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巫西教区圣灰日崇拜 陈晶晶:会众当要自省悔改更新

with No Comments

2019年“圣灰日”落在3月6日星期三,卫理公会诗巫西教区特于当天晚上进行圣灰日崇拜,举行涂灰礼,做为悔改的象征。在教会年历中,复活节主日往前推40日(主日不算在内)的第一天,通常一定是星期三,被称为“圣灰礼拜三”(Ash Wednesday)或“圣灰日”。从这日开始到复活节主日前,称为“大斋节期”(Lent,中译又作“预苦期”或“四旬期”)。圣灰日当天,教会举行涂灰礼,把前一年棕枝主日祝圣过的棕枝烧成灰,涂在教友额头上,做为悔改的象征。信徒在大斋期以斋戒、克已、服侍、祷告、灵修等操练,默想耶稣的受苦、反省自己的过犯。诗巫西教区长陈晶晶牧师以“自省●悔改●更新”为圣灰日崇拜的证道讲题,提醒会众在40天大斋期间,当要唤醒我们自省的能力,让我们有悔改的觉醒,进而更新我们的生命。在自省的能力方面,陈牧师提醒会众要自我反省,省察自己的内心,并提议拟定一个《大斋节期生活操练计划》,每日禁食一餐,简朴地过生活。她表示,真正的悔改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仅有外在的表现,但无内心的回应,亦是徒劳。于是,她建议会众在40天内预留祷告的空间,通过祷告,真诚的懊悔。“圣灵开启心灵的眼睛,鉴察内心的软弱,打碎心中的偶像。”同时,灵性的追求可以帮助我们领受生命与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被圣灵转化、更新,让我们与耶稣同行。“40天是提醒我们,关于你我的需要,让我们更加经历神,更深体会耶稣的恩惠。”(韵琴)

消息:学前融合教育短期课程 协助幼教老师应对特殊儿需求

with No Comments

日期: 2019年5月27日至31日 地点: 卫理毕理学院 主办单位: 卫理毕理学院(MPI)和全国儿童 早期疗育执委会(NECIC) 课程费用: RM 350(在2019年4月30日之 前报名只需RM280) 教学媒介语:英语 宗旨: 1. 推广由全国儿童早期疗育执委会开发的融合教育培训模式。 2. 建立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正确的价值观。 3. 为幼儿教师提供以例证为根据及可实际应用的学前融合教育的知识。 4. 提高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背景和融合教育课题 研究证据说明,特殊儿童与一般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好处,包括:可以提高学业成绩,提高社交技能,建立更有意义的同伴关系,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和学校活动。融合教育不仅帮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也有益于一般学童、教学法、学校的运作系统和社区(Hehir et al.,2016)。融合教育的思维和态度影响人们更积极地与特殊儿童互动,并通过调整学习和周遭的环境为特殊儿童提供所需的支援,以让特殊儿童可以有意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近年来,马来西亚对融合教育的关注日益提升。 然而,父母对有提供融合教育的学前班和托儿所的需求远远超过目前幼儿教育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服务。教师和专业培训在融合教育这方面的缺乏,使幼教老师难以在课堂上应对特殊儿童的需求。 培训讲师 周素贞 素贞曾考获英国罗汉普顿大学(Roehampton University UK)教育硕士(主修特殊教育需求)学位。她在早期疗育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兴趣是学前融合教育,一路来都与诗巫社区的幼儿园保持密切联系。 素贞目前在卫理毕理学院教授幼儿教育文凭和学士学位课程。她也是砂拉越卫理公会关怀中心(早期疗育)的董事会成员之一、砂拉越特奥会秘书以及全国儿童早期疗育执委会(NECIC)委员会成员之一。 伍丽婷 丽婷曾考获特殊和融合教育硕士学位(由英国罗汉普顿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和捷克共和国查尔斯大学共同颁发的欧盟联合硕士学位Erasmus Mundus MA),也考获马来西亚精英大学学院授予的心理学荣誉学士学位。 丽婷拥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经验,并长期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援助,以弥补主流学校教育的不足。丽婷目前是马来西亚全国儿童早期疗育执委会特别任务主任,主要工作是开发适用于马来西亚境况的融合教育。她热衷于创造一个可以融合所有人的环境,并让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得以过一般人的生活。 其他兴趣:特殊需求人士的情绪健康、手足同胞的支持

