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让我们提起笔来写吧!

with No Comments

文/ 周正平(古晋晋福堂) 翻阅《卫理报》,得知4 月21 日为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呀! 65 岁了,真是不容易,若以人的年龄来算,该是“德高望重”之辈,而《卫理报》真是做到了“捍卫真理”;若与一般世俗的刊物相比较,《卫理报》敢为正义、真理、公平、圣洁、关怀、传福音……为文,真如一朵洁白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也如在这昏暗污腐的世界中之一盏明灯照亮这黑暗的世代。 记得我刚来古晋时去教堂做礼拜完,偶尔会拿到像报纸般大小的《卫理报》。那时不像现在是周刊,所以不常看到,印象也不深刻。后来,改版成杂志型也常出刊,就比较接触多也较有印象了,后来再改成每周出一本时,则习惯性的会在崇拜完带一本回。 从内中,可以获得在砂州各卫理公会堂会的活动报导,我对此非常有兴趣,因每有什么主日或特别节期,每个不同堂会各有不同的形式来庆祝或崇拜。从文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资讯与相片可作借镜或指引。有时那一期的刊物订有一个主题,则你不需为此专题而个别的找参考资料;若能把整本卫理报仔细的看完,你就会得到关于那个主题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真能获益不少。更别说在刊物中有些分享,见证……真能赚人眼泪或丰富人生。总之,《卫理报》是我的好朋友,阅读《卫理报》使我的灵命成长了许多,见闻知识增添了不少。啊!卫理报,我喜欢你,欣赏你,赞赏你。 至于我何时开始投稿于《卫理报》已不太记得了。大概好多年前,每次阅读《卫理报》中的好文章,在感动之余,想想自己也承受了神许多丰盛的恩典与赐福,何不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呢?初次执笔真是战战兢兢的,提了笔好久,才能想出一些辞句写下,而且写了又擦,擦完又写;好在我脸皮够厚,也敢以这样不够水准的文章投到《卫理报》,也承蒙多届的编辑大人高抬贵手,居然也登出了好几篇。 当文章被刊登出来时,啊,不怕各位笑话,真的是很高兴,喜的是我的文章能被认同与欣赏,而重要的一点是,《卫理报》是基督教刊物,那表示我的信仰是正确的,理论是可被接受的,如此我才可再放胆的写下去。后来做了团契文书,每有什么团契活动,文书必须记录下来,当然最好加上照片,如此又学着写报导文章来报告团契的活动。总之,也提了这支秃笔,林林总总的写过报导,见证,分享等类的文章,还有几篇被刊登在星洲日报的“生命树”呢! 其实说真的,我并不会写文章,我这支笔,仅是在真实的记载出一些主在我身上所赐的厚恩、医治或保守……我除了感谢之余,也愿写出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勉励並共颂主恩。其实你愈写就愈会发现,啊!主的恩典竟是如此的多如此的丰盛啊,我岂能不传扬呢?但若是用口诉说,不是不好,只是可能听到的人不多,而且听完了,不久可能就忘了。但若将它写成文字,在刊物书籍中刊登,则流传更广,且能保存长久。有时在写的文章中,加入几节圣经的经文则更能加强阅读者对圣经中上帝的宝贵话语的应许或盼望。说真的,好像愈写愈顺畅愈有灵感,也愈有兴趣了呢! 主啊,感谢祢赐我在写作上有兴趣及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恩赐,帮助我善用手中这支笔,写出对神的感恩,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对教堂或团契的活动报导;以基督徒的眼光来看今日社会的一些时事动态等。我不能说,这支笔能做什么,但愿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在主里凡事都能”,就如《卫理报》上所写的,“无论是惊涛骇浪都扑灭不了的熊熊烈火”。让它燃烧吧!火热你我的心灵,让心里的文道火种能炽燃不熄。朋友们,让我们提起笔来写吧!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炎夏里的一株绿意

