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章的天职和使命

with No Comments

文/晖(退休公务员) 报章乃社会的公器。在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报章被视为是政府的三权之外的第四权,负起监督政府,及唤醒公民意识与社会良知的天职和使命。由此可见,报章的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国家和全人类,并非受命于政党或高官显要。 明乎此,就不难明白报人所持的政治立场是,无立场的立场;换句话说:报人是中立的,不偏袒,也不站在任何政党的一边。除了重视民众的知情权,启迪民智、净化社会风气,报章也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事业有所担当,且为民请命,仗义执言,伸张正义,不为权贵所辖制。报人的公正不阿,尽忠职守,斯所谓“报人的办报精神”。 尽管世界各个民主国家的宪法阐述,公民享有言论、新闻与出版的自由,各国报人的遭遇却不尽相同,所享有的新闻自由程度也不一。报章任重道远,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民众更对报章寄予厚望,期盼报章肩负起团结国民,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 随着社会网络媒体的兴起,社会充斥着排山倒海、光怪陆离的新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实难分辨。报章作为主流平面媒体,其可信度仍然受到民众的认可。本国的中文报章秉持新闻翔实报导的专业精神,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垂青,对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扮演吃重的角色。从政者宜视中文报为良友,而不是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搞文宣、政宣的工具。政客往往把自己的偏颇失误嫁祸给中文报章,使之成为代罪羔羊,更是天理所不容。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值此即将迎接第十四届普选之际,谨此数语与全国各语言报章新闻战线上奋斗的朋友们共勉之。

彩虹见证:我不再孤军作战

with No Comments

文/丁燕燕(民都鲁民恩堂) 每逢清明节扫墓时,我内心就非常挣扎,心里有股意念,不太愿意与未信主的家人同去扫墓。看着弟妹们,家里男女老少个个拿着香对着父亲的坟墓又跪又拜,父亲的坟前摆满了拜祭品,如冥纸、纸车、纸屋堆迭如山,焚烧㝠纸烟雾缭绕,冥纸灰漫天飞舞,造成空气严重污染。再看看父亲墓前上方高挂着十字架,望着、想着,心中万分难过。 己故的父亲真的能“接收”到这些由他子孙所焚烧的拜祭品吗?弟妹们用错了方式表达他们的孝心,他们认为己故的父亲仍然需要世俗的物品供养。看着这些挚爱的亲人在祭祖仪式上的迷思,心中不禁想着:他们何时才有机会认识这位创造宇宙万物独一真神呢?何时可以来到真神面前,认罪悔改得拯救呢? 我唯有藉着祷告求主耶稣怜悯他们,饶恕他们的罪,他们因为不认识真神而去敬拜偶像、拜鬼魂;也祈求圣灵打开他们蒙蔽的心眼,求耶稣的救恩临到他们每一个人身上,让他们得蒙救赎。 不再有拜祭品 回想多年前,自己何尝也不是如此,在父亲坟前又跪又拜,对着己故的父亲祈求保佑,求平安,甚至是求钱财。吃着用来拜祭的祭品,愚昧地以为这会为我带来一定的平安。感谢主,在我如此悖逆行罪时,天父上帝没有离弃我,没有掩脸不看我,没有把我丢进罪恶的深坑里;祂拣选了我,把我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使我信靠主耶稣基督,得胜撒旦捆绑与迷惑,让我有机会来到祂施恩宝座前认罪悔改,成为祂的儿女。 己经有六年的清明节,我不再参与家人拿香拜祭父亲,我不再烧㝠纸,不吃所谓“可以保平安”的拜祭品。我改以献鲜花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在祷告中追思父亲的养育之恩。 感谢主,这四年来让我们家庭增加多位信主的家人,当清明节扫墓时,我不再独单,不再孤军奋战。我有上帝与我同在,有多位信主的家人一起并肩作战(属灵)。我们高声唱着赞美上帝诗歌,一起大声祷告,在这些不信主的家人面前高举耶稣基督得胜的圣名,愿耶稣的真光照耀每个亲人心里的黑暗面,靠着耶稣基督得胜的圣名,让这个家庭离开黑暗权势,捆绑撒旦一切作为。 我何等希望在往后清明扫墓时,父亲坟前不再有冥纸、纸车、纸屋等拜祭品;只有祷告的声音,赞美的歌声!这是多么荣美的画面,我坚信“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

