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移民南洋设兴化芭

美以美的故事(44)

@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初期兴化芭开发情况

继上期俄亥俄州的曾斯维尔镇(Zanesville)后,稍往南边约21 公里的新列克星敦(New Lexington)镇就是蒲鲁士的家乡。不过,也有文献指出他的家乡在Clark County,Ohio。

福音于1862 年由兴化人林振珍传道传入兴化(现称“莆田”)时,蒲鲁士牧师在美国出生。他于1890 年(年28 岁时)来到莆田,为兴化人开展生命的新篇章。

蒲鲁士(William Nesbitt Brewster,1862 年12 月5 日-1916 年11 月22 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牧师家庭,毕业于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及波士顿大学神学院。1888 年,他被按立为牧师,并接受委派前往
新加坡为宣教士。 

1890 年,由于水土不服而自新加坡到香港福州等渡假,恰逢原定往莆田与仙游的宣教士因病回美,经薛承恩(Nathan Sites)牧师推荐,要蒲氏自新加坡转往兴化为宣教士。当薛承恩牧师陪同蒲氏前往兴化,经过江口桥,他恭诚祈祷,并读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二章3 节:“因为我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

来到兴化不久,他与蒲星(Elizabeth Fisher,1862-1955,1862 年派驻福州的宣教士)结婚,夫唱妇随,们携手在兴化一同事奉了26 年。

领航人陈秉忠牧师抵诗巫兴化芭时影

兴学办教关怀社会
蒲鲁士是充满活力的宣教士,曾主办过两次的奋兴大会(1893 年及1909 年),并形容为兴化教会经历了一次“圣灵的爆炸”及兴化教会的“五旬节”。后者有9 岁的宋尚节参与其中并深受影响。

蒲鲁士夫妇于1890年新婚后来兴化

蒲教士除了传道之外,还创办了不少改善兴化人生活的事业,如:培元书局部(1892)、印书馆(1893)、痳疯院(1894)、传道读书会(1895)、清道局(1896)、本地布道会(1897)、孤儿院(1898)、织布局(1899)、罗马字《奋兴报》(1899)、哲理中学与哲明小学(1901)、福音书院(1902)、建仙游总堂(1903)。此外,他还翻译了兴化音圣经、建粮仓、设公德社、兴建医院、购置墓园,并且输出荔枝苗移往美国佛罗里达州等地(被称为“蒲鲁士荔枝”,The Brewster Lychee)。

不过,蒲氏仍然有感于时局的需要及百姓生活贫苦,有心要发动组织移民活动。百多年前,华人基督徒受到中国社会的拒斥,社会处境艰难,这是促使他们移民南洋的重要因素之一。每次地方上的大规模政治动荡都会引发基督徒的移民活动。

先考察实兆远后诗巫

蒲氏听闻福州地区于1901-1902 年间的移民砂拉越“新福州”的成功例子,也促使他作出移民的计划,欲兴建“新兴化”于砂拉越。

1910年6、7月间,蒲鲁士利用暑假时间,联系新加坡美以美会,在1903 年移民到马来半岛实兆远的福州垦场中的兴化人会友间考察。他发现,当地兴化籍美以美会友以种植树胶致富,奉献教会亦十分慷慨。

一个月后,蒲鲁士向中国的会督卢思义(Bishop Lewis)提及南洋的华人基督徒垦场事宜,请卢会督南下考察,“欲得一肥美之地,使兴化教会中人往彼处开垦,不特使彼等易于谋生,并欲使之脱离各等恶俗也”。卢思义会督果然南下,与新加坡会督奥汉(Bishop Rev William F Oldham)商议,双方同意在砂拉越拉让江流福州人垦场附近建立兴化人殖民地。

1911 年8 月4 日,蒲鲁士与李长水两人代表兴化教会移民南洋事工的代表,从莆田涵江起程到南洋,察勘垦场之地。20 日下午六点半抵新加坡。26 日下午二点钟,两人抵达诗巫,次日在富雅各牧师的陪同下前往察看。两人约见砂拉越拉者和政府官员,双方商定在新福州垦区的对岸,开一新区供兴化人开垦为业,并划地“长十二英里,广随其开垦所及,无限制。每人给地二以隔。”

