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乡处处:凉山义诊之顽强的生命

with No Comments

文/陈心洁(临床心理学博士) 虽然我们印象中只有非洲人民饥饿得瘦骨嶙峋,菲律宾马尼拉才有人吃垃圾堆里的剩菜,叙利亚难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然而在中国的某个村庄内,这些苦难的故事也离我们不远。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国人民,也许真的挥金如土;但深山里的少数民族,却成了快速致富经济发展的牺牲品。九十年代凉山彝族青年外出打工的潮流,把毒品和艾滋带回家乡。这廿年的感染率,其实已经达到高危的数字。有些村落,百分之十的HIV病毒感染率,被隐藏在电脑数据库里。而许多丧生的年轻人,由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是感染者。一代传一代,就有了牧野的哀歌。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他才5岁 他,是我们第一个认识和诊断出的“艾滋孤儿”。我们先认识他父亲,去年冬天访谈了这位父亲的苦难故事;不久后,就传来这位三十岁彝族青年的恶耗。应该是这孩子的母亲先感染了HIV去世,然后他父亲也在病毒爆发后走了。这一年,他才5岁。我们的义诊护士给他测了血——“HIV阳性”。把测验结果告诉他的监护人时,当时大家都沉默了。他的爷爷抱紧了他,在他父亲的灵位前,一脸沉重。奶奶开始哭泣。如果早点知道,受HIV感染的父母其实可以服抗病毒药,和母婴阻断药,生出来的孩子还可能是健康的。但就是发现的太迟了,所以孩子一出生就感染了,直到5岁才被检测出来,而父母已先他而去。 这小男孩还不会哭泣,只是眼怔怔地看着大人们在紧张。我们的志愿者就一直给60多岁的爷爷、奶奶做心理教育,劝他们赶紧带这个孙子去医院领药。可是爷爷的第一个反应是:“不行!如果让人知道了,以后这个娃儿怎么能娶媳妇生孩子啊?!”这句话背后承载着多少世纪彝族家支血脉传承的使命和对艾滋的误解啊。为了传承后代,几个月后,爷爷居然又借了几万块钱“讨”了一个年轻的老婆(听说是精神有问题的),梦想着再为他们的家生一个“健康的儿子”,把根传下去!我们这些旁观者看着这个传统社区的文化禁忌和规范,也是傻了。后来,我们又再回去山上看他们时,这个刚讨回的媳妇居然又跑了,落得这个爷爷一头灰,而奶奶更是伤透了心。什么都没了,唯一的儿子走了,孙子又病了,未来怎么办?! 唯一让我们庆幸的是,在经过这么多戏剧性的转折后,这个孙子终于接受了有关抗病毒的治疗,至少抓住了生存的唯一希望。我们志愿者苦口婆心的给爷爷奶奶辅导,千万不要放弃这个孙子啊, 只要固定服药就诊,他还是有可能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给家里留下后代。 值得吗?值得! 从遇见第一个艾滋孤儿开始至今,这一年,我几乎每天都在阅读艾滋的相关文章——从预防到治疗,彝族到汉族,国外到国内,就是想知道有否解救或避免类似家庭悲剧的答案? 从一个对HIV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渐渐地我熟悉了这个疾病的发展过程,看到了这类病在凉山彝族的传播过程,和持续爆发的生态。本来不该归我管的事,我的信仰良知让我不得不管。于是,我在想,有没有办法可以让这些高危的家庭(比如家里有人吸毒),可以早一点检测出病毒,并接受相关的医疗知识辅导,免得再把病毒传给身边亲爱的人,甚至下一代?(文转下页) 一旦问题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就着急着想要去解决,而不是被动的等待。除了用笔杆子来为他们的苦难代言,希望政策实施者能更多关注这个社会议题,寻找到更适合本土文化的切入点来提供服务。