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受访:萧帝佑(牧师,马来西亚神学院院长) 记录:卢韵琴 拥有3千万人口的马来西亚,约有9.5%,也就是约3百万的人民是基督徒。为了能够满足现今我国基督徒的需要,我国现有的12间神学院都不约而同地正在进行扩充,以便迎接更严竣的挑战。 马来西亚神学院(马神)院长萧帝佑牧师趁着工作到访诗巫,《卫理报》总编辑黄孟礼特别邀请他来到办公室,并聊一聊我国神学院的现况。 “根据我们马来西亚神学院校协会(Malaysia Association for Theological Schools, MATS)的记录,我国目前拥有12间的神学院;其中开办中文神学教育的神学院共有5间,即马来西亚神学院、马来西亚圣经学院、浸信会神学院、诗巫的卫理神学院与沙巴神学院。” 在这12间的神学院中,大约拥有6百位的全时间神学生。若是按照目前我国教会的情况来看,12间的神学院是足够应付本地教会所需;但若要再深一层地看,就要视乎教会要培养与训练的什么样的传道人。举个例子来说,若是以训练宣教士的角度,浸信会神学院就比较专注这方面;其他神学院则是以训练牧养教会的传道人为主。 当然,每间神学院都盼望能够接收更多的学生。以马来西亚神学院为例,该校开拓国语部主要是为了应付西马对于国语传道人的需求,而不是与东马的神学院竞争。目前,西马的国语教会除了西马的原住民,也有从东马迁居到西马的原住民,这些教会都需要国语传道人的牧养。 “每一间神学院都盼望收更多的学生,这样就需要更多信徒回应呼召,踏上这条全职事奉的路。” 传道人需对服事处境有了解 马来西亚目前的人口已经达到3千万,根据教会的统计数字,我国人口中的9.5%为基督徒,也就是约有3百万的基督徒。萧牧师说,纵然基督徒的人数并不多,但给予社会国家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一般上我国基督徒的素质、教育水准都比较高,职业如律师、医生、会计师、工程师与老师等等,在国家经济、政治、建设、教育、法律领域中都带来积极的影响。 萧牧师说,神学院第一个的神学课程就是扎稳学生在圣经、信仰、神学的基础;但传道人的不只需要有扎实的信仰基础,也要对所服事的处境,有敏锐的觉察、了解与感悟。因此,该校课程里面也有一些相关的课程,如:大马的社会研究、处境化、本色化的神学探讨,还有教会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即使是布道宣教的课程时,也不只是一般上的讨论,也讨论到“按照我国的局势,且有好多的挑战、限制之中”,怎么样有效地来落实福音的事工,怎么样来祝福我国能够来协助社会的建立、国家的发展。 “以马来西亚神学院为例,我们有好几个部门。第一个是Centre of Bible engagement,主要是圣经的研究。还有另外一个部门,即Centre of Religion and Society,就是宗教与社会的研究中心,这个就是探讨基督徒怎么样在多元的宗教、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来为主做见证;并与其他这些不同的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取得互相的尊重与了解。当然,我们绝对不会妥协我们的信仰,不过要用合乎公义真理的方式来跟这些不同信仰的人士交往、互动与沟通。” 马神宗教与社会的研究中心主任郭晓鸣牧师,就经常跟不同宗教的人士、学者来往,特别是伊斯兰的学者。最近,他更应玻璃市州宗教司的邀请前往玻璃市去做交流,以及探讨不同宗教的价值观。 “除此之外,我们也经常跟那个不同宗教的人士来往。比如说马大的回教系;然后就是大马国立大学(UKM)回教研究中心的老师、学生也曾到访马神,并跟我们的老师、学生做交流,我们也曾经到访过他们的院系,这些都是交往。” 而他本身也曾被邀请去担任一个讲座的讲员,代表着基督教,讲题就是“所有的宗教都是弃绝暴力的”;除他以外,还有其他宗教的学者参与,包括了回教学者、印度教的、佛教的。