短宣队热潮已过?

with No Comments

文/刘宜棋传道(宣教部工场主任) 短期宣教乃是暂时从原有的生活岗位去到另一个地方,在几日内进行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短期任务。约拿顺服上帝到尼尼微城宣告悔改的信息,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果效却很大。原本上帝将审判该城,因听了约拿所传的信息,全城的人都披麻悔改,于是上帝转意不毁灭该城。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跨文化短期宣教,带来效果:“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太十二41)。 每个基督徒都有上帝所赐的恩赐,在自己的国家和教会得到栽培;加上工作经验和人生历练,有利于在工场上发挥,直接或间接帮助神国事工的发展。短宣队去了工场,队员才发现自己拥有十八般武艺,只要你愿意,上帝都可以使用你的“功夫”。如果队员有好的安排和计划,必能对宣教工场有所贡献。但是,也有些队员则是抱着去“卡溜”(游玩)、顺便“血拼”(购物)的心态去短宣;因此,在招收队员时,必须说明短宣目的,出发前,请队长和队员们要再次确认短宣的目的,否则就有违短宣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这样,短宣后,队员也会持续保持宣教心志,以祷告、关怀、奉献等支持宣教事工;同时作好准备,等待下一次出发的机会。藉着短宣,他们认识了工场和工人,祷告时可以更具体记念宣教士和事工(因曾在工场生活,体会到工场的文化冲击、不同食物和天气等等)。若你也曾参与短宣,你绝对能深刻体会短宣给你生命所带来的冲击。短宣者更加体会圣经所言:“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的必须和迫切性。 第一次短宣 还有,短宣也开启信徒的眼光,看见救人灵魂的迫切感。一个人若只看到异象而不愿意踏出去,就无意义。但当你愿意付出时间,离开舒服区和熟悉的环境,随从耶稣从天上来到世界服事的榜样,并遵照上帝的大使命而行,你将经历圣灵的大能,看到许多奇事。一位弟兄曾答应上帝,这一辈子一定要去短宣一次。他受装备后,第一次去短宣,数日内就经历上帝奇妙作为。短宣后,他鼓励太太也参与短宣,太太也透过短宣体验上帝带领和短宣的“精彩”。 在2017年12月,我在泰南接了一队非常特别的短宣队。每一位队员把“第一次”献给这个禾场(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短宣),所以特别战战兢兢,个个抱着学习和认识工场的心态到工场体验宣教。因为没有短宣经验,所有准备功夫都做到101分,还担心做得不够完美。上帝藉着这短宣队把福音传给百位未得之民,也带领短宣队经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遇记。 