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美的故事(20)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在新加坡、马来亚、砂拉越及中国的卫理宗历史中,有一些美国卫理差会早期派来的德国籍宣教士名列其中;较为人所熟悉的就是1903年与林称美牧师带领福州人至马来半岛霹雳州实兆远的德国籍柳依美牧师(Rev. Heinrich Ludwig Emil Luering,1863-1937年)了。另有一位德籍女教士曾在诗巫西岸木桂兰卫理诊疗所服务,她是Lydia Moring护士。

原来,德国人很早就移民到美洲。目前在美国的德国籍人口有5千万人,占美国人口17%,是最多的移民群体。其实,17世纪是德国新教徒受迫害期间,有不少德国人移民美国避难。这移民浪潮若要推溯历史,或可能更早一点,乃是与16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所发生的一些事有关。

比“五月花”更早
1517年,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成为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标志,进而导致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1529年所创立的路德宗、1541年的加尔文派、1571年圣公会等,都被称作“新教”或“改革宗”(Protestant),并各自流行;这也使欧洲分为“天主教”(旧教)与“新教”两大阵营,而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则也出现严重歧见,同样分裂为支持旧、新两教的旧、新两派。
史称的“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就是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大规模欧洲战争。战争以波希米亚人(Bohemian)反抗哈布斯堡(Habsburgs)家族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家族战败,并于1648年签订世界首个国际公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而告终。这场战争使各日耳曼邦国的人口被消灭了约25-40%;路德城威登堡有75%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有65%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有25%的人口阵亡,日耳曼各邦国男性将近50%阵亡。战后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中,谋生不易,信仰受限,因此人们想逃往信仰自由的美洲大地,寻找更美好的生活或成为契约劳工。

1680-1760年间,大量德国人移民前来美国宾夕尼亚州,根据记录,最早德国移民者是1607年的Dr Johannes Fleischer,第二年则有5位玻璃匠、3位木匠,还有13位贵格会的家庭前来,并在靠近费城附近为移殖区。这些人比1620年的“五月花清教徒”抵步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更早了12年呢!

1683年,该区人口增多后被称为“德国镇”(Germantown)。1709年则有13,000名自德国的Palatinate(后称莱茵-普法尔茨地区,Pfalz)地区移居美洲的俄亥俄州,其中有三千名稍后移往纽约附近的Albany。因此,宾州、纽约上州及维吉尼亚的Shenandoh山谷成为德籍的路德宗信徒及人数较少的摩拉维亚派、门诺派及天主教信徒陆续移民前来的首选之地。

基督同寅会
在这些移民的派系中有“基督同寅会”(The Church of United Brethren in Christ,简称“同寅会”,也称“弟兄会” )的会众。那是由早在1800年一群分散在马里兰州(Maryland)、宾夕凡尼亚州(Pennsylvania)和维珍尼亚州(Virginia)说德语的移民所组成的;始创人是奥德宾(William Otherbein,1726-1813年),德国出生,在德国改革教会中被按立,并于1752年被派往美国宾州,1761年遇见宝马田(Martin Boehm,他是德国门诺会German Mennonite的信徒)。1774年,奥德宾在巴尔的摩与马里兰州的牧养教会至安息主怀;他与亚斯理有紧密的联系,并曾在1784年圣诞会议中参与按立亚斯理为会督,他是当时按立牧者之一。

1800年9月25日,“同寅会”举行首次会议时,奥德宾与宝马田(Martin Boehm)被选为会督。“基督同寅会”是承袭长老宗和公理宗的优良传统,采纳均衡会督制,意即会督属于教会的行政监督而非承袭,故由总议会选出,首位任期4年,连选得连任。牧师与信徒出席总议会人数相等,每4年举行一次的总议会乃是至高的立法和决策团体。

1946年,同寅会和遵道公会结合而称“联合同寅会”。遵道公会也称为“福音会”,是由爱尔拔(Jacob Albright,1759-1808)所创立,最初称为“Evangelical Association”,是为牧养德国移民而开始的。1807年举行首届年会,1816年举行第一次总议会。1894年,福音社内部分裂,约三分之一会友另组“遵道公会”(United evangelical Church)。其余组“福音公理会”(Evangelical Congregational Chruch),1968年合併加入美国联合卫理公会。虽然“福音公理会”于1968年始加入,但谈及卫理公会历史时也需旁及该会的历史。因此,后来前来东方宣教时有德国宣教士的参与,不免看出是因为德国同寅会及遵道公会加入卫理公会的结果。何况会祖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又与摩拉维亚曾有很密切的关系,尤其他在1738年回到英国不久后,就动身前往德国主护城(Herrnhut)拜访摩拉维亚教会创始人钦岑多夫(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 und Pottendorf,1700-1760年)。

另外,德国宣教士柳依美牧师(Rev. Heinrich Ludwig Emil Luering,1863-1937年)“出现”在1903年福州人前往实兆远的移民事迹中;在中国的兴化、南昌、芜湖等医院是由William Nast及Gamble Nast的德籍家族捐献而建。此外,在九江的同文中学,其英文名为William Nast Academy,当时译为“南伟烈中学”。南伟烈(1807-1899年)是从德国到美国的移民。在美以美会中,他最早使用德语进行传教,建立了专门由德裔移民组成的分支,并且组织后向德国传教。这个使用德语的分支也参与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因此学校才会以“南伟烈”命名;南伟烈的儿子阿尔伯特•纳斯特(Albert Nast,1846-1936年)长期担任该学校董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