恩爱夫妻牵手情:让婚姻走在蒙福的路上

with No Comments

文/刘锦霖(诗巫宣恩堂) 祢的脚步,带着我的脚步,一步一步,都有祝福,每个脚步,我要紧紧跟随,走在蒙福的道路,求给我更多的勇气,给我更多的信心,让我勇敢踏出跟随祢的脚步,跟祢行在水面上,跟祢走在旷野地,曲曲折折我也不在乎,我只要更多信靠祢,只要更多顺服祢,凡是出于祢的我就默然不语,就算经过黑暗谷,就算遇到暴风雨,在祢手中都将变成祝福,祢的脚步,带着我的脚步,一步一步,都有祝福。 这是一首我很喜欢的诗歌《脚步》,唱出了我最真实的感受;也让我想起上帝过去如何一步步带领我和先生黄源灿,把我们从婚姻的破裂边缘中挽回。我与先生相识结婚,至今已有9年。婚后的前2年,我们感情还不错;直到有孩子后,两人开始为着教养孩子的方式不同常常吵架。我的原生家庭教养方式是奉行“藤鞭教育”,但先生教养方式却从不用打骂,以致我们俩常意见不合。以前的我脾气暴躁,加上婆媳之间的矛盾,这几年来让我连家都不想回,内心痛苦无奈。我只能祷告,求上帝来帮助我,因为我感觉这段婚姻已经经营不下去。我知道上帝是听祷告的神,祂并没有放弃我。去年(2018年),我来到宣恩堂,牧者及弟兄姐妹常关心我,并劝我要忍耐。他们更鼓励并津贴一部分报名费,让我们夫妻去参加恩爱夫妻营,希望可以挽回这段婚姻。参加这营会前,我又与先生大吵一番,我甚至想“这次可能也去不成恩爱夫妻营了”。但由于已经付费,我们又不好意思不去,只好硬着头皮参加。 在恩爱夫妻营里,上帝透过导师引领我们夫妻释放了多年不满的情绪及怨恨。圣经里说:“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开”。我以前怎么会在吵架后,就想离婚呢?!我很后悔。我们夫妻在情绪释放中都抱头大哭起来。这营会帮助我向先生说出自己多年的委屈,而我也学习要接纳丈夫的缺点,要常对他说赞美及肯定的话,学习顺服丈夫,因为男人是家里的头。此外,我也要学习忍耐,凡事忍耐。参加营会后,我也尝试改善婆媳之间的关系。感谢上帝的带领,祂不曾撇下我。今后无论在工作、家庭、教会,我都愿意心意更新,我要活出爱,为主作见证。

