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交流会:西马阅读状况

with No Comments

阅读书籍人数下降是全球性的,包括马来西亚都不能避免。我以西马地区来谈基督徒的阅读状况。 过去几年,从基督教书局一直减少,就可看出基督徒阅读风气不盛。西马基督教书局在高峰时期曾经有50 间之多,但如今只剩下一半。当然,造成基督教书局不能维持下去的原因也包括转向阅读电子书或手机人数增加。不过整体来说,阅读电子书和手机人只占阅读硬体书籍的人少数。 在年龄阶层方面,最明显的是,年青人很少踏入书局看书和买书。这应该是“人人都有一机”的最大原因。 有些书局为了能维持,渐渐转行,从售卖属灵书籍转向售卖更多礼品、CD/DVD 及其他非阅读产品。有些书局则仍然持守起初开办福音书局的使命,透过文字传扬福音及建立基督徒生命。 为了能够增加售卖更多书籍,把书带到人群,而不只是等人来到书局是一种很好且是必须的方法。若到教会、学校、营会、神学院、各种大型聚会摆卖属灵书籍,对增加书籍销售量有一定的帮助,也会大大提升阅读风气。 提升阅读风气,不能只单靠书局,牧师传道的鼓励、在讲台上介绍属灵书籍、开办读书会及给予书局更多方便摆书都会带来极大帮助。 当然,带领更多人归向耶稣,在栽培过程中鼓励他们看重阅读,这也会提升阅读风气。

文字交流会:澳洲《同路人》简介

with No Comments

今天,各基督教出版社,出版教导及介绍福音的刊物(如:《中信月刊》、《号角》),读者对象为基督徒或对信仰感兴趣人仕。 可见,基督教出版社的主要服务对像是信徒,在社会中欠缺读者及影响力。 可以说中文基督教文字事工,基本上停留在教会接触范围之内。 澳洲华人中文刊物概览 澳洲华裔移民接近 100 万,经常阅读中文的约五,六十万,在各城巿出版的中文刊物超过八十种,日报共有六种,每天发行约二万五千份,其余为週刊或月刊。 除了少数带着反共政治背景,如《大纪元》(一週三次)、《看中国》(週刊)、《新天地》(月刊)等外,大部份为社区及商业刊物。 经营者多与投资移民项目有关,或是通过媒体在澳洲推广企业或投资项目,对华人社区具备影响力的不多。 以基督教信仰为内容的有依创办时间为《中信月刊》、《生活月刊》、《同路人》及《号角》,其中《同路人》较为另类,以社区内容为核心,并且全为商业广告所支援,以週刊形式出版,为华人移民社会中的基督教文字事工的新品种。 《同路人》的发展 2004 年创刊,目标在于把信仰带向社区,要创建一份在社区具备影响力及读者的高质素刊物,定位是华人社区话题为中心,渗入少数基督教思想及教导。经过三年的实践,全面地把《同路人》确立为“基督教背景的社区杂志”。《同路人》以提供广告及商业性推广而不是以基督徒奉献来提供营运资金,出版管理核心团队为认同异象的基督徒为主导,成功地建立了今天能在澳洲社区生根的社区刊物,每週在全澳四个城巿发行二万份,共有员工接近二十人。 通过《同路人》的社区影响力,相关姊妹机构“欢欣华人基督徒传播中心”,成功地连结教会参与各类社区关怀活动,并协助华人融入澳洲社会,亦成为华人社区与主流社会沟通的桥樑。《同路人》在非信徒中,被看成为一个带着基督教使命服事社区的群体。