我认为学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在行有余力的当儿,我的另一层“临床心理工作者”的身份,是否可以把医疗服务透过乡村义诊的方式带到有需要的人群? 于是就有了连续两年,每年一次的义诊团队。虽然找医生找得很辛苦,过程中总是会有出现怀疑的时候,自问:“值得吗?花这么多钱和时间在路上,冒着各种被误解的风险,最终预防效果如何也无法一时看到……” 最后,还是坚持把这个小小的“艾滋预防计划”付诸行动。如果花了两万元,一个星期,七个志愿者的时间,能够救回几条生命,也是值得的。 又一个艾滋孤儿 于是,今年七月,就邂逅了她。她才6岁,今年六月分母亲刚去世,父亲则是去年底“吸毒去世”。在很偶然的家访途中,我们志愿者去看她的表姐。表姐今年16岁,也是孤儿,是赤足从去年就开始助学的个案。从表姐口述,得知这一年她们家好几个舅舅相继去世。她和妹妹目前是由奶奶一人在领养,相当吃力地维持生活。现在舅舅走了之后,把另外两个孤儿(一个10岁的表弟,一个是6岁的表妹)送到了她家。 表姐想辍学出去打工来维持这个家。赤足个案师在倾听过程中,也感觉这两个孤儿的身世符合 “高危人群”,就建议表姐把这两个孩子带到我这里来做“HIV 检测”(rapid test)。 在村口,我们终于找到这个6岁的小女孩,正在外面玩耍得开心回来。我身上的血液检测棒刚好都用完了,只剩下唾液测试棒,就小心翼翼地在女孩的口腔里来回取了唾液样本。十分鈡不到,测试棒隐约出现了一条清晰可见的深色线,但旁边却隐约浮现了另一条浅色线(通常要两条红线为阳性)。我不太放心,于是笑着脸请小女孩再张开口,又拿出一个新的试棒,更小心地取了足够的唾液样本,放入试剂里。几分鈡后,还是一样的画面:一条粗杠,一条细的。 大家心里都很沉重。赤足的个案师嘱咐表姐,隔天带她到镇上的医院去做更详细的血液检查,宁可误会,也不要错过。同样的,路费我们出,希望有个大人可以带着小女孩来。 那天,我们兵分两路,我带医生去乡下义诊,留下两个志愿者来接待这个女孩和她的表哥,并嘱咐她们在验血后带女孩去吃一顿好的,并买一套新衣服回去。当我在乡下忙,看到志愿者在微信群里发来他们在医院抽血的照片和确诊的结果时,心中是百感交集。 “又一个艾滋孤儿”的声音,在脑中回荡。确诊,只是开始;接下来,她还要面对复诊,取药服药等长期治疗过程。虽然药物不能根治HIV,但可以减缓病毒的增生;如果这个娃娃体质好,也许真的可以如正常人长大,结婚生子。 我们陪伴她的志愿者都很喜欢她,说她很乖巧懂事,抽血也不哭,很配合,咳嗽时还会捂住嘴怕传染给别人。只是接下来,谁可以抚养她?去孤儿学校寄宿也是一条路。但是谁来带她去取药吃药,家里大人似乎很不愿意她接受抗病毒治疗,怕有副作用,怕被登记在册,从此贴上污名化的标签;还有很多家族的隐忧,是我们这些局外人无法一时得知的。 能救一个是一个 笔至此,距离确诊已有两个星期,听说小女孩依然在医疗的门槛徘徊。我们在千里之外,只能等待家里叔叔为这小女孩的命运安排。我们好象可以做些什么,却又做不了什么。一位志愿者在回到成都后,谈到这个令她触动很深的女孩,在团队的火锅debriefing餐桌上,无助感来袭泪水涌出…… 这种“悬”在那里的感觉,估计以后不会少有。既然开始走这条路,那就摸索着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吧。能救一个是一个。虽然这个“救法”看起来很漫长,需要一个社区(甚至国家)的支持力度,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果效,有时甚至会遭人误解或排挤。 但我情愿相信,生命是顽强的。这六年来,HIV病毒一直潜伏在她体内,但这位小女孩还是如此精神奕奕地活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她还有更多的六年呢?有什么理由不把关爱和希望传递给她的家族呢? 凉山的故事写到这里,我想该停笔了。有些生命需要文字去结念,有些则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希望有更多同路人与我们一起探索和同行。 笔于2017年8月9日

