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书写营回响:重织生命锦缎

with No Comments

文/刘小临(美国) 谁喜欢回忆?必定是那些幸福满足的人。伤痛的过往,疤好不容易干了,谁愿再去触碰? 回忆什么呢?总是那些美好的事情,可以成片成片地织成锦缎,做成彩衣,美滋滋地晒出来。可那些曾经的沮丧、怨恨、泪水,却永远是一粒粒碎石,怎么也串不成珠链,无颜展露,碰一下都会疼。 未经整理的回忆,像是混在一起的一堆堆丑石与美玉,美的也看不清楚,丑的却让人越来越沉重,想丢丢不掉,想找找不出,走到哪里都全背着,久了,连其中的美玉都变得暗淡。 可人生的宝贝不就藏在这回忆的行囊里吗? 在创文的新课“回忆书写营“上,莫非老师像个私人导游,带着我走入属于我的私密时空。曲径通幽,一路上,许多收藏已蒙上了交织盘绕的蛛网,一扇扇心门打开时,我从熟悉的过往中发现了许多我从未知道的秘密。 在剪不断、理还乱的记忆宝库里,莫非老师亲自带我打扫一个个房间,等景物渐渐清晰了,那些未说的话、未做的事、未了的心情,就一一显现出来。曾经那样步履蹒跚走过的没有路的路,这一整理,就看到了一条有意义的轨迹。每一次跌倒,每一场哭泣,每一个庆贺,每一次牵手,都是为了塑造今天这个特别的我。 这么宝贵的经历,怎能仅仅尘封在自己小小的藏宝盒里呢?生命与生命在深渊当中向彼此发出的呼喊、回响,可以奏出人间最美妙的乐章。 一直有一个律 透过这次的回忆书写营,莫非老师牵着我的手再走一遍来时之路。在老师营造的安全空间里,我向自己打开心门,倾倒、宣洩、清洁,最终将心底最深处的伤痛医治痊癒。原来,在我看来无序、随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一直有一个律在主导着。透过这次课上系统、深度的梳理,我终于明白那个一直辖制我的律里的症结是什么。 确定了症结,就要走入下一步:饶恕。以前我尝试了好多次饶恕的操练,但每次触碰到最伤心之处,都还是不能释然。课上,莫非老师真诚地带我们讨论了到底何为饶恕。原来,饶恕并不代表和伤害我们的人谈和,也不代表姑息、认同对方的错误和伤害,更不代表和伤害我们的人日后打交道可以掉以轻心。饶恕的目的,是为了停止沉溺在受害人的情结里,然后深深埋葬受害人的生活心态。这真的是让我释然!从前,我无法与伤害我的人谈和,也常在对方的强势面前姑息、躲避对方,我以为那是我无法做到爱人如己,所以常常自责。但这下,我明白了当有的界限,我只需要免对方的债,同时让自己从受害人的角色里被释放出来。终于,那块堵在我心口的最后一块石头被挪开了! 回忆书写,是为自己得医治、生命得成长;而我相信,以这样生命敞开的态度重新编织出的生命锦缎,一定也会让更多人羡慕向往。这样,曾走过的崎岖路,岂不有了更多意义吗? 实在是感恩,在回忆书写营中受教。盼望我即将开始的回忆书写,可以让我更好地向着前面的标杆直跑。(取自创文网站http://www.gcwmi.org/2015campfed/liusl2.php)

