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 Talk 总编面对面:爱家协会鼓励人人爱家 大马人离婚率年年升高

with No Comments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受访:江有明(爱家协会执行长)、梁大喜、陈倩(爱家协会同工) 记录:卢韵琴 近年来囯內外的电视纷纷推出注重亲子节目,比如几位艺人爸爸带着自己稚龄(4岁-7岁)的孩子到节目组安排的地点去进行一个为期三天两夜的旅行;而在这个旅行中妈妈是缺席的,身为爸爸的男艺人们必须自己带孩子去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 通过节目可以清楚看到,每位爸爸与他们孩子之间的相处,有的孩子对自己的爸爸会撒娇;一些对爸爸却是有一定的距离,直到两三次的旅行之后,亲子间的关系才有所改善。 明星艺人的爸爸们是如此,因为他们的工作忙,常常都不在家,与孩子的关系自然就疏离;那我们普通人的爸爸又是怎样呢?普通人的爸爸一样很忙,甚至是根本没有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为此,马来西亚爱家协会推出各种课程与活动,希望通过课程和活动,可以促进夫妻与亲子间的关系,更提醒了“父亲”是家庭中不只是经济支柱,也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需角色。 在传统的观念上,男主外,女主内是最正常的,于是父亲的角色通常都会被仅仅标签为家中的经济支柱。其实不然,“爸爸”这个角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男孩与女孩都一样需要父亲。 “所以我们还有亲子课程与营会,目前就是在于希望家长们通过参加活动,能够与孩子培养更深厚的感情,尤其是爸爸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早在2008年,年会青少年事工部、幸福家庭与辅导部,以及资讯传播部已经与大马爱家协会展开合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趁着该协会的新执行长江有明刚刚上任,特别联同活动经理梁大喜与青春无悔课程经理陈倩到访砂拉越,拜访多个砂华人年议会属下机构与部门之际,接受了《卫理报》总编辑黄孟礼干事的采访。 非穆斯林离婚率增长速度快 由于大马人的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家庭不和睦、亲子关系又淡漠,青少年婚前性行为更有年龄愈来愈小的趋势;因此,马来西亚爱家协会早在多年前就已经特别重视相关的情况。 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字,穆斯林的离婚率达16%,而非穆斯林则是14%。虽然在数字上看起来是穆斯林的离婚率较高,但真正让人需要提高警惕的却是非穆斯林,因为非穆斯林的离婚率增长速度快。 “在2003年,非穆斯林的离婚为2.9%;但在2012年已经增长至14%,其中的涨幅是很可怕的,而穆斯林则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因此,爱家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出各种促进夫妻关系的课程与活动,如“亲密之旅”等,帮助夫妻们在婚姻中的成长;毕竟婚姻出了问题,进而衍生家庭问题,家庭破碎了,亲子关系又怎么能融洽? 然后就是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问题,“青春无悔”课程就是一项教导青少年向婚前性行为说“不”的课程。根据目前大马爱家协会网站的统计数字,截止2017年10月17日为止,已有9万4千3百42位参与该项课程。 谈到大马爱家协会这20年来在此方面的努力与成绩,他们坦承也想知道课程所带来实际效果;但是经过他们多年的追踪与寻访,只能够说,该协会在已经透过举办的活动共有接触了3万人,而且不只是基督徒参与,亦开放予公众人士参加。 江执行长不否认目前他们所推动的各项活动是以预防性为主,就是希望大家对于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应給刻意呵护与最大的关注;因为一旦家庭有问题,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及各种问题的衍生。 “我们沒有局限于某宗教与某种族,事实上这些课程都有非基督徒来参与;因为我们的课程都不会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只会强调婚姻是上帝所赐的,而且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 提供材料和人员的培训 同时,为了能够让更多人从这些课程中受益,他们也欢迎各个组织和机构能够与他们达成一个合作的关系,复制与自办爱家协会的课程和活动;爱家协会则非常乐意提供材料和工作人员的培训。 “目前大马爱家协会仅有20余位的同工,在人手上略有不足;所以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合作伙伴,砂华人年议会就是一个最棒的合作对象。” 新上任的执行长是在该协会工作超过19年的江有明弟兄,原本是IT人才的他,19年前他在该协会做了两天的义工之后,他就再也离不开了。 “那时的IT业正在蓬勃发展,对于要离开IT业,固然是需要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再加上我还想要结婚组织家庭,更不想到一个非盈利的机构工作,免得收入会受到影响。但是上帝就是如此奇妙,祂呼召了我并充充足足地供应给我,就连我的太太都是协会的义工。所以说,上帝是奇妙信实的,只要你愿意依靠,恩典都会加倍给你。” 认识爱家协会 1997年,马来西亚爱家协会(Focus on the family Malaysia,FOFM)由李卫民工程师创办,并担任执行长直至2017年6月,现在继续担任该组织的董事会主席。2007年3月,他担任国际家庭焦点亚洲区总监。 马来西亚爱家协会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辅助人人“建造并维护幸福和乐的家庭”。爱家协会专注于培育、支持和保卫家庭的重要使命。 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该协会的使命是培育、支持和保卫家庭。 ◆培育:多方教导并大力提倡人人建造健全稳固的家庭。 ◆支持:衷心关怀每个人的需要,并为他们提供辅助资源。 ◆保卫:与专业的辅导员、教育专家、各家庭服务机构、政府组织等同心协力合作并运用各种资源来捍卫家庭价值。 同时,该协会亦提供相关、可靠和可重复的婚姻,养育子女和青年计划,资源和咨询服务;与志同道合的组织和个人合作,为家庭推广、资源和基金活动以及倡导和进行定期研究,发展捐赠关系,并通过电子平台向更广泛的社区伸出援助之手。 “青春无悔”在砂接触两万多人 砂拉越的“青春无悔”课程于2009年开始,至今已接触近22,000青少年人,课程分为三种语言的版本,即英语、国语、华语。 目前,全砂约有150名合格且活跃的导师,每年平均工作坊次数达50次。 青春无悔No … Read More