蒙恩蒙福的你是否知道许多人在等待福音? 耶稣说:“庄稼已经熟了”。当教会按上帝的心意到各处传福音、宣教、成为他人的祝福时,教会可看见异象,体验跨文化生活,激起信徒对传福音的热切,培育普世胸怀的基督徒,最后带来整体教会的合一。但愿短宣队不是教会一时兴起的热潮,而是能持续地为主发光发热。 文/吴莉奇(宣教部部员) 短宣,基督徒都很熟悉的字眼,但有多少人真正体验过短宣呢? 有人说:“我不会,我祷告、奉献就好”;有人说:“留给年轻的去吧……”;有人问:“它能带来多少的果效?”;有人问:“短宣结束后,它能带给教会多少的影响力呢?”往往,我们会忘了思考,我们所在乎的是不是上帝所在乎的? 我在大学时期开始参加短宣队,因为我有一个“爱宣教”的属灵妈妈——林曼曦牧师。与她在教会同工时,总是离不开她在宣教路上的生活故事与生命的影响力。时至如今,无论是本地/海外短宣,我都有过许多不同的经历与成长;无论是一周/数个月之旅,我都看见自己越来越渺小,却在祂的信实中越活越精彩。 怎么说呢?因为短宣,我接触了很多不曾相识的族群;因为短宣,我拥有了世界各地爱主的朋友;因为短宣,我发现了上帝爱我为我打造的潜能;因为短宣,我真真实实体验了上帝奇妙的创造与伟大的爱。我想,祂所看重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乃是我们个人重视与祂的亲密关系及我们如何回应祂。 认识神、经历神、委身于祂……这样就够了吗?!即便信主了好多年,我承认自己有时还不够认识自己,也常反思我们身上有上帝的形象,若我们不认识自己,岂不也不认识上帝吗?短宣队的挑战,就是要走出舒适区,去面对充满变数的旅程,在那过程中,学习认识自己,认识上帝。 走向上帝的眼光 上帝没有应许说信主的人生将一帆风顺,但在困境时,我们如何仰望神呢?我是一位辅导员,在职场上每天都需要与不同程度困境中的人交谈,许多的生命故事常常冲击我,很多时候,我需要思考约伯怎么面对苦难。 从前我总是不明白上帝对约伯的回应好像答非所问,藉着门徒课程,上帝开启我的悟性去明白祂的话。祂回应约伯的方式是带他去看世界,让约伯降服上帝的主权。从前看不懂,因为我用人的角度和眼光看上帝的回应;如今看懂了,是我愿意被带到天上,与约伯一起用上帝的眼光看问题。这才发现,原来我的上帝充满智慧。当我明白祂的话时,是一种莫大的喜乐和甜蜜,对上帝的敬畏也多了一份崇敬! 从人的眼光到上帝的眼光距离有多少?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远”。那如何缩短这个距离呢?我要用两个字来回应:学习。停止学习,成长就会停顿;成长停顿,离成圣的路就会越远。跨文化就是一种新眼界的训练,可以走向“上帝的眼光”。 但愿,我们都期许自己回应“一人一生献一年”的呼吁,透过一年短宣,在奔走天路的旅途中,能学习越来越像耶稣基督。以经上的一句话共勉之:“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