文字交流会:《麦子》简介

with No Comments

缘起 2001 年,卫理公会八达灵新市堂开始了文字事工,成立了第一本教会季刊——《麦子》,于每年的3 月、6 月、9 月及12月出版。由本堂主理方既志牧师及方陈以祝师母担任顾问,这些年他们率领众笔兵,为上帝打美好的仗。 《麦子》创刊号于2001 年12 月推出。 《麦子》名字来源自“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其宗旨是让喜爱文字的弟兄姐妹有一片新天地,藉着文字彼此分享、交流、传达他们的心声、讯息,成为落土的麦子。 至于它的愿景乃扮演对外传福音的角色,运用文字媒体分享信仰及教会事工,触动人群心灵以传扬福音真理。 简史 自2001 年的创刊号以来,《麦子》不断在求变。内容除了“主题”、“散文”及“教会动态”之外,更是为了鼓励教会各年龄层在文字上的参与;而在第10 期(2004 年3 月)增设了“小麦田”,让主日学的孩子们也有份于这片园地的耕耘。2010 年6月(第34 期)开始,也增设了“少年坊”,让少年人在这片园地发挥所长。 《麦子》是八达灵新市堂的刊物,是各年龄层弟兄姐妹的投稿园地——“主题”及“散文”,提供了上帝子民作见证、数算上主无尽恩典的空间。《麦子》也录尽八达灵新市堂的点点滴滴——“教会动态”,是全教会共同的回忆录。 《麦子》第一任主编为雷巧娟姐妹。2004 年3 月(第10 期)由钟依芬姐妹接任主编,负起文字见证的使命直到第24 期(2007 年12 月)。杨思诗姐妹于2008 年出任主编直到2012 年12 月,后由现任主编汤镇遥弟兄于第45 期开始接棒直到今日。 2011 年5 月21 日,《麦子》举办十周年感恩庆典,并推介十周年特刊“十载风雨路●主恩无从数”(第38 期)。 2012 年3 月,《麦子》开始“电子书”(flipbook)的出版,供海内外读者上网阅读。 2012 … Read More

文字交流会:文桥事工简介

with No Comments

1977 年,写作团契成立;1978 年 3 月,开始出版文桥杂志,为的是作福音预工,同时也为主在马来西亚裁培文字工作者。1989 年得到准証以后,正式定期为《文桥双月刊》。 这些年来,文桥杂志与大家面对国家、教会、社会发生的切身大事,一起探讨,一起从圣经、从神学的角度来反思。因此,文桥的专题,是有关回教国、有关立百病毒、有关同性恋等等。 打从一开始,文桥就是免费送给弟兄姐妹阅读,现在每期一万多份;寄到弟兄姐妹的手上,平均每分的费用大约两零吉,一年的费用就十多万! 起初,文桥的内容富有文艺气息,适合当代的青年人;随着主编一换再换,内容也跟着变化;文桥杂志所关怀的课题,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也比较全面。很自然,就跟青少年人有了距离。 为了继续服待青少年,1991 年开始出版《青春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青春路》是很受国内青少年喜爱的一份杂志。《青春路》每月出版一期,每期出版一万多。 1986 年的复活节,上帝行了神蹟,感动星洲日报、南洋商报,给大马华人教会福音版。开启了大马华人教会,透过报纸传福音的事工。 马来西亚的华文报读者每天有三百万,这是最大的福音出口。前后有十五份华文报纸给我们福音版,如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光华日报、光明日报、新明日报、通报等等。现在我们手上仍然有的福音版包括:星洲日报的“生命树”、南洋商报的“牧羊人”、诗华日报的“橄榄园”。 2008 年8 月“小活力”成为《活力副刊》里〈快乐家庭〉的一员,由文桥和志工们一起为小朋友设制本地化的儿童故事,每逢星期六与读者见面。 除了两份杂志,1985 年开始出版文桥丛书,其中绝大部份是本地创作。(整理自交流会与文桥网站)

文字交流会:《南钟》文字事工简史 (1991-2016)