为国家守望祷告

with No Comments

为国家求恩福祷文 全能的上帝,感谢祢创造我们作马来西亚的国民。求祢赐我们渴慕祢的心,决意作遵祢旨意的子民。求祢护佑我们免于压迫和争斗,促使各族和谐共处。求祢感动执政掌权者,存谦卑又好怜悯,秉行公义,建设和平邦国。求祢赐福我们继续享有信仰和言论自由,兴起合一的教会,成为社会良心为国守望。奉主耶稣名求,阿们。 每期一句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你们要称谢万神之神,因祂的慈爱永远长存。你们要称谢万主之主,因祂的慈爱永远长存。”(诗篇136:1-3)

砂华人年议会会长 池金代牧师十二月份事奉一览

with No Comments

2日 中兴小学百周年感恩崇拜证道 (天道堂) 晚宴 布道团去幸福堂 6-8日 以斯帖禁食祷告日 6-9日 年假 10日 加帛嘉恩堂证道 13-14日 民恩堂少年生活营证道于YMCA 15日 砂科技大学校园团契证道 16日 诗巫基督教联合教会联合报佳音 19日 婚礼训勉 21日 砂拉越联合教会圣诞节联合崇拜(古晋) 21-23日 年假 24日 信心堂证道 25日 卫斯理堂证道 26日 诗巫南教区牧师午餐 诗巫创走廊传讲“最棒的礼物” 27-31日 年假 31日 福源堂牧区议会