彩虹见证:祂使宝宝和我都平安

with No Comments

文/郭姳君(诗巫圣道堂) 2018年初,我又怀孕了。5月中,当我们得知胎儿是女孩时,真是喜出望外,十分期待女儿的到来。7月尾,我和老公、孩子带着兴奋的心情一起到私人诊所为腹中宝宝照“3D”。医生观察过后告知我们一个坏消息——胎盘低,而且是严重盖住旧伤口。我们夫妻听后顿时不知所措,心情非常复杂。连大儿子听了之后,都非常担心地问我“怎么办?”第二天,我回头找自己的主治医生,医生安慰我说,因为才怀孕28周,胎盘还有机会上来。直到怀孕30周时,我又找了名资深的医生诊断,结果,他叫我立刻去政府医院,因私人医院没法收这种情况的孕妇/病患。我非常伤心,因为我等待的奇迹破灭。过两天,我刚好在政府诊疗所复诊,医生看了私人医生的报告后,立刻叫我当下到政府大医院做详细检查。医生建议说八月底有位妇科专科医生从古晋大医院来,可以安排我见他。8月30日,古晋来的专科医生同样说是胎盘低,一部分还生根在旧开刀口处,只怕根延出子宫,叫我马上入院,免得发生血崩,孕妇和宝宝都有危险。为了安排工作和孩子,我拖了一个星期才入院。住院日子真的很难过,因为我只能在病房内走动。感恩的是,我虽忧伤可并不孤单,住的那一区都是胎盘低而提早入院的妈妈。在医院,有人聊天,彼此照料,最能打发时间。上帝也在我心情低落时,安排祂的使者来医院探望我,给我鼓励。 转到古晋大医院经医生们安排,我入院两个星期后就得转到古晋大医院,毕竟古晋医院医疗设备与团队齐全。在诗巫医院的那两周,我不断向上帝祷告,孩子千万别早产,一定要等我到了古晋医院。9月24四日当天,医院安排一位医生陪我一起乘飞机到古晋医院,能受到如公主般的保护待遇,这是上帝的恩典。在古晋医院待产,我被安排住进3人冷气房,也有独立厕所,对我来说也是件高兴的事。感谢主,古晋也有妹妹和妹夫每天为我送饭。在古晋医院,我遇到很好的医生团体,非常专业。医生们说我很幸运,发现得早,所以安排我10月11日开刀,并且安插了特殊治疗手法。这次开刀跟以往不同,之前是半身麻醉,在腹部低段横切,如今是全身麻醉,以传统方式从肚脐竖切。开刀当天早上,医生从大腿窝植入两个气囊以防止血崩,一小时多至后才推到手术室。手术从早上十点多到下午四点多才结束。据医生说,手术时发生缺血状况,不过幸好输一包血,就稳定了。其实宝宝接生后,医生们也吓了一跳,因我的子宫情况比她们想象得更严重——一部分胎盘的血管组织已经穿透子宫,并且附在右边膀胱外和子宫外,属于最严重穿透性胎盘,子宫无法保留。但上帝的恩典何等大,子宫外的胎盘组织虽多,不过可以慢慢拿掉,也没伤到膀胱,手术顺利。上帝是听祷告的神,祂使宝宝和我都平安。 将恩典记录下来手术后,我安排住在HDU两天才转到普通病房。手术后极为疼痛,为了排血,肚子插了两条管,手上插着四条针,两脚绑上按摩器(为让血液循环),医生给我手动吗啡药剂,痛时自己按,日子甚是难过。庆幸治疗过程顺利,没有大出血;在医院住了八天后才返回家园。记得某天待产时,妹妹安排晋道堂包章琴传道探访我,她当时递给我一本卫理报。一翻开就看见小小一个征稿栏,当时心想,我一定要把上帝在我身上的恩典记录下来。感谢主,上帝的恩典大大小小,主的恩典从头到脚,祂使我看到祷告的力量,不仅使我更亲近祂,也让我家人更加团结一致起来迫切祷告!

我思故我写:短宣队的启迪

with No Comments

文/池贤新(福临堂/招福堂主理牧师) 神学院短宣队于2月21日-24日到本坡(发富港)进行4天3夜不同性质的福音工作。这日期恰好在农历新年后,刚喘一口气又开始忙碌起来。短宣队前来短宣已是教会历年的事工,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事不关己,这是牧者、教会领袖要做的事。然而,短宣队的到来至少有7项不同的教导和意义。请听我一一道来:1.短宣队给予机会:弟兄姐妹能参与服侍(住宿接待、早晚餐款待、代祷、带队等)。2.短宣队给予人力;让福音事工走遍坡中。3.短宣队给予学习:队员的同心合意、言行举止,留给大家美好的榜样。4.短宣队给予教导:团队的生活作息、服侍规范,让大家看见神学院的教导。5.短宣队给予分担:带领不同聚会、事工,以减轻牧者、各侍奉人员的重担。6.短宣队给予加油:看见短宣队为福音摆上,无形中也火热大家的心。“很棒的体验……一群人出去做主工,很兴奋不知不觉走完了。最让我感动的,当祝福带给人的那一刻……”(谢惠思,带队逐家布道)7.短宣队给予祝福:综合以上种种,上帝藉短宣队带给教会的福气是不能用金钱计算的。 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写到这里,我不禁为参与的领袖、弟兄姐妹感恩。虽然看起来我们得花时间、花精神,甚至花钱接待短宣队,但我相信上帝必纪念大家手所做的。其实,这不仅是祝福教会,反过来说,因为大家的参与和款待,也让短宣队员看见教会的热心和爱心;这无形中这也塑造年轻队员,因为若有一天他们牧养教会或者成为教会领袖时,会记得那种对福音的熱诚和使命。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一种信仰的“传承”,是大家可以看见、可以摸着、可以经历和感受到的。让我用几位队员的心声佐证;黄紫怡(短宣生):“经历很多第一次……很高兴能担任两堂的崇拜司琴,有机会跟人分享福音。这是难得的体验,收获满满。”苏子恒(神学生):“看见每个人都很委身,看见少年人愿意提早来团契一起灵修、亲近神,这很激励我。看见缺乏牧者的需要(要兼任),让我立定心志要栽培更多门徒……”不管怎样,短宣队来了也回去了,但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几天来,上帝藉他们的手做的服侍有包括:带晚祷会,带布道培灵会,带青少团聚会,带主日学,带主日崇拜。除外,他们也走进校园带领品格激励会(接触约百位小学生和老师),逐家布道(接触40人:福临堂21人,招福堂19人,其中有16人信主)最后,希望“邀请短宣队”能成为我们教会每年重要的事工之一;而关键在于“我们会如何看待和回应”!

