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巫福儿院 打造一个以孩子为中心天地 吉隆坡儿童之家前来学习、观摩

with No Comments

日前诗巫卫理福儿院杨启好院长收到了一封信,提及: “在诗巫福儿院里,能够看见孩子们的笑颜和听见他们许多的欢笑声,有健康的运动和良好的品格。值得一提的是,院生已培养起“总是心存感恩地领受这些的恩典与福分”,不会浪费食物;到户外用餐后,都会将菜渣和餐具分开并排叠好。这真是他们为主做美好的见证。自觉有点不配,并且让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的功课……非常感恩,看见诗巫福儿院的董事部和院长特别注重孩子们的需要,以孩子们为中心,非常细心、用心和关心,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完善、 合适和舒服的生活环境居住。” 这是吉隆坡卫理儿童之家主任胡小琪姐妹所写的信,她是于2月20日 至 3月1日与儿童之家的主席徐恩杰牧师夫妇一同前来,到民都鲁、美里及诗巫的福儿院观摩与考察。他们表示从中学习到很多功课,并形容十天在福儿院里“空空的来,却满满的得着”! “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在福儿院裡群体生活是那么喜乐、 多姿多彩,多么热闹的一个大家庭呀。在福儿院里有学不完的功课,不同方式的学习让我开阔眼界。”胡小琪对于院生们的礼貌,彼此间的互动,年龄较大服侍较小的弟妹,还有各方面都自动自发,相互相助地一同做事情,真是可佳的合作精神都赞不绝口! 胡小琪主任也看见诗巫福儿院有非常成熟和有规模架构的行政,各职员的工作范围也十分清晰。同工们都懂得如何更有效率地处理事务。此外,福 儿院也持守着一个理念就是:同心、同行和同工。福儿院的同工们不单只是委身在于他们的岗位上,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谦卑顺服的心!同时,从福儿院同工身上可看见和感受到 一个团队里彼此配搭的很喜乐。福儿院不但培育了一群品格良好、有礼貌、有纪律、有群体合作精神的院生,更是培育了一群基督精兵的院生和同工。(孟礼)

梁家麟:领袖绝不可以迷路 领导的核心价值:开荒、吃苦、火热

with No Comments

“教会到底需要怎样的领袖?你知道吗?”梁家麟牧师在2017年传道师学校的第三讲“领导的核心价值:开荒、吃苦、火热”中,如此提出疑问。 他自嘲不大懂领导学,更不懂行政管理;但根据他的有限经验,非营利组织的特色,是多元组合的群体,主要顾客至少有好几群;而且每一群都只具有否决权,而无决策权。其更是多项目目标群体,领导团队主要是一群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s)。 在领导课题方面,主要是异象与人事。异象即灵命、知识和经验;人事即性格、关系、知识和经验。然而,性格与才能同样重要。 梁牧师指出,领袖的作用很重要,领袖拥有着压倒性的地位,首先要注重的是领袖的形象。他认为,“牧者/领袖也是人”的概念在华人教会是行不通的。信徒往往把牧者当作“次神”看待。因以往牧者的形象是清、廉、贫、俭,这个形象烙印在信徒脑中而影响至今。 “因为牧者是道德/属灵的典范,证明‘道不远人’,道的亲和性与现世性,证明‘尽性知天’,人兑现信仰要求的能力与实现信仰的可能性。”同时,领袖是有着父亲形象的,这一点与犹太人极其相似,恩威并济,既是严父又是慈父。 另一方面,就是牧者的作用。梁牧师说,大海航行靠舵手;因此,牧者必须端正思想,进而提出方向,并确定目标。牧者也需晓得如何安定军心,摆平各方矛盾,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精神,在困难时不惧不馁。牧者更要略作示范,但华人一般较接纳领袖与民众的差等待遇,故毋须事事参与;仅以某些行为证明领袖确曾践行理想,间中参与,以示亲民即可。 成功领袖的个人条件 梁牧师亦列举了成功领袖的个人条件,即道德操守、个人魅力、人际关系、背景与关系网络、年龄与经验、与群体的共同性、工作能力与在位年资。 从有效的领袖到有效的领导,依靠着不仅是领袖的技巧,不仅是个人魅力;而是晓得为组织确定使命,动员组织所有成员为使命而拼搏(getting things done through people)。然而,今天却出现了严重的领袖荒,配搭的专业同工期盼有好的领袖带领,而非自行成为领袖。还有就是“庙祝心态”太严重,以及上一辈“驯化”(domesticated)了年轻一代或数代。 梁牧师认为,领导的核心价值,即开荒、吃苦和火热。开荒是接触现实,领导要有愿景,但得认识与愿景有异的现实处境,以愿景对照现实,不要将自己拘限在机构/组织的小世界里。不受机构的现实限制,方能认识外在的现实,突破所服事的小群体,突破井然有序的行政世界。 开荒是创新,要有求变的心,发现外在环境的转变,并发现内部的危机与机遇,继而寻找改革的最佳方案。毕竟在一个快速转变的世界,保守谨慎一定不是美德,而是慢性自杀。 开荒也是寻求突破,要拒绝过多的自我保护,创造需求群体,扩大需求群体,并进一步推展组织的使命。 开荒更是全盘更新,改变不仅是对现状的修修补补,而是全盘的检视与更新;并转换思维方式,新瓶新酒,在原制度外另辟蹊径,另做安排。 开荒还是寻找自己的潜质与优势,不完全是向外,也是向内的开荒;不仅问外在的需要,也问自己的可能性,更要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建立竞争优势,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不要面面俱圆,要讲究特殊专长。 开荒是不断寻求突破,在顺境中已居安思危,自我突破,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寻求与开拓新的对象,而非专为讨好“旧有顾客”(绊倒信徒?) 开荒是不断重新确认核心价值,区分“不变与变”,围绕核心价值来吸引价值群体,再以价值群体组织自己,并为核心价值注入“时代意义”(revitalization)。 开荒是将核心价值和使命跟自己的组织分开,不要将自己的现况等同于使命,以为自己做什么都对,什么都不可或缺。组织不等于价值和使命,组织和组织里的各样规矩更非保卫的重点,永远以组织外的使命(≠组织正在进行的事工)来检视组织的合理性。 吃苦是敢于承担 另一方面,吃苦是敢于承担,拒绝成为旁观者,拒绝为现实问题寻找罪魁祸首或替罪羔羊,拥抱现实,承认自己是现实问题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进入建制之余,从中改变建制。 吃苦是付诸实践,拒绝口号,拒绝概念游戏,并将使命宣言转换成更精确的目标:永恒vs短暂, 神圣vs人间。教会与福音机构通常不缺乏意念,缺乏的是将意念化为实际行动的意愿和能力,一旦化意念为行动策略,就要实际去做。 吃苦意味着谦卑的态度,提防正义化身的傲慢,放下身段,俯就现实,付诸实行;不可光说不做,永远自觉正义的化身,弄脏自己的手。 吃苦是生命的再投资,牧者必须拒绝吃老本,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要节约今天享受成果,集中资源再投资,享受工作而非工作的成果,做到精益求精,客旅人生。 吃苦是敢于坚持,任何新计划,刚推行时都不会完全顺利,必须坚持一段时间,才决定是否放弃;不要浅尝即止,寻找理由放弃尝试。甚至要顶着反对的声音,顶着观望的态度,择善固执,知难而进,最后才能创造传奇。 吃苦是服事人,领导者应当自认受人恩惠良多,别人选择你,并愿意追随你;他们期望你能帮助他们达到生命的目标。领袖应该自觉亏欠众人。领导者有责任发掘追随者的潜力,鼓励他们加上后天的努力而攀登最大可能的境界;不仅分派工作,更是分派机会。 吃苦是敢于让身边的人受苦,帮助发掘和利用人的潜力,给予机会让其发挥,成全生命总会为人带来痛苦(圣经中说的“管教”)。 吃苦是忍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同时活在理想与现实两个世界,同时承认它们的真实,拒绝all or nothing的思路,接受不完美的实践,异象和目标从不妥协,策略和短期目标妥协,对人妥协谦虚、温柔、忍耐。 成功的四大元素 在火热方面,梁牧师亦提出了计划成功的四大元素,建立标竿、严格的领导训练计划、领导以身作则,以身体力行设立严格的标准,尊重每个成员的尊严。 梁牧师说,领袖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向追随者解说异象,但这是永远无法解说清楚的;他只能以身作则,带领他们进入异象,并示范如何追求异象的实现。实际去做的时候,要将理想个人化,领袖必须谨慎言行,他不仅代表最好可能的现实,更是尚未实现的理想。 亲身示范之后,就要知所行止,扮演好GPS的作用,永远知道如今在什么位置,下一步该朝什么方向迈进;因为所有人都可以迷路,领袖绝不可以。 另外,成功领袖三个元素是机会、能力、认同与投入感。他重申,最有效率的领袖从来不强调自己,心中无小我,只有大我;并且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为组织摆上,组织的荣辱即个人的荣辱,不推卸责任,却归功于众人。然后,就是为组织树立新标准,树立典范,寻找希望创新、相信创新又执着于创新理想的员工,一起为创新而不眠不休。这样才能带动整个机构创新,让机构里工作绩效卓越的同工成为榜样,提升整个机构的眼界和愿景。 … Read More