星心点灯:FAITH

with No Comments

文/王宝星(牧师,年会宣教部干事) 当任干事的初期,我认为宣教士必须是很精明、能干、卓越、敬虔的精英。不然,他们怎么能够在异文化的异族当中掌握新语言,有技巧的传福音,有效的栽培门徒建立教会,披荆斩棘地在信仰、道德、和生活各方面影响一方的人? 后来,我自己上了工场,参加一个大差会的团队,发现大差会的一些宣教士表现实在也是差强人意。加上看见未得之民甚多,宣教士稀少,需要宣教大军到工场,未得之民才有可能听见福音。于是,我改变了想法,放宽了招募宣教士的条件。我想,只要申请者有心传福音,能救人灵魂,他们其他方面的弱点就由宣教部担待多一点,包容多一点。 但差遣海外宣教士进入20周年,与54长期宣教士和约80位短期宣教士配搭了以后,实际经历证明,多数不适合的就是不适合,不能胜任就是不能胜任。到工场之后会大改变与大长进的不多,反而原本积极的,后来还忘了初心的也有。 宣教士不是有心和愿意去就行,他们需要一些特殊生命素质和客观条件才能成为有效的宣教工人。就是因为这样,宣教学者认为不适合留在工场的宣教士留下的话是浪费资源,甚至成为工场的祸害。所以该撤离的宣教士撤离工场是健康的。 不能有人就收 但是话说回来,不能够适应跨文化的宣教生涯和不能胜任宣教工作,不是说他们一无是处。他们仍然可以事奉神,可以有一番作为,但不是在宣教士的岗位上。他们可能在别的领域会服侍得很好,但不是在宣教领域。就如画家和作家互换工作是很糟糕的;或工程师和医生互换岗位会出事的一样。每个人必须回到自己能胜任的岗位上。 当然,如果申请者认为真是上帝呼召他,我们不能否决上帝的主权,但他必须自找支持。宣教部有要求和宣教策略,不能有人就收。宣教部实施提升宣教士素质的开始,于2018年不再保送达不到基本学位(BTH)的宣教科学生。面试申请者时在宣教心志,委身吃苦,人际关系,思想成熟,宣教策略,奉献生命上会更加严格。 全体宣教士退修会的讲员,资深的宣教士,法兰克博士肯定了我们的要求是正确的。他说他要求宣教士申请者具备“FAITH”五个条件。 F-Faith(信心):对上帝有坚定信心,才能面对宣教工场各样的艰难和挑战。 A-Accomplishment(成就):在某些事上有很好表现。例如下棋、运动、球类、演讲、经商等。表示他有目标,能够专注和自律等。一事无成,没有任何强项,懒懒散散过日子的人不可能做好宣教工作。 I-Intellect(聪明):耶稣曾说要灵巧像蛇,在跨文化的民族与环境中领人归主,缺少聪明和灵巧很难有作为。 T-Training(训练):教师、律师、工程师和医护人员都要经过几年的训练。宣教也是很专的工作,考知识、策略、灵性、品格、人际等,不训练自然不可行。 H-Heart(心):只为打工赚钱以雇工心态的宣教士不会有成效。唯有满心热诚,爱惜失丧的人的宣教士才会积极的关系人的需要,积极接触人,大胆传扬福音。 具体地求进步 耶稣在马太福音书第廿五章说,主人按三位不同恩赐的仆人发资金。三位分别拿五千、两千和一千。拿五千和两千的仆人利用资金赚了多一倍的钱,耶稣称赞他们都是忠心良善的仆人。拿一千的没有作为,被耶稣责备是懒惰和恶的仆人。虽然赚五千和两千的是都忠心的,但是在宣教工作上,需要更多有五千恩赐的工人。如果你自认没有五千的恩赐,却蒙召去宣教,那你至少要谦卑改进,在不足的地方具体地追求进步。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会使用努力的人。 宣教部差遣海外宣教士进入第三个十年,奔着2020年差遣100位宣教士的目标而去;我个人舍蓝海战术,取精英策略。因为精英策略成本低,效果高,伤亡少。反之,如果蓝海战术用的是很多没有果效的宣教士,人多成本高,效果却很低,是下策,不可取。

使徒行传补遗:新月高照下的十字架 失落的亚洲教会史之五(主后650—1000年)

