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视频拜年

with No Comments

春节倍思亲 @叶蓓蓓(吉隆坡) 当了约8年(断断续续)的游子,今年竟是第一次无法回家过年,真心好难过! 虽说每年回家过年也没空闲过,忙着大扫除、备年货、陪家人等,大致上都是忙到除夕夜12点正。但忙归忙,对我而言这就是家的味道! 我在去年(2020年)底就在纠结着今年到底能不能回?该怎么办? 由于目前自身是私房烘焙,所以还不至于被工作缠身,但最大的担忧在于回家过程是否安全,是否会被病毒侵袭……没人晓得。 就在做不出决定的时候,“太后”说:“别回吧,等疫情稳定些再回也行!我不放心,健康安全最重要。” 一句话,也让我暂时放下回家的执着。 但愿2021年春节,两老不寂寞啦!一同视频吃年夜饭,一同视频放烟花,一同视频拜年!

透过小小屏幕联系一起

with No Comments

春节倍思亲 @黄靖斌(诗巫圣道堂) 过去儿子李杰从台湾回乡过年时,我们一家四口会四处去品嚐美食,还有祷告、聊天、拍照、拜年等等。我们家儿子是个好帮手,会帮忙打扫家里、做家务,让我们可以偷偷懒。今年就没这个福利咯! 今年是第一次,孩子不在我们身边一起过年。我们心中对他有许多的牵挂(尤其是当妈妈的);孩子回不了家,他也感到很失落。我先生很懂得转念,他认为这未尝不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孩子未曾有过这样的经验,而人生终须会有这样的憾事,所以,我们就心怀感恩,顺势而为吧。 新媒体时代的科技,已经搭建起人与人之间互动通信平台。不论是WHATSAPP,还是微信和LINE的群聊、语音和视频通话等即时的互动形式,都使得我们和身在台湾求学的儿子及台湾的亲人,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一块小小的屏幕连接在一起,方便极了!其实,我们平日都以这样的方式联系感情。新媒体可说是我们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新年?回乡?

with No Comments

春节倍思亲 @康祥文(澳洲墨尔本) 记不清有多少年没回家过年了,但每一年过年时还是会想家,想着与父母、兄弟、姐妹一起团聚的时光。往年都会赶着找机票回乡过年,但自从迁移到他国,回乡就更需要多费一番心思。 2020年,妻儿能在华人农历新年回乡,全是上帝的带领,因为回来之后便是新冠病毒疫情大肆侵袭的时刻,各国实行管控,跨国旅行变成了“梦想”! 虽然目前居住的国家疫情好转,但大马疫情仍然猖獗,来回一趟需要受到隔离管控四周;再加上一票难求,只能心中思念,夜间做个梦安慰自己一下! 往年回乡过年,父母、兄弟、姐妹都会赶回来,而且还准备好一些年货让我们带回来。想念那些的日子,想念那些回乡的路上,特别从汶莱回砂的路程中,需要过渡轮、关卡等,有时还要排长龙,但是还是赶回家过年!主要的是,忘不了故乡故土,游子思家心切! 今年,只能遥望故乡,祝祷家中亲人平安、喜乐。虽不能相聚,但还可以透过线上平台拜年、互诉心衷、彼此祝福,诚为慰也!

