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研讨会:基督徒,你寂寞吗

with No Comments

原甸(新加坡作家)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常常问自己:你寂寞吗?基督徒是生活在两级地带,一方面是属灵的,一方面是属世的。我们每个主日到教会敬拜主,我们读经、我们祷告、我们唱诗、我们团契,我们分享主的话语,我们思考福音的广传渠道,我们弟兄姐妹们以天国的道来彼此勉励、彼此督促。在这特定的教会生活中,我们感恩、我们赞美,我们感到我们与主的关系十分的接近,这种“近主感”使我们比较能主动地用主爱去思考这个世界,用主爱去对待周围的的弟兄姐妹,我们也比较能用基督徒的标准来要求周遭的人和事,也要求自己。 主日完了,我们便回到社会生活中,进入了另一种的生活氛围。这一种的生活氛围,基本上是属世的。 我们融入了家庭生活,我们融入了职场生活,我们融入了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我们接触到的是另一种的思维、作风、行为习惯和生活哲学。 基督徒在家庭生活中,不一定要一天到晚“讲耶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耶稣的爱。这是比在嘴巴上讲耶稣更有力量。 基督徒在职场上,能不能自爱,能不能远离职场的“斗争哲学”,避开各种形式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对上献媚、对下欺压,这是考验一切基督徒“清洁的心”的试金石了。 在人与人的接触中,能不能用《圣经》的教导来建构我们的价值观,是成为我们很大的挑战。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是当你勇于面对一切来自社会的挑战时,你一定会发现,你面对着的是空前的孤立。 在众声喧嚣的时代,基督徒,你是孤立的。 这是一个基督徒很孤立的时代,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在社会生活中,基督徒是不容易被理解的,也不容易被接纳的。 基督徒不容易被理解、被接纳,首先是因为世人不认识耶稣,不认识耶稣的爱,不认识耶稣的道。耶稣坦诚地说,祂就是生命、道路、真理。弟兄姐妹们,你们相信吗?自古以来,真理往往是属于少数人的。如果今天这个世界,真理是被多数人所明白,被多数人所实践,那这个世界就太美丽了。因此,我们讲今天基督徒在社会上被孤立源于一个原因,即世人认识耶稣还是属于少数。因此也不容易理解你和我,不能接纳你和我。 在我生活的地方,基督徒辛辛苦苦出版了一份杂志,没有一间书店愿意在门市代售,你就算要打进图书馆也难乎其难。在我们的纸质媒体上,历来是敏感过人的。在五、六十年代,媒体十分地敏感共产主义;在今日今时,媒体十分地敏感基督信仰。我们见到的文艺作品,可以冷嘲热讽上帝,却无法看到上帝的正面形象出现在文章中。 我作为一个基督徒文化工作者,我的感受是很深的。基督徒的标签在教会中是很可以荣耀的;但在社会上,除非你做一个立场摇摆的基督徒,否则,如果你敢在众人面前坚持我们主耶稣的大爱与大憎,你就必然处在被排斥的状态。弟兄姐妹们,世人恨你的时候是可怕的。他们甚至会制造一些“名正言顺”的道理把你逼迫到饭碗跳舞呢! 弟兄姐妹们,我非常地赞成在我们这个多元种族、多元信仰的社会中,应该兼顾宗教信仰的包容性,因为这是我们社会凝聚的基石。可是,我们也应该有智慧看到,社会上有多少偏见的眼光在注视着我们。 我们从基督徒在社会上的孤立地位看到一个迫切的问题,即是福音广传是何等的需要。两千年前,主耶稣声嘶力竭地呐喊:“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马太福音九37),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当前的要务,在《约珥书》中,我们也听到先知的呼召:“开镰吧,因为庄稼熟了!(约珥书三13)在我们的门前,有成熟的庄稼,也还有荒芜的地土。庄稼有待收割的工人,荒地有待撒种的工人。 寂寞的基督徒,是要努力地撒种并努力地收割了。为了主的道,也为了免除我们可怕的寂寞。