父母分享篇:克服学习障碍而成长

with No Comments

文/爱郭宥的父母和哥哥 2017年11月11日下午,我们带着感恩喜悦的心情,参加孩子在古晋卫理关怀中心的第四届毕业仪式。节目当中的“点滴回顾”唤起往事记忆…… 4年前,我们的孩子郭宥已3岁左右,还只会喃喃自语,不懂得用手指向他要的东西,不听从指示,更没有言语表达的能力。但是,他与人有眼神接触,也懂得偷偷观察人的反应。此外,他也能和两位姐姐互相嬉戏。虽然如此,郭宥的专注力只局限于他喜欢的事情,对他不喜欢的事项,他看都不看一眼。带他出门购物或去教会时,总得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气来追、拖、拉、喊…… 故此,我们多方搜索资料与征询多位医生的评估后,确定郭宥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同龄的孩子有明显的落差。随后,我们带着孩子四处寻找治疗的途径,经古晋医院属下的孩童发育成长中心的推荐,我们来到古晋卫理关怀中心。 深入明瞭中心的目标宗旨与运作,中心的负责老师评估郭宥之后,他正式成为中心的学生,接受早期疗育。初期阶段,父母必需陪同孩子一起学习。经过1年每周1小时的学习锻炼,郭宥渐渐可以认知家庭成员的称呼、基本颜色和形状,也学会等待、轮流、服从和回应一些简单及有手势的吩咐要求,且能适当使用与说出单词。 在与孩子一起在中心学习的时光,身为父母的我们也获悉老师们的教学技巧,试着在家里继续应用,让孩子有更好加深的认知。透过教育性的节目和游戏,加强孩子的专注力。郭宥在多方面的发展都有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他的语言沟通方面,他会主动表达他的需要和使用语言跟身边的人沟通。 有信心和盼望 待郭宥进入没有父母的陪同并到中心学习的日子,郭宥会听从老师的吩咐,偶尔会帮老师提醒其他朋友服从指示。他渐渐辨认许多词汇,开始问问题,正确使用形容词或数目字的比较。在自立方面,郭宥可以自己上厕所,如厕后会抽水、洗手,收拾放回原位。他慢慢学会辨认朋友的名字!在家,我们透过自制短片教导他辨认家族长辈的称呼,嘱咐他时刻尊敬长辈。 6岁的郭宥在中心的学习表现都有进步,在家中和学校也是一样。他会主动和朋友同学们一起玩乐,与老师父母有简单的会话,也协助完成简单的家务。 在这几年间,郭宥也固定接受行为治理与语言治理,按时咨询医生的评估。他在美地幼稚园接受正规教育,与老师同学有良好的互动和基本沟通,且有学习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非常感恩中心的接纳,老师们的辛劳付出,爱心教导,带领郭宥一步一脚印克服学习障碍而成长。虽然他学习的专注力还是很短,至少我们已懂得如何克服,继续教导他。我们从当初的焦虑无助而变得有信心和盼望。我们更体会必需以爱心鼓励、肯定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重要的是他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现在,我们一家人可以安心去教堂,也可以开开心心去购物了! 在基督里我们都是一家人,愿上帝赐福关怀中心,保守中心的每一位肢体,成为盐与光。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一切荣耀归于主!

父母分享篇:让需要的孩子有起跑点

with No Comments

文/Lee家长 感谢上帝在美里建立了“卫理希望之家”,让有需要的孩子有了起跑点,也供应家长各方面的资讯;并让家长在老师的咨询协助下,晓得如何着手帮助孩子。透过中心,获知有家庭支援小组,从中也学到窍门如何对准孩子的学习方案,帮助孩子的成长需求,让我受益良多。 我的孩子Lee在中心学习五年了,我看见上帝差派使用这些在中心委身的老师们,不断提升教学,以上帝的爱、耐心、智慧、互助下,用心协助孩子的需要、进展及各方面的成长。 真是亲身目睹所见,上帝爱世人,荣耀归神。回想这一路来,真要凡事谢恩,从我孩子身上我体会经上所记:“上帝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

家长分享篇:老师们,辛苦了!