没有红灯笼的华人新年

with No Comments

春节倍思亲 @黄国平(古晋晋光堂) 2020年COVID-19疫情持续肆虐至2021年,相信许多人都没了那想要庆祝农历新年的心情!或是因为MCO、CMCO、RMCO?!又或是因为疫情造成的“行情”惨淡?!又或是因着对前途感到茫然和未知?!或许,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或挚爱、家人、亲戚、朋友们不能回乡共度新年吧! 舍弃回家的念头 距离上一次没挂起红灯笼的农历新年,应该十年有余了。那是小女慈恩于2008年8月8日因脑癌复发回天家后的第二年(2009年)和第三年(2010年)的农历新年,不曾想相隔了十来年,我们家竟然再次有“不挂红灯笼庆新年”的心思……主要还是因为今年(2021年)在新加坡工作的两个孩子都不能回家团圆,心里难免有无数的遗憾与感慨,自然也影响过年的氛围! 回想这十多年来,从老大第一次离乡背井开始了她的升学生涯,然而多年来孩子们陆陆续续地飞向不同的地方深造、进修;唯一值得感恩的是:这些年,孩子们再怎么忙碌,都愿意放下手头上的学业或工作,选择在农历新年前飞回家,与家人团聚,吃一顿简单却充满浓浓思念情的团圆饭,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与家人分享在外地求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一家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 但,今年因着疫情的缘故,孩子们即使心系家园却也回不了家!虽说是拜了“封锁令”、“管制令”和疫情“所赐”;但其实也是为了可以更好地保护心爱的家人,尽量让所爱的人免受病毒感染的风险,故宁可舍弃回家的念头,第一次独留他乡过年…… 特别是看到孩子们在家庭群组里说,会把幸运抽签到的农历新年年假让出来给其他同事时,我心中则是无限的感叹与无奈;禁不住内心呐喊:自诩为地球上最聪明的人类啊,竟然连个肉眼都看不见,如此微小的COVID-19病毒(大小略0.1 µm,甚至比我们头发还小100倍)都敌不过,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我们要如何谦卑,才能好好管理这上帝所创造并委托给我们管理的世界啊! 赶紧醒悟过来 纵使内心因着今年不能“阖家团圆”而百感交集;但细细想来,还是心存感恩!至少在前线服务的三个女儿(两位药剂师和一位护士)都蒙上帝眷顾、保守;还有其他需每天上班工作的家人,迄今也能免受病毒侵袭,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因此,即使2021年还是充满着“未知数”,这些满满地恩典使我们坚信:上帝是我们最大的依靠! 因为“耶和华的膀臂并非缩短,不能拯救,耳朵并非发沉,不能听见”(圣经以赛亚书五十九章1节) 我们深信,在这场疫情风波中,上帝必定有祂的时间与计划(只是我们不晓得);也许上帝现在的“沉默”,是让我们可以赶紧醒悟过来:我们在上帝创造原本美好的世界建立了无数的“巴别塔”——政治、经济、金钱、权力、名誉、地位……自以为能“人定胜天”;但在经历了2020年的疫病“洗礼”后,是时候让我们认罪悔改,认真回到上帝的话语中,回到上帝的祝福里! 因为“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祂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悔改。”(彼后三9) 愿上帝赐福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喜乐,以马内利!

同舟防疫春节不寂寞

with No Comments

春节倍思亲 @黄珍琳(吉隆坡) 疫情犹如去年(2020年)年头在澳洲发生的一场大火,火势猛烈,从2020年燃烧至2021年,将许多人生活的困苦提升至更高的阶段,苦不堪言。如今,疫情更如一把巨斧斩断我每年新年必回砂美梦:首次不能在新年期间回家。 当初得知新闻报道,返砂者需要隔离时,我毅然不回乡。其实不只是我,许多在吉隆坡生活的友人皆无法回乡过年。大家在异乡“同舟防疫”,不为远方家人添加困扰,所以我不寂寞。何况家人希望我健康回家,此时不能回,择日再回亦可。春节乡愁愁更愁,可我不愿让五味杂陈的乡愁填满自己的内心,惟有以正确心态看待此事实。 来西马工作这几年,每逢新年前夕,我和大弟在西马帮忙采购“特别”的年货——“砂拉越吃不到的”,例如肉干、品牌巧克力和爆米花等。回乡后,我就忙于料理家事,随家人到街上采购年货,顺道欣赏挂在路边红彤彤的春节装饰。除夕,我们会到爷爷奶奶家享用团圆饭;农历初一,全家到教会出席新春崇拜,之后启程前往泗里街向亲友们拜年。父亲友人多,时常带我们到他的朋友们家拜年。年复一年,相同的环境和人事物,他们也藉着“拜年”看着我和弟弟们慢慢长大。 今年,无法回乡地我计划在除夕找大弟一起过。尔后,我将这节日看成“长假”度过。我想在住处烹饪美食、喝咖啡和阅读书籍。若疫情缓和,也想到外面闲逛,见见友人。西马教会的“大人们”也会为我们这班东马工作者安排节目。由于去年爷爷过世,因此我今年没过年,也没向家乡的亲友“正式拜年”。 在此,我祝贺远在家乡的《卫理报》同工、家人、亲人和朋友们:2021年春节蒙恩喜乐,身心灵健康平安。

疫情虽使人保持距离 线上圣诞庆典突破距离

with No Comments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在标准作业程序下,人们不得群聚,2020年的圣诞节庆祝晚会也从实体转为线上,一时之间,各种线上圣诞节庆祝晚会扑面而来,天南地北,任君选择。 也因为这样,2020年的圣诞庆祝晚会在12月24日及25日百花齐放,弟兄姐妹可以选择参加其中之一,也可以全都参加。 往年的圣诞节,各个教会都循例在12月24日平安夜或是25日圣诞节进行庆祝晚会,与弟兄姐妹同欢共庆,更是一个广传福音的大好时机。如今,在无法群聚的情况下,圣诞庆祝晚会转战线上,一样地欢庆圣诞,圣诞好消息更是远扬。 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更是在12月24日及25日首办全国线上圣诞庆祝晚会——《圣诞平安满人间》,并首播马来西亚首部以疫情为题材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微电影《上帝唤醒了我》。(韵琴)