本地宣教士代祷事项

with No Comments

Lawas Care Centre 江梅花 为会考生 Jessica(SPM)、Yornee与Solumi(PT3),Alvinie、Yosua及Imanwell(UPSR)代求。 为同工有精神体力及聪明智慧教导代祷。 为我的身心灵代祷。 Lubok Antu,Sarikei 萧信安 (义务宣教士/本处传道) 为本地宣教士能与SIAC和韩国卫理同心在内陆寻找失散灵魂并密切合作祷告。 为年轻基督徒夫妇祷告,能体现爱和稳定的婚姻。 为道路状况祷告,愿上帝保守我在旅程中的安全。 Sarikei 蔡国贵和林莲钦夫妇 感谢主带领我们三个月的述职,前面路程求主继续带领。 14—16/3/19我们将去Ulu Pakan长屋崇拜;25-29/3/19带领短宣队去Tunoh,Ulu Kapit。无论我们去哪里,都求主保守看顾遥远路程的平安(有些车不能抵达,要行走2-3小时),赐我们好天气与健康的身体,继续为主福音而奔跑。更求主预备长屋居民的心,接待我们,聆听主的道。 求主带领我们本地宣教士——Jason Siew、阮斯欽与Rev Ansor有好的配搭。我们每个月会安排去Saratok-Ng Budu、Ulu Pakan、Ulu Julau-Entabai、Lubok Antu,其他的仍在安排中。 阮斯钦(义务宣教士) 为着Ulu Entawau短宣(5月18日至5月21日)的筹备工作祷告;目前遇到重重困难,如:交通安排及联络。 求主给我聪明智慧完成每一项任务,并预备好心与内陆原住民分享上帝的话语。 为我的健康来祷告,因为最近后脚跟扭伤,今看了医生,期盼快快痊愈。 Ulu Julau,Matop 林芳芳 为第四期血癌化疗,且没有胃口进食的Sangar弟兄祷告。 为晚上皮肤发痒且身体发冷发热(医生查不出病因)的Kumie弟兄祷告。 为前往Matop的台湾短宣队祷告,求上帝带领他们的路程平安。同时求上帝赐予我聪明智慧为台湾短宣队翻译祷告。 为同工能够彼此配搭祷告。 … Read More