抓鼠有感:我不是没有“心”!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前不久,有人问我:“妳有没有去看某某牧师,听说他生病了?” 我想了想,回答说:“没有,因为很多人去看他了,我就不想再去打扰他……” 说实话,心里其实挺挣扎的,毕竟与牧师相熟,当年他还替我写过推荐函;如今他卧病在床,于礼于情于理,我怎么可以“不闻不问不探访”呢?这不是显得我很无情,没有“心”?! 但我知道,牧师一向人缘极好,慰问探视之人恐怕会络绎不绝;因而,我也自问:如今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我的探病送礼吗?还是有足够的时间静养…… 有人一听马上就说:“去一下,待不久,应该没关系吧?!” 我忍不住地回嘴说:“就算一个人或一群人只待10分钟,可这10分钟,那10分钟……或许,对我们而言只有10分钟,但对他而言,却是好几个,甚至好几十个的10分钟啊!” 探病也是种学问 后来,也的确陆续收到牧师家属的信息,除了对牧者、弟兄姐妹的关怀送礼表示感激;也盼望大家能多给牧师一些休息的空间,禁止打扰和过多的关心,毕竟静心休养与治疗才是他当前最急需的。 因此,家属尽可能陪同牧师以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静静观察,因此也吁请各方不必刻意为他公开代祷,以免增添他不必要的压力。 话说回来,其实教会弟兄姐妹一向很有爱心,有人(何况是牧者)生病了,怎能不去探访呢?再加上,华人最重情重礼,一旦知晓亲友生病,定会拎着大包小包到医院探病。 有人病了,我们去探望慰问,这是在情理之中,也是圣经的教导;不过,探病也是种学问,应尽量不要造成病人的不便。我曾看过篇报导,内容就提到探病有几方面需要注意的,比如:避免用餐或午休时间探访病人;水果属性大不相同,要多注意;鸡精人参营养品,虽补但未必都合适,以免弄巧反拙等等。 去,还是不去? 那,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 我觉得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主要得看病患情况与需要而定! 比如一些病患,若有牧师及弟兄姐妹前去探访,为他们祷告,他们会因此被坚固,得安慰;有些甚至就因此听闻福音,经历基督的爱,接受耶稣成为个人救主。但有些病人,可能当前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静养时间,清新安静的空间,平静沉淀祷告的机会…… 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出于爱心与关怀,而所期盼的是对方(病患)能得益处;因此,最终还是要看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再来决定我们要不要前去探视! 不过,有一件事,做了绝对有益无害的,那就是为病人的病情与康复、治疗过程与医疗团队祷告!所以,关心牧师的弟兄姐妹们,就让我们以爱心与关心,将那探访的10分钟,化为祷告的10分钟吧!

我思故我写:天父

with No Comments

文/余家振(民都鲁荣恩堂主理牧师) 那是源于对父爱的渴望…… 父亲很少在家,能一年一个月看到他算奢侈了。因为他在外地工作。 也因此,我只能从母亲身上寻找父亲。老实说,母亲的确扮演得不错,只是父亲与母亲终究不是二位一体的。于是乎我把那份渴望埋藏进了潜意识里,日复一如、年复一年。 我发现,现代无数的孩子尽管父亲是常年住在家中,但是父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却是失踪隐形的。父亲的形象只得从媒体或闲言中勉强凑合,往往也是支离破碎地错位。那些孩子需要父爱吗?肯定需要! 然而,对于父爱的渴望还是破灭了,无可奈何又无助地破灭了。父亲在外有了另一个家庭。 尽管我不憎恨也没埋怨我的父亲,毕竟他对于我的成长并没有完全失责,最终也无法胜过岁月的摧残而永久离开我了。我感念他。也继续封存那份渴望。 直到我遇见了祂。 本来,我以为祂只是提供灵魂的归宿,后来我意外地发现,祂有父亲可以提供的保护、供应、疼爱……,而且不用惆怅失落泪别祂,也无需隐忧惊恐失去祂。我始终忘不了,那时已久的渴望得到满足被抚慰时,那种狂喜的悸动与那股难以言喻的温暖。 如今,我从祂那儿学习做我孩子的父亲,而我喊祂作天父。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约翰福音一章12节)

宗教改革500周年特稿:卫理宗相信“因信称义”吗?

