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回应:维护宪法 人人有责

with No Comments

文/ 晖 (退休公务员) 在马来西亚建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众多的国民对建国的理想、方向与目标是如此的模糊不清,甚至是南辕北辙。诚然,有识之士对国家前途所表达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有迹可寻,以及有事实根据的。 前不久,有西马的宗教司把国人划分为“敌对异教徒”,是一件不可思议、荒唐透顶的严重指控。有关谈话充分显示当事人不仅不维护马来西亚联合邦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也公然地亵渎了法治的精神。有关当局绝对不可姑息养奸和对有关言论听而不闻,若任由此歪风肆意滋长,势必将破坏国家的和谐与安宁。 马来西亚联合邦于1963 年9 月16 日宣告正式成立,是由位于马来亚半岛的马来亚、新加坡,及遥隔南中国海的婆罗洲两邦,即当时被称为北婆罗洲的沙巴与砂拉越所组成的。新加坡于1965 年8 月9 日宣布退出马来西亚联合邦,而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马来西亚的多元种族结构与特征注定本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因此多元价值体系理所当然地形成了宪法的架构。 众所皆知,马来西亚是奉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联合邦宪法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法律,其他法律,无论是国会或州议会所通过的法律都必须从属于宪法,否则将自动失效。然而,近年来,本国浮现了畸形的现象,即当某些州属所制定的法律明显地与联合邦宪法相抵触时,却可以相安无事。尤为光怪陆离的是,有关当局还试图通过修改联邦法律,以逐其狭隘的政治目的。伊斯兰刑事法的争议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我国公民,无论是在上掌权的或平民百姓都得遵守国家的法律,尤其是国家的宪法,这是咱们的底线。 联邦宪法明文保障公民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况且,国家宪法列明,制定与执行刑事法是属于联邦政府的职权。这就是为什么伊斯兰党要通过修改联邦法律,以在吉兰丹州施行伊斯兰刑事法的原因。法治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若然国会通过有关的私人法案,我国岂不出现一国两制,破坏了法治的精神。我国承袭自英国一部相对健全的刑事法,国人看不出各别州属有必要巧立名目或画蛇添足制定各自的刑事法,因为此举只会给国家添乱,制造更多麻烦。 前上诉庭法官拿督莫哈末希山慕丁日前接受英文《星报》访问时表示,伊斯兰党主席拿督斯里哈迪阿旺所提呈的伊斯兰刑事法私人法案用意不明确,若国会通过该私人法案,将使我国宪法地位动摇。他指出,如果伊斯兰刑事法私人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各州议会就可以在“只要觉得合适的情况下”自行立法,并可自行制订任何条文的句子,无论罪刑的轻重,除了死刑。 诚如莫哈末希山慕丁所指出:“伊党所定下的极端苛刻的刑罚(伊刑法)并不是由我们的先贤在制定国家宪法时所考虑的。先贤们拟定了中庸的国家宪法,而这个宪法一至沿用至今,因为这里是马来西亚。” 如今国家宪法面临被颠覆的危机,是时候群策群力,力挽狂澜,因为维护宪法,人人有责!