忆苑缅怀:我的属灵母亲

with No Comments

文/刘会珠(新福源堂助理牧师) 自神学院毕业,牧会的前四年是在乡下独当一面牧会。感恩, 2000年有机会与巧月牧师在锡安堂配搭。我从她身上学习到许多宝贵的功课,可以说她为牧者和教会领袖立下美好的榜样,是我的属灵母亲。从巧月牧师服事中,我学习舍己、委身、忠心。她总是把教会事工、传福音及会友的需要放在生命中的第一位。每次的喜丧事她都把握机会,给予丧家关心,向他们传福音,带他们到教会。她更不忘记栽培、喂养、监督慕道友要每天过灵修的生活。每早晨六点钟,她便开放自己的牧师屋,让初信者到她家一起读圣经。她常在受洗和入会班中教导初信者如何传福音,尽本分奉献。她也会尽量的安排刚受洗入会者加入适合的团契或主日学接受装备等。她更是细心地叮咛各肢体职员,培训初信者参与事奉。巧月牧师执行任务认真、严肃,也充满热诚。她眼光看得远,有异象和使命。对真理,她总会坚持到底,在对的事情上也不妥协。记得当时堂会要购买附近的牧师屋,虽然有些执事不赞同,但她看得远,坚持买下来。她还向政府申请堂会前面的一块空地作为游乐场和停车位。另外,她鼓励会友实行十一奉献,学习操练信心经历上帝的恩典,为主作见证。感谢黄牧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鼓励和细心教导。若我上台讲道或担任领会,她会主动耐心教导我讲福州话,或是纠正错误的地方。她无私和默默地为同工付出,宽待员工,让人钦佩。教会面对困境时,她也愿意亲自承担一切的后果。她就好像一位慈母严父,给予我空间成长。她很尊重、爱戴同工。遇到重要事工,她会通知牧者和行政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她也从来不随意在众人面前批评及羞辱自己的同工;尤其是会长、教区长和退休牧者。第二年因为她退休,我也和她“分开”,但她总是不间断地关心我身心灵健康和服事。她时常为我的服事、委派、婚姻家庭、孩子和父母祷告。我亲眼看见她的服事是离不开神的话语和恳切的祷告。感谢上帝,让我在黄巧月牧师牧会的最后一年,得亲见那最真实且美好的牧者榜样。在她人生最后一站的堂会,让我深深感受体会到牧者爱神爱人爱教会爱同工的最佳典范。黄巧月牧师,我的属灵母亲,谢谢您对上帝的真爱,还有对我们无私的付出,天堂再相逢!

我思故我写:凤梨城之约

with No Comments

文/郑仁娇(新福源堂) 去年3月,趁着凯胜退修会兼反毒讲座在泗里街举行,我与牧师一同前去。该教区幸福家庭执行会主席卢方修弟兄亦召集单亲家庭假怀仁堂聚会,由我负责分享“单亲不孤单”。今年2月17日,复被邀参与于新怀仁堂进行的单亲家庭聚会并分享,因而再赴“凤梨城之约”。 44年前的故事这个小城,有我成长的回忆。那是1975年,我被派来中央医院工作2年,租住在太平路,房东是个寡妇,待人有恩;如今她虽已不在世间,但那份情没齿不忘。那年刚结婚,单枪匹马,大腹便便任护士。起初没车,只能骑着铁马上班。孩子出世后,我抱着他,提着小篮子步行到怀仁堂参加崇拜。现在回想,那时的我,渴慕敬拜上帝的心难能可贵啊!那时,外子认为既然夫妻分开两地工作,不如他再去印尼木山谋生,打拼几年,于是开始了一段远距的婚姻生活。当我调回诗巫中央医院任职一年,便辞职携带两名幼儿随夫前往印尼。虽离开凤梨城,但仍时常怀念着那些岁月,那些人情。 旧地重游情依旧再赴凤梨城,仍是惦念着单亲事工。有了五个单亲姐妹的陪伴,我就自告奋勇当司机,冲锋陷阵似地共负使命。想起去年聚会后探望一个单亲家庭,期待着有团契,我就感到冲劲十足。承蒙该教区妇女会主席华娇及另二位姐妹热忱陪同,参观福音花园,大开眼界。之后,又设午宴款待,与教区长夫妇同席交流,乡情依旧令人感动。最感恩的莫过于拜访一家刚丧偶不久的姐妹,其家婆容姐妹也是年轻守寡,含辛茹苦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如今老人家白发送黑发,儿子先行一步,留下两个孙子及年轻的媳妇,情何以堪,不禁为之共掬一把同情泪!我们同路人一起唱诗、祷告,并代表诗巫单亲组给予关怀款,送一本书,尽心意表关怀。感恩的是她对单亲家庭事工深有负担,甚愿大家点一把火,燃起关爱之心! 有了开始,不会太迟当天下午,在翁新兴牧师及卢弟兄安排下,有13位单亲姐妹出席聚会,令人十分鼓舞。会后,我们彼此交流,商讨单亲事工。打铁得趁热,我希望每个教区单亲组都能发动起来,同心推动单亲事工,使更多单亲者感受人间有情,体念天父大爱,找到人生的方向,扬帆启航奔天路!回程路上,姐妹们都感到十分欣慰,纷纷表示这趟没白跑。凤梨城之约不仅带来福音的丰硕成果,还带回臭枳头、八珍药,满车芳香,笑声洋溢。以父的事为念,关顾需要的人,也能丰富自己的生命。深信单亲的关怀事工,有了开始,就不会太迟!