毕理学院开办2021年英文课程

with No Comments

卫理毕理学院将在2021年开办托福密集英文课程(TOEFL Express)和马来西亚大学英文测试预备课程(MUET 1),帮助SPM、STPM或UEC的中学毕业生加强英文的沟通能力,尤其是提升他们在英文的听写读讲方面的技巧。 对于正在等待SPM、UEC或STPM统考成绩的学生,可以把握机会,善用这几个月的时间报读这些英文课程,为未来升学和就业打好英文基础。 欲知详情,请拨电01155568806询问。(毕理学供稿) 以下是课程上课的日期:

伦乐布道处疫中庆圣诞 医院送礼祝福医务人员

with No Comments

堂会消息 文:黄筱臻 因疫情肆虐,伦乐布道处也如各大小教会一样不能“免幸”,之前所计划的事工都受到拦阻。 行动管制令期间,布道处主理詹丽妃牧师并没有忘记羊群,继续以电话关心弟兄姐妹,提醒大家参加线上崇拜及祷告会,不时转发祷告文及灵修篇。 布道处于9月开始恢复实体崇拜;证道信息都围绕在“末后世代,万物的结局近了”的主题。透过疫情藉此唤醒大家要警醒谨慎度日。 因守防疫措施,布道探访计划也暂时搁置,转而在崇拜后进行布道训练及练习。詹牧师看到弟兄姐妹在练习时的表现也甚表欣慰。 今年教会特别节日都不得以实体形式进行。但我们总算是赶上“最后一班列车”,在主耶稣的恩典里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圣诞节。 社会关怀工作小组在圣诞节前到伦乐政府医院派送礼物,藉着礼物分享,祝福所有医务人员及住院病人。圣诞节崇拜当天,詹牧师要弟兄姐妹谨记:我们敬拜的是独一无二的神,祂为我们的罪牺牲,受死复活,除祂以外,别无他神能拯救我们。在基督里,我们更是大有盼望,因祂必再来,接我们到祂为我们预备的永久家乡去。 今年最后一个主日,也是詹牧师在我们当中服事的最后一天;因委派调任的缘故,明年本布道处也将迎来新任牧者——林玫瑾牧师。会上,弟兄姐妹也献上礼物和祝福,感谢詹牧师在这一年来,以她百般的爱心和耐心牧养羊群。 我们祈望上帝的恩典继续临到伦乐,如春雨般浇灌在伦乐这片土地上。更求神让伦乐布道处的弟兄姐妹与新牧者有美好的配搭,更殷勤事奉,将上帝的福音传给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位未得之民。