心系闽清:二基督徒魂归天国

with No Comments

文/ 陈啸 2016 年7 月9 日,尼伯特台风所引发的特大洪水重创中囯福建省闽清县。这个地区引起东马的华人社会关注,因为那里是百年前率领福州人集体移民的领航人,被诗巫人尊称为港主的黄乃裳先生的家乡。 当天大洪水袭击闽清县的坂东、塔庄、省璜等11 个乡镇,导致这些地区全部断水、断电,通讯中断,近一个礼拜后才全面恢复。截至7 月17日12 时官方统计,核实闽清县总计因灾死亡73 人、失踪17 人。 从这次灾害中,想到主耶稣基督当年道成肉身来到世上,把上帝的爱带到了人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理当把这份爱传递出去。当灾情发生,闽清县基督教协会会长林铿典牧师,迅速组织教会各基督徒组成祷告网络,为灾区救援工作持续守望祷告。 闽清基督教参与积极救灾,林铿典牧师身先士卒,不顾炎热天气,废寝忘食将各地基督徒热心捐助的赈灾物资发放到需要的堂点,并分批分次发到灾民手中。开放灾区教堂成为赈灾物资仓库,成为救援队员的临时住所和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避难所。动员全县基督徒在7 月17 将主日奉献当作赈灾款项,为赈灾贡献自己的力量。接待各地牧长同工,亲临重灾区现场,视察灾情。通知各堂点负责人做好相关统计,了解会友的受灾情况,并进行探访慰问。教会同时也携手净水公司,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去各个污染的水源进行净化,让灾民有干净的水可以饮用,防止疫情发生。 顾大家舍小家妻牺牲 闽清县坂东镇旧福源堂建筑物,因为此次洪灾造成大面积倒塌,毁坏严重需要得到重新建造。此次洪灾有两位闽清县基督徒安息主怀,其中一位是闽清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黄祥流的妻子,听到这样的噩耗,令人痛惜,捶胸顿足。这其中有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因为洪水过于凶猛,黄祥流主席为了安全转移两位受困的老人,不顾个人安危;等他安置好了两位老人,回头寻找他妻子的时候,他妻子早已经被洪水冲走,不见踪影。这种顾大家舍小家的牺牲精神,怎能让人不为之动容,流下热泪? 洪水已经过去,放眼闽清的土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接下来灾后重建的工作十分严峻。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治愈的,心灵的救灾工作也是刻不容缓。耶稣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 世上有苦难,只有平安的福音才能真正治愈人们心灵的创伤。闽清教会已经呼吁信徒,抓住机会,关心受灾的亲戚朋友;因为他们灵魂深处已经发出呐喊,他们需要得到平安的礼物。 在此感谢卫理公会的领袖、同工、会友以及各界领导,朋友们的关心。 闽清的灾后重建,闽清教会传福音的工作,迫切需要你们的祷告。愿主报答你的爱心,祝福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约叁一2)。

宣教学堂:不能再等了!

with No Comments