有你相伴:选择性的记忆

with No Comments

文/陈倩明(诗巫卫斯理堂本处传道) 讲道王子史布真有一篇论及大卫王的讲章,提到大卫在他的记忆库里存放着的事。史布真解释着,我们常对上帝在我们身上的作为掉以轻心,有些信徒的记忆很短暂,把对自己有益处的事情记在尘土里,却把自己受伤的事刻在大理石上。诚然,史布真说我们容易把痛苦刻在黄铜板上,却把上帝的拯救写在水中;这样的描绘既鲜明又掷地有声,尘土与水都不留痕,如何能记住上帝的恩惠和好处呢?史布真提醒我们需要紧紧牢记上帝曾经在我们身上的恩典和救赎,如此当考验来临时,会强化我们的信心,继续往前行。当大卫王自告奋勇要去迎战歌利亚的时候,他从他记忆库里寻找的不是自己的委屈和卑微的牧羊工作。他在家中常不被看重,有什么大人物来访,什么的宴会,他好像都被遗忘,不列入儿子的名单里,仍然继续与羊为伍。大卫的哥哥们在家中得宠,在外面又是战士,他们跟扫罗去打仗,风光无比,大卫却是家中跑腿的,父亲吩咐他送食物去战场,顺便打听打听消息,回来报告哥哥们在那里的一切。重心还是哥哥们,大卫只是被人差使的小伙子。这些种种,如果大卫在他的记忆库里是写在大理石或黄铜板上,他只会是一个愤青,心中充满怨恨。但大卫的记忆库里,这些事都写在尘土和水中,留不下足迹。大卫记得的是他奋力护羊,在狮子和熊的口中抢回羊羔的险况;当他与凶猛的野兽搏斗时,上帝是如何拯救了他。大卫记得的是,上帝在他生命中大能拯救的事。他把这些都存放在他的记忆库里,更是刻在大理石和黄铜板上,他不要忘记上帝的恩惠和大能。正是他的过去,说服了扫罗,让大卫迎战歌利亚;是以间接催生了一位大能的勇士,一位合神心意的受膏者,一位永留青史的君王,更成为主耶稣家谱的祖先。我们得小心留意,自己把什么记忆刻在大理石和黄铜板上。