海外短宣给了我国际视野!

with No Comments

文/刘世尧牧师(宣教部主席) 小城故事多!我在诗巫长大,小时候跟着父母在新福源堂参与崇拜。后来,由于我在念幼稚园时搬到拉让花园的住宅区居住,我便开始在锡安堂敬拜和事奉上帝。在这“卫理之城”——诗巫,我到哪里都看见卫理公会教堂,感觉上很多人都信了耶稣,也都对“作礼拜”略知一二。不过,年幼的我并不知道,这一切都非偶然,乃是天父上帝多年前藉中国福州美以美会的会友传道黄乃裳先生的信心,以及先后两百多位来自各国之宣教士与华人牧者的努力,祝福拉让江流域有兴旺的教会和社会关怀事工。 当我念小学五年级时,父母第一次带我和弟弟出门旅行。到了泰国,我才发现,原来未信耶稣的人很多!佛寺林立,香火鼎盛;我坐在旅游巴士里,看着窗外拜拜的人潮,圣灵使我的心激动起来,心想,谁来告诉他们“耶稣爱你”、“信耶稣得永生”呢? 在锡安堂少团聚会时,我每逄唱到“向前走啊,勇往不退后,福音禾田待你收……”,还有“在普世传音的工作上,你站在那里?多少人早已站在最前线,你为何落后……”等诗歌,我的心就会莫明地激动起来。主耶稣的爱激励我要去传福音;我自己听了福音这么多次,但千千万万人仍在等待基督徒去传这永恒的好消息!就这样,年少的我受感奉献自己,将来要作传道人。 第一道的门 终于,在1997年,当我念神学期间,主的手开了第一道跨文化宣教的门给我。祂赐我机会参与年会宣教部所筹划的第一支越洋短宣队,去柬埔寨。在短宣期间,我有许多美好的体验,包括: 一,学习谦卑地与其他来自不同地方的基督徒们配搭,发挥我的恩赐; 二,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教会状况、社会处境,并为他们实际代祷; 三,与当地男女老少面对面沟通,比手划脚,感受跨文化宣教的艰辛; 四,打开我的眼光,明白为何耶稣会焦急地说:工场广阔,工人稀少; 五,挑旺我的灵命,更加火热地爱人的灵魂,及关怀世界的实际需要。 海外短宣,给了我国际视野和胸怀普世的心。我开始明白,为何主耶稣会说,祂的殿要称为万民祷告的殿(赛五十六7; 可十一17)。只要这世界仍有未得之民,某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基督徒仍属少数,短宣风潮就应该持续!因为这些地方就是最珍贵的角落,需要很多短宣队去鼓励与栽培那里的基督徒,去服事那里的族群和社区,以及去实际地为当下的需要代祷。 我盼望,在各支短宣队中都有人回应圣灵的感动,起来成为跨文化的长期宣教士,住在那些最珍贵的角落,扩展神国,直到每一个大小城,都有福音转化生命与社区的故事!你愿意去吗? 宣教部干事按: 1997年,本会宣教部筹办第一支海外短宣队,由部员王宝星带队,队员包括本会后来差遣的第一位宣教士张燕,还有现任主席刘世尧。 本期宣教呼声的主题是:短宣队的热潮已过?当然不是。1997是起点,之后宣教部每年都组织短宣队去海外工场与当地教会和宣教士配搭来服侍。现在每年从堂会和教区的队伍超过40队,从不间断。短宣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不少,做教导、训练、布道、培灵、粗工如建筑、油漆、洗刷等,给工场和宣教士许多支援和祝福。 另一方面,很多去了短宣的人生命改变,眼光更辽阔,事奉更热忱。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不到工场很难想象跨文化宣教是什么一回事。虽然去短宣一周不见得会了解宣教的方方面面,但可稍微接触一点。 还有,本会宣教士无不是先去短宣,之后确定呼召去长宣。好好组织和训练短宣队员,是祝福队员和工场的管道。宣教学者统计,有25%去过一次短宣的人会献身做长期宣教士,有50%去过2次短宣的人会献身做长期宣教士。请大家祷告本会每一短宣队至少一人献身宣教,让短宣队成为培育宣教士的温床。

30天祷告

with No Comments

今年,当好邻舍斋戒寻求亲近上帝时,我们使用那些对他们意义重大的符号来为他们祝福。在30天祷告手册里,你将学习到许多不同国家的符号,他们常使用的符号有新月或星星,许多国家的国旗上有月亮或是绿色。此外,清真寺的内外及他们的墓地也常见到绿色。当你读完手册之后,看看你学到了多少个符号。 手册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在文章里会分享许多不同的族群和他们的符号,以及各族群如何使用符号。通过认识他们的符号,你会越来越了解他们的世界。上帝会用你的祈祷来改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最大未得群体之生命! 可向堂会或宣教部购买,每本三令吉,有少儿版和成人版。

2018宣教呼声:年会宣教部活动掠影

with No Comments

欢送工场主任徐希忠牧师 恭贺吴哲薇牧师与陈恒胜弟兄订婚之喜 怀安堂初成举办“环保你我他”,契友出售家里无用的用品,为布道和宣教筹款奉献。 民都鲁教区长与宣教执行会配合宣教部干事的飞行时间安排在民都鲁机场开会