with No Comments

文/刘世尧(卫理神学院讲师) 卫理公会似乎常给人一种强调律法与行为的印象。卫理公会的讲坛也似乎常让信徒感觉有“作……作……作……”不完的事!十字架的信息和“因信称义”的福音好象是留给福音主日或布道会以及受洗班才强调的。难怪最近有一个开始追求神学知识的年轻人问我,卫理公会是“基要派”还是“自由新派”?! 其实,卫理宗的会祖卫斯理约翰(John Wesley, 1703-1791)和卫斯理查尔斯(Charles Wesley, 1707-1788)都非常强调十字架的完满救赎之恩和罪人“因信称义”的大好消息。 卫斯理约翰最广为人知的1738年亚得门街的经历,就是证明他深信“因信称义”的最好例子之一。卫斯理约翰在日记中写下当年35岁的他在5月24日(星期三)晚上的经历: 晚上,我很勉强的去参加一个在亚得门街的聚会。会中有人宣读路德所写的“罗马书信序文”。8时45分左右,当他描述上帝藉着人对基督的信心,在人心里面所施行的改变时,我觉得心中奇异的温暖。我觉得自己确实已信靠基督,而且是单靠基督得救。此外,我也获得确据,即祂已除去我的罪,正是我的罪,救我脱离了罪和死的律。 今天,这日记的内容还被展现在伦敦愽物馆入口处的一个大铜牌上。 另外,卫斯理约翰在1784年按英国圣公会《三十九条信仰要道》所修制的《廿四条信仰要道》中,第九条也宣告“人之称义”:“我们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乃单单因信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之功,并非凭着我们自己的行为或功劳。因此,我们单因信称义,是最有益的教义,带来满足的安慰。”(We are accounted righteous before God only for the merit of our Lord and Saviour Jesus Christ, by faith, and not for our own works or deservings. Wherefore, that we … Read More