文字研讨会:移民社会与现代基督教文字—— 以日本华人基督徒社会为例 看现代基督教文字的方向

with No Comments

曾明桦(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生) 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大和民族又是一个与中华民族有着极深渊源的民族。如今基督教传入日本后,超过150 年却仅仅只有百分之一左右的信徒,这导致日本常常被称为“宣教的硬土”、“宣教士的坟墓”。 此外,在二战之前中国人为了强国富民多次以日本为海外根据地发起革命;二战结束后却因国家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痛恨“小日本鬼子”。因此,如今居住在日本的华人基督徒有着特殊的情怀,一方面要面对两个民族之间错综复杂,另一方面又要在这“硬土”上持守被视为“舶来品”的基督教信仰。本文以日本华人基督徒社会为例,探讨现今移民社会的挑战,以及现代基督教文字事工的方向与使命。 日本由于少子老龄化问题导致全国劳动力人口急剧下降,政府虽对外不开放移民政策,但仍渐渐地看到政府近年来对外国移民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2015年6 月,日本人口统计显示在日外国人口高达217 万人,中国国籍65余万人位于外国人口之首,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持有“永住”身分长居日本。居留身分差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将移民社会挑战归纳为:忙碌生活,永住归化,入乡随俗,子女教育,而此类问题恰可成为现代基督教文字事工的题材。 基督教文字事工历来除了关注信仰造就以外, 也积极透过文字传扬福音,贡献社会。过去,基督教文字事工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贡献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同时,多为间接进行跨文化宣教;而当今,华人基督教文字事工应对新移民社会挑战的同时,渐渐趋向于以海外华人为媒介,更加直接进行跨文化宣教。这恰好应验主耶稣的话:“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做我的见证。”(使徒行传一8)

文字研讨会:基督教文字应该往哪处去?

with No Comments

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距离,试问一下,身为基督徒又是文字工作者的我们在这世代应该如何自处?这世代的基督教文字又应该从往哪一个方向继续走下去? 趁着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庆典,本会文字事业部特于4 月21 日下午2 时假诗巫卫理神学院主办文字研讨会,邀请各界对文字事工有负担且有兴趣者前来聆听。 此次文字研讨会的主题为“榴莲• 文字”,专题为“这世代的基督教文字”,主题讲员为卫理神学院院长池金代牧师。 专题讲员则有来自台湾的陈韵琳老师,主讲“文字也有它残酷的面向”、香港《时代论坛》总编辑罗民威,主讲“Text 入人群——这世代的基督教文字与公共空间”、新加坡作家原甸老师,主讲“基督徒,你寂寞吗?”,以及在日本留学的曾明桦,讲题为“移民社会与现代基督教文字——以日本华人基督徒社会为例看现代基督教文字的方向”。 约有90 余人参与了文字研讨会,除了牧师传道人与神学生外,还有一些本地文字爱好者。(韵琴)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让天父来收割吧!

with No Comments

文/ 黄世璋(古晋晋福堂) 《卫理报》本是一份卫理公会的喉舌,把教所需要的信息公之于众信徒,让信众能有一平台,接受教导与进深,以致整个教会能同步前进共享神国的一切好处! 经营文字事业进入65 个年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虽不知它能造就多少信徒,但我们只负责“除草、栽种”,让圣灵浇灌、施肥,让天父来收割吧! 文道要以火的烧尽渣滓,让灵火炼尽成精,彰显主的美意,成为合用的器皿,一直能传扬下去。然而,要炽燃不熄,我们需要耶稣的同在,让传承文道之人,能活出炽燃不熄的生命来。愿在主爱催动下,文道能如熊熊烈火炽燃不熄!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卫理报》与我一甲子情缘

with No Comments

文/ 徐元福(美里美安堂) 我认识您已是很久远很久远的事。假如没有记错,认识您的那个时候,您是一个两岁多未到三岁的“幼儿”。那个时候我刚从一间天主教学校转学到一间与您关系匪浅的中学唸书,也可以说,我转学到这间基督教学校,才有邂逅您,认识您的机会。 虽然认识了您,但您我之间仅有数面之缘,没有进一步的联系。当然更没有缔结良好的友谊,个中的原因,说来惭愧。那时候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异教徒。我生长在一个“满天神佛”的大家庭。我必须跟从父母承续唐山家乡老祖宗传下来的民间信仰。这种信仰根深蒂固纠缠着这个传统家族,它阻挡了我接受基督的信仰。 我在基督教学校念书。我开始接受基督教教育;就是这个时候,我看见您日渐成长,日益茁壮。特别令人感动的目睹您为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文字事业作出全心全意的奉献。 时间静悄悄地溜走,人生程忙忙碌碌的消失,至到一个新世纪的降临。我才在迷迷蒙蒙的梦中甦醒。真正回到至高无上的主怀中享受真神满满的恩泽;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与您重逢在一个风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再次见到您的风采依旧,璀璨的内容表露无疑。我惊叹您文道火种,燃烧不熄。 追忆与您“重逢”的那段日子是甘甜的,这之后我开始为文字圣工而学习,包括由教会文字事业单位所主办的属灵文字工作营。从中学习灵性文字写作。期望学习到的文字,为神事奉。 人家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在基督文字写作学习中才惊觉自己这方面的知识的浅肤。有一次在一项“文字工作营”中,应主讲的要求,呈上一篇有关的文章。结业后,老师发回修改的文章,我发现有十余处的错误,特别是词句应用不当。 新世纪来临之后,我已是一位真正的基督信徒。在年纪上,我虽然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但在信仰上我却是一个全心全意信主的新人。承接着一生与文字结不解之缘,我会在基督文字与文字圣工上参与您的文字事业。祝愿您文道火种,燃烧不熄!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让我们提起笔来写吧!