隔离日记之谁能将爱隔离

with No Comments

心乡处处 在疫情爆发锁国锁城的那三个月,73.2%的马来西亚国民承受中高水平的压力;而这当中基督徒群体的压力水平显著比其他信徒低。而参与宗教聚会频率越高的信徒,他们的压力越小。 2020年12月20日 隔离第13天,才有时间和闲情落笔沉淀一些心情,若不是当星洲编辑的学姐提醒,还真的是会为了应对眼前的忙碌而忘了这个“计划”。当决定要在12月从雪州飞回砂拉越老家时,就做足了被隔离14天的心理准备,在脑海中列了一个“to-do list”,想说在隔离期可以完成的工作清单。 我为此还主动联系了砂州的灾难回应单位,询问了各种细节,包括在诗巫哪个酒店隔离,隔离期间家人能不能送食物来,然后上网查了酒店是否有免费wifi、洗衣设备等等,出发前一个星期就开始打包这14天要用的各种配备和干粮。 从来没有为了回一趟老家而如此“焦虑”过。每天都在心里打着算盘,要带什么才不会超过亚航限定的7公斤,又要给家人送礼,又要给自己隔离多一些舒适。这当中没有少给自己折腾了,还给身边朋友诉苦说担心酒店只有三星,又恐惧有“天敌”——蟑螂出没(因为看了一些八卦新闻),让大家都同情了我一把。走之前,同事还好心的给我送了半瓶红酒,想说可以在隔离酒店解愁。 今年三月疫情爆发后,作为“安全地带”的发起人,除了给高危群体提供线上心理支持,还亲自去隔离酒店当志愿者3周,听了各种隔离者(PUS)的苦情,这个过程曾让我对自己“发誓”说:绝对不要住在隔离中心,即使5星级酒店也不行! 所以曾经我很庆幸,在7月份和9月份回了一次砂州探亲时,都没遇上隔离政策的实施。都是前脚刚走,砂州门户就锁了。本就已经计划11月初回诗巫神学院授课,却因为砂州门户紧闭,只好忍痛改为线上授课,期待12月门户重开。只是,看到雪隆区疫情数字一直上升,觉得门户重开无望了。年假还剩20多天,却一直待在Subang的家里工作,直觉在西马就是去哪里度假都很危险。加上面子书一直提醒自己往年12月份到处飞的回忆,就萌起念头——反正成天待在家工作也已是半隔离的状态,与其“长痛不如短痛”,回到绿色的砂州熬过14天的酒店隔离…… 我们听到了吗? 理性上说服自己后,心里却还有一丝忐忑。毕竟没正式做过COVID检测,如果“不小心”入境时被测出来是“无症状的阳性”,那岂不是要到医院隔离?到时成了“千古罪人”,身边的人都会怪我。这个罪疚感的心理包袱,我能承受的了吗?! 这些“最糟糕”的情况,从认知治疗角度来看,其实也不现实。如果真的一直身带病毒,那早点测早治疗不是很好吗?与其不去面对,继续“祸害众生”,还不如趁着入境的免费检测赶紧了结这个“无形的包袱”。这时,大概可以理解到那些疫情爆发前期“不敢”去检测的民众心理,如果被“极端的”宗教感(我是好人,上帝会保护我)或道德感(如果是阳性的就代表平时没守法)挟制,就会为了回避“社会耻感”(stigma)进而回避检测。进一步推敲,如果这个包袱过重,那些在隔离中的抑郁患者,会否就此走上绝路? 2020年,那些从大医院里跳下的隔离患者,他们的心声,我们听到了吗? 今年4月到6月,携同学生团队做了一个线上调查,在疫情爆发锁国锁城的那三个月,73.2%的马来西亚国民承受中高水平的压力;而这当中基督徒群体的压力水平显著比其他信徒低。而参与宗教聚会频率越高的信徒,他们的压力越小。这个研究结果也让人客观地去探讨宗教对人心理的影响作用。虽然文章还没正式发表在国际期刊,但是在隔离的圣诞季节,也让人反思如何将“参与聚会”的正向作用,带入心理卫生保健的措施。 欣慰的是封城后,许多教会在第一时间把聚会转成“线上”,并鼓励“不停止聚会”的意义。隔离,但不隔心,中国古文化强调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也说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可以隔空相爱相守。疫情可以把人分隔,但也可以让人更加靠近彼此的心灵,并探索灵性的归属。 13天前,当飞机落地诗巫时,在机场检测过后,突然被告知可以“居家隔离”(home quarantine),不用去酒店,惊喜地马上给家人群发了短信。原来老爸老妈早在候机室等着,准备了好吃的,想要递给我带去酒店,让人觉的真的是完美的“天意”啊!于是,就这样当了近两周的“宅女”,两次检测结果都是“阴性”!原来做了“最坏的打算”,上帝却给了我“最好的安排”,谁能将上帝的爱与我们隔绝呢? @陈心洁(临床心理学博士)

伤健融合,教会准备好了吗?