信仰在神州:负增长时代的信仰

with No Comments

文/杨天道(北京传道人) 去年十月在北京举办的基督宗教研究论坛上,大陆的学者和牧者们研讨中国基督教的现状,也发布了令人吃惊的结论:中国基督徒的人数并非外界传说的高达七千万、八千万甚至一亿,而是仅有3970万。这一数据来自北京大学等研究单位的长期跟踪调查,证明中国基督教的鼎盛期是在上一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如今非但没有井喷式爆发或稳定的增长,而且近十年在多地出现停滞和负增长的态势。对此的解释并不复杂: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使得人口红利不复存在,而离开人世和离弃信仰的基督徒有增无减;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趋近完成,但农村教会人数的减少,既没有也不太可能由城市教会新增的人口来弥补。也许还可以考虑到商业大潮和媒体科技带来的物欲追求,和对精神灵性的冷落。社会大众对基督教的认知原本不足,又被铺天盖地的娱乐文化冲淡,结果中国人对基督信仰越来越隔膜无知,也越来越消极漠然。很多年以来,我和无数基督徒都相信:中国教会是全球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群体。虽然长期被封锁压制,尽管条件设施简陋,但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成长潜力。遇到国外朋友向我求证中国教会的规模,我根据中国大陆公开印刷发行的圣经突破一亿册的事实,乐观地估计信徒的数目肯定超过圣经的数量。我不愿承认,虽然如今圣经不再稀缺,甚至早已载入个人电脑和手机,但读经的人数与读经的热情一样低落,听道的人数与行道的见证一样萎缩。我一直认为中国教会朝气蓬勃春意盎然,却蓦然发现让人充满欣慰也寄予厚望的这幅图画,不仅严重失真,而且错置场景。当然教会的复兴不能够以数字来衡量,中国基督徒有意无意地夸大教会的实力、放大自己的价值,可能是出于社会歧视带来的心理反弹,或者因为不自信而采取的自我激励。然而人数的日渐萎缩,绝不是教会健康的指标,反而寓示信仰的滑坡和灵性的凋敝,值得我们忧虑和反思。 家庭式崇拜面对崭新挑战中国教会进入负增长的时代,也正在经历一波又一波的打击和限制。北京许多教会已经开始将主日崇拜转型为家庭小组的模式,近十年来兴起的从家庭聚会转移到公开场所的建堂运动,也基本上宣告终结。然而,教会从自由出入的商厦写字楼,回归到信徒家的客厅餐室,并没有旧日重现的亲切熟悉感,而是面对始料未及的崭新挑战。空间的局促有限,使大型聚会和诗班乐队难以为继,像样的青少年活动和儿童主日学也无法展开。这些也许不是教会最基本的功能,却是吸引人参加教会的重要原因。家庭聚会的形式,对不习惯社交和登门做客的年轻一代,是相当严峻的挑战。北京一位大学生告诉我,每周参加由接待家庭提供晚餐的小组聚会,对他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其他信徒会懂事地带去精心准备的菜品点心,但单身生活又囊中羞涩的他,只能每次硬着头皮空手而去。进入家庭小组之后,教会节省下来的租房和运营成本落在少数信徒的肩上,也造成难言的烦恼。在某种意义上,开放家庭就是交出财产,接待客旅就是放弃自由。几年前我服侍的一间北京教会,借用一位热心姐妹家中的客厅进行主日崇拜。但因为男主人的作息习惯,礼拜天的上午不能开门揖客,只好将聚会改到周日下午。这无奈的安排反倒让弟兄姐妹们不无歉意,每次都小心翼翼地等到时间所剩无几,才敢叩门进去。在别人的屋檐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主人将房子售出,教会被迫搬到一家公司的会议室聚会,我才感觉如释重负。我认识的不少传道同工发现,平素热心积极的信徒,也不情愿敞开自己的家庭接待聚会。物质和精力的付出固然是不小的代价,但更为难的是私人空间的牺牲和真实灵性的曝光。当我们的家庭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众人眼前,能否展露出基督门徒的馨香之气,是让人担心和惧怕的测试。 更需自由与盼望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日子,仍然还有许多人期待教会拥有合法的地位和全面的自由。但对于居无定所的基督徒而言,如今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心灵的广阔空间。两百多年前,没有教堂也没有办公室的约翰卫斯理,在集市上和野地里找到自己的讲台。他将整个世界看作自己的牧区,这既是雄心也是自由。在卫斯理独创的小组聚会中,信徒们彼此袒露软弱和失败,互相搀扶一同追求成圣;奔跑天路的自由,使人无暇在意环境的粗陋。我服侍的几间教会,每个月都将半数以上的收入交纳聚会场所的租金。始终有人质疑这是否明智的投资,主张不如将宝贵的奉献用在信徒身上,贴补开放接待的家庭。但在约翰卫斯理的小组中,拮据的基督徒未必能丰盛地招待自己的肢体,却可以募集金钱、衣物、燃料给困苦的邻舍。这也正是初期教会的传统,而应该成为今天的典范。在负增长的时代,我们自然会追想初期教会的火热和复兴。在逼迫重压之下,教会稳定成长而终于征服罗马帝国,秘诀在于基督徒对复活的确信和耶稣再来的盼望。如果这个世界已经进入倒计时,复活的主为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住处,那么再糟的环境也不必抱怨,再多的磨难都不足介怀。今日中国教会最需要的不仅是自由,而且是末世的盼望。我们将学会适应更小的空间,也不再纠结于每次聚会的人数。济济一堂的感觉固然美好,但教会更重要的自由和希望,是走出教会的人们,回到自己的职场与街区,面对自己的邻舍和家人,活出春风化雨的生命,颠覆这个拒绝上帝的世界。

1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