梁家麟:不埋怨当注目美善 事奉得力与喜乐的方法

with No Comments

牧者要事奉得力与喜乐,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呢?梁家麟牧师建议牧者们,必须立志过不一样的生活,因为基督徒首先是个生活方式。 同时,道成肉身的服事,即是认同受众,“(耶稣基督)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九36),没有区别,就没有怜悯;与受众有分别,才有真正的服事。 此外,基督徒不属世界,不是说不能做出色的专业者或成功的生意人,但必须有取舍,与其他人有区别。但是,区别什么可以因人而异。若是手扶着犁往后看,既爱世界又爱玛门,左右逢源,就不切实际了。还要拒绝顺应潮流,拒绝跟风,在变中更得注意守常。 那进修装备要到怎样的地步才足够?粱牧师说,潮流话题的真实性与恒久性需要注意,但与时俱进有时不一定有效,重要的是不离地,意指紧贴地面,立足人群。可是,传道人又不能不离地,不要惧怕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批评。保本与专注,是持定一个专业,做到出色,抑或是做传统主义的事奉者。 牧者当减少怨气 然而,牧者要如何保持喜乐的心?梁牧师认为,牧者当减少怨气,因为埋怨是很有毒性的东西,不要自觉为受害人,寻找替罪羊;更要有分享精神的重拾,意味着在缺乏中的分享,即是有目的的舍弃,一生的奉献与分享。还要感谢的心,对每个身边的人感谢,因身边的人而对上帝有感激之情,要肯定他人的贡献,并肯定别人的使命。 要注目美善,因为“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你们在我们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上帝就必与你们同在。”(腓四8-9) “现今社会被负面事件充斥,人们的情绪一直被负面情绪蔓延,所以牧者们当要注目美善。” 梁牧师强调,努力发现人和事的美善,不要以偏盖全,肯定善良是多数,寻找人性中的美善处。还必须使自己的眼目专注于这些美善的地方,毕竟You are what you eat,要读好书,吃美食,专注想美善的东西,不要躲在小弟兄和小姐妹的世界。再者,牧者必须藉周围的美善榜样努力学习,寻求进步,要寻找可供学习的对象;不要成功主义,但也不要失败神学。牧者们没资格成为“独孤求败”,凡成功皆有原因,有可供学习的地方,可以先模仿,后自立门户。 要学习克制罪恶,不要村上春树的刻板生活,不要一颗不羁的心,对人性(包括自己)的丑恶的深刻理解,能够把别人的罪性看得这么透彻,心中必定有其黑暗面。因深入才有共鸣,要知道,负伤的治疗者通常都是伤过的人,才能够发觉有治疗的需要。同时,牧者要过纪律的生活,但绝对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志力,要将生活大多数内容变成常数,把自己钉得死死的,专注控制少量变量。“美善是一个定意,一个决定,牧者当防范内心黑暗,并以光明驱走黑暗,对上帝要保持善意(Good will),对他人也要保持善意。” 梁牧师又引用使徒行传二十章17-35节,结论出保罗事奉的三大原则来鼓励牧者: 一,持续不懈 保罗提到,他是如何持久不断地服事以弗所的弟兄姐妹。“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谦卑……。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18-20)从中得知,保罗深知专注的重要性,不仅是认定领域,更是认定受众。人的工作长久才见果效。” 二,目标清晰 保罗表白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只有一个关怀,就是使信徒获得好处。“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20) 保罗说他连性命也不计较,单单关心所领受的使命是否得以完成。“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24) 保罗以个人事奉为例。他没有收取弟兄姐妹的供养,却是自行工作,带职事奉。“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33-35)就因保罗事奉目的单纯,故能感动他人。” 三,信任信靠 保罗依赖上帝和祂的真道。“如今我把你们交托上帝和祂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32) “我素常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上帝国的道。”(25) “我相信这是事奉的得力和喜乐最关键的基础,不一定是喜乐,却一定是甘心和满足。” 另一方面,他也建议牧者当有四个习惯与四条关系链,即: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建立道德生活、建立事奉技巧,以及建立信仰/神学思考习惯。四条关系链,即:与上帝的关系、与家人和同事/同学的关系、与信徒的关系,以及与世界/邻舍的关系。