with No Comments

文/叶永盛(台北真理堂全职同工) 伊斯兰的崛起 阿拉伯半岛目前是全球最少基督徒的地方之一,但在伊斯兰教兴起前,这里却有为数不少的阿拉伯基督徒——别忘了使徒保罗信主后并未马上到耶路撒冷见其他使徒,反而往阿拉伯的纳巴泰人(Nabataeans)去,大概与当地的基督徒同住,面对灵性的重整(加一15-17)呢! 早期阿拉伯半岛本是一个游牧民族盘据的蛮荒之地,但随着吹往印度洋的季风路线被发现后,罗马人积极想要控制这地;而其世仇波斯人自然也伸手横加拦阻,但罗马人将同信基督教的衣索匹亚拉进来对抗波斯,于是三大帝国的交战使此地纷扰不已。后来衣索匹亚人建立的基督教王国盛极一时,并向麦加的克尔白寺(Kaaba)──即今日穆斯林前往朝圣的卡巴天房,但当时里面除了有名的黑石以外,还充斥着三百六十尊偶像,是个异教崇拜的重镇――进军,攻打曾亵渎教堂的阿拉伯人,这年史称“大象之年”(主后570年,因当时的基督教国王阿布哈(Abraha)是骑着白象出征麦加的)。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基督徒军队被麦加的异教徒击败,而领军的异教徒酋长穆塔聂(Muttalib)就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的祖父,这个家族持有麦加异教朝圣的贸易所有权(即提供朝圣者食物及饮水的权利)。 无论如何,伊斯兰教兴起前夕,阿拉伯的宣教工作有一个弱点:就是所有基督教控制的地域皆由外国势力掌控,使教会群体始终保留外国色彩,甚至未将圣经翻译成阿拉伯文。不过旷野中某些基督徒群体超越部落思想的紧密生活,给阿拉伯人留下深刻印象,极可能成为后来伊斯兰教群体(umma)的模范。 穆罕默德虽出身麦加望族,但因其遗腹子的身分并无继承权,算是家道中落;但在其25岁时与一名比他年长15岁的富孀结缡,生活渐渐改善,并开始冥想及体验神秘经验。40岁时自称蒙主呼召做使者,传扬一神教义,这引起了异教亲族的不满,而于主后622年被逐出麦加。不过他后来在麦地那重整旗鼓,并与同属一神教的犹太人及基督徒结盟,主后630年挥军征服麦加成功,奠定了伊斯兰帝国的根基。 这时穆罕默德与所谓“信奉天经的人”(即犹太人和基督徒)歧见越来越深,他否定三位一体和基督神性的教义,并指责犹太人和基督徒篡改圣经。为什么穆罕默德对一神教的好感没使他成为基督徒,反产生分歧呢?其中有几个原因:一、圣经未翻成阿拉伯文,使之无法认识圣经的全貌;二、基督徒内部阵营的对立,使之认为这无助于团结阿拉伯民族;三、基督教与罗马、衣索匹亚这些外国政治势力牵扯太深,有碍阿拉伯民族认同。但最关键的自然是他自诩为终极先知,比犹太人和基督徒拥有更完备的真理。 四大哈里发时代(主后632-661年) “哈里发”就是先知的继承者。所谓“四大哈里发”是指阿布峇卡(Abu Bakar)、奥玛(Omar)、欧斯曼(Osman)及阿里(Ali),前两者是穆罕默德的岳父,后两者是他的女婿。这时罗马及波斯帝国因长期对战已疲弱不已,伊斯兰帝国势如破足进犯两大帝国,将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而迫使波斯末代皇帝客死中亚而亡国。伊斯兰帝国称霸整个阿拉伯半岛,并继续往亚、非大陆扩张。 哈里发政权统治下的阿拉伯人被令改信伊斯兰,否则死路一条,但有一些阿拉伯基督徒以自己同时做阿拉伯人及基督徒自豪而不愿就范;这方面曾有所折衷,就是他们要付双倍的穆斯林贫穷税(Muslim poor tax),并答应不替自己的子女施洗。 但对非阿拉伯人而言,哈里发则仿效波斯政权将他们集中在宗教隔离区内,不得从军也不得过度参与政治。但犹太人及基督徒的处境又比异教徒或祆教再好一些,医生、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建筑师或政府秘书等高贵职业通常仍由犹太人及基督徒受任。讽刺的是,这些亚洲基督徒普遍上对伊斯兰政权是颇欢迎的:因为对波斯故土下的基督徒而言,是波斯祆教政权转换为同属一神教的伊斯兰政权;而对原属罗马故土的基督徒而言,伊斯兰政权其实比之前基督教的罗马政权对他们更仁慈——至少没有重税、暴虐的地主及无止境的战争。 