with No Comments

文/ 丁华康(小学老师) 生命里有这么一份刊物,让我在人生航图中,时刻有真理的文字做为导航器,不脱离当行的道,时刻因着晶莹透亮的属灵文字,多如云彩的见证人,激发我更加贴近主,是我至今由衷感激的事。 千万个日子里,这一份刊物还是秉持风雨无阻的办报精神,真诚的将无数的文字,无数的云彩见证,串成一个心符,只为了告诉千千万万个上帝创造的生命,一个需要真真切切去厘清的真相,那就是——耶稣爱你。 过去曾参加《卫理报》一甲子的感恩庆典,从黄孟礼先生的分享中,知道《卫理报》如何一步一脚印,艰辛办报到如今,实属难得,更是无数信徒的福气。也曾在探访《卫理报》出版中心的时候,受到黄孟礼先生的款待,一席茶叙,娓娓道出了办报人的动人故事,也看见办报人的使命和异象。 仿效红树林的生命力 《卫理报》让我联想起亚洲大陆最南端的那一片位于丹戎比艾(著名旅游胜地Tanjung Piai)的红树林。茂密的红树林依海而生,潮涨而隐,潮退而现。红树采取胎生的繁殖方式,当种子成熟后,现在树上萌芽,然后才离开母树,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倘若被海水冲走,也能在海中漂流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 《卫理报》虽然扎根于瘠薄不毛的海岸上,办报至今实属艰辛,好像分分钟就会被凶猛的海浪吞噬,要如何抵御四大恶浪:办报的资金来源、办报的人力资源、办报的读者来源,以及来自电子报的威胁。如今,看到《卫理报》神奇的克服了这些艰难,盘根错节的抓紧泥地土壤,依靠上帝一路来丰富的供应,成为牧养众信徒的属灵刊物。 感谢上帝,靠着上帝的恩典,办报人的坚持,读者群的支持,《卫理报》65 风雨路,为上帝成就了大事,成为扎根在我们心中一株不凡的传奇!如今,《卫理报》成为出版属灵刊物的楷模,不单在经济上自立,在人力上有余,卫理报之友有增无减;虽然面对电子报的威胁,却能够顺应读者阅读习惯的趋势,面对浪涛,昂首应对。 让我们一起成就传奇 打从小学开始,我就尝试翻阅《卫理报》。年纪尚幼的我,哪懂几行字?却在主日崇拜后,一个箭步冲向招待员,向他们索取分派的《卫理报》。我从一些教堂聚会的信息篇和无数的见证篇里,认识天父上帝的爱。13 岁,我写了一首诗《柬埔寨——死亡线上的国度》,投寄《卫理报》,就获得当时在光华真安堂牧会的黄玉芬牧师的鼓励。接下来的岁月,投寄《卫理报》的文章,除了分享牧者崇拜信息篇,团契聚会动态、生活营心得以及个人见证篇,后来更参与了特稿系列的分享,包括《心湖涟漪》,以及职场的分享系列《校园Talk》。 我发现办报需要一群很努力和有使命的办报人,还需要一群很努力写作和投稿的作者,最后还需要依赖大群体的读者,才完成出版刊物完整的循环。我曾经试过以手写的方式投稿《卫理报》,那时从家乡要骑着电单车到码头,再乘搭船只到诗巫码头,然后再步行到福音书局,将装在信封里的稿件投入《卫理报》设在福音书局的信箱,才完成了一个投稿的动作。 往往看到自己的属灵作品见报,已经是几个月之后的事,因为当时的《卫理报》没有每周出版,而且手写的稿件还要经过工作人员重新打字,才能刊登出来,其中的过程耗时又费力。 办《卫理报》真的不容易,我们应该在金钱上奉献,在祷告上支持,多多投寄文章给《卫理报》,还要当一个真正的《卫理报》之友,大力的支持《卫理报》出版的文字事工,一起参与和成就这一株炎夏里的绿意,这一棵在罪恶滔天里时代传奇!让我们继续用生命和文字守护真理的海岸线,让这属于东马绝无仅有的属灵刊物——《卫理报》继续分享上帝的爱,捍卫真理,防止恶浪蚕食。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一点一滴,烙印在心

with No Comments

陈倩明(卫理神学院半时间讲师) 卫理报在我工作的生涯里占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在那六年半的日子,我经历很多愉快的时光。我喜欢那早上集体灵修的时光,那一起追赶最后稿件的疯狂情况,那在压力下同事们“语无伦次”的状况,那摆放在桌子上的爱心点心;还有一起出门,去不同的教区、堂会宣传等等。这些的一点一滴,都成为我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我要感激卫理报的有两件是。第一,卫理报开拓了一片天空,给本地的写作人一个机会可以出版本土书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洞见。按常理来说,如果本地写作人要与港台的作者一争出版书的位藉,可能是非常困难。因着卫理报这个平台,我虽感极度不配,却能经历出版自己的书的感觉。有时候捧着自己的书,会觉得不可思议。 其次,卫理报的周边产品有很多,其中灵修日程在我家中尤为重要。在港的父母,常常期待该刊物。爸爸曾说过他会看中文一篇,也看英文一篇,学习上帝的话也学习英文。爸爸从起初不太会看简体字,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难倒了他,这是灵修日程带来的一些正面影响。 《卫理报》是我一生中订阅最长久的报刊,从开始订阅到如今,从未停过,倒是其他的报刊杂志都会断断续续的订阅。如今全球的趋势,网上订阅或网上阅读已经是很普遍了,也许有一天我也要网上订阅,但无论如何,还是一样的期待与喜欢。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时代金丝雀

