赴夏威夷求学,“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究天地之想。”在檀香山的教会小学和中学,他修读的不仅有英文和数理化学,更有圣经和历史。日后他在香港受洗成为基督徒,当年的文化冲击可能是关键的伏笔。他的目力所及,不仅是精良的器物工具,而且是宽广的文明境界。孙中山将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同自由平等背后的基督教信仰,融入自己的世界。若没有机会远渡重洋,他未必没有认识真理的可能;但他的一生也许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展开,而无法为中国人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孙中山所见识到的一切,让他赞不绝口,却没有令他乐不思返。在美国的学习和经历,没有让他拒绝自己的出身、否认自己的历史,而是给他看见希望和产生创意,成为他未来建设中国的异象。 因为看见,不再迟疑 异象可以来自平日的见闻,却要被圣灵点铁成金。圣经应许我们,在末后的日子,圣灵要浇灌下来,使少年人看见异象(珥二28;徒二17)。基督十字架上的牺牲颠覆了罪的统治,人类就进入末世的时代。那么我们这一代的少年人,可能会看见怎样的异象?他们踏上异国大陆所看见的,是没有压力重负的美丽校园、充满美食精品的消费天堂、有志者事竟成的竞争舞台,还是以荣耀上帝为宗旨的敬虔生命? 我所认识的许多中国家长,省吃俭用、呕心沥血将子女送到海外读书,期望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的信仰氛围,可以塑造出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的新生代。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屡屡发现,被家长和社会寄予厚望的青少年,并没有因为见识到外面的世界就生出凌云壮志,为报国救国而自强不息。反而可能因为跻身于富裕文明的社会,习惯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便再也不愿回到生养自己的故土,忍耐拥挤又混乱、百孔千疮的现实。 眼界的开阔实在重要,但比视野更重要的是眼光的凝注。在旧约创世记中,我们读到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选择与上帝的祝福分离,正是因为他“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创十三10),而诱发欲望和野心。 几千年后,另一位年轻人站在最高的山巅,看见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却选择拒绝伸手可得的权力和财富(太四8-10)。耶稣看见的,不是尘世的欣欣向荣,而是灵魂的困苦流离。他也鼓励门徒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约四35),这一景象成为无数基督徒蒙召服事的异象。宣教是一条逆向的发达成功之路,没有提拔和抬举,只有损失和牺牲,正如耶稣的人生是从高天降到尘埃。而无论在高天之上,还是在人群之中,耶稣都能看见迷失的羊群,和救赎的可能。祂为人舍命的决定,因为看见,而不再迟疑。 主日聚会结束了很久,我忽然发现忘记为那些访美归来的孩子们祷告。我也想到,如果经济和时间允许,基督徒不妨带孩子游历名城胜地,但也可以选择贫困落后的乡村和人迹罕至的土地。我们若希望培养改变世代的领袖,就应该让他们看到世界的疾苦,和灵魂的孤独。而作为活在末后日子的基督徒,我们要将什么指点给我们的后代,我们要向何处举目?