四大哈里发之后 主后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Mu'awiya)夺得哈里发职分,随后钦点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创建了伊斯兰教史上第一个世袭政权倭马亚王朝(Umayyad dynasty),定都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的特色是伊斯兰教变得世俗化,统治者在战争、法律和政治上的注意力似乎比宗教更多,所以对基督徒相当容忍,其中一位基督徒曼殊尔˙伊本˙塞奇(Mansur ibn-Sarjun)更被任命为政府中第二高位的财务大臣,而他的孙子即是集行政官、修道士、神学家和护教者于一身之大马士革的约翰(John of Damascus)! 大马士革的约翰在西方教会史上,以与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为反圣像激辩而著称;但在亚洲,他是穆斯林统治者看重的人才。他与倭马亚统治者叶德基一世(Yazid I)是同窗,也是王子马立(‘Abd al-Malik)的秘书,但在信仰上他是坚定又中肯的护教者。他不否定穆罕默德带领阿拉伯人从偶像崇拜转向一神教的功劳,但也质疑他的先知身分,甚至著册反对伊斯兰教。而他所写的《知识之泉》(Fount of Knowledge),翻成拉丁文后更成为天主教神学家阿奎那《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oca)的范本。 后期的倭马亚政权统治越趋严厉,面对国内一些为逃避苛捐杂税而改信伊斯兰的非阿拉伯人投机分子,政府区分出阿拉伯穆斯林及非阿拉伯穆斯林,后者不(像前者般)获发退休金、不得在骑兵中服役并且要缴地税,但可分享扩张战争的战利品。同时,也限制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结婚、禁止令穆斯林转离信仰,甚至开始有拆毁教堂之举。但这些转变仍无法舒缓基要派穆斯林对倭马亚政权的不满,最后主后750年以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al-'Abbas)为名的一族取而代之,建立“阿拔斯王朝”(Abbas dynasty),定都巴格达。 阿拔斯王朝在宗教上比倭马亚更保守,但其第三任统治者马赫迪(Mahdi)却开明地与当时的涅斯托留派主教长提摩太一世展开公开的宗教辩论,论及上帝的本性、基督的身份、圣书的启示及穆罕默德的权威等议题。最后这场辩论不分胜负,但却让两个宗教的关系达到高峰,马赫迪最后对主教长说:“若你接受穆罕默德是先知,那你所说的就真的动听,且意义深远。”提摩太一世确实是伊斯兰时期,亚洲教会最伟大的主教长,他与阿拔斯统治者展开辩论的那一年(主后781年),景教碑在中国被竖起,这表示当时涅斯托留派信仰在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及中国的唐朝这当时两大最强的帝国中,势力如日方中。 提摩太一世主教长不仅对内老练地整治了教内贪污的问题,对外也极力地反对各种异端邪说。此外,他也有强烈的宣教情怀,公然祈求穆斯林统治者允许基督徒向穆斯林分享福音,也大力推动修道院更新运动(修道院是亚洲教会对外宣教的重要基地);在当时正转信伊斯兰的世界中,他甚至放弃门户之见与非涅斯托留派的宗派(含基督一性派)合作传道。他的任内也有许多基督徒将希腊古典文学翻译到阿拉伯世界——正有赖阿拉伯人的保存,这些作品方才能在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再现与更新欧洲文化。 虽然如此,阿拔斯第十任统治者穆拓维奇(Mutawakkil)以后,宗教压迫临到非主流伊斯兰教派及基督教(这与唐武宗发起“会昌法难”导致景教没落的时间相当):涅斯托留主教长被罢免、基督教堂被大量摧毁、基督徒被迫在衣着标上特殊记号、基督徒不得与穆斯林通婚(除非先成为穆斯林)、父母其中一方成为穆斯林则其子女也当算为穆斯林,甚至基督徒的墓碑要被拆除、不准基督徒学阿拉伯文及发出呼唤人祷告的声音、基督徒的房税要带到清真寺缴纳、基督徒的大门要竖起木製的魔鬼像……而在基督教的第一个一千年结束以前,教会内部的腐化也让人心寒,如:主教长试图窃取修道院镶上黄金珍珠的福音书、贿赂伊斯兰统治者去对付其他宗派的领袖,更有修士暗中结婚、结党纷争及违抗命令的状况等等。弟兄姊妹正期盼真正的千禧年临到,欲知主后第二个一千年的亚洲教会状况?且待下回分晓。