宣教学堂:“分单张”的冲击

with No Comments

文/黄秀锦(年会宣教士) 泰南合艾是个充满偶像,满天神佛之地。大家相信多一个神保佑都是好的,终有一个神是“对的”!合艾是个基督徒不到1%的城市。 在圣经使徒行传十七16-32,保罗在雅典城市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内心十分愤激。保罗抓紧机会先到会堂里和犹太人及虔诚人辩论;并且天天在市中心和所遇见的人辩论。同时也有些哲学家跟保罗争论,他们在辩论保罗所传的新道理,因为保罗在传扬耶稣复活的道理。我们看见保罗在充满偶像的雅典传扬耶稣复活的道理带来了什么结果?32-34节,我们看见有人讥笑他,有的想继续听,有的人接近他并且信了主。这段经文让我们看见传福音但也有可能会面对拒绝、讥笑、想听的人,甚至有人信主的结果。 2016年开始,我们接待从母会来的短宣队,两年来我们共接待了6队。队员们多表示来短宣之前,得知其中一个服事是分发福音单张,那时大家都觉得分发福音单张是“很简单”的服事。奇妙的是,最后一天分享心得时,大家却异口同声“最简单”的服事――分单张,却带给他们最大的冲击。 记得刚来合艾的时候,我跟大家一样害怕分单张,特别是在语言不通的环境里。我特别怕被拒绝,更怕那些不但拒绝,还会给我脸色看的人。而我们接待的六队短宣队则表示,因为宣教士在第一天简报时,就告知大家一定要分完福音单张,没分完的话,大家不能如期回国。正因为“宣教士”说的,所以让大家非常“战战兢兢”,努力地去分。不但这样,后来几队还被宣教士要求一定要把福音单张分给人,而不是放在店门口或车镜前。因着宣教士的要求,大家“被迫”一定要脸带笑容,行合十礼(在泰国见人的基本礼仪),然后亲手把福音单张交给对方手里。虽然过程也会面对拒绝接受的人,但大家靠着圣灵的能力,都很喜乐地把手上2000多张单张,分给了泰国人和外地来的旅客。 世上最好的礼物 有的队员因为语言不通,不知道对方在拒绝他,就继续给对方单张,跟对方笑笑,行合十礼走了。有的队员没分过单张,很努力祷告要勇敢分单张,终于在第三天分了人生第一张,而且对方欢喜接受。有的队员分给对方单张,对方竟然很有兴趣想知道福音,就请宣教士帮忙来讲福音。有的队员表示从来没这么“大胆”地在满天神佛面前分单张……这些过程都让队员们感受到祷告的能力和圣灵的同在,甚至带动了所有队员在分发福音单张之前都先主动祷告交托。我觉得特别感恩的是,原本大家都觉得分单张是不起眼的服事,到最后却是因为分单张的服事,让大家经历圣灵的带领,并跨越传福音的心理障碍。 我认为基督徒可以学习在任何环境都分发福音单张,比如:买东西付费的时候,可以把福音单张交给对方(一定要是对方看得懂的语言),圣诞佳节送礼物的时候可以加入福音单张,农历新年送红包的时候可以加入适当的福音单张或金句卡,当老板的给下属薪水时不妨多给一张福音单张,同事之间送礼物的时候也可以夹着福音单张等等。 毕竟主耶稣基督就是世上最好的礼物。我们不用担心“结果”会怎么样?因为圣经使徒行传十七 32-34节已经让我们看见传福音的结果:有面对拒绝和讥笑,但也有想听和信主的人。让我们像保罗所说的那样,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腓立比书一18)

使徒行传补遗:失落的亚洲教会史之九 陆上原始教会与海上更正教会(主后1500-1800年)