梁家麟:传道人不用太“专业” 教牧的角色与召命

with No Comments

有没有想过教牧也有失效的时候?梁家麟牧师在主题“教牧的角色与召命”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以提醒牧者。 梁牧师说,教会失效原因有三:无知、拒变与无能。无知:不察社会的变化;拒变:知道要变,亦知道应变的途径,却拒绝这样做;无能:知道要变,亦愿意改变,却因内在外在的限制而无法改变。 教牧失效问题,包括了教牧的时代性与失效问题、杨牧谷说的“有效期”:有效期早于退休年龄、信息枯竭、拒绝进步或自觉没有进步的空间、信徒以手投票抑或以脚投票、不用强制谢幕,接纳教会小众化、多元化是出路:多元化的教牧和多元化的教会、长尾理论(Long Tail Theory)在教会的应用、不再只有一种牧者和教会。你要成为哪种教牧?牧养怎样的教会?错配(mismatched)才是最大的悲剧。 传道人的身分危机,因着今天神学教育的普及化:教牧训练与信徒训练的界线模糊,呼召与献身不再是念神学与事奉的先决条件。另外,工作/职场神学对传道角色的冲击,召命的无所不包,还有教会各种专职事奉,传道角色可被替代(社工、辅导员、音乐工作者、行政人员)。同时,福音机构的泛滥,短宣与长宣的模糊性,读神学的非教会性(在西方已是压倒性的主流),做传道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可随时转行。退休者事奉(第二里路)所带来的麻烦,各种遥距神学教育的“大平卖”。 此外,宣教界特别鼓吹,因鉴工场需要,而得打破传道训练与传道身分的界线,“时代工人”取代昔日的传道人与宣教士的身分。但建道神学院坚决拒绝这个词,坚持训练传统意义的传道人和宣教士。坚持传统的训练模式,召命先行,永不回头,全时间修读,绝不与信徒训练混合。 再者,对“信徒皆祭司”的两种理解亦是其一,加尔文的更平衡;但更正教主流(改革宗)到十八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海外宣教运动;反倒敬虔主义的莫拉维弟兄会很早便派遣宣教士到海外,传道人的身分和召命的平常化与特殊化。 还有,就是受过教牧训练的平信徒在教会或宣教工场造成的问题,加深教牧同工在堂会与信徒领袖的磨擦。特别在美加澳纽较人道的工作环境,空闲而有追求和事奉心志的信徒领袖可以让传道人活不下去,香港信徒忙碌倒成了一个保护。 另外,信徒在教会的位置和功能也可以引起危机,如平信徒讲道、平信徒按牧,韩国好些超大教会有此做法。弟兄会其实一直这样做,信徒可按立为长老,而资浅的传道人倒不一定是长老,及平信徒带领教会,守业与开创。 祈祷与传道为事 教牧角色与功能是什么?梁牧师表示,祈祷与传道为事,但传道人有时会对祷告感到怀疑,他们也许不会直接问:“祷告有用吗?”却有不少人会问:“除了祷告外,我们还有什么可做?”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问:“还有比祷告更有意义的工作可做吗?” 还有专业化的期待,希望能够考取不同的专业资格,修读高等学位。然而,高等学位对其牧养事工不一定有帮助。 “专业化有好处也有危机,除了角色清晰,待遇与专业不成比例,需要另找外快;而且绝大多数专业功能皆可被福音机构所取代,偏离了传道人的主要职责。” 保罗对提摩太的劝勉:“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四12)。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这些统统不是专业知识,也没有技术可言,但对牧会的人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梁牧师说,牧者需懂一点点专业知识,但一点就够了,不用知道太多。专业的事留待弟兄姐妹做。善用若干专业知识,但不做专业人士。牧者当看重与信徒建立生命的关连,培养牧者心怀,有牧者的眼和牧者的心。保罗说:“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林前四15) 讲道的压倒性位置 在教牧与讲道方面,梁牧师强调讲道的压倒性位置,上帝的道有权威,上帝的道有改变生命的能力。当然,建立讲坛权威有一定的困难,其中恩赐问题、传播技巧问题、平信徒讲道、外来讲员、大量的讲道资源与信徒的流动,都会带来不大不小的问题。 讲坛疲弱有待改进,释经讲道是出路,传道人也当把讲道看作是个毕生的志业。 梁牧师透露自己曾读过一篇文章,谈“传道人之乐”。作者是苏格兰Aberdeen的牧者Rev. J. Alistair Brown,他说做一个传道人意味以下的挑战和生活方式: 1. Speaking for Jesus(为耶稣说话):讲道是很愉快的经验,能够从上帝处得到领受,心中有一团含忍不住的火,然后向弟兄姐妹宣讲,这是很快乐的事情。有许多时候,当写完讲章后,很想快点能够讲出去。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是非常享受讲道的?“你当竭力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 2. Bringing people to faith(将人带到基督面前):带人归主是个艰苦的历程,被人拒绝的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许多人不太喜欢街头布道。但我很喜欢跟人讲论福音,告诉人耶稣爱他,耶稣为他死,耶稣在他生命有个计划。要是人们愿意信主,这种快乐是金不换的。 3. Sharing profound moments(分享别人重要时刻):作为一个牧者,能够分享弟兄姐妹每个重要的时刻,是很快乐的事。我们曾经介入过弟兄姐妹许多重要的时刻:拍拖、婚姻、搬屋、生子、疾病、死亡。 4. Helping people with … Read More