with No Comments

文/ 刘忠为(退休公务员) 今届创刊65 周年的《卫理报》与众不同,一如既往秉承传播福音与文化的使命。这是何等美善、难能可贵、可喜可贺的一件事! 信仰是文化的根基,而文化是信仰的外在表现。只谈文化,而没有信仰的支撑,人类将忽视对生命之终极关怀,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最终的救赎。光有信仰,却得不到文化的衬托,生话味如嚼蜡,活不出色彩缤纷。惟有两者相辅相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去年,在下有幸参与由《卫理报》所举办的写作营,在营会中,笔者有美好的学习。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莫非老师提出了“文化金丝雀”的理念。话说,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年代,矿工往往会带一只金丝雀入矿坑。当金丝雀发出哀鸣的那一刻,意谓着矿工须当机立断离开矿坑,否则将因缺氧而面对死亡的厄运。《卫理报》是否就是这一只“文化金丝雀”? 基督徒是世界的一份子,我们不能从文化中抽离;反之,我们应该积极地投入文化的建造工程,否则将失去在文化中发挥影响力。不过,我们得承认,基督教文学、艺术,如今还处在世界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看来,我们得加把劲。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马可14:7)耶稣所说的上述话,值得大家再三思考。 耶和华上帝是福音的主,也是文化的主,而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成全 上帝的心意,引人归 主。 愿天父大大地使用《卫理报》,成为“时代金丝雀”,至到世界的末了;也以鸿恩厚待卫理报同工,身、心、灵都健壮,从而成为上帝赐福给世人的贵重器皿,阿们。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文字65—— 你愿天道兴旺吗?

with No Comments

文/ 黄巧月(退休牧师) 在旧约中,我们看见上帝藉忠心的摩西把上帝自己手写的两块法版和所有律例典章传给祂的子民,也藉先知传讲书写祂的话语。在新约中,主耶稣曾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太廿四35)可见主道是永远长存的。 圣经是上帝的话,是上帝真理的宝藏。在初建立的教会,大家都积极鼓励信徒购买圣经。曾听说过在中国乡下有一次举行露天布道会,一信徒在会场旁边放了桌子,摆卖圣经。忽然,有一反基督教的暴徒,凶神恶煞的把桌子推倒,踩踏掉在地上的圣经,还往卖圣经的信徒脸上吐唾沫。 那位信徒擦着脸上的唾沫说:“先生,这是你的唾沫,你要不要收回去,不然,我就丢在地上了。”接着,就安安静静的把桌子摆好,把圣经捡起来,擦干净了,继续摆卖。这样谦卑维护圣经的态度是何等宝贵啊! 在砂拉越卫理公会中,有一对牧师夫妇非常维护及支持文字事奉。他们就是何受良牧师和师母赵金珠姐妹。凡有大型聚会,牧师娘必会摆卖圣经,方便信徒购得圣经。当年砂拉越临时年议会成立了文字事业部,何牧师受委主席,大力支持卫理公会的机关报《卫理报》。何牧师曾编了《教友问答》一书供慕道友阅读。 上帝的文道兴旺,需要忠心的笔兵,继何受良牧师后,有许世韬、黄家光等主编带领卫理报前进。到了黄孟礼接班后,卫理报走到今天,由当初的年刊、季刊到了双周刊及现在的周刊,还出版了各类的书籍。 文道兴旺,主必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教会。你愿天道兴旺吗?你愿加入延续文字65 的圣工吗?恳求天父祝福!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写出来……”

with No Comments

文/ 刘世尧(牧师,诗巫卫理神学院讲师) 小的时候,我的作文写得不好。后来,妈妈叫我每天以三种语言各写一篇作文;在她的教导和改正之下,我开始有东西写出来,哈利路亚! 几年前,圣灵以启示录一章19 节呼召我,要把所看见的,现在的事,并将来必成的事,都写出来。靠着基督加给我的力量,我便开始学习把查经灵修、神学反思和研究的心得写出来。更奇妙的是,天父带领我开始在网上与人讨论信仰和时代颗题,且把对各样问题的回应写出来。如今,这些信仰回答还出版成《阿尧面子说》,都是天父奇妙的恩典! 现在,我的渴望是,效法许多先贤的榜样,用心写出荣神益人的文章。对我来说,这样的文章有五个特色:清楚的基督福音、正统的神学教义、丰富的传统亮光、合宜的时代应用、有牧养培灵和布道护教的功效。正如使徒约翰所说的: “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壹五13)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写它65 年