踏雪飞鸿:你要往哪儿去啊?

with No Comments

龚紫阳(纽西兰华人卫理公会宣教议会监理) 那位被称为是廿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其生平事迹总是令人津津乐道。 话说在一个风光明媚的日子,爱因斯坦独自从普林斯顿(Princeton)乘搭火车外出,途中一位年轻的检票员走进了他所在的车厢,沿途检票。来到了爱因斯坦面前时,竟发现他面色有些难堪。君不见我们的这位大科学家,慌忙地这里摸摸自己上衣的口袋,那里翻翻夹着一堆零钱纸条的裤袋,后来更索性把皮箱也摊开来东挖西找。忙了好一阵子,就是找不着他的火车票。 看着额头微微发汗的爱因斯坦,检票员不禁莞尔,安慰着他说,“先生,我知道你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而且也久已风闻你诚信和正直的为人。因此我很肯定你确实已经买了票,所以就算遗失了也无所谓。其实能有你在我们的列车上就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啊!” 说完只见爱因斯坦带着被谅解的感激用力点点头,检票员也继续去检验其他乘客的车票据。当他检验完毕就要步入下一个车厢之际,回过头来却惊讶发现爱因斯坦还在手忙脚乱地趴在地上寻找他的票根。 “爱因斯坦先生,我不是跟你说了吗,我们深知你的为人,也相信你已经购票了,绝对不会为了这一张遗失的车票为难你,”检票员急忙把爱因斯坦搀扶起来,“我们真的是不会介意,你就好好的坐着前往你的目的地吧!” “年轻人,” 爱因斯坦面带愁容回答道,“我当然没有忘记自己是谁,我也更加认识自己的为人;只是我实在记不起我现在要去什么地方啊!若是没有找到车票我怎知道要在哪个车站下车?” 认清后再上路 来到基督城不自觉已满一年了。最近在讲台信息里都跟弟兄姐妹传讲有关我们教会异象和使命的信息。此异象,非指奇异的现象,而是我们教会前面要走的方向,我们事工的重点,或者我们盼望在近五年、十年可以达到的目标。我相信异象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没有异象,我们则会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飞;没有使命,我们则在黯然中沦落为只为了存在而存在的一个存在。 作基督徒,我们当然应该把自己前面的路降服在主的圣手中,并甘心放下渔网,放下自己来跟随主的引导和带领。 但主耶稣不是也从另一个角度来告诉我们:“你们当中到底有谁想盖一座楼,不先坐下来计算费用,看自己是否能够完成呢?”(路十四28)建一栋楼是这样,建立教会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知道自己前面的大方向,毫无计划的走一步是一步,这很容易陷入一种“宿命论”(Fatalism)的信仰里头,然后美其名“信靠顺服”。难怪圣经直截了当的指出说:“没有异象,民就灭亡!”(箴廿九18) 我们教会可以拥有很多的资源,我们个人也可能拥有许多的恩赐才干。可倘若我们没有选择性和优先秩序性地每样都要做,则容易陷入囫囵吞枣的窘境,把枣整个咽下去,却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实为可惜。这就好比再抽象的艺术作品也有一个主题啊,虽然有时“无题”可以是它的抽象主题。 所以我说,倒不如我们好好沉淀一下,偶尔停顿下自己忙碌错乱的步伐,问问自己:“你要往哪儿去啊?”认清自己的使命和目标后再上路也不迟。刀,之所以能够切割,不就是因为其专注而锋利?(A knife cuts because it has a narrow focus). 建立一间教会是这样,做人,何尝不也是这样?