文/余惠信(储备宣教士) 记得那一年,我在医院照顾患上癌症但还不认识耶稣的外婆。十八岁的我经历了第一次的“不能再等了”。照顾外婆的那几天,我打从心底有一股冲动,想跟她传讲耶稣基督的爱。可是,我的胆怯让我不断 “耽误”向外婆传福音的时机。日子一天天过去,外婆离开了人世。那时我很愧疚,满脑子懊悔:为什么如此胆怯?向外婆讲福音那么困难吗?使外婆的灵魂得救不是更重要吗?我没有机会向外婆传福音了,这该怎么办?难道我只能遗剩下憾了吗……我心中无数的自责无人知晓,只能深埋心中。 若干年后,母亲在偶然间道出一个令我惊讶不已的大好消息,就是外婆在离世前几天已接受耶稣成为她个人的救主,受洗了。这天大的好消息把深陷在痛苦懊悔泥沼里的我拉了出来,放下了多年来心中的大石头。 “还好外婆愿意相信耶稣;还好没因为我耽延,而使外婆的灵魂不能得救……”问题是,有几个人像外婆那样 “幸运”,有机会听见福音?因此,我斩钉截铁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握每一个传福音的机会,免得留下痛苦和懊悔,因为人的灵魂灭亡是没有办法补救的。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上帝不断提醒、教导和呼唤我,要我学习积极传福音。故此,我以三方面传福音的积极态度来回应宣教的使命: 一.福音,非传不可 耶稣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传福音是上帝颁予信徒的命令,是一道“圣旨”,却高过圣旨。我们只能以“遵命”来回应上帝,而且马上要行动。我们需要积极和急迫的行动,不可拖延。 “传福音”是我们活着的目标和目的。信徒活在世上真正的“职业”应当是拯救人的灵魂;职业(工作)只是副业。首先,我们须要有爱人灵魂的心,方能回应上帝的呼召。因此,基督耶稣的福音是“非传不可”的。只是,何时是传福音的最佳时机呢? 二.传道,得不得时 保罗积极传福音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教导我们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四2)保罗提醒每个信徒传福音时要积极,无论何时何地,一旦有适当的机会都要宣讲上帝的道。保罗所提及的“无论得时不得时”更是提醒我们——传福音不看地点、不看肤色、不看长幼、甚至不看时间。 上帝要我们把握每时每刻,做传道的工作,尽我们的职分。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完全地顺服上帝的差遣。无论是何处,一生都忠心地跟随祂。 三.去吧,任差何往 上帝的心意和时间往往是最美好的,祂的安排往往出人意外,是人无法猜测及想象的。我何等感恩,即使心里有万个恐惧和压力,但我深知上帝的意念高过我的意念,祂的道路高过我的道路。神是我的避难所和盾牌,我还惧谁呢? 最终,我顺服上帝的呼召,到英国宣教;心中充满无限感激,因为上帝竟然使用我这卑微的人。现今,神赐予我们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多种宣教策略与资讯,我们必须把握机会、尽心尽力投入差传事奉行列。信徒应当积极出来参与服事、离开舒适的“框框”,成为基督的好精兵。 不积极对外婆传福音已然成为过去,让我追悔莫及。然而,上帝再次给了我机会。2014 年,我在老越遇到一位不幸患上癌症的男士。我靠着上帝勇敢向他传福音,而他接受了耶稣成为他生命的救主。感谢上帝,我心欢喜。 曾经,有人问莫拉维亚宣教士苏任森是否已经准备妥当,前往勒巴雷多事奉。他回答道:“明天给我一双鞋子,我就可以立即动身!”这位上帝的仆人虽然一贫如洗,却怀着一股火热、爱主的心,为主摆上一切,随时准备好为主打仗。 弟兄姐妹,你为主做好准备了吗?绝对不要错过传福音的机会啊!不能再等了,也不要再等了!

