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067期

宣教的脚:新娘15岁

文/ 桃子 15 岁,你在干啥?或许是在享受着校园生活,跟着三五成群的朋友吃饭逛街看电影;又或怀着很多青春的梦想 ……。我的学生,15 岁的菲菲(化名),却已经被妈妈逼着“上花轿”(嫁人)。 初见菲菲,是因为她跟着朋友来我的中文补习班。瘦瘦高高的她,五官轮廓非常俊秀,14 岁已经是亭亭玉立的甜姐儿。她跟着刚离婚的妈妈从大城市搬到我们这儿来,投靠她姐姐。虽然迁来已有数月,但妈妈迟迟都没有为她办入学手续。所以,她一直辍学在家帮忙家务,有时帮忙姐姐到巴刹去卖糕点。我偶尔去市场买菜还会遇到她。 因为种种因素(缺同伴,没交通),她没能固定来中文补习班,也很少来参加我们的少年聚会。去年10 月,她开始和朋友固定来中文补习班上课,也很积极地练习圣诞节要呈现的舞蹈。 11 月,菲菲突然告诉我,妈妈要带她去中国,所以不能参加圣诞节聚会。她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在面子书上看到她和一个看似30 岁的大叔长相中国男子站在一起合照。她妈妈给这张照片的留言是“这是她的男朋友”。 后来,从菲菲姐妹淘的口中得知,菲菲被妈妈强硬地带去中国相亲嫁人。菲菲跟她的姐妹淘说,她不想去相亲但是妈妈很凶地威逼她。菲菲的梦想原是当一名模特儿,然后跟一个年龄、思想与她相仿的男孩恋爱结婚;但是这一切梦想随着这场相亲,全破灭了。 社会的牺牲品 菲菲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西加这20 多年来,很多华裔女孩刚成年就经媒人或亲戚的介绍,远嫁他乡。女孩本来劳动能力比不上男人,加上在这里她们的教育程度也不高;因着这两个“致命伤”,所以工作范围也都很有限。多数年龄与我相仿的成年妇女,现在婚后有了孩子,都在家相夫教子。 一些较穷的乡下人认为把女儿早早嫁了至少有好处:少了一张吃饭的口,省钱;可以得到大笔的聘金,突然发财。可怜的女孩如果嫁得好,三、五年后带着孩子衣锦还乡,还可以透过电话、网路跟家人保持联络;嫁得不好的,三、五年后跟丈夫离婚,带着孩子跑回家乡,或者从此音讯全无。 在贫苦的环境加上保守的思想,往往女生成了社会的牺牲品。中国古时的缠脚陋习,印度古时的“神明的新娘”(庙妓)……,后来都因着一班宣教士进入这些国家传福音,意识到这些陋习必须废除。经过他们长年不懈的教导,才让这些陋习在这些国家逐渐废除。 我不敢评论这种做媒方式的利弊,因为其中不乏有嫁给了疼爱她们的丈夫和公婆。但是我认为,为了维护这些女孩们的自由,当地教会需要有个详细长远的教育计划。女孩们需要提升教育水平(至少教育程度可以到专科文凭或学会一门手艺),好让她们出社会时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维持生活,帮补家用。当女孩们有了谋生的工具,她们的未来就有更多的选择。无论是男人或女人都是上帝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所以都是上帝的珍宝。女孩也应该像男孩一样拥有自由和平等的选择权利。我们不一定都能站在前线成为斗士,但是我们可以用祷告来托住那些协助女孩们的机构。…

怜悯之工:让爱,永不止息!