Direct Talk 总编面对面:陈心洁:正视儿童少年 被性侵问题日趋严重 约三分之一的人有心理疾病

with No Comments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 受访者:陈心洁(临床心理学博士) 记录:卢韵琴 “他从大山里走出来” 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有个主持人叫“小毕”的称号;诗巫则有位心理学博士,却是离开城市、离开家,从象牙塔出来,走入中国的大山中服务人群,帮助那些贫困山村的失学孩子。 “我也只是能够帮多少就是多少,因为我把自己当作是志愿者!”临床心理学博士陈心洁承认个人力量是不足的,需要更多的资源协助她工作。 身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原本她可以高枕无忧地在开业或教书,过着优渥舒适的生活,但她却选择离开舒适圈(Comfort Zone),组织“赤足志愿服务组"前往一些需要用脚走路才能到的地方提供援助,这似乎与她的专业不是很挂钩,那她又是如何看自己的呢? 《卫理报》总编辑黄孟礼趁着陈博士回诗巫休息的日子,特别邀她来个面对面,掏心畅言……(问:黄孟礼;答:陈心洁(临床心理学博士)) 问:可以先让读者们了解一下你的学历吗? 答:我毕业于诗巫公教中学,之后前往台湾升学,就读台湾中正大学心理学系。大学毕业后,我在台湾嘉义基督教医院服务了1年,深觉得自己不足,于是便前往美国芝加哥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修读心理学硕士学位。然后再进入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修读博士学位,前后5年的时间,而且还修读神学课程,考获道学硕士的文凭。 问:当年为什么要去念心理学?是兴趣吗? 答:其实我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时就对心理学有许多的幻想,还有就是对人性的好奇,只要是看见心理测验我都会去做一做,然后就立志要念心理学。 问:临床心理学和心理辅导、精神病医生是如何区分的? 答:临床心理学医生与精神科医生分别最大的地方,就是临床心理医生只是诊断而不配药;精神科医生则是可以为病人配以药物辅助;心理辅导的话,就是以心理辅导为主。 三分一的人有心理疾病 问:对现代人普遍上都有心理疾病的说法,以你专业的角度来观察,是如何看待这样的情况? 答:我认同上述的说法,因按照现代心理学来看,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其实并不少见,大约每10人中就有1个患有忧郁症;如果再加上一些上瘾,如网瘾、毒瘾等的情况,大约三分之一的人都有心理疾病。 这些心理疾病都是一些比较轻微的情况,但要是真的精神分裂症,就真的必须吃药住院;而精神分裂症的成因有很多,有心理压力造成的,也有遗传基因出错的,还有是脑结构不健全等。 然而,现在开始运用康复治疗的手段,以便能够让一些情况稳定的病人能够回归社会,因为他们的职业能力是可以恢复的,还是可以工作及生活自理。 问:精神科的药物大多数都是镇静剂吗? 答:不一定,一些是让患者暂时听不见所谓的“幻觉”,一些则是让他们的情感麻木的,还有一些是镇定情绪的。主要是让患者的情绪能够稳定,然后有很多的休息,如果患者的情绪一直都没有办法平稳,就没有办法休息;休息不好,心情就烦燥,这是大家都有体会过的,更何况是原本情绪就不稳定的病人。 问:你认为诗巫人在精神疾病方面情况是否严重? 答:其实精神疾病患者在每个地方或多或少都一定会有,只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无论是政府机构、私人团体或教会组织,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这是比较遗憾的事。 儿童性侵包括男女生 问:对于近来因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事件而引起的儿童性侵问题,你又是怎么看呢? 答:儿童时期遭遇性侵是会对受害者造成童年创伤,施暴者通常是来自熟人,但也往往是因为熟人,甚至是信任的人,从而导致他们并不敢告诉他人。 再加上,普遍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偏见,促使他们常常会因为“家丑不可外扬”而将伤害深埋在心底。同时,施暴者通常都是有地位、权威的人,这样的话就会更容易让受害者就范,一旦受害者隐忍,他们就会更加肆无忌弹。 在中国就有学校的校长对学生做出性侵之事,第一个学生、第二个学生,最后到了4、50个学生被性侵,甚至是怀了孕,事情才暴露。这些受害者大多都是一些弱势的孩子,有残疾的、有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胆小怕事的儿童、单亲家庭的儿童和家庭没有靠山的儿童;而且不要以为只是女生才会被性侵,男生也会成为受害者。 对于这种事,我感到很心痛,但很多时候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性侵;因此,性教育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教会在教导主日学的当儿,也可以教导一些性教育,帮助孩子有自觉且懂得保护自己。 还有就是家长也应该多多注意自己的孩子,当孩子有反常的举动,如不愿意上学或是到补习中心等,就肯定有事发生;所以家长不应该一味打骂小孩,而是要了解当中的原因。有时并不是那个地方或是什么人让孩子害怕,而是他们上学的那条路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因我国社会风气与文化使然,再加上法律约束力不足,甚至有施暴者只要与受害者结婚就可以免除法律制裁等,完全就是让人感到无言以对。 当然,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施暴者也是曾经的受害者,因此,才会出现心理扭曲,进而犯罪。所以,他们也是心理学家帮助的对象,要先给机会让他与他的过去和解,才可能让他们走出影响他们一生的阴影,就如同上瘾般,需要认真戒掉这个瘾才行。 问:对于现代社会的性开放情况,而且年龄已经趋向愈来愈小,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答:这是一种社会娱乐的潮流,少男少女们看太多戏剧了,认为发生婚前性行为是一种潮流,从而不考虑后果。所以,我觉得教会所开办的“青春无悔课程”是很好的,甚至是可以教导一些性安全教育;但教会不应把会友关起来,因为教会与社会其实是一样的,都需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从而训练分辨的能力。 我们可以先从小组探讨开始,先从打“预防针”开始,因为压制愈多,反弹也就愈大。教会应该要想想,我们有没有听见青少年的心声、疑问?是否为他提供一个管道,让他们抒发自己的心声? 同时,现代的科技发达,网络社交媒体更是多到不行,父母家长们都应当要与时并进,多多了解现代网络媒体到底可以提供什么资讯给孩子。 … Read More