Direct Talk总编面对面:萧招和:传福音需 要大而无畏的精神 走南闯北盼有接班人

with No Comments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 受访:萧招和(退休牧师) “虽然这些年来我在飞机上睡觉的时间比在床上的还多,真的是要感谢主赐我一个不认床的身体,随时随地都能睡;还有一个国际性的胃,无论是珍馐美味,抑或是粗茶淡饭,都能让我饱餐一顿,上帝真是太爱我了。” 以《零零歌》唱响大江南北的萧招和牧师是诗巫本地人,早年在砂华人议会服事,1980年,他被派往美里服事。1983年,他协助沙巴亚庇成立第一间华人卫理公会教会。1985年,他转会至沙巴亚庇协助卫理公会的发展,直至1990年。接下来,他在1991年前往澳洲柏斯在当地建立教会,1993年到纽西兰建立教会,自1998年起再到西班牙、阿根廷、智利、纽约、伦敦、匈牙利、捷克、哈萨克、吉尔吉斯和波兰等国协助当地的华人教会。2001年,他被正式委任为布道司,2004年,他正式从沙巴临时年议会退休,但依然游走上述各国至今,萧牧师可谓是从跨州服事到跨国服事。 斐济建立华人卫理教会 “今年(2018年)3月份,我和纽西兰临时年议会与宣教部商议过,在斐济建立华人卫理公会事宜。原则上,2019年3月,纽西兰华人卫理公会将派出牧者到当地牧养教会。” 斐济共和国,是一个由330個岛屿組成的太平洋岛国,该国曾是英国殖民地(1874年),于1970年从英国独立。信奉基督教的人占人口的52.9%。卫理公会的会友人数超过30万,拥有58个教区,400多间教会,400多位传道人,乃该国目前最大的基督教宗派,却无一间华人卫理公会。 “其他宗派则有一间华人教会,但还是属于比较弱势的,人数也不多。要知道,斐济目前有1万至1万5千的华人人口,再多一间华人教会并不为过。” 2003年,他前往斐济访问教会,得知当时有一个华人教会,主理牧师是一位嫁予美国博士的台湾女传道人——邓牧师。原本就在卫理公会服事的邓牧师与丈夫在美国相识,辗转来到斐济生活,丈夫在卫理公会服事,她也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华人教会。后来,邓牧师的丈夫过世,她就带着女儿退休去了美国,该教会也就没有牧师与接管。 目前,该教会就交由中国信徒布道会负责牧养,都属短期牧养(为期一、两个月),宣教士来来去去,其余时间多赖当地同工自立自养。聚会人数也不稳定,有时七、八人,有时则超过十人。 2018年2月,萧牧师与纽西兰华人卫理公会临时年议会会长龚紫阳牧师等前往斐济考察时,看见当地福音的需要,本打算设立新的华人教会。 “原本我们是想建立一个新的华人卫理公会,但那间教会会友愿意加入,而且也得到邓牧师的首肯及中国信徒布道会的同意。于是,我们就决定接手这个教会。” 2019年2月,中国信徒布道会将会结束他们的牧养,于是萧牧师便与纽西兰临时年议会宣教部商议,最后决定交由纽西兰华人卫理公会负责。 当地教会的迫切呼声让纽西兰华人卫理公会临时年议会议决接手,目前正积极寻找差遣适合的牧者或宣教士,能定期驻扎,牧养当地华人。 从纽西兰的奥克兰乘搭飞机前往斐济的那迪国际机场(Nadi International Airport),需要3个小时又30分钟的飞行。从那迪国际机场前往斐济的首都苏瓦(Suva)则同样需要乘坐3个小时又30分钟的汽车,而教会就在苏瓦。 斐济现有的华人大多数都是第一代的中国移民,他们远渡重洋地来在这里讨生活,为的就是要赚钱。无论环境如何,或是用什么语言与当地人交流,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他们这种大无畏精神让萧牧师佩服,并从中学习到,如果为了福音的缘故,应当也要如此大无畏。 “他们这些人当中,有些是从来都没有出过国的,来到斐济语言也不通;但他们就是有办法在此讨生活、赚钱。这种为了达致某种目标而无畏无惧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基督徒学习的呀!” 都是上帝的人 为了福音的缘故,30余年来,萧招和牧师走南闯北,经历了内忧外患的拦阻;但他的脚步丝毫不曾停歇,并立志要走到不能“动”为止。“给我的压力愈大,我的力量就愈大,趁着上帝还要用我的时刻,我当然要继续我的使命。” 然而,他也感叹自己目前还“看不到”接班人,但他相信总有一天会有的,因为上帝自会预备的。“摩西80岁才出来为主工作,耶稣基督也要到30岁才外出传福音,上帝需要时间去预备工人。” 那如果要追随他的脚步,萧牧师是否一个基本的接班人条件呢?“首先,要不怕麻烦、不怕吃亏、不怕困难、不怕痛苦,更不要斤斤计较;要懂得舍得二字的真谛,有舍才有得,愈舍愈得,不舍不得,少舍少得。” 当问及他讲道多年的心得时,他认为,传道者当要对自我要求高,因为听众对传道者的要求是愈来愈高的。“传道人所讲的道要男女老少都咸宜,还要跟得上时代,更要深入浅出。” 辛苦了这些年,他又是怎么样看待自己的事奉呢?他强调,耶稣基督如此爱我们,能够为耶稣基督做一些事算得了什么?而且上帝如果要他死,他就怎么样也活不了;如果上帝要留他,就怎么样都死不了。对于生死,萧牧师直讳自己的生死都是掌握在上帝手中,或生或死,他都是上帝的人。