宗教改革500周年特稿:义袍加身── 马丁路德论“外来的义”之初探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本报编辑) 一.前言 十六世纪,教会在基督教历史上发生第三次大分裂,宗教改革运动带来从欧洲罗马天主教而出的更正教教会,双方立场的迥异(特别在神学议题上),以致分道扬镳,决裂至今。 掀起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帷幕的先驱是当时在德国威登堡大学任教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这位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改教家,是个划时代的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深钜。罗伦培登曾说:“基督教文化继续在西方造成重大影响,马丁路德居功至伟”,因为路德让原本颓坏的教会出现一线生机,甚至在路德以后半个世纪,基督宗教得以再次抬头,影响政治,人们再次认真地面对信仰,甚至为它抛头颅、洒热血。 马丁路德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对于“因信称义”教义的重新发现,虽然“因信称义”并非马丁路德独创的教义,然而他对此教义的革命性的再发现与宣扬,成为改教运动至关紧要的关键。对路德本身而言,称义不只是众教义的其中之一,乃是全部教义的基石,最主要的基本信条,是基督教唯一的财富,是教会成败的关键,更区分基督宗教与其他宗教。 简而言之,整个基督教信仰的成败所凭藉着就是“称义”这个教义。 笔者认为,无论对教会群体或个别信徒而言,“因信称义”仍须是最为熟悉清楚的教义之一。 因此,纵使有关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或称义的教义讨论争议如恆河沙数,笔者仍尝试初步梳理路德的称义观,以兹理解。本文将从路德个人经验与所处时代背景入手,探讨其称义观产生变化之缘由,进而侧重理解其对“外来的义”之诠释与如何影响路德对基督徒身份与本质之阐释。最后,反思此教义如何实际应用在信徒的信仰实践。 二.路德个人经验与时代背景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虽然上帝才是真正时势与英雄的主宰)其实蛮能贴切地形容路德。因此,若要理解路德的神学思想,必须从他的生存经验与当代处境思考,因为他是在特定时空内孕育出他璀灿夺目的神学思想。 2.1路德生平简介 1483年,马丁路德在埃斯勒本(Eisleben)诞生。1451年,路德进入耳弗特大学(University of Erfurt)就读,成绩优越。1505年,因他在返校途中猝遇雷轰,惊恐之余呼求圣安娜(St.Anne)救他,他将还愿做一名修士。后来,他坚信那是上帝给他的呼召,于是进入当时奥古斯丁修道院。 1510年,路德出差到罗马,亲眼看见教廷与教士的腐败,给他带来极大震撼。1511年,路德迁至威登堡(Wittenberg),同年获神学博士。接着他受聘于威登堡大学任圣经教授一职,讲授诗篇(1513年)、罗马书(1515年)与加拉太书(1516年)。当路德第一次讲授诗篇,他的神学思想渐有改变的端倪,其中格外重要的就是对于”上帝的义”的重新挖掘。 1517年,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贴于威登堡大教堂门前,强烈抨击教廷贩售赎罪券,意外地书写了宗教改革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新扉页。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致德国基督徒贵族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三篇论文,奠定他神学改教家的地位。自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之后,从此受到罗马教廷重重施压,双方立场越发泾渭分明。路德因着自己对信仰的坚持,多次游走于死亡边缘;但他都拒绝妥协,甚至铿锵有力地说出“这是我的立场”。直到1546年,路德在他出生之地,息了世上一切劳苦纷扰。 路德一生精彩绝伦,高潮迭起,甚至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但对路德而言,他在寻求神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激变,或许比外在环境更为惊心动魄。 路德早期在修道院的生活并未令他减少对生命的恐惧。他觉得每项礼仪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上帝的忿怒,为了减少上帝的愤怒,他在修院内用贫穷、禁食、乞求圣人功德、长时间认罪等近乎苦行的方式寻求内心的平安,却徒劳无功。 简单来说,当时的路德在至高至圣的上帝面前,经常感到惶恐战竞,他曾用“Anfechtung”来形容那种充满怀疑、混乱、痛苦、激动、骇惧、失望、孤单与绝望的混杂情绪。 因此,路德对于“公义、公平、公正的上帝”充满着恐惧与愤恨夹杂的情绪,可他又急切地尝试寻找一位充满慈爱与怜悯的上帝。正是这样深刻的主观经历,让他反覆思想,至终改变他对于“上帝的公义”的理解。 2.2教廷的腐败与功德观念之盛行 1510年,路德来到他梦想以久的罗马,没想到这一趟令他对当时的教廷之腐败以及教士的荒誔奢淫十分失望。 另外,中世纪晚期教会充斥着可疑的宗教习俗,这个现象反映出教会缺乏神学的清晰度。 甚至当时有些教会领袖及罗马天主教主义的神学家暗指恩典是必须赚取,更甚者是能以金钱购买的一种“商品”。 一个人要能得上帝的赦免,必须透过实际信心与爱心的行为,如:忏悔颂经、朝圣及捐献等,得到足够功德,才能真正得救。如果罪偿未能清还,就必须在炼狱受苦,及至清偿。为此,当时补赎(penance)观念极为盛行:发展成为以金钱请他人代行,或换取圣人的功德,出钱为在炼狱中灵魂举办弥撒,付出昂贵的朝圣代价,各处参观遗迹,及施捨给穷人,遵行补赎礼,参加圣礼,与执行诸如祷告和默想等灵修操练,花样繁多,令人咋舌。这造成人不必诚心悔改,仍可用换功德方式获蒙罪得赦免,赚取救赎,或以补赎方式上天堂。这样错误的救恩论助长售卖赎罪券的风气,以致路德在1517年于威登堡大教堂门口贴上〈九十五条论纲〉,公开辩论赎罪券的合法性。 2.3人文主义的兴起 人文主义的勃兴,对路德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一来,因为人文主义带来新的个人意识的苏醒,产生新的个人自觉,并且思考“一个罪人如何能与神建立关係”。据当代资料显示,称义的问题在十六世纪曾反复被提出,称义教义也重新受到重视。 另一方面,人文主义使路德得以接触奥古斯丁的作品,并且学习原文及具备掌握原文的知识,成为他解经的有利条件。路德对圣经文本复杂性的浓厚兴趣也反映他受到人文主义者强调圣经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理解圣经的经验意义的钥匙。另外,路德在其神学之谜的挣扎中,似乎运用不少人文主义的工具。 三.路德对“上帝的义”思想之转变 “称义”的教义在于处理人如何在神面前称为义人,或人应当作什么免受上帝的刑罚并且得救。上文提到路德早年曾在修道院苦修,他曾自诩是个最佳修士,严守修道院会规,他曾表示若有人可以凭着修道操练进天堂,绝对是非他莫属。 然而,路德在去世前一年,在其出版著作的序言中回顾当时的情形如此说: 我一直都憎恨“神的义”一词,按照所有博士的用法及习惯,都教导我要按哲学去理解,亦即按照正式或主动的公义(这是他们的用语),因此,“神的义”是指神是公义的,祂也刑罚不义的罪人。虽然我过的是修士的生活,是无可非难的,但我是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在神面前自感良心不安。我也不相信我能够用使我自己满意的来取悦于祂。我不爱(事实上,我恨)那位刑罚罪人的公义之神。……我向神生气,对祂说:“悲惨的罪人因为原罪会受到永恆的咒诅,因为旧约律法而承受各种的灾祸,这还不够吗?神竟藉着福音让人愁上加愁,还要他们忍受祂的震怒和公义。”我如此逼到自己几乎疯狂,良心大受干扰。 由此可见,路德就算曾尝试透过圣洁的修道生活,取悦上帝;但那样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极为不安的良心”。 原来早期路德对称义的概念是:上帝的义是祂客观的属性,而且祂的义在人之上并与人产生冲突。 既然公义的上帝断不会以有罪的为无罪,所以祂将完全地公正审判我们,检查我们是否满足称义的基本条件。换句话说,路德认为称义的先决条件是人的行为,是罪人必须满足得救的条件,然后才可以称义。若无法满足称义的条件,就会面临上帝忿怒的审判。 然而,最令路德痛苦不堪的是,当人被罪所困与挫败而无满足称义条件时,该如何是好呢?路德要如何面对这样一位严厉审判的上帝?他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有恩典的上帝?这根本毫无福音可言!在路德挣扎寻求的过程中,他渐趋向奥古斯丁的见解,主张人在罪中如此受困,除非有上帝介入,否则无法自拔。 透过对《诗篇》、《罗马书》与《加拉太书》的研读,路德开始对上帝的义的理解产生转变。路德日后回忆时如此说: 因着神的怜悯,当我日夜思想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如上经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之时,我终于开始明白,“神的义”是指义人藉着神的恩赐(亦即信心)而得生,“神的义显明出来”是指被动的义,亦即慈悲的神藉此公义使我们因信得以被称为义。……我曾经憎恨“神的义”一词,现在我却爱之如命,视之为最甜美的一词,保罗的这段经文成为我进入天堂的大门。 路德发现多年来让他战兢恐惧的“上帝的义”,原来有双种含义:既可解为“公义”指严格执行律法的要求,又可解为“称义”是指法官对犯人不予定罪,罪人因此受感归正。 … Read More