with No Comments

前言 《南钟》自1928 年创刊至今,已88 年,一路走来,全是神的恩典。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聚焦于25年来文字事工简史。 引进新科技 (1991-1997)1991 至1992 年,《南钟》每期印二千五百五十本。1993 年,《南钟》排版电脑化,并开始采用彩色印刷技术。 同年5 月,开始征求“南钟挚友”,每名全年奉献一百令吉。这年开始,《南钟》主编为何约翰夫人(至1995 年),执行编辑为黄位南先生(至1996 年)。 1995 年,第五期开始使用双色版面至今;1996 年,不再使用全彩版面至2005 年。 1996 年,从最后一期开始,《南钟》主编为杨钟禄牧师(至2004 年),执行编辑为李永松弟兄(至1997 年)。 寻求新突破 (1998-2007)1998 年,《南钟》执行编辑为简永裕传道(1998、2000至2005 年7 月);5 月,萧贞龙弟兄加入(至1999 年),与简永裕传道同任执行编辑。 为迎合更广大读者群的需要,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这年开始,《南钟》全本使用双色(至2005 年),第二期则逐渐将繁体字改为简体字。 2000 年,《南钟》每期出版三千一百本。同年10 月,徐晓慧姐妹加入《南钟》担任助编(至2004 年6月)。10 月,年会开始多媒体事工,设计第一个华人年议会网站(www.methodist.org.my)和制作宣教影音光碟,而《南钟》随年会上网,是年会网站的主要资料来源。 2001 年,《南钟》每期出版三千二百本,并开始采用先付费,后邮寄《南钟》策略。2002 年,《南钟》开始协助两份定期通讯《宣教快讯》及《佳美季刊》(后改为《佳美喜讯》)的编辑工作。 2002 年,世界华人循道卫理宗华人教会联会第四届宣教大会在马来西亚举行,《南钟》同工负责大会的《每日快讯》。这一年,《南钟》出版《荒野拾宝》(一千五百本)及《携手同心祷告》(二千本),并负责在西马推销《立约门徒》、《约翰卫斯理的今日信息》等由世界循道卫理宗华人教会联会出版的书籍。 … Read More

文字交流会:砂拉越卫理公会文字

with No Comments

砂拉越2 百50 余万人口,华人占24.5%(约61 余万);其中105 余万名基督徒,华人基督徒21 余万名。如若,砂拉越华人基督徒约21 余万名,扣除天主教徒只剩下13 万名基督徒;而这其中出席崇拜者只有约6.5 万人。在6.5 万名华人基督徒中(扣除受英文教育者),约6 万人能阅读中文报。 这些人也是卫理报的读者对象。砂华卫理文字事业部所出版的早期资料包括:1937 年6月出版的《诗巫基督徒布道团团刊》(林开臻编辑,诗巫美以美务德会出版);1945 年出版的礼拜单(注有日本昭和年的字眼);1946 年出版署名牧人所编写的《经诗选要》;1947 年出版教区录;1948 年12 月26 日出版《基督教要道问答》 。 1949 年出版《四运特刊》,1951 年4 月21 日转型《卫理报》 。1952 年成立文字事业部,出版《卫理报》及设立福音书局。 《卫理报》1951 年创刊时为期刊,1958 年为年刊,1960年为月刊,1998 年成为双周刊,2006 年转型为周刊,并于2014 年设电子报。 目前,《卫理报》为周刊,另有英文版Connection 为双周刊,另有两份双月刊——《超越》(1996 年出版的青少年刊物)及《童真世界》(1999年出版供主日学学生阅读的刊物)。 坚持本地创作 此外,1995 年至2005 年出版百周年丛书系列,共15 … Read More

文字交流会:“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简介

with No Comments

“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的“薪火”二字,简明扼要地带出了此奖项的缘起:是由一群对文字有负担和有长远异象的马来西亚华人基督教之神的儿女,秉持着“传承”的理念,对所有为主辛劳耕耘于文字领域而作出贡献的肢体,给予尊敬的肯定与感谢的殊荣,也希望这个为主书写的火焰能代代相传。 为此,此奖项的创立异象为:“为马来西亚(包括东马)基督教塑造一个世代薪火相传的文字产业”,希望同时能藉此奖项起‘抛砖引玉’的功用,激励下一代对文字、文学有负担的基督徒,能为主起来做青出于蓝的基督笔兵。如此,则达到了所谓‘薪火——承传下去’的意思”。 此奖项不用“文学”一词,而采用“文字”一词,乃是经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我们认为“文字”的定义范筹更广,这也包括了:文字推手工作、神学学术的研究成果著作和神学历史著作以及基督教文学創作。至于有关得奖者将由“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委员会推荐与确定,并由“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担任颁奖单位。 委员会特要感谢胡维明医生的家眷,愿意使用部分遗产支持“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的奖金与经费。