with No Comments

文/叶永盛(台北真理堂全职同工) 我们提过,主后1500年之时,原来以涅斯托留派为主的亚洲基督教在伊斯兰势力及中华民族主义抬头下,龟缩到西亚山区及印度海岸这两块“飞地”,等于回到主后一世纪时亚洲教会的版图。印度海岸的多马基督教会后来与葡萄牙天主教接触后组织崩解,但在西亚山区的基督教会又如何呢?与此同时,继天主教各差会航向四海后,更正教在主后1500-1800年间在亚洲又有何作为?以上即是本篇要探讨的故事。 西亚陆上的基督教飞地 主后1500年的西亚由奥斯曼土耳其(逊尼派)及萨法维波斯(什叶派)两大穆斯林帝国统治。前者对基督徒采取较严酷的政策,迫害含犹太人、什叶派穆斯林及基督徒等宗教少数;后者则对宗教少数较温和,但也是采取怀柔控制的政策对付他们。涅斯托留教会为了避免教会被操纵,放弃了主教选举制度,而以临终主教指定家族继承人的世袭制度取代,结果导致教会分裂成“迦勒底派”及“亚述派”的结果。 最后,“迦勒底派”与罗马天主教复合,是为“迦勒底大公教会”(Chaldaean Catholic),但仍保留以叙利亚语及原有仪式崇拜的自由。天主教以这些复合教会的教区为基地,派遣差会向萨法维波斯扩张势力,但在穆斯林政府敌视下并没太大成果;事实上天主教徒甚至不被视为宗教少数而被政权保护。因此,在亚洲海上叱吒风云的天主教,很快地就从西亚陆地上铩羽而归。 不过在西亚受逼迫最剧烈的是亚美尼亚基督徒。这个民族自从主后300年由国王提勒达斯(Tiridates)带领举国归主后,一千多年来藉着基督信仰、民族忠诚、种族认同三元素形成一个单一基督教民族;即使他们曾经失去独立王国的地位,也不曾失去亚美尼亚人及基督徒的身分认同。换言之,不论有没有国王,他们都坚守用自己的语文来敬拜上帝。在奥斯曼土耳其及萨法维波斯两大帝国争霸下,他们受到双重逼迫;而天主教也试图诱使他们改宗,但这一切都不改亚美尼亚人的信仰情操。相反地,部分来到印度的亚美尼亚商人却享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外交官、士兵、军备商等,也受到印度蒙兀儿帝国苏丹的礼遇。 亚洲海上的更正教先驱:荷兰与英国 最早出现在亚洲海域的更正教国家是荷兰。主后1590年,加尔文宗的荷兰脱离天主教的西班牙独立后,这小国迅速建立了自己的海上强权——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简称“VOC”)到亚洲探险。主后1600-1660年间,荷兰人首先佔据安汶岛(Amboina)及巴达维亚(Batavia),将葡萄牙人逐出印尼群岛,甚至把葡萄牙人逼出斯里兰卡及马六甲;后来虽然在澳门被葡萄牙人击退,但却据有了福尔摩莎(Formosa,即今天的台湾),随后荷兰更取代葡萄牙人在日本长崎的地位,并在印度逼使葡萄牙人退守到果亚一隅。 荷兰人到亚洲来的目的主要是贸易而不是传教,这跟天主教的西班牙、葡萄牙把传教狂热与扩张帝国结合在一起的策略不同。因此,荷兰对其殖民地的宣教并不热衷,即便聘用神职人员也仅止为荷兰基督徒提供服务而非宣教。其中原因,一方面是荷兰受当时欧洲一些错误神学的影响:认为使徒们已把福音传遍天下,但世界各族拒绝了,所以没有必要再多费唇舌;另一方面就是出于荷兰东印度公司自己对商业利润的贪婪——为此只要对公司有利益,它可以明文禁止把穆斯林归化基督教,甚至与当地苏丹结盟。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富有宣教热诚的神职人员勇敢地在体制内有所发挥。在印尼,他们当中有人学会马来语,并用罗马字母翻译整本马来文圣经。其中在巴达维亚服务九年的犹士都●伊尔纽斯(Justus Heurnius)不仅相信当代信徒也负有宣教使命,自己更搭船到外岛探访。在福尔摩莎,岛上的原住民仍属泛灵信仰且其政治组织较简单,所以荷兰直接统治并肩负教化工作,神职人员较能有所最为。在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和尤罗伯(Robert Junius)两位牧者努力下,带领了许多部落归主,也为他们创造文字及翻译圣经。