全砂传道师学校诗巫举行

with No Comments

卫理公会砂华人年议会2017年传道师学校于3月6日至9日在诗巫举行,全砂在职牧者齐聚晶木大酒店享受一年一度的心灵飨宴。 除了在职牧者外,多位退休牧师亦报名参加了此次的传道师学校,以便继续更新生命。 此次传道师学校的讲员为香港建道神学院院长梁家麟牧师,分别以3堂课的时间分享“教牧的角色与召命”、“事奉得力与喜乐的方法”及“领导的核心价值:开荒、吃苦、火热”的牧者事奉重要提醒。 一年一度的传道师学校除了有灵命更新与装备时间外,亦有安排康乐活动,以提醒牧者们在事奉忙碌之余,也不忘放松心情,做一位身、心、灵均健康的好牧人。

得到客家:沙巴客家基督徒 对社会的影响

with No Comments

文/钟希明(牧师,沙巴巴色会中文大会会牧) 一、沙巴史前的华人足迹 华人与婆罗洲(现称沙巴)的联系可追溯自唐朝(公元618-907年),在较后明朝时(公元1368-1640年),明成祖(公元1403-1424年)开放海外旅游和批准国际通商贸易;又经郑和率领船队远征的冲击一波又一波不计其数的华人便往海外探险。在28年的远征生涯中,郑和总共作了7次出海,前往“西洋”和“南洋”探险,其中第二次(约于1407年10月13日至1409年之间)郑和舰队(随行约有27000人)到过汶莱(即北婆罗洲)。这应该是KINABALU、KINABATANGAN名字的由来。 二、沙巴的客家人 沙巴客家人的出现,可考证、最早的,应该是1862年,根据巴色会宣教士黎立基报道,当年有30位会友移民北婆,5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5位去澳洲,24位往无注明地点。1880年有大批涌进砂拉越。 另一个明显的证据是1864年之后的事。当在太平天国洪秀全领导反清复明革命失败之后,其时参与革命主流之客家人,纷纷逃亡海外,躲避满清王朝的迫害。他们最初来到北婆罗洲的山打根。 华人登陆沙巴的官方记载始自1882年,政府所刻意推行的移民计划。当时任英国渣打公司委任为驻中国移民专员的华特●孟哈斯(Sir Walter Medhurst),到中国香港和上海招募垦殖民。在他任内(1882-1885年),最少有五批总共超过1000名移民,来到古达和山打根。但这移民工程却是彻底失败在于孟哈斯的判断错误会。因为,当时的沙巴所需要的是愿意面对开发国家挑战的拓荒族群,而不是商人或工匠。当一船又一船的不需要的人抵达山打根和古达时,这两个城市便充满了移民。举例说,古达市民人口937人中,348是华人,其中222名华人是店主。 三、沙巴客家人与巴色会的关系 就在同个时候,巴色差会差派至中国广东省向客家人传福音的两位宣教士之一的黎力基牧师(Rev. Rolddold Lechler),得悉孟哈斯的免费移民工程,就派遣两位探员前往沙巴作实地调查、视察,并与当时的总督徐列车(William Treacher)举行会谈。一切确实,便即刻处理首两批客家基督徒移民沙巴。首批于1883年1月14日,共13位客家基督徒,巴色会会友乘福建号轮船抵达古达。同年4月4日第二批,共14家96人抵达古达。第三批于1886年,共27家人。第四批于1889年,共13家人。前三批人均为巴色会信徒,从来自广东省、五华、龙川、紫金、河流、东莞、宝安、清远、花县等县份。他们被分配在老山,即沙巴巴色会的发源地。第四批在古达埠区。自从黎牧师从中国安排客家基督徒移民,使渣打公司的移民工程大大成功,而引发其他地方仿效,如1913年由施灵光牧师安排另一波的移民潮。第一批共有26家111名客家基督徒移居西海岸的夏南南、孟家达;第二批共53家167人;第三批共30家105人,分别在孟家达和德里福;第四批共63家273人移居到古达区的槟榔树、大霸、百百等地。 四、沙巴的华人人口结构 沙巴客家人人口从1921年开始有18,157人,是州内华人人口的46.2%(总人口的7.05%)的成长。1931年有27,424人(总人口的10.14%)。1951年有44,505人,是华人人口的60%(总人口的13.32%)。1991年占华人人口57%(总人口的8.73%)。 五、沙巴客家人的特色 北婆罗洲(沙巴)客家人有别于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这里的客家人自成一格。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观察到这特殊的移民社群是很独特的,例如:客家人以祭祀,祖先最大。