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115期

阿尧面子说:可陪父母烧冥纸吗?

文/刘世尧(卫理神学院讲师) Q:牧师,基督徒可以因孝顺和避免与父母冲突,在清明节时陪父母亲烧冥纸吗?我们可否将冥纸当作普通纸? A:即使你将冥纸当作普通纸,身边的人可不是哦!对于受华人民间信仰和信念影响的人来说,冥纸的功能至少有五个:一,买通鬼差,让死去的亲人在黄泉路上好走;二,孝敬已过世的亲人,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有钱用,可买东西吃;三,供奉祖先亡灵,期望他们赐福保佑在世的家属;四,让已死的冤亲债主收到钱便不干扰家人,让自己在世生活能顺利与平安一点;五,让冤魂和孤魂得施舍,有安息。换句话说,冥纸已被赋予宗教意义,甚至道德意义(即与孝道扯上关係),这也就是为何很多民间信仰者批评不烧冥纸的基督徒为不孝和背祖。 由于有圣经真理的启示,基督徒对死后的世界有清楚的答案: 1.人死绝不变鬼,人是上帝按着祂尊贵、公义、永恆的形象造的,他的生命本于上帝,今生倚靠上帝,死后魂归上帝;鬼则是犯罪堕落的天使,要迷惑世人离开真神和真理(启十二9),这些藉罪恶支配世人的撒但和众污鬼邪灵,已被那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打败(约十二31;十四30;十六11),当末日来到时,牠们将被丢进地狱火湖里,画夜受痛苦直到永远(启廿10)。 2. 人死后没轮回转世,其魂亦没有归墓或归神主牌位;人一死,其灵魂的永恆去处已定。新约圣经宣告:“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凡在今生悔改,诚信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他赎罪并第三天复活的人,死后必有主耶稣的光,领他那已被主宝血洁淨的灵魂进天堂乐园享安息(参路廿三40-43),并在乐园里等候末日复活,与主耶稣一同作王,掌管和审判全世界(启廿6;廿二5);凡在今生拒绝救主赎罪的福音,死前仍不回应耶稣恩光和赦罪呼唤的人,他便无法回到疼爱世人的天父上帝所已预备好的天家(约十四1-3),反要受公义的审判,进入阴间受苦之处,在那里等候末日复活,面对大审判,下地狱火湖去(启廿11-15;约五29)。 灵界“老千” 招摇撞骗 基于以上两大真理,圣经明示,人死后不能再与世上的人有任何来往,亦不会收到任何人间供奉或烧给他们的东西(包括冥纸)。当然,也不能对人间产生任何影响(参路十六19-31)。对于每一位离开世界的灵魂来说,掌管天地万物的天父上帝已根据他们的所信(和所行)判定他们的去处。 但是,有不少人经历已去世的亲人托梦一事,还向他们讲述某事、提出某要求、表达某意思等,这又如何解释呢?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鬼计多端,是不义的污鬼邪灵作灵界的“老千”,招摇撞骗,以我们亲人的形像迷惑我们,使我们活在恐惧害怕和不安中。若我们依顺牠,便没完没了,越陷越深,劳命伤财,仍不得平安!基督徒依据圣经真理的亮光,可识破鬼计,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揭穿灵界“老千”的技俩,斥责牠们退去离开,禁止牠们使用我们亲人的形像和名义弄虚作假。基督徒可求主耶稣的大能宝血遮盖保护家人,不被魔鬼欺骗和干扰。基督徒更可要求圣灵充满亲人,有坚定的信心和平安,不被怪梦、恶梦,及灵界奇异的现象所困扰,而茶饭不思。 圣经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八32)基督徒要晓得华人真正孝的传统是,如孝经说的,“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即以敬天的心孝顺尽天职,扶养我们的父母。所以,基督徒因感恩,上帝把我们安排在一个家族里,而敬祖(honor the anscestors)、记祖(remember the anscestors),惟不祭祖(DO NOT worship the ancestors),因“祭”是“拜”,而拜是单归创造主的。…

我思故我写:冥纸烧不烧?