他们的继任者安东尼●亨布鲁克(Antonius Hambroek)牧师原本还将开设神学院,但后因郑成功进攻福尔摩莎赶逐荷兰人,亨布鲁克做不成神学院校长,反而成为福尔摩莎的殉道者。郑成功佔领福尔摩沙时,岛上基督徒约1万7千人,但在郑氏及之后清廷逼迫下,这里的教会组织及信徒荡然无存。 在斯里兰卡,荷兰的宣教工作非常受限,因为荷兰是与岛内佛教王国康提(Kandy)一起合作,才把岛上的葡萄牙人赶走的,所以并未对岛上佛教徒有进一步宣教行动。不过荷兰人倒是很积极将天主教赶到岛外或将本地天主教徒改信更正教;并对天主教徒及更正教作差别待遇,让天主教徒在岛上连佛教徒的地位都不如。主后1796年,英国人将荷兰人赶出斯里兰卡时,岛上更正教徒约有30万余人,但这许多受洗的信徒当中,只有500多人承认自己的教会会友! 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简称“EIC”)与荷兰人几乎同时来到亚洲,但比荷兰东印度公司更加重视商业利益:规定英国教牧人员仅能服务外国商业及军事族群,禁止直接和公开宣教,甚至反对及拦阻宣教士入境,以免引起骚乱影响公司的利益。直到主后1813年,著名的议员威伯福士(William Wilberforce)在国会催逼公司,才放宽宣教士入境的许可。 北欧之光:丹麦哈雷宣教团与莫拉维亚弟兄会 荷兰与英国的更正教似乎差强人意,但北欧宣教团补强了这缺憾。在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Federick IV)呼吁下,出身哈雷大学的路德宗宣教士齐根巴格(Bartholomaeus Ziegenbalg)到丹麦在印度东南的贸易港特兰奎巴(Tranquebar);他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并热情传教,还勇敢进入特兰奎巴以外的地方接触当地人,得到很好的反应。他也积极地翻译及发送圣经,并成立神学院培训当地门徒。其继任者史瓦茨(Christian Friendrich Schwartz)以其忠心、不偏不倚的判断及对贫穷人的关怀赢得了印度人及英国人的好感,甚至去世时印度拉惹下令为他立碑纪念。那时路德会信徒约有2万人,而哈雷宣教团仅57人在此服事(其中42人死在印度),却带出了这福音的果效。 在这之后,同样源自路德宗敬虔主义的莫拉维亚弟兄会根据圣经的启发,迅速向美洲、非洲、亚洲差出宣教士。主后1760年,他们在印度不远的尼科巴群岛(Nicobar Islands)建立工作基地,但是他们主要并非建立新教会,而是在既有教会中默默建立小组,藉着读经、祷告、传福音充实信徒灵性生活。而40多年,无怨无悔地服务使他们成为了“隐藏的种子”,为印度即将出现的觉醒埋下爆发力。 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主管罗伯特●克莱夫(Robert Clive)及继任者哈斯廷(Hasting)重组公司下,宣教士得到更大的宽待。圣公会差派了沈美恩(Charles Simeon)、大卫●布朗(David Brown)等受卫斯理复兴运动影响的牧者来到印度宣教。布朗不仅积极布道,也开办学校、孤儿院,关怀贫穷人,这份真诚与热情打动了英国总督及其在印度服兵役的弟弟亚瑟●威斯利(Arthur Wellesley,即在滑铁卢战役击败拿破崙的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ton))。但布朗对宣教历史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仁慈地接待了一位初到加尔各答、没经验也没组织支持的宣教士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更正教近代宣教之父。 下一篇故事我们即将迈入十九世纪,就是全球宣教的世纪。