所以,祠堂在客家人的社会里非常重要。为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不忘祖先、弘扬祖德”,各家各户都应挂上“堂号”。但是,在沙巴的客家民房,就是在乡村也没有安置神台,在大城市的现代民居,更是没有这种传统的神台或是堂号。还有,客家人的婚丧喜庆,来到沙巴都浅化或删除了许多迷信的繁文缛节。例如:星期六婚礼,在教堂举行;没有泣丧,尽快入土为安,不带百日孝。故此,沙巴的客家移民是受过基督教教导的。说来也是,沙巴客家人在早期,孩子都背诵三字经,《睡目歌》:“我目睡、上床眠;先祈祷、求主怜;赦免我、一日恶;保护我、一夜乐”;食饭歌:“多谢主、赐我食;求祝福、补我力;我灵魂、也肚饿;求恩主、养饱基”;《起身歌》:“我睡醒、即下来;谢主恩、不敢忘;又求主、保我身;今日间、无灾星。”;《造天地歌》:“我上帝,造天地,六日同,造齐备;第一日,先造光,第二日,造穷苍;第三日,造地球,水陆分,河海流;第四日,造日月,及星辰,光有别;第五日,造鸟雀,及鱼虾,游水乐;第六日,造六畜,及野兽,住山谷,又用泥,造俩人,男亚当,女夏娃;第七日,造工毕,立安息,为圣日,此真主,造世界,天下人,当敬拜”;《十诫歌》:“第一诫,主无俩;第二诫,莫拜象;第三诫,主名敬;第四诫,安息圣;第五诫,孝双亲;第六诫,莫杀人;第七诫,莫好色;第八诫,莫做贼;第九诫,莫妄证;第十诫,莫贪心;十条诫,其大意,总而言,一爱字;一爱神,无可比,二爱人,如自己。” 六、沙巴在其他教会的客家人 圣公会在沙巴的历史溯源于1846年婆罗洲教会宣教机构的成立。在1856年1月1日纳闽兼砂拉越教区便成立了。自1949年12月20日,这教区取名“婆罗洲教区”。后来,在1965年亚庇教区成立。它在1968年6月26日圣公会沙巴教区诞生,原本旨在牧养英国侨民的需要。这些侨民是渣打公会和各英国园丘的雇员。尽管如此,该教会在沙巴成立以来,客家基督徒便参与其发展。基督教巴色会在1902年以前一直没有牧师。牧师是举行圣餐、圣洗礼和其他宗教仪式的关键人物。这项事实激励巴色会客家基督徒参与圣公会的崇拜和团契。当古达圣公会圣雅各堂建竣揭幕时,巴色会客家基督徒相等于该会受过洗礼会友人口的一半。 巴色会基督徒社群在1901年选择分离时,其中相当大部份留在圣公会。方浩光原本是在中国的巴色会传道人,他在1892年被差派前往古达协助圣公会。方浩光在1910年封立牧师。他留在古达服务直到1923年辞世。方氏是早期圣公会唯一的华人教牧。 沙巴天主教起初自1855年是由纳闽与婆罗洲监牧区辖管。在1927年便成立了北婆罗洲监牧区。在1952年,它提升为积士顿代牧区,并在1970年改名为哥打京那巴鲁代牧区。1976年5月31日再次升格,因此亚庇教区便诞生了。在1921年天主教已明显渗透客家社会。当年有报道谓在打里卜有一大群的信徒,巴色差会在1927年才在打里卜设立堂会。1920年代和1930年代,天主教会的客家会友人数剧增。 七、沙巴客家人的教会与学校 华人的圈子里,基督教巴色会的客家人是最早开办正规教育的。他们最早的尝试应是间接参与。在1890年参与创立圣彼得学校。1901年脱离圣公会的团契后,巴色会客家基督徒更迅创建自己的建堂兼学校,即乐育小学。较早前约在1890年时,基督教巴色会首席创始人李祥光已在自己的店里办学,由陈福星担任创始教员。在1903年,他们便有个别的校舍。在1901年,古达的基督教巴色会也创办乐育英文学校。 八、沙巴客家人的宣教策略 龙古士族群是沙巴原住民,也是泛灵信仰教徒。在1951年,基督教巴色会吁请巴色差会探讨向龙古士人宣教的可能性。 1970年代初开始,马士达华●哈伦压制基督教并施行回教化,沙巴复原教会和基督教巴色会的联系在压力下而加强;随后在1973年7月所有巴色会的宣教士离境时更受到巩固。 基督教巴色会在实质上曾是一个客家教会。自1952年,它和龙古士人的沙巴复原教会是巴色差会附属的同盟属会。除此之外,下一次的多元种族交流迟至1967年方才发生。 翌年,山打根的一位基督徒医生克里期托福●威利士告老返祖国。他放弃在模乐区的医疗服务和宣教工场。模乐是离山打根138公里处,沿着拉卜河其中一支支流的村落。他自1955年便创办该宣教工场。 模乐宣教是两次连续的超文化接触,经过多年后在客家教会的传统观念上开始有了突破。不过,要迟至1975年时,巴色会才作出自发性的主动向部落族宣教。 (编按:2017年全球客家福音大会资讯详见封底)