下笔如何头头是道:基督徒可以写出耐读的爱

with No Comments

“基督徒的文字到底是让人感觉被接纳还是被拒绝?世人对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到底是看重还是看轻?是想要拥抱还是想要逃离?世人对于基督教的信仰生活,到底有没有机会真正有所了解……”莫非老师在最后一堂课“如何写出耐读的爱”时点出,基督教的文字有时太多属灵术语,也过于说教,以致很难“进入”教会外的世界。尤其是我们常不自主地带着一种假设──世人都读得懂我们的语言方式,而且与我们同一阵线。事实上,我们的语言需要“翻译”(以世人熟悉的语境与方式),才能真正达到信仰的沟通。 莫非老师特别提醒学员们,我们首先要爱对方(非基督徒),而不仅是把他们当成“传福音的对象”。当我们有这样的自觉,才会愿意谦卑调整自己的文字姿态与语气,收敛一下无意间透露出的霸道与优越感,代以真诚的爱,而且是越来越耐读的爱! 基督徒最受垢病之处 她指出,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彼此之间其实是存有误会的,以致二者常落在一个对立面。为此,莫非老师根据美国基督教巴纳调查(Barna Survey)所归纳的六方面,为基督徒通常被非基督徒所垢病与讥讽的地方,包括: 1. 假冒为善:非基督徒认为基督徒是“说一套,做一套”,虽然普遍有道德优越感,但摆出来的多是已修饰的形象。非基督徒会观察基督徒是否言行一止(当然基督徒不仅看行为举止,更看行为动机)。世人为如此以行为准则来要求基督徒,事实上与我们向世人传递的信仰重点──道德行为──有关。换句话说,当我们常以道德条框要求世人,世人反过来也会如此要求我们。莫非老师表示,基督徒应该要适度地让软弱透明化;尤其不要以一套标准要求别人,还假装自己已经做到。基督徒坦承自己的不完全,并无碍于“耶稣是那一条完整的道路”! 2. 太重传教:非基督徒认为基督徒其实就是“属灵猎头”(Spiritual Head Hunter),即使我们在积极认真传福音,世人却误以为我们在争“业绩”,动机不纯。然而,我们可以理解,无论是谁都不希望“被促销”(到底是真的关心我这个人,还是要达到目标?)因此,莫非老师提醒学员,不要以带着目的地接触未信的对象,首先要将他/ 她视为一个宝贵的人,而不只是一个“目标”! 为此,莫非老师建议我们在后现代的处境下,要进行“关系布道”,让福音生活化,生活福音化,改变传递信仰的方式,主动渗透。另外,要顾及上帝的形象,我们是上帝的管家,不要粗鲁与强迫地推销上帝!我们需要靠圣灵的帮助,才能传递清楚,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化地来传讲丰富的信仰(如“信耶稣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狱”)。 3. 反同性恋:有些基督徒过于仇视同性恋者,表现极端,有着不合理的恐惧与轻蔑。因此,基督徒的道德相对论常会将基督徒带来负面形象。基督徒需要真正地了解同性恋者,为他们祷告,建立教会资源辅助。莫非老师举例说明,当教会要开一个课程教育会友,应该是处理各种性议题(如同居、色情网站、婚外情等),而不应只是单针对同性恋,乃是建立一个正面处理程序。 4. 封闭自固:基督徒谈理性,却很少与世人分享感性与生活部份。莫非老师指出,基督徒应该离开我们的安全区,真正进到人群中活出爱,与世人一起受苦,负起社会责任。然后,向这些非基督徒揭露信仰里的丰富层面。 5. 过度政治化:有些地区的基督徒过度参与政治,欠缺适宜的政治态度。对此,莫非老师建议,基督徒应要有合适的政治态度,要学会尊重人,关注某些议题(如环保、教育政策、色情业的管束、第三世界的公义、媒体里的道德标准、人口与毒品贩卖等)。当然,也可以加强了解耶稣的政治观。 6. 论断定罪:不要轻易论断定罪。莫非老师指出,虽然审判是圣经的主题,但圣经内有关定罪的经文,却没有论断来得多。事实上,我们要传救赎的福音,而非定罪的语言(约三17)。同时,我们要分辨场合来进行教导和辅导。单单定罪是没有办法让罪人认识上帝。 以上六点是非基督徒对于基督徒的观点,同时也涵括了莫非老师“化解"(回应)的对策!她提出这些来激发学员思考:到底世人所拒绝的是基督信仰?还是基督徒? 莫非老师最终鼓励学员们向耶稣学习(笔下或言语)分寸。当耶稣面对毁谤时,是如何回应呢?事实上,耶稣很少被敌意所困扰,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语,在情绪上大受伤害。面对那些控诉,耶稣以爱还赠。 另外,学习耶稣掌握对话的主权。从圣经中可以看见,耶稣有时会以不同方式来回答问题,他可以主动掌握对话权,重新定义对话。在那过程中,耶稣总是显出他的权威性,颠覆对方所问或所说的。事实上,主耶稣是在和人的灵魂对话。 再者,基督徒也可以用创意来唤起非基督徒的属灵胃口。最为重要的是,应该以真诚的爱来服事他们:为他们祝福,怜悯穷人,为逼迫自己的人祷告,对人谦卑温柔等等。总而言之,我们要放弃辩论与定罪,学习怎样用爱来祝福他们!