BB诗巫第一军团庆成军50周年 汤麟逊:要将上帝的祝福分享出去

with No Comments

马来西亚基督男少年军(Boys Brigade)诗巫第1军团成立50周年,并于3月17日假晶木大酒店举行50周年金禧庆典感恩崇拜。难能可贵的是,创始队长汤麟逊牧师受邀携带家人,自英国远道而来出席盛会,以感恩之心数算上帝的恩典。 庆典从少年军检阅仪式开始,由诗巫第1军团创始队长汤麟逊牧师主持检阅。随后便进入会场,进行感恩崇拜。 在感恩崇拜上也进行别开生面的军旗晋升礼,由砂拉越区少年军军牧邱和平主持仪式。现任第1军团队长许如益在受访时说,更换军旗是少年军的一项传统,当诗巫第1军团成军25年时,授予一面镶有银边的军旗。如今已成军50年,须将这面银边的军旗“升级”为金边的军旗。 同时,除了颁发会长奖章外,也颁发军官服务奖给在第1军团服务超过10年和20年的资深军官。 少年军要作盐和光 第1军团创始队长汤麟逊牧师在分享讯息时,不忘介绍家人。1963年来到古晋,他与太太珍纳于1964年生下长子安德鲁,1965年生下次子布鲁斯;因此,两个儿子都是在砂拉越出生,是“砂拉越人”。此次庆祝50周年金禧庆典,两个儿子特地陪同前来,也是他俩回英国生活以后,首次“回来”砂拉越。 汤牧师在分享信息时说,上帝爱我们,给我们祝福,我们也要将这祝福分给其他人,才能真正做到“让更多人享受到上帝的爱和祝福”。同时,他促请少年军们当要相信上帝,做正确的事。 他说,再次回到诗巫这熟悉地方,宛如回到了家,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为“在基督里我们是一家人”。时至今日,他从没忘记自己是个蒙福的人。如今他勉励我们别轻视自己的能力,将来可能给人带来影响。 汤牧师欣见诗巫第1军团在过去50年培养出不少领袖,有些领袖也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造福他人。他鼓励少年军要作盐和光,有好行为荣耀神。 感恩崇拜结束后,庆典进入晚宴时间,现任诗巫第1军团队长许如益指出,回首过去,虽然50年走来不易,但上帝从来没离弃过他们,一直给予他们满满祝福。许如益透露,在50周年庆典结束后,将出版50周年纪念特刊,并命名为“诗巫第1军团首个50年”。同时,也会提供电子书格式,并于今年6月上载至网站或其他媒体平台,欲知确切日期,可留意其分队的脸书动态。(韵琴)

夫唱妇随的汤师母珍纳

with No Comments

汤麟逊牧师与师母珍纳(Janet)于1962年结为连理,婚后师母随他准备前往砂拉越从事华人的福音事工,随后又跟着牧师夫唱妇随,住了德国住英国,婚后至今50余年,恩爱如往昔。 珍纳师母于1939年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的谢菲尔德(Sheffield)地区,父亲是卫理公会会友,而母亲则是公理教会(现称英国归正教会,United Reformed Church)的会友。因此,珍纳从小就在教会中长大,既是公理教会的青少年小组组员,也参加了卫理公会的主日学,是崇拜诗班员,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原本打算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她,在1961年时参加了一个青年营会,认识了年轻的汤麟逊,从而堕入爱河。两人在1962年正月结婚,接下来,就开始为前往当时的马来亚宣教而接受装备。在吉隆坡学习了一年的华语后,他们被送往古晋,并在古晋生下了他们的两个儿子——安德鲁与布鲁斯。 1964年,她受当时教育局的邀请教导与训练古晋区的英语教师,并担任多间学校的顾问,帮助该校教师在英语方面的掌握。而她所使用的其中一个教学方法,就是让教师们通过英文歌曲,学习语法、生字与词语。她感谢当时的砂拉越电台在每个星期六的早晨向全砂播送英语教育节目,这也使她可以通过这个节目更加认识且爱上了砂拉越这个多元种族的地方。

1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