with No Comments

文/ 周正平(古晋晋福堂) 翻阅《卫理报》,得知4 月21 日为卫理报创刊65 周年。呀! 65 岁了,真是不容易,若以人的年龄来算,该是“德高望重”之辈,而《卫理报》真是做到了“捍卫真理”;若与一般世俗的刊物相比较,《卫理报》敢为正义、真理、公平、圣洁、关怀、传福音……为文,真如一朵洁白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也如在这昏暗污腐的世界中之一盏明灯照亮这黑暗的世代。 记得我刚来古晋时去教堂做礼拜完,偶尔会拿到像报纸般大小的《卫理报》。那时不像现在是周刊,所以不常看到,印象也不深刻。后来,改版成杂志型也常出刊,就比较接触多也较有印象了,后来再改成每周出一本时,则习惯性的会在崇拜完带一本回。 从内中,可以获得在砂州各卫理公会堂会的活动报导,我对此非常有兴趣,因每有什么主日或特别节期,每个不同堂会各有不同的形式来庆祝或崇拜。从文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资讯与相片可作借镜或指引。有时那一期的刊物订有一个主题,则你不需为此专题而个别的找参考资料;若能把整本卫理报仔细的看完,你就会得到关于那个主题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真能获益不少。更别说在刊物中有些分享,见证……真能赚人眼泪或丰富人生。总之,《卫理报》是我的好朋友,阅读《卫理报》使我的灵命成长了许多,见闻知识增添了不少。啊!卫理报,我喜欢你,欣赏你,赞赏你。 至于我何时开始投稿于《卫理报》已不太记得了。大概好多年前,每次阅读《卫理报》中的好文章,在感动之余,想想自己也承受了神许多丰盛的恩典与赐福,何不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呢?初次执笔真是战战兢兢的,提了笔好久,才能想出一些辞句写下,而且写了又擦,擦完又写;好在我脸皮够厚,也敢以这样不够水准的文章投到《卫理报》,也承蒙多届的编辑大人高抬贵手,居然也登出了好几篇。 当文章被刊登出来时,啊,不怕各位笑话,真的是很高兴,喜的是我的文章能被认同与欣赏,而重要的一点是,《卫理报》是基督教刊物,那表示我的信仰是正确的,理论是可被接受的,如此我才可再放胆的写下去。后来做了团契文书,每有什么团契活动,文书必须记录下来,当然最好加上照片,如此又学着写报导文章来报告团契的活动。总之,也提了这支秃笔,林林总总的写过报导,见证,分享等类的文章,还有几篇被刊登在星洲日报的“生命树”呢! 其实说真的,我并不会写文章,我这支笔,仅是在真实的记载出一些主在我身上所赐的厚恩、医治或保守……我除了感谢之余,也愿写出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勉励並共颂主恩。其实你愈写就愈会发现,啊!主的恩典竟是如此的多如此的丰盛啊,我岂能不传扬呢?但若是用口诉说,不是不好,只是可能听到的人不多,而且听完了,不久可能就忘了。但若将它写成文字,在刊物书籍中刊登,则流传更广,且能保存长久。有时在写的文章中,加入几节圣经的经文则更能加强阅读者对圣经中上帝的宝贵话语的应许或盼望。说真的,好像愈写愈顺畅愈有灵感,也愈有兴趣了呢! 主啊,感谢祢赐我在写作上有兴趣及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恩赐,帮助我善用手中这支笔,写出对神的感恩,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对教堂或团契的活动报导;以基督徒的眼光来看今日社会的一些时事动态等。我不能说,这支笔能做什么,但愿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在主里凡事都能”,就如《卫理报》上所写的,“无论是惊涛骇浪都扑灭不了的熊熊烈火”。让它燃烧吧!火热你我的心灵,让心里的文道火种能炽燃不熄。朋友们,让我们提起笔来写吧!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炎夏里的一株绿意