宗教改革500周年特稿:德国宣教士在亚洲开展 独特的宣教工作 马丁路德与循道卫理宗何关?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2011年及2012年,在下受邀到中国莆田考察兴化人南迁的史料时,发现在仙游县医院的大门内有一块纪念碑——Margaret Eliza Nast Memorial Hospital,原来这是该医院的最初的名称,但中文则命名为美会女医馆。 玛格烈是何方神圣呢?她是移民至美国的德国人。卫理公会于1849年从美国传至德国并建堂;后来,一些德国裔的卫理信徒又移民至美国。这些移民者的后代中更有献身为宣教士,而来到亚洲。 仙游医院的赞助人范妮●纳斯特-甘布尔(Fanny Nast-Gamble)的父亲威廉●纳斯特(William Nast)就是一位住在美国的德国移民,并在美国这些操德语的移民中建立卫理宗年议会,后又向德国派遣宣教士,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宗教领袖。 范妮也是宝洁公司(P&G,不确定马来西亚是否也用此译名)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布尔的儿媳。她在中国赞助了不少事业,像重庆医院则是以她丈夫威廉●甘布尔(William Gamble)命名的,中文称为宽仁女医院。另外,据文献指出,江西省九江卫理公会曾派两人——余开枝和胡其炳到德国念神学,不过后来余氏因病早逝,葬在法兰克福的一个墓地,其名字也被刻在碑上。 卫理公会在新马一带曾出现一位出色的宣教士——柳依美博士(Dr Luering),他曾于1889年带短宣队到印尼坤甸一带设立福音据点,不果;后来,他于1903年与林称美牧师前往中国招募垦民来到曼绒实兆远,建立了诗巫以外的另一个小福州。 播下和平的种子 提到德国人,就不仅想到今年乃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Reformation Day),其主要发起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就是德国人。他是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的信义宗教会(即路德宗)的开创者。他最主要的改革核心是提倡“因信称义”,反对教宗的权威地位。当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也是马丁路德于1517年在德国威登堡(Wittenberg)的威登堡教堂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痛批赎罪券的事件,引爆了改革浪潮,当时他才34岁。 马丁路德是于早一年(1516年),读到罗马书一章17节:“惟义人必因信得生",意识到“因着信心”的缘故,上帝把我们当做义人;基督徒不是恐惧于自己犯罪(但不故意犯罪),而是凭藉信靠耶稣基督,得上帝的赦免和喜悦。这个“因信称义”的道理其实可以回溯至一千二百多年前(公元386年),影响西方思想史至钜的知名神学家——奥古斯丁——也曾强调。奥古斯丁自己也曾因罗马书十三13-14而生命得到更新。 后来,马丁路德写了《罗马书注译》一书。1738年,本会会祖卫理斯约翰在阿德门街小组聚会中,听到有人念路德的《罗马书注译》序文时,提及因信称义道理而心中异常火热,生命更新,也掀起了一股与圣公会的改革运动。在卫理斯约翰死后,跟随者成立了循道卫理宗教会。 1738年,卫斯理约翰还特地跑到德国主护城(Herrnhut,也译为“守望屋”)一个多月,拜会敬虔派的莫拉维亚教会领袖亲岑多夫伯爵(Count Nicholaus Ludwig Zinaendorf,1700-1760)。但后来因为对寂静主义的分岐而彼此没有进一步的合作。 1999年10月31日,罗马天主教会和世界信义宗联会制定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表达两间教会对成义/称义教义的理解和共识。 2006年7月23日,世界循道卫理宗协会发表,并与天主教会和世界信义宗联会共同签署,获三方承认,树立三间教会在合一对话上的里程碑。虽然各自在强调的重点上仍有差异,但大家都同意: 由于原罪,所有人都需要成义;而成义是天主因救主耶稣基督的救恩而白白赏赐给人类的。三方也同意,成义的效果是使信众内心更新,并导致圣善的行为。 历史是吊诡的,但咱们在主里是一家人。在这500年纪念日,咱们应更进一步地彼此相爱,彼此为世界的福音而努力,为这时代的人播下和平的种子。