with No Comments

伤健融合系列 教会是所有差异融合的群体,是体现互相尊重的地方。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未来四年的主题是“更新的教会”,盼望众教会都能在社会关怀上更新,延续会祖卫斯理约翰的怜悯之工的信念和精神,敏锐弱势群体的需要,实践“伤健融合“。 “伤健融合”(The physically handicapped and the able-bodied,简称PHAB)一词最早源于香港伤健协会,指的是伤残(Physically Handicapped)与健全(Able-Bodied)人士。所谓“伤健融合”,就是将伤残人士(身心障碍者)和健全人士结合为一,视彼此为尊贵,互为肢体,建立相通共融的关系。根据澳洲伤健共融专业顾问Deborah Fullwood,伤健融合的实践可分为四个面向:1 享有同等的机会 在马来西亚,残疾人士法案(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2008)在2008年通过。法律对残疾人士的定义包括在肢体、心理、智能或感官上有长久性的障碍,而在这些障碍的相互作用下,妨碍他们充分及有效的参与社会活动。所有大马的残疾人士都可以透过社会福利局申请OKU(Orang Kurang Upaya)卡。社会福利局(Department of Social Welfare)也将残疾人士分类,即: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语言障碍、学习障碍、心理障碍和多重障碍。 其实早在1990年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时候,国家已经开始对残疾人士特别关注。不仅立法维护他们的权益,帮助他们建立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明文规定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加强社会对他们关爱的文化。 除了立法以确保有登记的残疾人士可以受到保护,并照顾到他们的复建、发展和福利,我国也设立全国残疾人士理事会来策划他们的福利。2008年残疾人士法案旨在提供更好的无障碍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同时,也提供他们在医疗、教育、资讯及通讯科技、复建、就业机会等服务,并运动、休闲和文化生活的参与,也能享有同等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部门首先以身作则,推出公共领域实行聘请1%的残疾员工。2008年4月18日,马来西亚成为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UNCRPD)的签署国。UNCRPD的目的是要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士能充分与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促进对残疾人士固有尊严的尊重。 打造无障碍环境 尽管全球人对残疾人士的醒觉已经大大提升,他们仍然面对被排挤的现象,以至无法完全达到“融合社会”(social inclusion)的目标。从社会的生态学角度来看,要达到融合社会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看图一)。这包括他们自己(individual)、与他人的互动(interpersonal)、组织(organisational)、社区群体(community)和政治影响力(political)。每个肢体对他们是否能融合社会和被接纳,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在个人方面,他们需要学会看到自己的价值,也有对社会的归属感,认同自己可以是社会的一份子。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以及别人对他们的友善态度。 在组织方面,也要营造接纳他们,以及赋予等同教育和训练机会的文化。在设计社区环境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他们的身心需要,这包括:交通、通讯、建筑物的构造等,让他们也能无障碍地使用各项服务。政治或执法单位也不容小觑。他们设立了法案,提高众人对他们需要的醒觉,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去调整给予残疾人士的福利和权益。 图一:社交融合的社会生态的模式 2 要实践伤健融合,除了打造无障碍环境外,心灵上的无障碍也必须同步实施。惟有社会大众改变态度,减少对身心障碍者的偏见和歧视,才能建构一个伤健融合的社会。 要让社会大众在态度上转变,必须推动伤、健人士共同参与社会生活,促进伤、健双向交流,才能让原本被隔阂的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融为一体,建立友谊,进而达致互相尊重、彼此欣赏的整体。 肢体间的“共融” 身心障碍者不需要可怜或同情,他们需要的是慈爱的对待,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异类。此外,上帝在圣经中命令所有的基督徒要在基督身体中消除偏见,即在教堂或其他基督信仰的社体,应当向所有人敞开,邀请不同社会地位、背景、身心状况的人进入信仰群体中。为了使上帝的福音传广传,上帝也呼吁基督徒要“去”,离开自己现有的生活圈,走进人群中,把基督的福音传到地级。当基督徒走出去的时候,是要把那些“贫穷、残废的、瞎眼的和瘸腿的”带来享受上主所预备的宴席(路十四13-21)。 圣经中的教会观不是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方式来实现,而是肢体间的“共融”,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就强调了这一点(林前十二4-31)。他将教会比喻为身体,而里头的成员被比喻为肢体。既然我们都是身体中的一个肢体,那肢体之间就是相互羁绊的关系,快乐时是一同快乐,受苦时是一起受苦。因此,为了身体的整体健康,肢体之间必须彼此相顾,甚至要为不体面的肢体加上体面,且要避免分门别类的现象(林前十二25),即是伤健融合。 方舟团契创办人范尼雲(Jean Vanier)对于教会群体的反思可以作为现今基督徒在思考教会论时重要的资源: “群体不等于‘相同’。今天在我们的世界中存在一种危险,就是希望每个人都变得一样,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独特性。人类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是如此的独特……这意味着我必须被视为独特的、宝贵的、重要的、有价值的。这就是群体的意义——每个人都被视为独特的,并且有其个别的恩赐。即使是最微小、最软弱的人,也有他的恩赐,而我们必须尊重这个恩赐。我们每个人和其他人都是非常不同的。但是我们合在一起就像一个交响乐团、一个管弦乐团;我们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束美丽花朵。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习去爱每个人的差异,把这些差异看作的宝贝,而不是威胁。‘群体’意味着对差异的尊重和喜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觉,这个共同的群体是团契相交的场所。” 范尼雲的这一段话具体描述出教会作为上帝招聚的群体应有的形象和功能,即视每个人为独特的存在,并对差异持着尊重和喜爱的态度。因此,教会是所有差异融合的群体,是体现互相尊重的地方。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未来四年的主题是“更新的教会”,盼望众教会都能在社会关怀上更新,延续会祖卫斯理约翰的怜悯之工的信念和精神,敏锐弱势群体的需要,实践“伤健融合“。 … Read More

1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