with No Comments

文/ 丁华康(小学老师) 生命里有这么一份刊物,让我在人生航图中,时刻有真理的文字做为导航器,不脱离当行的道,时刻因着晶莹透亮的属灵文字,多如云彩的见证人,激发我更加贴近主,是我至今由衷感激的事。 千万个日子里,这一份刊物还是秉持风雨无阻的办报精神,真诚的将无数的文字,无数的云彩见证,串成一个心符,只为了告诉千千万万个上帝创造的生命,一个需要真真切切去厘清的真相,那就是——耶稣爱你。 过去曾参加《卫理报》一甲子的感恩庆典,从黄孟礼先生的分享中,知道《卫理报》如何一步一脚印,艰辛办报到如今,实属难得,更是无数信徒的福气。也曾在探访《卫理报》出版中心的时候,受到黄孟礼先生的款待,一席茶叙,娓娓道出了办报人的动人故事,也看见办报人的使命和异象。 仿效红树林的生命力 《卫理报》让我联想起亚洲大陆最南端的那一片位于丹戎比艾(著名旅游胜地Tanjung Piai)的红树林。茂密的红树林依海而生,潮涨而隐,潮退而现。红树采取胎生的繁殖方式,当种子成熟后,现在树上萌芽,然后才离开母树,飘落于地,扎根于土。倘若被海水冲走,也能在海中漂流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 《卫理报》虽然扎根于瘠薄不毛的海岸上,办报至今实属艰辛,好像分分钟就会被凶猛的海浪吞噬,要如何抵御四大恶浪:办报的资金来源、办报的人力资源、办报的读者来源,以及来自电子报的威胁。如今,看到《卫理报》神奇的克服了这些艰难,盘根错节的抓紧泥地土壤,依靠上帝一路来丰富的供应,成为牧养众信徒的属灵刊物。 感谢上帝,靠着上帝的恩典,办报人的坚持,读者群的支持,《卫理报》65 风雨路,为上帝成就了大事,成为扎根在我们心中一株不凡的传奇!如今,《卫理报》成为出版属灵刊物的楷模,不单在经济上自立,在人力上有余,卫理报之友有增无减;虽然面对电子报的威胁,却能够顺应读者阅读习惯的趋势,面对浪涛,昂首应对。 让我们一起成就传奇 打从小学开始,我就尝试翻阅《卫理报》。年纪尚幼的我,哪懂几行字?却在主日崇拜后,一个箭步冲向招待员,向他们索取分派的《卫理报》。我从一些教堂聚会的信息篇和无数的见证篇里,认识天父上帝的爱。13 岁,我写了一首诗《柬埔寨——死亡线上的国度》,投寄《卫理报》,就获得当时在光华真安堂牧会的黄玉芬牧师的鼓励。接下来的岁月,投寄《卫理报》的文章,除了分享牧者崇拜信息篇,团契聚会动态、生活营心得以及个人见证篇,后来更参与了特稿系列的分享,包括《心湖涟漪》,以及职场的分享系列《校园Talk》。 我发现办报需要一群很努力和有使命的办报人,还需要一群很努力写作和投稿的作者,最后还需要依赖大群体的读者,才完成出版刊物完整的循环。我曾经试过以手写的方式投稿《卫理报》,那时从家乡要骑着电单车到码头,再乘搭船只到诗巫码头,然后再步行到福音书局,将装在信封里的稿件投入《卫理报》设在福音书局的信箱,才完成了一个投稿的动作。 往往看到自己的属灵作品见报,已经是几个月之后的事,因为当时的《卫理报》没有每周出版,而且手写的稿件还要经过工作人员重新打字,才能刊登出来,其中的过程耗时又费力。 办《卫理报》真的不容易,我们应该在金钱上奉献,在祷告上支持,多多投寄文章给《卫理报》,还要当一个真正的《卫理报》之友,大力的支持《卫理报》出版的文字事工,一起参与和成就这一株炎夏里的绿意,这一棵在罪恶滔天里时代传奇!让我们继续用生命和文字守护真理的海岸线,让这属于东马绝无仅有的属灵刊物——《卫理报》继续分享上帝的爱,捍卫真理,防止恶浪蚕食。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一点一滴,烙印在心