文/刘珍晶(美里义恩堂) 清明节时,基督徒可以烧冥纸吗?的确,这是一个华人基督徒在清明时节最为挣扎的一个问题。若是家中还有兄弟姐妹还未信主,这问题可能更为棘手。 自从我们姐妹几个信主之后,就不再在清明节时烧冥纸了,只是献上鲜花。当然,这样举动被我还未信主的哥哥看在眼里,难免会觉得我们几个姐妹不孝顺,竟然让过世的父母在阴间受苦。他也曾尝试“说服”我们几个姐妹继续烧冥纸,甚至说先父先慈常托梦给他,说他们在阴间很苦,“没钱用”。哥哥做完这些梦后,都非常心痛,而且彷徨;他就希望我们“行行好”,多烧一点冥纸给已去世的父母。 虽然过程中,我们与哥哥的关系闹得很僵,但为了信仰的缘故,我们依然不妥协。同时,我们也开导他,告诉他,不烧冥纸的是我们几位姐妹;所以如果要想我们求,理应是托梦我们,向我们求,怎么会向有烧冥纸的人托梦呢?! 过后,我们姐妹就向哥哥传福音,也常为他祷告。多年以后,哥哥终于愿意接受主耶稣成为他个人的救主。如今,他也和我们一样,在清明节时献上鲜花。对于哥哥的改变,我们只能归荣耀给行奇事听祷告的主;因为祂使我们坚持,不仅能为祂作美好见证,也有智慧回应,并为未信的家人祷告。

清明特稿:清明节的迷思

文/黄敬胜(诗巫卫理神学院讲师) 一般华人,包括基督徒对于清明节的认知,大多是来自故老相传,模仿延续或人云亦云。作为一个民间传统节日,难道清明只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换言之,清明节带给华人许多迷思。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冬至后的106天,通常是在四月五日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是客观地反映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各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农业社会以此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载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春耕春种,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忙碌。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耕谚语。自古至今,有清明植树的习俗,因为清明时节,树苗成长率高。因此也叫“植树节”。 由于此时正是春回大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有人说这也是始于唐代踏青节的习俗活动。同时也有一系列体育活动,包括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等。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举行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愁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个极具特色的节日。 由此观之,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因为其包含许多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 有说清明节与始于周代的三月三日“上巳节”(即农历三月)有关。由于季节交换,阴气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欲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沐浴、修整,以除灾去邪消病,古俗称为“祓禊”。同时春天也是野外踏青嬉戏,而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春游踏青活动,这习俗文化后来融汇在清明节,成为合家欢乐,交友团聚的日子。 有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有关。关于寒食节起源,据说是晋文公悼念与他生死与共,且后来不愿受禄而死于绵山的介之推;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后来成为祭拜祖先的日子。之后寒食与清明二合为一,寒食就成为清明节中不动烟火,只吃凉食的习俗。 清明祭扫坟茔,基本上是与丧葬礼俗有关。在古代,祭祖活动往往在春季时在郊外进行。 公元732年唐玄宗制诏:“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彻馔讫,泣辞,食余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可见当时政府是允许老百姓在寒食节时祭祀先人,并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后来由于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与清明节融合,才成为扫墓和郊游的日子。 贵人伦重亲情 华人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祖,以时思之,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扫墓祭祖其实是一种仪式,却包含华人重视亲情、敬重祖先的情感表达和内涵;反映华人豁达的生死观,将生和死等量齐观,因为生死乃是自然的表现。因此华人重视逝去的先人。 然而对基督徒而言,不参与祭拜仪式,就等于数典忘祖、背弃祖先,不孝不义吗?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又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即是说祭祖就如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我若不亲自参与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基本上孔子是强调参加祭祀者,应当在內心有虔诚的情感。换言之,祭祖是个人道德性的表现,而不是宗教性的本质和情感。 因此祭祖是纪念祖先的内心表达,而不是功利性的祈求祖先保佑和护庇。所谓祭祖,实际上乃是“记祖“和”敬祖”。因为“记祖”和“敬祖”在于内心实际的表达,祭祖在于外在物质的形式。就如宋代欧阳修在《泷冈阡表》所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其意乃是人死之后,给他丰盛的供祭,他却无法享受,徒然浪费财物;与其如此,倒不如在生前给他简单的奉养,使他享受人生乐趣。 同时在此过程中不只纪念祖先的佳言懿行,回顾祖先对子孙的期望;同时也是反省祖先的所行所为,以作为下一代言行的借鉴和提醒。 歌罗西书二20-22:“你们若是与基督同死,脱离了世上的小学,为什么仍像在世俗中活着,服从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类的规条呢?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导的。说到这一切,正用的时候就都败坏了。” 说明基督徒是在基督里面死了的活人,为何要被人间无来由的传统、习俗、禁忌和死物所操纵和支配?如果你跳脱不了习俗禁戒或世俗价值,证明你还在恐惧控制之下。因为世界的习俗、禁忌、迷信、吩咐、教导和规定,远比神的…