为国家守望祷告

with No Comments

为国家求恩福祷文 全能的上帝,感谢祢创造我们作马来西亚的国民。求祢赐我们渴慕祢的心,决意作遵祢旨意的子民。求祢护佑我们免于压迫和争斗,促使各族和谐共处。求祢感动执政掌权者,存谦卑又好怜悯,秉行公义,建设和平邦国。求祢赐福我们继续享有信仰和言论自由,兴起合一的教会,成为社会良心为国守望。奉主耶稣名求,阿们。 求救国家离罪祷文 圣洁的父神,恳求祢解救我们的国家,脱离黑暗邪淫势力的捆锁,用耶稣的宝血遮盖我们的国土和全体百姓。求祢除去全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和情欲,远离毒品、赌博和帮派势力,拒绝谎言、贪腐、自私、奢侈、邪荡、欺压和暴虐,专一寻求友爱、公义、圣洁与和平,建立和融的邻里生活。奉主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诗巫宣恩堂 三十週年 感恩崇拜

with No Comments

地点:诗巫宣恩堂 日期:2017年8月19日(六) 时间:3p.m. 主题:有祢有我 讲员:池金代牧师(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长) 欢迎诸堂会牧者、会友领袖及弟兄姐妹出席,共沐主恩。 每期一句 “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吗?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路加福音15:8-10) 欢迎订阅 9-10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请向本报订阅

抓鼠有感:失而复得的喜乐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昨日,难得看到一向淡定的同事,带着点小激动地走到我面前说,她电脑里的某资料找回来了! 同事有点“小洁癖”,每每爱将电脑桌面整理地,所以也养成了随手丢档案的习惯。可这回,“遗失”的是她多年累积的“心血”,原先还有点暗自懊恼,不料天可怜见,还真让她给找回来了!溢于言表的神情告诉了我,失而复得的喜乐。 我是个经常丢三落四的人,里外翻找着钥匙、书籍、钱包、证件……的事时而上演,有时找得满头大汗,蓦然回首,那物却在原处不动。由于大多时很快都会找着,所以除了找不着的那一阵心慌,与找着时松了的那一口气,倒还不至于有什么“失而复得”的激动! 最近找不到的,是一本挚友送的小书。书虽是小书,但是本极有份量的小书,更是本情意深重的书。所以,我就开始楼上楼下到处找,在报纸堆里、书籍堆都翻找,可就是没找着。心中隐隐有些失落,希望它有天会自动现身。过了几天,我在无意间发现,原来它就静静地躺在我的手提包里,每日伴随着我上下班!失而复得,虽不至于欢天喜地,但也是哭笑不得地喜囧交加。 书,一向是我所珍惜的;然而却也知道,书若失去了,虽未必能找回,但多也可以再买一次(除了某别具意义的书或绝版书)。但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可能没那么容易找回。 让人欣喜若狂 记得好几年前,电脑存储资料的硬碟坏了不说,连平常用来备档的光碟也同时间摔个支离破碎;十数年来的回忆与心血(大学时的作业、平日写的閒文、旅游时所拍的照片、工作上的各样资料……)亦随之付诸东流。当下赶紧拿去送修,却被告知硬碟已坏,资料救回的机会渺茫,心中更是悲戚不已!连着好几天,我都情绪低落;后来看开了,知道有些东西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才渐渐释然。 不料,数个月后的某一天,负责修电脑的老板将一个外接硬碟交给我;原来在他努力下,竟然救回部分资料,虽不是全数,但那次的“失而复得”实在是令我高兴得无以复加。 我再次想到十分熟悉的圣经故事--浪子回头--当在外流浪的小儿子终于回来时,作为老父的心情大概比收穫了全世界的财富都更为开心。这位老父亲竟然用“死而复活”来形容他小儿子的失而复得。想想,这世上还有什么比“死而复活”更让人震撼,更让人(特别深受逝者之人)欣喜若狂吗?! 越是我们所珍惜的,所深爱的,失而复得的感受与狂喜是天地间笔墨难以形容的。失而复得的喜乐,或大或小,我们也许都经历过;但唯独一个灵魂的“失而复得”,是连上帝的使者都会为之欢喜的事(路十五1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