时事回应:中国将迎来“两个一百年”

with No Comments

文/晖(退休公务员) 在廿一世纪上半叶,即在2050年之前,中国将迎来“两个一百年”。其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二、2049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无可置疑,这“两个一百年”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攸关,不仅改写了现代中国与世界历史,也对人类的未来产生至深且巨的影响。 中共十九大已圆满结束,并产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可以预见,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批中共中央领袖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将展开轰轰烈烈、如荼如火史无前例的政、经、文、教、基建、军事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但如此,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构思,也将帮助建立互惠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先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世界领袖。所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习近平先生所倡导的“两个一百年”大计、思路与方针,也是中国人民所期待的“中国梦”,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公民所渴慕的“世界梦”的实现。 中共十九大一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外媒体代表时说:“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虽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然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 神爱人的人得益处。 回眸百年的中国历史,的确令人感慨万千。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共产党正迈入建党、建政的新时期,也将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新挑战、新机遇,必须在“天下为公”的事上,尤其对低层的工人、农民、农民工及其子女有更大的作为,作出更大的应有回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毕竟人民才是为官的衣食父母。 “两个一百年”是中国政府与人民的自我期许与奋斗目标,也是时代对中华民族的召唤。在全球化的今天,今后中国的动向也将深深地形塑世界的格局。