Direct Talk总编面对面:最重要不可有私心贪心 谢启铨:除恒心爱心耐心外

33年服务四千多丧家 呼吁女生加入服务队 人生自古谁无死,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虽说身死之后就是回天家,但身后事总是要办理的。那么一个基督徒的身后事又应该如何办理?是遵循传统祖例,还是要以圣经的教导为先? 砂拉越卫理公会治丧服务组(現称“诗巫区治丧服务组”,简称“服务组”),是卫理公会砂华人年议会属下的一个独特单位,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就是协助丧家,以基督教的方式办理死者的身后事。他们拥有健全的团队,有纪律、有系统地,从采购所需用品的咨询,到邀请牧者主持礼拜,再从入殓到上山,均可以全部包办,在无形中减少了丧家许多的麻烦。该团队在砂州各地可谓是享有美誉,是本会最前线的一支精兵队伍。 在2017年,治丧服务组已经成立了33周年,期间经历了6任主席,所服务的丧家超过四千两百多家。那么,在1984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先贤前辈们决定成立治丧服务组呢?这些年来,治丧服务组组员的年龄都已经偏大,但他们依然对治丧服务组的事工乐此不疲,他们又是为什么愿意如此奉献自身的时间呢?如今的治丧服务组是否有年轻组员,组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加入? 诗巫卫理治丧服务组主席谢启铨是現任的主席,一般俗称他是“棺材头”。在清明节前夕,《卫理报》总编辑黄孟礼邀请他来一场面对面,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事奉情況。(问:黄孟礼;答:谢启铨) 问:首先让我们的读者对你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好吗? 答:我出生于1957年1月5日,诗巫沙濂人,是卫理公会福临堂的会友,与妻子育有5男3女,其中一子一女分别因病与交通意外夭折。诗巫服务组前任主席黄仕山是我的姐夫,他不断邀请;但我因要照顾患上罕见血癌的儿子,只能不断婉拒。直至儿子在16岁那年回天家后,才在2000年9月加入服务组。 之后,我一直在服务组服事,并与姐夫配搭无间。那一年姐夫被选为诗巫服务组主席,而我是副主席;后来姐夫因健康问题,就由我暂代主席之职。随后再中选为主席,今年已经是我第二次中选为主席了。 问: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诗巫开始成立服务组呢? 答:在本会还沒有成立服务组之前,诗巫地区协助丧家办理丧事的是一些社会上特定的人,他们也是以团队方式进行。时至今日,这门行业依然存在。 当时,我们一班好友就去参加一位好友的岳母的丧礼,当场见识到那个团队的一些让人看不下去的行径。当我们回到教会时就与牧师谈起,随后就开始有了成立服务组的念头。然后再有一个导火线事件的引起,让我们觉得应该要马上成立,不能再拖延了。 问:看不下的行径?那是什么呢?导火线事件又是什么情况呢? 答:福州人有个传统习俗叫做“吃花生”,其实是传自中国的一个习俗,就是当你家有长辈去世时,一些乡亲们都会担着花生来你家,帮你办理丧事。然后家中身为女婿的后辈,还有孙女婿和外孙女婿等,就要给他们一些回礼。但久而久之,在诗巫就变成了这种行业的团队向丧家的女婿收取礼金的一种习惯,我们把它称为“吃花生”,而礼金也就成了“花生钱”。 事情是这样的,那一天是出殡上山的日子,当我们一行人随着“棺材车”(柩路)抵达墓园时,他们就开始向丧家5个女婿中最富有的女婿先讨取了“花生钱”。富有的女婿就给了300令吉,当时有一个惯例,就是一旦第一个女婿给了300令吉,接下来的女婿就不能少于这个款额。于是,他们就继续向其他几位女婿收取“花生钱”。 我们的朋友当时只是一位码头工友,收入微薄,原本只准备了50令吉充作“花生钱”,一时之间怎么可能拿得出300令吉。但那班人就是不愿意把棺材抬上山,非得收了“花生钱”才办事,就算是朋友两夫妻当场跪下哭着求他们,依然不为所动。人在现场的我们一行5人实在是看不下去,就每人拿出50令吉凑足300令吉交了,事情才得以解决。 回去之后,我们就开始萌生了成立服务组的念头,就与牧师和会长有了初步的商量。谁知,在我们还只是有概念却还没有著手去办时,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们觉得此事非行不可,而且是非常急迫的。 那是在我姐夫黄仕山的父亲的追思礼拜上,当时负责办理丧事的团队人员是非基督徒。还记得牧师在证道时,说了一句“信主的人得救上天堂,没有信主的人沉沦下地獄……”就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当场闹了起来要对牧师动武泄愤。幸好我们都在场,才好言相劝地制止了他们。 问:那服务组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第一家服务的丧家又是谁呢? 答:服务组成立的那一天就是开始为第一家服务的那一天,即是1984年8月4日,服务的是服务组前任主席张经杭弟兄的母亲。 问:当时的主席是谁?诗巫服务组成立至今,一共有多少位主席?…