下笔如何头头是道:要懂得拆除负面声音的火信

with No Comments

过去的人用印刷来吸收,现代人用故事来吸收;要吸引读者,就要满足读者对感性、理性与个人素质的要求。 莫非老师说,上述原则是出自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文章中要言之有物,要引起他人的共鸣,因为人对感情的感受是最为强烈的。而数据有时也会说话,因为统计数字可以让我们知道某些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就可以带出什么样的感情;以前人们都用听的,现代人则是用看的,有些语言是可以温暖、触动人心的。 “感性必须是寄托在某个平台,并且需要是具体的,可以连接感觉的。但是,感性诉求有破口,有缺憾与破坏,千万不要轻易使用与滥用,更绝对不要操纵,必须是真正相信的,从心中诚恳地出发,毕竟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 曾经走过,因而了然 感性诉求的基础应该是事实,而非只是感情,那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感性诉求(Pathos)?莫非老师提出了“用小故事来说大道理” 的方法,诚实地说故事,但不是煽情,用生动的语言说一个故事。举例来说,个人见证通常是无人能辩驳的,所以见证是很好的选择。莫非老师以苹果电脑前执行长乔布斯的《权力、死亡与大学——人生三堂课》为例,这就是用小故事说大道理的最佳实例。 第二种方法是“从个人谈起来建立认同”,充分地运用“感同身受”,从自己谈起,与听众和读者建立一个桥梁,距离就会一下子就拉近了。“通常听众和读者只需要5 分钟,就会决定要不要继续听或看,所以开始的建立关系,十分重要。” 第三种方法则是“曾经走过,因而了然”,作者可以把自己的过往告诉听众和读者,让他们知道作者是过来人,因而能够了解。 对读者表示尊重 在个人素质诉求(Ethos)方面,莫非老师列举了“证明胜任所要表达的知识”(Authority)、“本人是否受欢迎又有权威”(Reputation)、“对读者表示诚恳尊重”(Trustworthy)与拆除负面声音的火信。 “作者必须先证明自己是有资格的,如癌症病人讲抗癌、老师谈教育、牧师谈培灵、在家教育者谈在家教育等等,当然还要穿插自身为此事的负担。” 本人是否受欢迎又有权威?这个与证明自己资格是同样的意思;但证明资格并不能自我吹嘘。同时,作者需要对读者表示诚恳尊重,用亲善态度的文字,表达对读者的敬意,适当地透露自己的软弱或脆弱。“透明化你的生命,让大家知道你也是有自知之明的。自我调侃,表示自己也有挣扎;并且认同可靠人士的价值观,认同传统信仰的价值观,承认自己的所知有限。” 莫非老师亦提醒写作人“拆除负面声音的火信”的重要性,要在写作中考虑有可能的反驳声,并且一一解套。如此一来,文章中的论点才比较容易取信于人。 再者,文章也要满足理性诉求(Logos),文中所述要有论据(大多是举例论证或引用古语、诗词、俗语、名人语录、史实等),然后运用归纳法,先收集一批实例,然后以几个例子的共同事实归纳出一个原则;又或可以运用演绎法,从一个“普遍实理”来推论其他,由简到繁。

下笔如何头头是道:善用幽默表达硬道理

with No Comments

要为文章的首尾布局,如何开始,怎麽结束,才能让文章有始有终! 莫非老师在课堂上实际提供了几项文章起始的方式,包括:破题法(开门见山,绝不拐弯抺角)、引用法(以大家最熟悉的传说故事、名言名句等,以扩张读者想像力)、反起法(从与中心思想相反的论点写起,再来一步步论证)、设问法(邀请对方加入对话,可以是疑问设个悬念,或是自问自答)、譬喻法(以比喻激发他们想像与思考)、引题法(将题目引进来)及诠释法(所有的抽象观念皆宜深入浅出的具体化,让读者明白)。 有头有尾,切莫虎头蛇尾,所以莫非老师也教导学员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做结尾:总结法(水到渠成,言简意赅地结束)、呼应法(结论与开始首尾呼应)、劝喻法(结尾之处明确指示读者该如何做)、感慨法(在文末时以抒陈感叹作为结束)及引用法(在结尾时引用相关的故事、名言佳句等)。她指出,真正的好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可以反覆咀嚼,意犹未竟! 莫非老师也鼓励写作人要锻炼语言能力,亦可尝试于文中加些细节描述,并善用感官描绘,方能引人入胜。 另一方面,“态度是沟通,而不是辩论”莫非老师在指对个人的写作语言态度时如是指出。她带出罗杰理论(Carl Roger)来帮助学员:首先是对对方立场有充份的了解和尊重,其次是为对方立场说明内容,达到同理(我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再者,表达我们的立场(举些实例);最后,解释并让对方知晓如若采用我们的立场会得到何种益处。 莫非老师表示,其实我们不需要在语言上冒他人,却同样能清楚表达立场。所以,我们要尽量找出双方都可认同的语言文字,才是双赢。她特别提到善用幽默来说重话硬理,因为适当的幽默既高明,又能传达立场,表达思想,何乐而不为呢?!