with No Comments

陈倩明(卫理神学院半时间讲师) 卫理报在我工作的生涯里占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在那六年半的日子,我经历很多愉快的时光。我喜欢那早上集体灵修的时光,那一起追赶最后稿件的疯狂情况,那在压力下同事们“语无伦次”的状况,那摆放在桌子上的爱心点心;还有一起出门,去不同的教区、堂会宣传等等。这些的一点一滴,都成为我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我要感激卫理报的有两件是。第一,卫理报开拓了一片天空,给本地的写作人一个机会可以出版本土书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洞见。按常理来说,如果本地写作人要与港台的作者一争出版书的位藉,可能是非常困难。因着卫理报这个平台,我虽感极度不配,却能经历出版自己的书的感觉。有时候捧着自己的书,会觉得不可思议。 其次,卫理报的周边产品有很多,其中灵修日程在我家中尤为重要。在港的父母,常常期待该刊物。爸爸曾说过他会看中文一篇,也看英文一篇,学习上帝的话也学习英文。爸爸从起初不太会看简体字,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难倒了他,这是灵修日程带来的一些正面影响。 《卫理报》是我一生中订阅最长久的报刊,从开始订阅到如今,从未停过,倒是其他的报刊杂志都会断断续续的订阅。如今全球的趋势,网上订阅或网上阅读已经是很普遍了,也许有一天我也要网上订阅,但无论如何,还是一样的期待与喜欢。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时代金丝雀

with No Comments

文/ 刘忠为(退休公务员) 今届创刊65 周年的《卫理报》与众不同,一如既往秉承传播福音与文化的使命。这是何等美善、难能可贵、可喜可贺的一件事! 信仰是文化的根基,而文化是信仰的外在表现。只谈文化,而没有信仰的支撑,人类将忽视对生命之终极关怀,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最终的救赎。光有信仰,却得不到文化的衬托,生话味如嚼蜡,活不出色彩缤纷。惟有两者相辅相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去年,在下有幸参与由《卫理报》所举办的写作营,在营会中,笔者有美好的学习。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莫非老师提出了“文化金丝雀”的理念。话说,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年代,矿工往往会带一只金丝雀入矿坑。当金丝雀发出哀鸣的那一刻,意谓着矿工须当机立断离开矿坑,否则将因缺氧而面对死亡的厄运。《卫理报》是否就是这一只“文化金丝雀”? 基督徒是世界的一份子,我们不能从文化中抽离;反之,我们应该积极地投入文化的建造工程,否则将失去在文化中发挥影响力。不过,我们得承认,基督教文学、艺术,如今还处在世界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看来,我们得加把劲。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马可14:7)耶稣所说的上述话,值得大家再三思考。 耶和华上帝是福音的主,也是文化的主,而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成全 上帝的心意,引人归 主。 愿天父大大地使用《卫理报》,成为“时代金丝雀”,至到世界的末了;也以鸿恩厚待卫理报同工,身、心、灵都健壮,从而成为上帝赐福给世人的贵重器皿,阿们。

文字65,文道火种,炽然不熄:文字65—— 你愿天道兴旺吗?

with No Comments

文/ 黄巧月(退休牧师) 在旧约中,我们看见上帝藉忠心的摩西把上帝自己手写的两块法版和所有律例典章传给祂的子民,也藉先知传讲书写祂的话语。在新约中,主耶稣曾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太廿四35)可见主道是永远长存的。 圣经是上帝的话,是上帝真理的宝藏。在初建立的教会,大家都积极鼓励信徒购买圣经。曾听说过在中国乡下有一次举行露天布道会,一信徒在会场旁边放了桌子,摆卖圣经。忽然,有一反基督教的暴徒,凶神恶煞的把桌子推倒,踩踏掉在地上的圣经,还往卖圣经的信徒脸上吐唾沫。 那位信徒擦着脸上的唾沫说:“先生,这是你的唾沫,你要不要收回去,不然,我就丢在地上了。”接着,就安安静静的把桌子摆好,把圣经捡起来,擦干净了,继续摆卖。这样谦卑维护圣经的态度是何等宝贵啊! 在砂拉越卫理公会中,有一对牧师夫妇非常维护及支持文字事奉。他们就是何受良牧师和师母赵金珠姐妹。凡有大型聚会,牧师娘必会摆卖圣经,方便信徒购得圣经。当年砂拉越临时年议会成立了文字事业部,何牧师受委主席,大力支持卫理公会的机关报《卫理报》。何牧师曾编了《教友问答》一书供慕道友阅读。 上帝的文道兴旺,需要忠心的笔兵,继何受良牧师后,有许世韬、黄家光等主编带领卫理报前进。到了黄孟礼接班后,卫理报走到今天,由当初的年刊、季刊到了双周刊及现在的周刊,还出版了各类的书籍。 文道兴旺,主必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教会。你愿天道兴旺吗?你愿加入延续文字65 的圣工吗?恳求天父祝福!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