with No Comments

文/Josh家长 Josh很慢才开口说话,在满2岁时只能说 “爸爸”、“妈妈”、“婆婆”、“饭饭”等简单词语。同时,他也对陌生的环境及人们非常排斥,比如不愿进入没去过的屋子,避免陌生人的肢体碰触及眼神接触。面对这些情形时,他会表现出极度紧张情绪,大哭大闹、抱紧我们不要离开。 经过友人介绍,我们把他送入美里希望之家。起初,在我们父母陪伴下,老师在单独的房间里一对一教导Josh,让他先熟悉环境,放下心防,同时建立起彼此信任。过了几个月,他开始融入团体的课室,与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课。 在希望之家1年半的时间里,Josh慢慢地学会更多的词汇,也与小伙伴们有良好的互动,并对许多事物有新的认知。同时,他亦能正确辨认颜色,认得1至10以内数字,也认些英文字母。他显得有自信,愿意表现自己。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开口流利说话及正确表达想法。 我们感谢希望之家老师的专业态度及耐心教导,Josh才能有如此显著的进步。在此,说一声,老师们,辛苦了!

家长分享篇:自立能力变强了!

with No Comments

文/Ryan妈妈 我的儿子阿伟,今年6岁了。他出生时就被确诊为“唐氏症宝宝”,相较于其他同龄孩子的发展,阿伟似乎什么都不会。 他大约7、8个月大了还不会翻身,也不会坐着,因此我便开始带他到刘钦侯儿童护疗中心参与早疗、职能治疗及物理治疗的课程。他参与物理治疗课程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学会翻身、坐起来及走路等。2013年,在护疗中心的治疗师的介绍下,我才带阿伟到关怀中心来学习,因为在那里上课的时间比较固定,阿伟也可以学习更多。 在中心学习的阿伟由哭闹到欢乐、由抗拒到接受;再加上老师们耐心的教导,直到他今年(2017年)结业了,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的进展,特别是在自立能力及饮食方面。 学习前的他,在各方面都非常依赖我或老师,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人的扶助;但现在的他非常独立,在手眼协调上也有很大的进步,能自己完成串珠、叠积木、彩颜色、丢球、自己背书包、拿汤匙、拿及收教具及椅子等等。他现在在家里还会帮忙我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如:帮忙重叠碗碟、收拾衣服等;虽然过程并不会太完整或整齐,但这样的转变对阿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结交到许多朋友 在还未去中心上课之前,阿伟基本上只喝奶,透过几年在中心的学习,阿伟现在可以自己吃粥,也开始尝试吃一些较为固体的食物,如:蛋糕、面包、云吞皮等。另外,阿伟在今年开始,也会发一些简单的音来表达自己的需要,甚至开始模仿电视唱一点点儿歌。一开始我还不确定他是不是在唱儿歌,但当我再播放同一首歌时,就发现他会在特定的段落跟着唱出音来。 在中心老师的安排下,阿伟在2016年开始到新安堂幼稚园读书。透过学校老师的教导,阿伟学习到更多,在独立性上也更加提升,在无需我的陪同下,他也可以适应学校的环境(在中心学习时还是需要家长的陪同)。 学校的老师及同学们也都非常爱他、照顾他,他也结交到许多朋友,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他很喜欢团体生活,也非常乐意参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不同的活动。虽然他在家里有时候还是会比较依赖我,但我知道学校还是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让他可以提升自立的能力。 我非常感谢护疗中心的医生及治疗师、中心的老师及学校的老师们,因为有他们细心与耐心的教导,阿伟才能在这几年里有所进步。

卫理残障关怀部2017 事工回顾

with No Comments

人力资源 1.1    本部员工人数: 职位/事工 古晋关怀中心 诗巫关怀中心 美里希望之家 总 主任 – 1 – 1 负责老师(儿) 1 1 1 3 副负责老师(儿) – 1 – 1 老师(儿) 7 7 3 17 负责老师(成) – 1 – 1 老师(成) – 6 – 6 体障(成) – … Read More