下笔如何头头是道:文章组织结构与逻辑有关

with No Comments

文章的组织结构,如同盖房子的组织结构,文章有感情有思想,不代表有文字组织,写作要头头是道和内在结构与逻辑有关。 莫非老师以一张鱼骨头的图片告诉我们,所有的骨头都是有使命的,而且恰如其分的,文章也一样,每个字都有使命,重点在于如何排列组织建造结构。“中心思想只是主轴,最基本的是组织结构。” 架构的重点是环绕中心思想,组织牵涉到在材料上的剪裁,剔掉赘字或不必要的细节描述,以免模糊要表达的中心焦点。 同时,也要注意没有缺失遗漏的部份。还有,不只整篇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一段也要有个中心主旨,可以独立成就。 莫非老师认为,在写文章时要捉稳中心思想,对题目就捉得愈精准。此外,异象也要具体,比如谈到苦难,就要从一个角度谈起,如信仰和苦难的关系?面对苦难应该如何走过?苦难和祝福的关系?苦难和拣选的关系? 另一方面,文章要用“W 导向”来说明叙述。那,什么是“W 导向”? W 导向就是What ?(什么)、Why?(为什么)与How?(如何)。 莫非老师用了一个范例来加以说明,什么是基督徒的喜乐?(What?)因为基督徒懂得苦中作乐,放下与找到理由。为什么基督徒要常常喜乐?(Why?)因为喜乐让自己好过,心中可以放松。如何做到常常喜乐?(How?)找到可喜乐的理由。 再者,写作要善用连接词来表达语意和语气,连接词也有功能性之分,递加性的连接词(和、与、而且等)、逆转性连接词(但是、虽然、事实上等)、因果性连接词(因为、所以、既然等)、时间性连接词(首先、接着、后来等)、强调式连接词(实际上、特别是等)。

下笔如何头头是道: 加强个人高度、深度及寛度

with No Comments

“你认为要文字说服一个人,需要有哪些条件?为什么下笔头头是道是如此重要?"莫非老师在第一堂课中先抛出这两道问题,让学员们思考。 她表示,语言是一种生活能力,语言是一种润滑剂,语言是一种爱的能力,语言也是一种影响力。语言能够决定我们是否能“行走天下”,能否安慰受伤的人心,能否传递一个观念,推动一个时代的运动,影响他人……语言的本质其实就是带有说服的特性,但我们表达,就期待着沟通分享,希望对方有回应,甚或能被影响。既然语言表达如此重要,那我们就不能不说个“头头是道“! 莫非老师表示“头头是道”就是所说所写理当有次序,有条理,有内容;从头到尾讲清楚,每句话皆是有分量又有力道,让人听了之后只有心悦诚服! 但,我们又要如何立意取材,言之有物呢?莫非老师以高度、深度及寛度三方面来帮助学员思考:从高度而言,我们是否有属灵的洞察、认识与超越,会不会常将信仰扁平化;就深度而言,我们是否常内省反思;以寛度来说,我们对于世界与生命的视野是否够寛广?是否除了属灵知识外,对于社会潮流、时事新闻、新知旧闻都有所涉猎? 她强调,这些生命的底蕴与内涵不是一步登天,需要常年累积,多年开垦。她特别提到,大量又持续地阅读,能丰富我们的学养与内涵,增加我们的高度、深度与寛度。尤其是基督徒不要单看圣经及阅读属灵书籍,也要读优质的小说、故事、新闻、诗或传记等。她引用着名牧者尤金·毕德生(Eugene H.Peterson)的名言:“属灵阅读不是读属灵书籍,而是用属灵眼光来阅读”。 “另外,观察也是扩充我们经验的主要门路,不要只看表相,要进入内情。”莫非老师提醒我们,观察人事不要只看外貌,也要深入内情,了解内在真相。要对人性有所掌握与了解,但同样要了解语言的威力,这样我们或说或写,才能拿捏分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告诉我们需要常深刻咀嚼地反思和前瞻,然后以我们内在的主观意思来回应外在的世界。尤其是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对于世界本该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对所见所闻的事物需要经常反思,追根究底:“这有什么意义?"她指出,思考训练并不止步于对过去的反思,也包括凡事要学习前瞻。 因此,如若我们要立“意”(表达我们的中心思想),帮助信徒解决问题,就要先清楚,自己对这事物有没有藉着阅读、观察与反思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思考。 除此之外,莫非老师也提供了一些写作的小撇步,比如培养语感(多加形容词、引成语名句)、善用动词、培养自己出口成章、捕捉他人语言中的精华、培养自身的学养、在生活中多观察操练等,帮助学员们或说或写,都能更精准地表达思想,头头是道!