这个讲座让他很喜欢的其中一项就是:它并没有限制发言,更没有事先沟通说不要讲敏感的问题,完全就是自由发言。而且在他最喜欢的提问时间中,他们的学生可以问任何的问题,基督教学生也可以问他们任何问题。通过提问,他可以向他们解释信仰,就是有机会解释什么是“三位一体”,还有解释“为什么称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因为回教徒最敏感的就是说“上帝没有太太,哪儿来的儿子”)。 鼓励更多人献身 萧牧师强调,神学院只不过是提供给神学生,特别是神学教育一个的基础、一个大方向、工具与方法,当然也有赖于神学生的各自应用、落实,还有成长。他称赞一些学生就做得很好,他们自修,甚至继续在牧养工作中,实践如何跟社区建立关系。在他的布道学课程中,就是常常提到“要如何建立一项教会与社会没间隔的福音事工”。 对于神学院多年以来培养的学生并不足以应付教会需求的因素,萧牧师觉得,若从积极方面来看,这表明教会的事工发展得很快。比如说,建立布道所(基本上教会是以数字来定义“成长”),虽然数字的成长不是全部(应该是素质的成长与数字的成长能一起成长),但是,数字还是比较容易成为衡量标准(也比较容易让人看得见)。在这种情况下,人数还是不足以被委派,来牧养这些教会。倘若从消极方面来看,就是我们需要更多基督徒回应上帝的呼召,勇敢地献上自己,踏上这条十字架侍奉的道路。 萧牧师承认,传道人在工场上的流失是肯定有的,但是还没有到需要担心的地步。按照他的观察,就是一个传道人在工场上,至少可以做上五年、十年;因此,传道人流失的情况在西马华人年议会是鲜少发生的。 对于鼓励更多基督徒献身服事,萧牧师认为价值观很重要:到底是看重今生,还是把焦点放在永恒;当然,这也关乎我们对主的认识与从主而来的异象、使命感;另外,我们是否也从圣经的真理启示中看见人各方面的实际需要。 “马太福音九章35到38节中所说的三个关键,第一就是有异象,看见人的情况。主耶稣看见许多的人困苦流离,好像羊没有牧人一般;所以,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看见。当然,‘这些人’可以是任何社会阶层的人,虽然一般上我们都会想到那些普罗大众或基层的人,不过这些人也包括其他人,如尼哥底母、撒该。” 第二就是有怜悯的心,看见他人的情况后有没有怜悯的心,如同上帝看见我们了;因为主耶稣愿意为了我们,离弃天上尊贵的荣耀宝座。那么第三就是把异象跟怜悯的心,化为行动——不只是祷告,而且完全地献上自己了。 做传道人不可惜! 因此,萧牧师觉得这也是价值观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基督教是洋教,因为按历史而言,基督教的信仰的确是由西洋宣教士带过来的;但我们当然知道基督教不是洋教,因为上帝爱世人,只不过在历史上是由西洋教士把这福音传到中国来。而且,如果当初的西洋教士的价值观与华人(中国人)相同(认为基督教是洋教)的话;那今天的我们,可能很少人会听到福音。 “‘你有本事,有才干,大学毕业了,以后就留在自己的国家发展,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如果宣教士都是这种观念的话,我相信马礼逊不会来到中国,戴德生也不会来中国,剑桥七杰会继续留在英国发展。” 因此,他认为华人的价值观是时候要改变了。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改变,不过还是很多人认为“做传道人很可惜,太浪费了,没有前途”,这是因为他们看不见上帝永恒的救赎计划。 近年来,基督徒献身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以马来西亚神学院的情况为例,让他很感动的是有很多已是名成利就的基督徒工程师、会计师、直销公司的国际总裁、魔术师等,放下了他们所谓“很有前途”的,甚至是“地位”,献身成为传道人。同时,中年献身的比例也愈来愈多。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