with No Comments

文/ 王宝星(牧师,年会宣教部干事) 因为卫理报创刊65 周年,所以受主编邀请写感想。既然是写感想,就想想和写写自己的写作之浅薄历程吧! 回想小学时代曾经喜欢写文章和诗词,也曾经把稿子寄到报馆,当然都“投篮”了。随着年岁增长,生活越来越丰富,写文章的兴趣随着其他“精彩”取代。到今天,我还是没能写好一首诗。 倒是当上传道人后,每周都需要写讲章。每一篇三十分钟的讲章都是好几千个字,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着实训练我写作来着。而且起初没有电脑,名副其实是提笔写每一个方块字。 后来得到神圣的机会写主日秩序单背面的分享篇,还意外的召来一些“读者”或“粉丝”,包括一位商业大咖。一天在机场相遇,这位主内可敬的大咖带着认可的口气对我说:“我都有看你写的分享篇!”我没有醉,只是有一点意外,甚至惊讶。他本身办大报馆,还看我写的七百字分享篇?他的一句话让我肯定一个道理:文字没有界限,可以走进各种各样的人心里。后来,卫理报同工把这些分享篇收集起来,出版了一本书叫《打开心窗》。那是上帝在我四十岁时送给我的一份新鲜的礼物。 除此之外,上帝另外给我在卫理报写宣教专栏,和在报章每周写小专栏的机会。在忙碌的工作中接下额外的任务,无非是要通过文字来做宣教教育,以及向社会传递圣经的价值观。上帝给我母语文字——汉字(还有好多民族没有母语的文字),我就要善用汉字来服侍这一代懂汉字的人,包括未信上帝的人。 感恩,虽然写的不是伟大作品,就是想到写到,多年写来还不至于“痛苦”或“难产”那么血淋淋的。其实通过写作,锻炼思考细胞更为活跃,不乏思路,还有助排除老人痴呆症,何乐不为? 不过,要向大家坦白的自首说,我从来没有受过写作训练。写了那么多年,自己都心虚,恐怕写的不伦不类,误人子弟。直到2015 年正式“悔改,”首次参加了写作营。虽然没有当作家的心志,但既然在写,有人愿意看,就要循着正轨写。我在边学边写,谢谢你不嫌弃。 我觉得写作就是真实的生活。我怎么生活,就会怎么写,并且写出来的就是我生活的内容和想法。既然这一支笔还能表达一点想法,也能激励一些人成长,那我就继续写吧!卫理报创刊65 周年,若上帝容许,我愿意写它65年,与卫理报同行。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祝贺卫理报“花甲添五”

with No Comments

文/ 许世韬(退休校长) “往普天下去传福音”是耶稣基督升天前,托付给众使徒的大使命。祂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十六15)。后来有人将这一节经文,改写为“福音必须先印给万民”,直接点出文字布道的重要。 传福音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用口传,用笔传,用多媒体传,用网络传等等;但是,传的方法虽多,基础却都是文字。所以,我们可以说,福音要传遍世界, 就必须以文字布道打先锋。 因为用文字传扬福音,其广度可达所有识字的人,其深度可及每个族群、单位和家庭,而且还不受时间的限制,正所谓“古今中外,无不畅通”。 最佳的例证就是我们奉为至宝的《圣经》,它是上帝当初所启示的最伟大的文字事工,至今却仍旧是我们传福音的最大依据,而且在全世界各地各民族间都通行无阻。这就是文字最珍贵之处。 创刊于1952 年的《卫理报》是本教会的机关报,也是本年会文字布道的主要刊物。 六十五年来,《卫理报》虽然面对许多波折与挑战,但在年会文字事业部众先贤先辈的努力耕耘灌溉下,一直肩负着推广文道事工的重责,成为年会属下宣教的重要机构之一。 六十五年来,《卫理报》在培育文字工作者的事工上,不遗余力,历年来不断培训笔兵们,前赴后继,挥笔扫千军,藉文字广传福音,成为拉让江畔的文道生力军 ! 六十五年来,《卫理报》在软硬设施方面大有改进,编辑部人员从义务到兼职,而到目前专才负责;硬体设施也从借用,共用到今日新颖且宽敞,现代化设备的办公室,这一切在在显示《卫理报》一直得到教会的重视,“文道”事工一直在进步中! 六十五年来,因为《卫理报》,有的人生活得到了改变;有的人得到了新生命;更有的人踏上献身之路,成为全时间的牧者,为主传讲永生的信息,真正达到传福音的使命。 际此“花甲添五”周年,我们既要回顾过去,并且还要细数主恩,因为那都是上主的带领,让《卫理报》得以茁壮成长至今。我们更要展望未来,期待《卫理报》在步上新的六十五年旅程之际,立定决心,迈开脚步成为“文道异军”,再度燃起当初炙热之心,让“异军突起”,在“将福音印给万民”的事工上,“再创高峰”,“荣神益人”!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 :两个“恩情”