文字交流会:文字工作者相聚欢

with No Comments

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庆典之文字事工内部交流会于4 月20 日晚,假诗巫京城大酒店举行,特邀来自世界各地的中文文字单位进行交流与认识。 出席的单位代表有,马华基督教文字薪火奖委员会的梁健兴牧师、文桥传播中心总干事黄子、《南钟》主编简永裕牧师、基督教马来西亚长老会通讯《天火》主编陈幼心传道、卫理公会八达灵堂《麦子》月刊主编汤镇遥、马来西亚书花书室负责人黄敬活牧师、澳洲墨尔本《同路人》周刊社长周伟文,以及《卫理报》总编辑黄孟礼。 未克出席,但提供了简报的则有美里福音堂《佳讯》季刊,以及西马曼绒《思源报》。 另外,还有目前在印尼宣教的澳洲籍宣教士Ronny Heoboer 分享他在宣教工作上所经历的神迹奇事,见证上帝是又真又活的神,祂时刻供应我们的需要,给予与会者们带来属灵的奋兴与激励。 除了以上这些文字单位外,本地两间基督教书局——卫理福音书局与生命书坊皆有代表应邀出席,还有多位本地文字工作者,如陈朝强牧师、卫理报前主编许世韬等,使到出席的人数达35 人。(韵琴)

砂华人年议会会长五月份事奉一览

with No Comments

• 出席诗巫西教区牧职执行会会议 • 卫理神学院授课 • 晋光堂孝亲晚宴证道 • 晋光堂孝亲节主日证道 • 出席以马忤斯董事部开会 • 年假 • 出席年会乐龄学习中心董事部会议 • 出席年会乐龄团契职员会会议 • 平安堂证道 • 出席砂拉越联合教会会议

抓鼠有感:隐藏的恩典

with No Comments

与同工收拾完后迫不及待地道别,拖着疲乏不堪的身躯钻进车里。一看錶,已近晚上十时,因惫劳而触动的睡意开始蠢蠢欲动,得趁意识未涣散前开车回家。 为免自己在这静得出奇的夜晚开车时渐坠梦乡,我一边驾着车,一边回想20 日及21 日两天所有的活动,并一一向上帝感恩。回顾之际,才赫然发现处处皆是隐藏的恩典。 说实话,在两天内连办三项活动,又要接待十几位从外地来的外宾,同工们既要顾上例常编务,还得分神为庆典活动东奔西 走,忙进忙出…… 不管8 个人再怎么卯足全劲,还是觉得分身乏术,东缺西漏! 然而,上帝在这过程中,默默地为我们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预备了许多小天使,补足我们许多的不足、缺漏!就比如,在卫神办的文字研讨会,事先就有经验丰富的卫神同工给了许多宝贵的提醒;研讨会当天,又有神学生们分册子纸笔,负责音控等多方帮助;甚至因为研讨会过早结束,池院长还“临时授命”带领外宾们观览神学院,也让在另一个场地的同工能有较充裕的时间预备紧接下来的庆典活动。 又比如,新福源堂同工、招待员,甚至参与弟兄姐妹在当晚庆典暨祷告会时,看到忙不过来的同工们,都自动自发地伸出援手,处理各样琐事。 再比如,热心的弟兄送来一粒以“卫理报65 周年庆典标志”为饰的蛋糕,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实际上,在筹备庆典过程中,同工们好像都忘了蛋糕这回事!这“礼物”着实带给我惊喜! 还比如,被我们临时“抓”来搬蛋糕的弟兄,帮我们搬书卖书的义工与弟兄姐妹,为了推介新书而加班赶工的印刷厂员工们,为我们费心思预备晚餐的姐妹(既努力替我们省钱,又额外添了些新菜)……还有这过程中,因为我们的疏忽、有欠考量与招待不周,而被忽略及“亏待”的所有宾客们,都对我们极为体谅,没有苛责。 有太多主内肢体的举手之劳,却成为我们极大的祝福;因为是大家替我们补上小洞,才不致于让一个个小洞酿成大破口。 在这样的回思与感恩间,心中泛起的阵阵激动与深深感恩瞬凝成泪,夺眶而出!在那一刻,上帝仿佛在对我说,祂的事工从来都不是靠1 个人,8 个人,10 个人…… 乃是一群上帝的子民在明处暗处,献出手中一个小饼,一条小鱼而促成的。 《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庆典告一段落,但上帝的恩典并不止停留在那一夜。那些隐藏的恩典就似上帝的应许——祂必与卫理报(也与所有祂的事工)同在,过去如是,今日如是,明日亦如是。

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