夫妻相处之道:ABC冰篇

with No Comments

文/黄智祥、林瑛瑛(2017-2018年父母支持小组主席) 炎热的天气,来碗刨冰甜品ABC(Air Batu Campur、Ais Kacang)是一大享受。ABC冰内的红豆、甜玉米、凉粉、各式水果等等淋上炼奶或以棕榈糖(椰糖)伴食,那绝对会是清凉可口,回味无穷。夫妻相处之道其实也宛如ABC冰。 (A) Accept(接纳) 夫妻相处之道在婚姻生活里是一大重要课题。有的人走得跌跌撞撞,有的人却走得平平坦坦,处处值得回味。查理●斯埃德曾说过:“结婚不在于找到合适的对象,而是使自己成为合适的人选。”但在现实婚姻生活中,失去激情的夫妻往往表现出自我的一面,只想改造另一半,却不愿改变自己,导致两人关系“生病”。 我们总羡慕与觉得别人的先生或太太完美,那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个人的主观看法罢了,却忽略了世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人。当夫妻了解到彼此的不完美,就会接纳不完美的彼此,因此成就了“完美婚姻”。 所以我们不需要羡慕别人夫妻关系如何的美好,而是努力学习经营婚姻,包容彼此的不完美。在婚姻关系里,夫妻结合成为一体,要在现实生活中活出合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重要的是丈夫关爱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双方都要学会宽容,接纳对方的缺点。只有互相的接纳和学习,才能补足不完整的自己,并融入彼此的生命中,使婚姻生活显得更完整。 (B) Befriend(成为好朋友) 在结婚的那一刻,恋人都憧憬与伴侣白头偕老。然而婚姻生活毕竟不等同于恋爱,少了激情和浪漫,进而回归到现实与平淡。婚前的那份宽容和爱恋淡然无存,婚后多的是无止尽的计较和怨恨。那曾经爱到死去活来的“爱你一万年”怎都变成“此恨绵绵无绝期”呢? 婚姻其实并不只是一纸契约,而更应该是种关系。在婚姻里的夫妻总爱以“丈夫”或“太太”角度看对方和事情,一不小心都变成了“大男人”或“大女人”了。诸不知很多时候,若以好朋友角度来看待对方或事情经过,会看到不同层面,关系会更靠近。夫妻间要像好朋友一样相处,可以多发现对方的优点,理解和包容对方的缺点。要知道好朋友是当你犯错时,能为你指出来,并与你一起改正错误。当你遇到困难时,会尽全力帮你脱困,也不求任何回报。即使有时会有摩擦和吵闹,但也不会一直将不满、怨恨、怒气藏在心中。不会总记得你的不好,却时时刻刻念你的贴心。所以结婚后不该以男女主义掌控权利,要以好朋友般的尊重和爱来交流,以达到共识。 (C) Cooperate(互相合作) 上帝创造男和女,黑夜白昼必有它的用意,都有它的位置角度。圣经说,丈夫是妻子的头,妻子要顺服头(弗五22-23)。丈夫身为妻子的头并不等同他比她优越,并非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没有任何一个头不理会身体的感受,一意孤行做伤害身上肢体的事情。同样的,不同肢体也不会不理会头的指示,毫无协调的各做各的。所以夫妻关系是应该建立在互相合作上,夫妻之间的配合是极其重要性的,缺一不可。 夫妻互相合作,可以一起完成和学习许多生命功课,要知道夫妻是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彼前三7)。上帝这样安排,是要让彼此相爱的夫妻得很大的祝福。因此,丈夫的领导与妻子的顺服应该出于爱,好让彼此进入美满的关系。夫妻之间毫无保留的爱促进彼此尊重,双方处处以和睦为念,携手同心共度生活里的种种酸甜苦辣。夫妻互相合作之爱就像是酒,越久会越醇越香。这是一种缓慢燃烧的,深沉内敛的亲情,一种升华的爱情,总能体现在甚多生活琐事上。在平凡生活中细细品尝,深深体会,必能感受那真实,满溢着爱的温暖和幸福。 别羡慕别人的ABC 夫妻相处之道宛如ABC冰,能从适当的材料,设法调出美味可口的甜品。要加多或减少红豆、甜玉米、凉粉等等,那得看夫妻彼此的喜爱;要淋上炼奶或以椰糖伴食,任凭夫妻两人的选择。别羡慕别人的ABC冰里有什么材料,别人的口味不一定适合你。重要的是夫妻能调出那独一无二,适合两人的口味来。这种默契与甜蜜非他人能体会的。那份夫妻亲密关系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它已经超出爱情的高尚情感了,那其实就是一辈子的依靠呀!