with No Comments

文/ 许光福(牧师,沙巴临时年议会会长) 欣逢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小仆虽无法亲自出席庆典,但深感荣幸被邀写几句贺词,以资彼此勉励。就用卫理报对我的两个“恩情”来分享吧。 回想最初与《卫理报》的邂逅,是1986 年。那一年,卫斯理堂青团的某个营会之后,心里突然有股感动,拿出稿纸动笔写了一篇长长的报道,战战兢兢寄去卫理报;没想到会被老编(哦,应该是我的中文老师,许世韬师! 这意义更大了)看中——刊登了,而且占整页篇幅!就是那一次啊,心里对文字宣道起了一丝的感动和信心!到今天,我还坚持涂涂写写不同的题材,《卫理报》应记一大功! 第二个恩情,是于美国留学的五年期间。记得,当时写了一句心声:“在芝加哥思乡,每次收到《卫理报》捧在手中时,就犹如吃到干盘面!”这个又被黄孟礼老编刊登出来,题为“芝加哥需要卫理报”。的确,对许多在外的游子如我而言,《卫理报》带来熟悉的“家”之温馨。如今相隔两州,但我收阅每期的《卫理报》时,那份感动依然在心里。 三十年的相遇相惜,感激《卫理报》忠心的陪伴我成长。欣然看见《卫理报》步步成长,也开展了更大的服侍境界。盼望未来的日子,我们继续在文宣的事奉上,结伴同行! 是所祷。

首届卫理文艺奖:首届卫理文艺奖评审介绍

with No Comments

初审评审(杂文组) 吴思源先生(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学士,主修社会学及哲学;中大教育文凭。曾任突破杂志总编辑;突破机构出版总监;闲人行董事兼总编辑。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价值教育文学硕士课程。 1998 年9 月创办从心会社,从事心理咨询、双职辅导及心灵文化课程;2010 年底与友人合创“完美句号”,从事临终关怀、安息礼拜及后续辅导。著有《即或不然》、《岂是偶然》、《教孩子面对风暴》、《教孩子创造未来》、《爸爸心事》等。 初审评审(书籍组) 杨姿英女士(新加坡) 为新加坡土生土长的第一代,于新加坡三一神学院完成道学学士,后于美国加州神学研究院完成文学硕士主修宗教教育。现为新加坡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培训部执行干事,资讯部部员,也是新加坡作家协会会员。曾参与编辑教会青年月刊《芭园》,为《关怀月刊》、《800 击》、《华校生》与《廿一工程》等杂志的义工,参与采访与撰稿工作。 曾获1989 年全国华文征文比赛公开组优胜奖,1990/1991 年第五届金狮奖散文组佳作奖,1993 年第一届金笔奖第二奖,1993 年全国宗乡奖散文组优胜奖。于1997 年出版散文集《一心寻觅》,2001 年出版小说集《玉米田的安慰》,2005 年出版灵修小品《耶稣说》,2006 年出版《融于爱》。自1998 年开始为《中信》月刊专题撰稿至今。 决审总评审 陈韵琳女士(台湾) 1981 年毕业于台大历史系。1982-1985 年在宇宙光杂志文字部专职文字宣教。1985-2006 在校园福音团契专职学生福音工作。1994 于校园福音团契任内开启网路媒体宣教事工。 2006 年在校园福音团契的祝福下,创始“真善美全人关怀协会”,致力于以艺文为素材,用“为成人说故事”的方式,进入社会,进行文化宣教,并培育文化宣教的种籽师资。 著作有《冷莹莹》、《两把钥匙》、《假想敌》、《过招》、《走出框框的人生》、《虚拟》,以及有声书《为成人说故事系列》、《为成人说故事──陈韵琳说红楼》等。最近著作是《35 厘米的缩影人生与信仰》及《破碎疗癒与希望── 22 个国际名导演的得奖电影》。 决审总评审: 这次是艺文奖,艺文性质的文章,还是有它文学形式的基本要求,譬如文字的起头、结尾的余韵、文字的生活化、故事性、情境化、同理性,因为艺文性质的文章,复承载着福音预工的使命,所以我也会稍微留心一下圣经话语跟全文的比例会不会过多,以至于非基督徒不想阅读。

1 72 73 74 75 76 77 78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