同年7 月19 日,蒲鲁士与李长水两人回到莆田,向会友招工。

蒲鲁士显然吸取黄乃裳创立“新福州”的经验教训,章程要求:“赴垦场者,当立约,如有生息,十输其一,献于兴化教会”,又规定“凡要往者,先二个月种痘,一个月种毒,以保身体”,避免移民因水土不服,感染疫症。蒲鲁士自信,这一垦场将为兴化会友提供一个新的“应许之地”,“自兹之后,即有多人迁往该处谋,名此地曰:新兴化,以表不忘旧居本国之意。”

兴化人奔向新兴化

虽然移民海外看来有许多美好的理想,登记的兴化美以美会的会友人数颇多,但最终只有141 名会友分两批随教会南下。这其中包括了利百加孤儿院(Rebeca McCabe Orphanage,后称“善育堂”)的21 名院生。

原订第一批移民于1912 年2 月27 日启程 ,蒲鲁士于早时的2 月12 日已经预先委任陈秉忠牧师与方家明为领航者,附合他栽培华人当领袖的一贯作风,他本身也陪同前往。然而适逢当地民间秘密宗教“经堂教”首领黄濂发动起义,声言“教堂遍佈乡区,美会(指美以美会)尤为嚣张”。黄濂在兴化“除教友,焚教堂”,破坏严重。蒲先生在此情势之下,就委托陈秉忠牧师和方明先率往新加坡。”

无论如何,事关紧要,蒲鲁士只得从厦门赶回兴化处理,第一批移民就由陈秉忠及方家明率领南渡。航程经过厦门、新加坡,前往砂拉越。1912 年5 月22 日,首批兴化移民到达诗巫,被安排居住在新珠安福州垦
场的北边,沿著伊干江方向,被称为“兴化芭”。

移民先锋陈秉忠

陈秉忠于1912 年2 月12 日带领第一批101 名兴化移民启航,并于5 月22 日抵步诗巫。第二年1913 年,蒲鲁士又委托他带领第二批40 名兴化移民,于3 月7 日出洋,并于6 月17 日来到诗巫。第二批的名单中,陈
秉忠也带来其太太许德安、堂弟及弟媳陈根信夫妇、长子陈文星等,都加入了垦荒行列。

在诗巫8 个月后,陈秉忠协助兴建“天道堂”,随后被调往新加坡任兴化音“天道堂”的牧师。在新加坡期间,陈秉忠设立光汉学校。初期,兴属移民都以光汉学校为自由住宿,陈秉忠夫妇还提供饭食。

1921 年,陈秉忠因为积劳成疾,返回中国养病,1923 年7 月8 日病逝兴化莆田,享年42 岁。其师母许德安后来负起传道工作,曾任吉隆坡福建音教会传道,直至日军南侵,才告老退休,享寿84 岁。

领航人之一:方家明

方家明,是另一名被蒲鲁士教士委任为第一批兴化移民的领航者。

方家明是兴化最早的美以美会信徒,莆田涵江人方德敬(号“润侯”)的儿子。他之所以被蒲鲁士看好能担任带领工作,是因为他在“美孚洋油公司”(Mobil)工作,熟悉英语,且善于交际。虽然他的名字出现在第一批移民名单之内,但只是短暂停留后就返回莆田了。

1938 年蒲星访问诗巫

蒲鲁士子女皆宣教士
蒲鲁士于1916 年11 月16 日在美国芝加哥参加卫理公会年议会期间,安息主怀。不过,遗体却埋葬在俄亥俄州的Troy 河边坟场,享年53 岁。其太太蒲星氏则继续留在教会学校及医院事奉了35 年。他们的三位子女包括:蒲天玉(Mary Rebecca Brewster),嫁给夏礼贤博士(Dr. George Hollister),服务中国教育界16 年;蒲天寿医生(Dr Harold Brewster)为宣教士,曾在砂拉越加帛与陈立侨医生创办基督医院;幼女蒲厚恩(Karis Elizabeth Brewster,1903-1989)嫁给Frank Ernest Manton,她在施玮所著的《献祭者》(宋尚节传记)种不时被提起,比如宋结婚时,蒲厚恩与当地姐妹参与,结婚后,又与夫婿前往缅甸及印度宣教。

蒲鲁士的著作包括:
1.The Evolution of New China(1907)
2.The Cost of the Christian Conquest(1908)
3.A Modern Pentecost in South China(1909)
4.Straws from the Hinghwa Harvest(1910)
5.The Methodist Man’s Burden(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