文/ 丁华康(小学老师) 学习30 年的中文,我最喜欢“爱”这一个字,向来我都把“爱”定义为动词,虽然朴素却很温暖。也因此,我从来不为“爱”加上华丽的包装,因为它是那么的实实在在,且能温暖人心。在别人的短缺上供应,我们的举动就像一杯凉茶,做在我们当中最小的弟兄身上。感谢天父上帝,在每一日的生活里,给再恩堂无数的机会,使教会学习在别人的短缺中,能够及时供应,虽然有时我们的施舍微不足道,但是“爱”的源头——天父上帝从不让我们短缺。 亲身体会,爱令人富足 来到诗巫再也工作,转眼间已经迈入第十三个年头,上帝将我安置在一群小孩子当中,教导他们读书写字。起初,这里的家庭多数都不注重教育,孩子的辍学率居高不下,家庭探访工作成了每个星期的例行公事。有机会探访学生的家庭,才能让我面对家长,才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首先,这里多数的家庭活在贫穷线下,一位学生的爸爸带着哀伤倾诉:“孩子不是不要去上学,我没有能力还交通费,他每天来回都要步行近五公里的路。所以有时孩子说累了,我就明白,让他在家休息。” 我把此事告诉教会一位收废铁的执事,热心的张延明弟兄,他接到我的电话就爽快的答应会帮忙;因为在他收的废铁中,有脚踏车的架子和两个轮胎,只要好好的重新组装,就可以让这个孩子以脚踏车代步去学校了。 终于,我们完成了这一项移交的任务,透过校方将脚踏车移交给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满脸皱纹无助的脸上,顿时绽放灿烂的微笑。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黑黝黝皮肤的土著父亲,那么紧实地握着我的双手,连声道谢,破涕为笑。而我的心,感觉那么温暖,那一刻我明白了让缺乏的他们获得满足,是多么令人感到富足的事。 亲身经历,爱令人动容 学生父母找上我家时,时常都是接近晚上十时。对方要我协助填写申请福利金的表格,填写的同时,所有需要填写在表格内的资料一一陈列在我面前。我边写,对方在一旁坦诚自己的家庭经济处境,希望申请一些援助,来减轻肩头上的经济负担。 有一些学生家长,每天加班到九时正才放工,身上发出汗臭味,就匆匆忙忙来找我。他们对于自己不请自来干扰我的作息,连声道歉以外,态度却非常诚恳,希望找到识字的人,为他们解决能力以外的事。我发觉这些家长确实很努力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日出而作,日落还未息,每个月所赚取的薪金,勉强只能应付家庭的基本开销。有时,需要我帮忙额外打信来增加中选的机会,我也不会拒绝。这些来寻求帮助的父母,往往要离开时,都会塞一些金钱,或是买几罐汽水来答谢我;不过,我都坚持拒绝了。 一位学生的家长,辛辛苦苦培育子女到进入高等学府,申请担任教师工作时,因为面试表现欠佳,而没有获得录取的机会。我听见家长心碎的声音。每一回都问我有没有其它管道,协助他们的孩子,那时候报章正好公布上诉的管道,我就依循步骤,为这位失意的孩子上诉。结果他成功被录取了。那一位孩子成功被高等学府录取的母亲喜出望外,趁着新年送来了两个红包,说给我两个孩子的一点心意,希望我的孩子获得新年的祝福,快乐地成长。 当你参与,爱绝不孤单 诚然,教会的福音事工虽然能够满足人类心灵的空虚,但是那些来到我们当中,殷切向我们求饼和求鱼的人,我们能够用什么打发他们呢? 这里许多破碎的家庭,都需要单亲妈妈自己承担一个家的开支,经济压力自然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这里有许多孩子,因为家长受的教育不高,自然没有智慧让孩子得到好的栽培,只能继续走在父亲曾经走过的老路上。 我发现一代又一代的恶性循环,一代又一代延续着前辈的路;是时候需要在教育上唤醒,在经济上帮扶,在醒觉上灌输。于是教会在这地上的使命,就不能只是注重属灵的教导,他们肉身的缺乏急需获得供应。 再恩堂明白诗巫再也的牧区有别于其他的牧区,就此开展了爱心计划,我们获得无数热心和善心人士的协助,捐给我们许多的二手衣物和二手物品。教会透过出售这些物品所赚取的收入,按诗巫再也这一区贫困居民们的需要,逐一按个别的需要给予粮食上的供应,并补足一些病痛且身无分文的贫困人士。再恩堂麻雀虽小,为了传扬耶稣的爱,毅然承担这施舍爱心的重大责任。 透过捐助,成就蒙福的途径 耶稣的话带给我们许多的勉励,这一件小小的,爱心的事,做在我们当中最小的一位兄弟身上,就是做在耶稣的身上了。教会建堂至今,我们尚有近五十万令吉建堂经费上的短缺;可是为了爱心事业,我们不遗余力为上帝的怜悯事工,高举旗帜,大发热心。…

砂华人年议会会长四月份事奉一览

• 在卫理神学院授课 • 参加古伦神父讲座会 • 在新福源堂证道 • 在卫理神学院指导教牧硕士班 • 在恩典堂证道 • 参加毕理学院董事部会议 • 主持古晋卫理大厦建委会会议 • 主持/ 参加年会各部会议 • 在锡安堂证道 •…

抓鼠有感:要留心去做!

上两周的大众书局书展时,我抱着淘宝的心态在特价区中翻找,将一本本五令吉的好书放进购物篮中,内心充满喜悦又不值的复杂情绪--喜的是能以低价买到自己喜欢的书,却又为这些好书被如此廉价抛售,颇为不值又可惜。 在我准备从“书场”上抽身退离时,眼角却在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书籍中无意瞥见“我是马拉拉”几个字;我立马停下脚步,快手一抓,将它抽从被压的书籍底下抽出来。迫不及待地翻向封底,“哦,天啊,五块钱!”,我差点兴奋地喊叫出来!于是,欣喜若狂的我咧着嘴捧着这最后的战利品,高高兴兴地付钱去。 谁是马拉拉? 她是一位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巴基斯坦少女,全名叫马拉拉• 优素福扎伊(Malālah Yūsafzay),也是迄今为至,诺贝尔和平奖史上最年轻得主(得奖时只有17 岁)。 马拉拉出生在一个对女性有着歧视、不公待遇、社会地位低下的环境中;所幸她有个极开明的父母,让她可以受教育,鼓励她学习、思考。不仅如此,她透过自己的笔向世人揭示了在塔利班政权下所受到的生活,积极为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内的女孩们争取受教育的平等权益。 2012 年,这位勇敢的少女却遭到塔利班组织枪手当面开枪射击,一度生命垂危,后被紧急送至英国抢救,奇迹生还。那年,她才15 岁!2014 年,17 岁的她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然而这不是她的目的,她最终的希冀仍然是为那些失学的孩子们,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即使面对生命的威胁,她现在依然勇敢地那些弱势群体发声,推广平等教育。 尽上一点绵力 虽然我们未必能(也不需)如马拉拉般做大事;但事实上,在我们生活周遭就有我们可以代为发声,或尽上一点绵力,就能为有需要的人带来实际的帮助。 这一期,〈来自再恩堂的邀约──让爱,永不止息!〉这一篇的作者帮助学生家长填写申请福利金表格,这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动作(其实是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私人时间),却给那些有需要的人带来实质又珍贵的帮助! 另外一篇〈新娘15 岁〉同样也提醒着我们,周遭仍有许多被不公平对待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尽自己所能的,为他们发声,甚或做点什么。 当然,我们明白事实不能尽如人意,有时候看上去似乎很难力挽狂澜;但无论“得时不得时”,我们还是要祷告,还是要发声,还是要行善!因为上帝岂不是提醒我们,“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吗?(罗十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