年会残障关怀部家讯:志愿服务意识提升

with No Comments

孙光中(诗巫卫理关怀中心主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诗巫卫理关怀中心已踏入第20个年头。二十年,是个不算短的时间,婴孩可以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然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更可以说是历经沧桑,屡经蜕变,诗巫卫理关怀中心从一些人凝聚一个理念,邀集团结组织,到成立中心服务特殊孩子,从开始的26位孩子至今每年可以服务将近200位的特殊朋友。 忆往思前,在二十年前,没人知道关怀中心将成长到什么程度;但是中心在每一时期的一群人努力之下,随着社会的需要和意识的提升,稳健地跨出每一步。中心也随着这脚步亦步亦趋,在现有的服务领域中贡献所长。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心的成长将会持续,抑或会产生另一次的蜕变,实未可知。 中心庆祝20周年之际,也将着重于联系、协调、说明及宣导,进而凝聚团体意识,推动志工服务。让我欣慰的是,目前诗巫社区在志愿服务方面的意识已大大提升,人们自动自发的组织志工团队,积极关怀并以能力所及的方式服务有需要的群众,是值得表扬和赞赏的。由于志工们的无私付出、真心奉献、行善助人,而将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真、更善、更美。 施比受更为有福,帮助需要的人是一件快乐和有意义的事。我们给予其他人的帮助,会像遇到了镜子一样反射回来,如太阳般温暖地照耀在我们身上。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关怀是最温暖的;其实帮助别人并不难,当你带有一颗温暖的心,关怀身边的人,你就已经做到了!

年会残障关怀部家讯:迈入服事第五年

with No Comments

黄祥辰(古晋卫理关怀中心主席) 赞美上帝!古晋卫理关怀中心靠主的恩典、主内肢体的爱心支持,今迈入服事的第五年。2017年11月,我们见证了第四批学生的毕业典礼。父母的感恩分享,特别是非信徒的父母,更加激励我们以现有的方式继续服事那些学习上有障碍的孩子。 我们不只看到孩子在学习能力上的进步,也看到生命的改变。不论“最终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因为孩子们在中心所学习的技能,将帮助他们未来努力的发展。 我们为着殷勤工作的老师们而感恩,在诗盈老师的带领下,她们不辞辛劳的教导和培育这些年幼的孩子们,为他们有更好的未来而装备他们。 愿天父继续赐福予所有来到古晋卫理关怀中心的孩子和家庭,我们期盼未来在这些孩子的身上继续听到更多激励人心的见证。

年会残障关怀部家讯:特教的不容易

with No Comments

汪义萍(美里中心主席) 我读过一本特殊儿母亲(作者朱瑄文)写的《风雨无阻》;书中提到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说:“如果眼光可以杀人,我已死了千百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能常遇到特殊儿;然而社会大众对特殊儿的不了解,常有“这群孩子的父母没管教”、“孩子很奇怪”、“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顽皮”等等想法。这让我想起圣经里的一句经文,耶稣说:“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在马来西亚,“特殊教育”这一词仍然还需要我们努力提倡及宣导。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特殊儿的发生率约为6%-8%,以本国2017年新生儿人数约40万为例,大约会有2万名孩子是特殊儿。单看到这庞大的统计数目就非常吓人;然而特教老师的短缺、特教资源的不足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我常听美里中心的同工分享,发现要当一位特教老师真的不容易。除了自身的特质很重要之外,还要具备专业的特教知能,会编制教材教具的能力,真心觉得特教老师是万能!我也继续向上帝祷告,求祂供应美里中心,能找到对特教有负担,愿意委身的同工。 近几年,看到美里中心的家长参与度越来越高,大部分家长愿意放下手边的工作来陪伴孩子一同上课;也看到家长在当中所付出的努力,将中心所学的运用在家中。在中心同工及家长的配合下,我们看到宝贝们一天比一天进步。 为这一切,向爱我们的上帝献上感恩。愿主常与我们同在,扩张我们的境界,赐福我们,在事奉上越发刚强壮胆。保护我们的宝贝们不遭遇患难,不受艰苦,祝福他们的父母亲在一切事上尽都顺利,将福音的种子散播在他们的心中,阿们。

1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