宗教改革500周年特稿:宗教改革反思—— 自称改革者的“反改革精神”

with No Comments

图/文:蔡颂辉(驻德国宣教士) 笔者看到一个改革宗的神学院老师给他的学生留言写道:“改革宗思想和神学是完全符合圣经的。别的宗派思想和神学是有部分在解释圣经上有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接受改革宗和信仰……”(本引文毫无串改)。 以上言论或不能代表所有改革宗信徒的立场,但这种态度在新教领袖和信徒中的确不难见。在普世教会纪念宗教改革运动当儿,以上言论却显然秉持着“反改革”的精神。听起来就像当年改革者所要改革的罗马公教,而不像改革者。改革运动的继承者,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反改革者”。 笔者不是反对改革宗神学。我必须承认,自己的信仰根基很大程度都受造就于改革宗思想。然而,如果任何一个人标榜着改革宗,却同时认为只有改革宗神学思想才是理解和诠释真理的唯一和绝对标准;甚至把其他神学上持不同观点的派别视为异端,就形同当年的被改革者——罗马公教。 十六世纪改教者所在处境,正是一个自称持有真理的极权体制。马丁路德的言论,包括其九十五条论纲和其它出版过的著作,以及对罗马公教的指责,都被要求收回。马丁路德拒绝这么做,坚持只接受圣经的权威,除非他们能根据圣经来指出他的错误。这场争辩最具代表性的场合无疑是1521年的沃木斯会议,最终马丁路德仍然被判违法,教廷下令将他逮捕。到了今天,当年被视为叛徒的改教者,却常常站在自己的神学立场上,来给异议者贴上叛徒的标签。 保持开明,冷静判断 不要以为笔者的立场是:没有绝对真理、每一个说法都应该被包容。当年的宗教改革者之所以能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去坚守他们的立场,是因为他们看出了罗马公教在教义(如炼狱)和相应做法(如赎罪劵)上明显违背圣经的真理。他们为此而战,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问题是,在其他更多的情况中,我们所坚持的并不一定是真理本身,只是对真理的某种解释罢了。如果有人否定独一真神,否定神在历史上的作为,否定耶稣是神、否定耶稣降生、受死、复活,否定圣灵,否定人靠恩典得救,否定耶稣再来……,我们应该站在圣经的立场上以清楚的理据来为真理辩护。 至于其它圣经没有清楚启示的内容,抑或是人对某个神学议题的观点论述,诸如预定与自由意志、千禧年、圣餐,甚至是对某些经文的不同看法等;基督徒应当保持开明的态度,冷静地判断他们的依据,辨别观点优劣,并理智地回应;而不是瞎辩,更不要一受到质疑就大发脾气。 有一次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个信仰问题解答的短片,发问者在字条上写道:“难道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神学就是最完美的吗?”念完字条,回答问题的“神学家牧师”的回应竟是:“我从你的问题中看到了你的骄傲!”…… 我为此感到悲哀。我们究竟是在捍卫真理,还是捍卫某人、某派的思想? 继续改革,合神心意 话说回来,我们的确要感谢改教运动的神学家们,若不是他们,现今的教会可能早已偏离正道十万八千里了。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必须承认,他们的神学论述,为了针对当时教会的生态做出回应,肯定有其要强调之处(如因信称义),也有他们轻忽之处。如果真理被几个改教神学家的几本著作就讲完了,那上帝的道还真的不过如此。 今天的教会如果真的尊重改教领袖,就不能单单高举改教家的神学论述,更要效法他们改革的精神,继续对教会和信仰进行改革,以致是教会和教会所传递的信仰,都越来越更合神心意。 我们当谨慎,不要口口声声喊着改革,实际上却完全违反改革精神。不过,笔者已经做了准备:我的读者中,说不定有人读了本文就觉得我已经“走偏”或“不正统”了,然后很想在留言处写上:异端!!!…… 无论如何,以上观点,欢迎批判和交流。这才符合改革精神。

1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