清明节扫墓礼拜程序

with No Comments

1.清理墓园/摆花墓前 2.宣读圣言:帖撒罗尼迦前书4:13-18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上帝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 3.同心祷告: 天父,我们今天在此纪念我们的先祖们,他们曾为他们的时代,也为我们精心竭力奉献一生。为祢曾赐给他们的生命,我们心存感恩。愿我们能从先祖先贤身上学习他们真善美的特质,尤其是他们所留下的佳美脚踪与信仰见证,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激励。 祈求天父怜悯我们,让我们家世代都能认识祢,成为祢的子民,祢的儿女。愿基督耶稣的真光,继续照亮我和我家,使我们能见证延续这美好的信仰,世代成为基督的见证人。祷告祈求是奉靠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5.追述故人事迹(由家中长辈带领,可提及先祖值得后人效法学习的特质与优点) 6.唱诗回应:奇异恩典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浩大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时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宝贵。 经过许多危险网罗,饱受人间苦楚;此恩领我平安渡过,他日归回天府。 将来在天安居万年,恩光如日普照;好像最初蒙恩景况,赞美永不减少。 7.宣告祝祷: 启:主耶稣基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应:主啊!让我们记得祢才是道路、真理、生命。 启: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祢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 应:主啊!让我们记得我们的生命原是祢赐的。 启:主耶稣基督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应:主啊!让我们全家在基督里都得到新生命和更丰盛的生命。 齐:主啊!让我们全家的生命都彰显主耶稣基督的荣耀。主啊!让我们全家的生命都能成为我们后代的榜样。主啊!让我们全家的生命成都为别人的祝福。愿主时时刻刻怜悯我们。这样的祷告乃是奉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特别提醒事项: ◆扫墓乃后人纪念先人之表现,可预备鲜花美化墓园,但绝对不拿香、不烧冥纸。 ◆与家人一起扫墓,也向家人作见证传福音。 (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出版)

东瀛面面观:基督宗教在日本为何细小?

with No Comments

文/松谷晔介(日本基督教团牧师) 神祕的日本基督教 “日本竟然有基督教啊?!”、“日本教会的现状如何??”我在二○一三年至二○一六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访问研究员期间,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基督徒朋友们经常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在香港留学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中国和香港教会的历史和现状,因为日本基督教界不太熟悉其他东亚地区的基督教,而我很想将中国和香港基督教的情况介绍给他们。可是当多次被问及上述问题后,让我感觉到其实日本基督教对其他东亚基督教界来说,也是一种非常神祕的存在。 首先让我介绍有关日本宗教的官方统计数字。现在日本人口大约为1亿2千万人,但是宗教人口竟然约为1亿9千万人!其中神道教为9200万人,佛教为8700万人,基督宗教为195万人,其他宗教为890万人。由这个统计数字得知,有某些日本人或家庭同时信奉几个不同宗教。在日本社会中,有不少人以基督教形式来主持婚礼和庆祝圣诞节,又以神道教的形式来庆祝儿童成长节,亦以佛教形式来举行葬礼。这是日本普罗大众非常自然的宗教观。 日本基督宗教的人数,因为官方统计包含耶和华见证人和摩门教等,所以不能代表基督教界的共识。按照教会内部的统计,基督教和天主教加起来约有100万人,佔人口比例0.8%。跟其他东亚地区的相关数字比较: 韩国:30%(总人口5千万人) 香港:10-15%(总人口700万人) 中国:4%(虽然中国大陆没有正确的统计,现假定基督宗教徒为6千万,总人口13亿人) 台湾:2.5%(总人口2300万人) 日本:0.8%(总人口1亿2千万人) 我们可以说,日本的基督宗教在东亚地区是十分特殊的。而且,日本基督教的挑战不是没有人数上的增加,而是已经开始减少。 在日本全国,神道教神社共有8万所以上,佛教寺庙也共有8万所左右,基督宗教教会只有大约8千所。 外在原因与内在原因 “为什么日本的基督徒这么少呢?”这也是我在香港时经常被问及,而且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我屡次从宗教学、社会学、神学等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解释和反思;但每次回答之后,却不禁自问“这是真正的原因吗?”首先我想向读者介绍一下在日本基督教界内对这个问题的几个不同理解。 有些人认为基督教在日本不能发展的原因,在于教会之外的日本社会。第一:日本人的多元宗教观。一般的日本人认为,参加佛教、神道教、基督教等不同的宗教活动都没有任何矛盾,因此无法接受相信唯一神的基督教。而且日本人对“神”的理解,是指存在于山中与树木内的诸神,又或者人死了之后成为的神灵,因此无法接受基督教对“超越的神”的概念。 第二:社会的世俗化。二战后的日本社会非常贫穷,人的心灵空虚,于是许多人为寻求新的精神寄託而接受基督宗教。有人以“基督教热潮”(ChristianBoom)来形容当时的情况。然而,经过六、七十年代的高度经济发展,整个社会变得富裕,人们开始觉得已经不需要宗教的帮助。 我认为这两个因素的确有一些道理,但反观其他亚洲地区都有不太合适基督教的传统宗教与文化,而且世俗化不单是日本的独有现象,也存在于香港和韩国等地区。因此,单凭这两个因素,不足以说明日本基督教细小的主要原因。 又有人认为,日本基督教无法发展的原因在于教会内部。对教会内在因素的分析,也有好几个说法: 第一:教会偏重知识而轻重心灵的神学和信仰。着名的日本神学家古屋安雄(FURUYA,Yasuo)说:“日本基督教的手足是美国、头脑是德国、心灵是日本,它的身体是分割的”。他所指的是日本神学界自二十世纪初起,便特别重视非常学术的德国系统神学和圣经学,结果成为了“大脑袋”(日文比喻,意思是“只说不做”)的基督教。有人称韩国教会是祈祷的教会,台湾教会是敬拜赞美的教会,而日本教会是思考的教会。虽然这些说法太笼统,但我认为有一些道理。顺带一提,有一位香港神学家曾经开玩笑地跟我说,香港教会是“倾偈教会”(talking church)!跟日本教会比较的话,而我却认为,香港教会是重视实践和实用的教会(practical church)。 第二:沉闷的讲道。具代表性的日本实践神学家加藤常昭(KATO, Tsuneaki)经常叹息说:“现代的讲道虽然讲正统的内容,但是却没有任何吸引力”。虽然日本福音派和灵恩派的牧师里面的确有一些不错的布道家,但大多数普世派教会的牧师的讲道都是读讲稿,很少有像香港和中国大陆既灵活又吸引的讲道。 第三:日本基督教界内的不和。在日本社会里,基督教已是超少数派,但这个少数群体竟然分裂成无数所谓的派系。“普世派”和“福音派”之间仍然对立和互有成见。又“普世派”内在六、七十年代更经历撕裂而仍然没有复和。遗憾地,我所属的联合教会内部亦有许多冲突和矛盾,是一个不合一的联合教会。由于无法合一,堂会之间的合作减少,许多堂会很容易孤立化。 精细的人际关系 身为服侍日本教会的牧师,我认为以上的几个外在和内在因素都有道理。对于哪个因素比较重要,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根据我个人的经历,“精细的人际关系”也是另一个导致日本宣教困难的原因。 很多外国人认为“日本人很有礼貌”。的确,日本文化特色之一是礼貌文化,无论是做生意或者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鞠躬和敬语都是必须的。一方面,日本人总是对别人关切,非常重视与其他人的友好关系。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文化意味着,日本人非常担心会否破坏跟别人的关系。换句话说,保持与别人的友好关系是十分费工夫的。建基于这样精细的人际关系,日本基督徒向亲戚朋友(关系愈密切的人)愈难传福音。由于基督的福音是叫人改变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于是向人传福音往往要面临对方的拒绝,甚或反感。虽然无论在日本还是在别的地域都有同样的情况,但是日本基督徒特别担心“向别人传福音”便会破坏跟那个人的关系,我自己也不例外。 举例来说,我的岳父母不是基督徒,我当然渴望并为他们祷告将来能相信耶稣基督。尽管如此,我在他们的面前总是犹豫说不说与基督教有关的话题。因为我知道他们不太愿意我向他们传福音,所以为了不让他们感觉不开心,结果通常不会向他们传福音。 跟日本基督徒比较,我认为华人基督徒都非常积极地向亲戚朋友传福音。按照我的观察,华人的人际关系不会由于传福音的原因而变化或者闹翻,万一对方拒绝福音仍然可以保持友好的关系。 不如思考少数群体的恩典和使命 “为什么日本的基督徒这么少呢?”的答案并非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我上述的外在、内在原因或大或小都有道理。我在香港和中国内地被朋友们问及这个问题时,我都尽量努力回答和解释不同的原因。不过我最近在想,这种“搜索犯人”的态度到底有没有意义呢?当然,为了改变现状,面对现实,反思日本宣教问题是很重要的。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反思弱点和问题的话,我们会不会忽略了上帝赐给这些少数群体的祝福和恩典呢?会不会忘记上帝赐给日本基督教的使命呢?于是我认为,与其拘泥于日本基督徒人数少的原因,倒不如思考这超级少数派的基督徒和教会所经验的恩典,并且如何在日本社会中承担怎么样的使命,如何守望日本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以及如何在日本社会、东亚地区,以及在全世界“作盐作光”。 (本文蒙香港《时代论坛》允许转载,原文/原图刊于2017年2月5日第1536期《时代论坛》)