为国家守望祷告

一●为国家求恩福祷文 全能的上帝,感谢祢创造我们作马来西亚的国民。求祢赐我们渴慕祢的心,决意作遵祢旨意的子民。求祢护佑我们免于压迫和争斗,促使各族和谐共处。求祢感动执政掌权者,存谦卑又好怜悯,秉行公义,建设和平邦国。求祢赐福我们继续享有信仰和言论自由,兴起合一的教会,成为社会良心为国守望。奉主耶稣名求,阿们。 二●求救国家离罪祷文 圣洁的父神,恳求祢解救我们的国家,脱离黑暗邪淫势力的捆锁,用耶稣的宝血遮盖我们的国土和全体百姓。求祢除去全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和情欲,远离毒品、赌博和帮派势力,拒绝谎言、贪腐、自私、奢侈、邪荡、欺压和暴虐,专一寻求友爱、公义、圣洁与和平,建立和融的邻里生活。奉主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每一天由灵修开始

2017年3-4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请向本报订阅 要活出上帝的样式,每日就由灵修开始,让一日之计在于神!鼓励主内弟兄姐妹订购《灵修日程》以滋润心灵,靠主得力。 藉订送《灵修日程》 传送主耶稣的福音 除作个人订阅外,更可订送给亲人朋友,或在身边未必那么容易接触到福音的邻舍,祝福他人,共同履行主的大使命,期盼他们透过《灵修日程》得闻主的福音。 每期一句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以弗所書2:8-10)

抓鼠有感:变装的“赎罪券”

文/翁震凌 今年(2017年),是纪念马丁路德改教500周年(诗巫卫理神学院也于7月22日举办“路德改教运动五百周年研讨会,详见封底)。1517年10月的某一天,路德在德国威登堡教堂门口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问题,就此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帷幕。 什么是“赎罪券”?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是给人补赎的机会与方式之一,可以减免自己或亲人的罪罚或在“炼狱”的时间。 为何会有这样的理论依据呢? 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教会持有“功德库”,这“功德库”储存着耶稣基督无限的善功及历世历代圣徒们的多余善功;而这些“功德”被委托给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皇。这些“功德”可以从“功德库”支取出来,“转让”给信徒,让他们抵减因犯罪所应得的刑罚。换句话说,买了“赎罪券”等于是领取别人的功德! 这“赎罪券”原用于十字军东征时征筹军饷,只是后来渐渐成了“有心人士”的敛财工具。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theology/95theses.html)中就提及当时教廷为推销“赎罪券”,竟如此说:“当钱柜中的银币叮当作响,炼狱中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 不是出于自己 其实“赎罪券”衍生各种问题,包括:穷人可能为减免自己的罪罚或让死去的亲友能早点 “出炼狱”,而耗尽家产购买赎罪券,生活越发艰困;至于有经济能力的,就会以购买“赎罪券”来“抵消”自己的罪罚(这样会不会产生:只要我有钱,就可以不停地犯罪,然后再用“赎罪券”来减免?!),甚至以此取代“真心的悔改”与“善行”。 虽然如今基督教会不再售卖“赎罪券”;然而我也在反思:会不会有变装的“赎罪券”,或是我们偶尔也有这种“赎罪”心理: 因为我做了不讨神喜悦的事,所以我要多多事奉,补赎一下! 因为我犯了罪,所以我要多多奉献,补赎一下! 因为我得罪人得罪神,所以我要多多行善,补赎一下…… 事奉、奉献、行善原是好的,也是上帝所喜悦的,但这些却不能“补赎”,减免罪罚;要蒙赦罪,只能以忧伤的灵与真诚悔改的心,来到上帝面前祈求赦免与洁淨。 但愿“赎罪券”这历史事件能提醒我们谨记: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的事奉、奉献、行善……),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事奉、奉献、行善……),免得有人自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