征稿

with No Comments

“恩典大大小小,主的恩典从头到脚……。”生活中处处有恩典。欢迎您藉着文字来与我们分享,您与上帝恩典相遇的故事! 字数:2000字以内 截止日期:2018年12月31日 来稿(己打字的文档)敬请电邮至scaccmm@gmail.com,并注明真实姓名、电话与所属堂会。谢谢! 每期一句 “我爱耶和华,因为祂听了我的声音和我的恳求。祂既向我侧耳,我一生要求告祂。死亡的绳索缠绕我;阴间的痛苦抓住我;我遭遇患难愁苦。那时,我便求告耶和华的名,说:耶和华啊,求祢救我的灵魂!”(诗篇116:1-4)

为国家守望祷告

with No Comments

求救国家离罪祷文 圣洁的父神,恳求祢解救我们的国家,脱离黑暗邪淫势力的捆锁,用耶稣的宝血遮盖我们的国土和全体百姓。求祢除去全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和情欲,远离毒品、赌博和帮派势力,拒绝谎言、贪腐、自私、奢侈、邪荡、欺压和暴虐,专一寻求友爱、公义、圣洁与和平,建立和融的邻里生活。奉主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为国家求恩福祷文 全能的上帝,感谢祢创造我们作马来西亚的国民。求祢赐我们渴慕祢的心,决意作遵祢旨意的子民。求祢护佑我们免于压迫和争斗,促使各族和谐共处。求祢感动执政掌权者,存谦卑又好怜悯,秉行公义,建设和平邦国。求祢赐福我们继续享有信仰和言论自由,兴起合一的教会,成为社会良心为国守望。奉主耶稣名求,阿们。

抓鼠有感:在死亡叩门前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两週前的抓鼠才提到最近风灾肆虐,受灾区满目疮痍还未恢复生机,如今邻国印尼苏拉威西岛又发生强震,引发海啸,再遇火山喷发,祸不单行。这场天灾的死亡人仍持续攀升,一条条人生命都化成了数字。死亡,竟是如此“轻而易举”! 前两天,接到中学华文老师因病逝世的恶耗,前去丧府吊唁。望着当年高大威勐、英姿飒爽,如今却瘦骨嶙峋地躺在棺柩中的老师,心中感触极深。死亡,竟是如此地“近在眉睫”! 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或早或晚,总是免不了;只是,有时候我们总觉得避而不谈,好像就可以不用面对这样的“事实”(特别有些长辈总觉得谈“死”不吉利,连基督徒也不例外)。实则上,谈与不谈,想与不想,始终要面对,那倒不如先好好想想,如何“操练”死亡,如何为自己的“安息”祷告! 怎样死是最荣耀神 古伦神父曾说:“老年人必须面对的最后一个灵性的挑战就是‘死亡的操练’”。怎样操练呢? 有一位神学家说,我们可以透过默想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来操练死亡的过程。当我们默想基督的十架,十架上的爱使我们能够不将死亡当作是种“没有办法,是被逼着接受”的;反而使我们将死亡转化成一种爱的行动--就是献身给上帝。 多年前,我曾读到一本台湾杨宁亚牧师的讲道集,他在一篇讲章里提到如何为自己的死亡祷告。他说我们的焦点不应该放在我们要怎样死,而是要怎么样进入神荣耀的国度里:要胜过死亡就要胜过罪,所以处理死亡的问题就是处理罪的问题。杨牧师说,当我们认真面对罪,就是认真面对死亡的问题,不然我们就会糊里糊涂地离开世界。 杨牧师说,我们为死亡祷告时,也要祷告:怎样死是最荣耀神的?我怎样死是对人最有帮助的?我怎样死,在我里面才会有真正的平安、喜乐? 基督徒作家张文亮老师曾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心中很有盼望:“耶稣基督为我们在天上预备地方。活着,表示那地方还未预备;死亡,表示那地方已经为我们预备好了,等着我们居住。” 所以,在死亡叩门前,我们可以“敢敢”地为自己的死亡祷告,并将它化为一种爱的行动。或许,有天当死亡正式来叩门时,我们不再是惧怕惊惶,而是满心欢喜地回到天上那更美的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