时事回应:苛政猛于虎

with No Comments

文/晖(退休公务员) 话说,有一天,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伤悲。孔子的车停下,扶着车前的横木听见妇人的哭声,使唤学生子路前去问妇人缘由:“妳哭得如此伤心,莫非遭遇很大的祸患?”妇人答道:“是啊!先前家翁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如今连我的儿子也死在虎口!”孔子问:“那为何不搬离这地方呢?”妇人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晓喻他的弟子:“年轻人要记住,苛刻的政令与施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上面的故事出自《礼记●檀弓下》,是成语“苛政猛于虎”的典故或出处,是许多人耳熟能详,关于暴政的生动例子。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这样的一幕是否还继续在人间上演呢? 事实上,人类有关“苛政”的悲歌唱不完。多年来,数以百万计的中东难民,甘冒葬身大海的危险,也要躲避苛政;千方百计逃离家园,偷渡到欧、美,寻找一片自由的天地,说明“苛政”仍然是现今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 许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个人的人身自由、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保障是与生俱来不可被剥夺的权利。而身为大马公民,享有在联邦宪法下所赋予的人身自由、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不过,2月13日发生在西马,光天化日之下,一位手无寸铁,年届六旬的基督教圣职人员许景城牧师,被一伙不明人士强行掳走,至今音讯杳然。不仅令其家人对许牧师的个人安危忧心如焚,而广大民众也为本邦的法治是否失控,感到忧心忡忡!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教育的普及,普罗大众对民主、人权的意识也不断地提高;相对的,政府的职权和职能,与公民的期待也相应的有所提升。诚然,保家卫国、确保公民的人身自由、生命与财产的安全是政府的天职。在这个大前提下,政府的保安措施是否到位,及对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是否一视同仁,也成为检验“苛政”的一个标准。显而易见,苛政不仅意指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暴政,而任何放任纵容极端种族、宗教势力的滋长,最终导致法治失序、崩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岂也不属于“苛政”吗? 3月9日晚上7时30分至8时30分,数以千计来自不同宗派的基督徒,聚集在诗巫爱莲街富雅各广场,手持点燃的蜡烛,场面肃穆庄严,为许景城牧师祈福,期望他早日平安回家!尽管会众以默祷的方式祷告,大家本着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而基督的一个肢体受苦,就是整个身体受苦的心志,宣示与许牧师及家人同在。 基督徒是爱好和平的天国子民,常以爱服侍邻舍与有需要的人群,众人也在祷告中,祈求 上帝保佑国家长治久安、国泰民安;甚至也为掳走许牧师的不明人士代求,好让上帝也与他们同在。 但愿在上掌权的,听到百姓的呼求与倾诉苦情,对时局敏锐,并从善如流,尽快把许牧师的失踪案件查个水落石出,还许牧师与家人一个公道,也许咱们的子孙万代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宣教的脚:日本老人的孤独死

