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循道卫理香港堂及国际礼拜堂等四所教会被《大公报》点名为收容暴徒的场所,后来教会发表声明,表示不论是天主教或基督新教,教堂均为社区中的“城市绿州”。各教堂均欢迎各界人士进入,参与祈祷、敬拜、团契、学习、服务、安静以及参加各种聚会。教堂亦会为有需要人士提供休息、使用洗手间、接受身心灵牧养及人道服务。不过教会重申,教堂之使用,均以牧养、关怀信众及邻舍为首要任务。我们深信,“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篇四十六篇1节)。
本报也曾于1231期《卫理报》刊登访问香港循道卫理教会会长林崇智牧师一文,林牧师亦表示,开放教堂只是社会关怀的举措。
罗民威认为,在教会层面来说,情感高度极化除了基于对所涉的社会意见分歧,亦会基于大家的信仰理解差异(例如政教关系等)。这方面的张力要得到化解,除了更多的对话与聆听,也需要更多的信徒教牧在上主的亮光里反思,明白到基督教信仰所追求的,不单单是平静日子里蒙主赐平安,还有在浪急风高之中得见上主的爱与公义;而自己又有什么可以在这缺憾世界里被主所使用,使祂的爱与公义得彰。这样,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才有被主使用作时代见证的可能。

学习开放聆听不同意见
在香港牧会约二十多年的砂拉越美里人——黄恩爱牧师就牧者如何牧养而言,他表示事情发展至今,越演越烈,比五年前“佔中事件”更为复杂,这亦是前所未有的经验。身处会众背景多元的教会,取得共识或一致的立场实为不易。基本上,简单如“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之大原则,有时连何谓“公义”,都可能因在所知或见到的往往未必是事实的真相下,加上会众背景、经历、角度或个别因素等等的不同,或形成不同的解读。故而,教会要取得一致的共识或立场极为不易。
他以本身经验进一步说明,表示近年北角浸信会崇拜采用的经文,这段日子的旧约经课恰巧多为先知书,当中对香港处境有许多非常贴切的教导及提醒,故亦适合作讲道经文。他个人认为,崇拜中的讲道因为单向,故多集中在上帝话语的教导,或引用部分作实例,但避免多太多评论。但在团契或小组中,可作更多讨论交流,但要学习尊重及耹听,避免情绪化或攻击他人,牧者或顾问在必要时需要提醒制止;若资源容许,可作专题讲座。
另一方面,会众的心灵精神情绪也需要支援,学习自己如何舒发情绪、如何面对立场极为不同的家人、同事、好朋友及弟兄姐妹。有些较为“前线”的会众,或需更多个别关顾、代祷。他亦提醒弟兄姐妹,个人或对有自己的看法及立场,但同时亦学习开放聆听不同意见,整理思绪,务求更为全面,寻求真相。
另一方面,弟兄姐妹是互为肢体,一齐建立基督的身体——教会。肢体位于身体的不同位置,对一件事或也因位置不同、功能所限而理解不同,但都是听头指挥。会众或立场、政见不同,对许多事件或有不同评论,但在肢体努力学习按教会元首基督的教导回应时,我相信纵然或有不同,但那叫万事都互相效力的神,必仍叫爱祂的人都得益处。
黄牧称,有关这次游行抗争活动群众所采用的媒介平台,主要比较常见的是Telegram中的各种群组及连登讨论区,亦包括一些我个人不太熟悉的网络广播为平台,如:Zello等。他深深体会到年轻人若真有心参与网络媒体的运用,其力量是很大的,其影响力也是至为深远的。
在当下,黄牧师不否认有时候讲起来很容易,但实行时却常具极大的挑战,甚至步步为艰,故常常只能尽力而为。
许传道(宣教师),诗巫人,今年初刚毕业后被派到循道国际礼拜堂牧会,是新鲜人。他对于香港抗争活动,表达了个人的想法,他说这是一个官逼民反事件,从一开始的和平表达意见但不被聆听,到现在以暴力来面对政府;从一开始只是对香港政府的抗议,发展到现在对共产党政权的敌视。
对于年轻人,对于他们的创意和勇气感到惊讶,也对他们因着爱自己的家(香港)而做出的种种付出感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