下笔如何头头是道:提高说服力,提升影响力

with No Comments

综合整理/ 翁震凌、卢韵琴 来自美国的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主任莫非(陈惠琬)应吾会年会文字事业部与诗巫卫理神学院之邀,于7 月12 日至14 日主持三天“下笔如何头头是道”写作营。除了卫理神学院的14 名教牧硕士班学生外,还有13 名牧者与2 名文字工作者报名参加。 莫非老师透过“立意取材”、“组织结构”、“首尾布局与语言态度”、“感性、理性与个人素质的诉求”及“如何写出耐读的爱”帮助学员们提升语文智力。 她认为,在信仰里,不论异象传递、护教、讲道或教导,文字装备皆可提升基督徒的表达力和增加服事的影响力。为此,透过这五堂课,她要帮助基督徒增加语文智力,提高说服力,进而提升影响力。

宣教的脚:长屋事工 让我更了解友族文化

with No Comments

文/ 詹翔清(福源堂) 我第一次参加国语长屋事工是在2015 年的12 月。当时在福源堂集合后,我们乘坐福音车去长屋。路经华利超市,再驱车直上,经过福州公会大厦和嵩山小学,我看到马路两旁的树林逐渐茂密起来,时而看到几户人家散居在树林中。大约20 分钟,我们从大路转弯进了一条小路;也不知过了许久,才抵达一个伊班族群聚居的小村庄。 这里的长屋经过时间洗礼,都已改建成石砖屋子;但大致上还保留传统长屋的建筑构造。有些地方由于土质松软,导致地面下陷,长期积水。所以,我可以理解长屋居民生活的痛苦,尤其是每天要来往诗巫市区打工的友族同胞们。 留在长屋里的大多是年长者、妇女和小朋友。那次刚好近圣诞节,成人和小朋友也一起唱着圣诞歌。望着那一群天真的小朋友,我深深觉得他们应要被好好栽培,巩固信仰。 在长屋长廊上,我们分成两队,一队负责成人主日崇拜,另一队则负责小朋友主日学。小朋友天真活泼,但也非常调皮。主日学老师叫他们背诵经节,但总有几位小朋友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三至四岁的小朋友也不识马来文。所以,当主日学老师可说是一大挑战啊! 我们也让小朋友画图上色,他们都很喜欢,而且有几位还很有艺术细胞,彩得很有层次感。游戏时光也是他们非常期待的。这个村庄的国语崇拜时间是于每周日早上9 点30 分开始。除了伊班人,印尼人也会来参加崇拜,人数介于20 至30 人之多。福源堂各肢体每星期会轮流来带领敬拜赞美,也设立查经小组,帮助他们更加认识圣经,坚固信仰。 我在国语和长屋事工中学到了如何与其他族群相处,也开扩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加了解友族同胞的文化。我在此鼓励那些对原住民有负担的基督徒,参与国语与长屋事工,献上自己为主的器皿。

1 16 17 18 19 20 21 2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