with No Comments

文/谢欣瑜(年会宣教士) “孤独死”在日本是非常沉重的社会问题。日本成为超老龄社会1,近来每年约有3万多起2“孤独死”事件。 什么是“孤独死”?它准确的定义是:独自一人在家里死去,甚至尸身发臭了才被发现。 记得第一次到日本旅行,让我非常震撼的是在机场巴士快线,帮忙搬行李的工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马来西亚,像他们那个年龄都已经是退休、回家弄孙、有空在咖啡店下棋和朋友喝茶“车大炮”。但是在日本老人依然工作,而且往往干的都是体力活。 后来我被差派到大阪,住进学校介绍的单身公寓。公寓里三分之一是日本的外省学生、三分之一是外国留学生,还有三分之一是独身的老爷爷和叔叔。基于礼貌,我都会跟长者打招呼,所以有些爷爷也愿意和我这个讲破日语的孩子讲讲话。有时早上去上课,在楼梯口遇到其中一个老爷爷还会对我说:“いってらっしゃい”(意似出门小心哦);我都会很感动地挥挥手说:“行ってきます”(意似我出门咯),感觉像爷爷送自己出门上课,心里觉得暖暖地。听管理员说,他们多数是单身汉,而且身边没有家人或亲戚。知道他们的孤独,我常常塞日语单张和教会书刊在他们的信箱,更是努力跟他们打招呼,希望有一天他们肯听我讲福音。 没有精力与他人交往 在日本,有20%的50岁以上男性是独身,而且不住在自己的家乡,没什么朋友。女性独身的人数也逐年增长,恐婚男女和啃老族人数年年剧增。这样的情况令日本政府感到压力。在高度发展国家人人都承受着巨大生活和经济压力,工作辛苦使过劳死频频发生。这样的生活状态之下,许多人都没有精力与其他人交往,因为与人交往需要负担很大成本代价。 在日本生活快三年了,现在可以完全理解这样的感觉。与人交往需要花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所以在日本就连教会聚会都不多。不像在砂拉越,一周几天都去教会的人很多。我现在服侍的教会里都是成年人。他们下班后都要9点多才能到家,根本无法要求他们再花2小时来回到教会,一起到什么地方吃饭喝茶也是相当奢侈的。周末可以到教堂的弟兄姐妹在聚会之后就想赶快回家休息、打扫或是买日常用品,大家都是努力地生活。这样的日子重复着,老了可能都是“孤独死”。 最近认识一位日本姐妹,是一位单身的退休护士。她现年60多岁,一个人在大阪生活。家乡在长崎,父母过世了,和家里的姐妹也不常联系,因为她们各有自己的家庭。她说她家里的东西都丢得差不多了,尽量简朴地生活,因为也不需要什么了。她有一颗爱主的心,常常祷告,但是在谈话间听得出她在预备“孤独死”,并尽力让身后事不麻烦别人。 非祷告不能改变 在日本,虽非明文社会法则,但大家心知肚明,就是:“他人に迷惑をお掛けるな!”(“不可打扰他人”或“不可妨碍他人”);所以有事情也尽可能不麻烦别人或给他人造成困扰。这样,很多人独自生活、独自吃饭、独自生病、独自老去、独自死去。与华人很不相同的地方就是,日本人有很高的自觉,尽可能不求助于人的心态,宁愿一个人承受寂寞和病痛。这也成为阻挡福音的“铜墙铁壁”。他们以为不求助是坚强,却不知道那其实正是内心的软弱,不敢正视自己的软弱和缺乏,导致最终的悲哀。这是他们的文化,生在骨子里,溶在血液里,他们不觉得有问题,这就是撒旦的诡计。 日本的宣教工作不是宣教士和本地牧者靠着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宣教士和牧者常常讨论:为什么那么多年,日本的教会人数没有增长?后来我们都发现,因为我们要对抗的是日本整个根深蒂固的个体文化。这文化不是靠计划、设计合适的聚会或努力拜访等的牧养知识或神学理论能改变的;而是需要许多弟兄姐妹的联合代祷才行。就如当年许多外国宣教士为华人附上许多的代价和代祷,才让华人教会可以独立而成为大型教会,并差派工人去祝福别人。 作为教会,代祷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教会不可忽略为宣教士和未得之民代祷。不然,宣教工作最终的结局也是——“孤独死”3。日本的宣教士和牧者都深信,当为日本代祷的能量聚满之时,上帝改变日本的时候也就到了。到时日本人的生命要被翻转成为上帝最忠诚的门徒。 因此,你们的祷告一个也不能少!日本的复兴、日本人灵魂的得救需大家同心合意祷告方能成就! 1即人口百分至21以上是65岁长者,日本目前有23.1%的65岁以上老人。老龄化社会是指人口百分之7为65岁以上老人,高老龄化为14%以上。 2每分钟至少一个人孤独死的概念。 3许多到日本的宣教士都因为属灵压力、生活寂寞、事工挫败感、语言障碍、文化压力等问题,半数以上服侍夭折,转到其他工场甚至放弃做宣教士。目前多数成功长期留在日本的宣教士都是与当地牧者、同工结婚,有稳定家庭生活的;而单身宣教士能致死留守日本工场的屈指可数。

1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