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159期

踏雪飞鸿:手机时代

文/龚紫阳(纽西兰华人卫理公会监理) 去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方济各 (Pope Francis) 在梵蒂冈圣彼得广场进行每周例行公开接见信众活动时,如往常般聚集了许多信徒,当然也有些是慕名而来的,为了一睹教宗风采。也一如往常一样,会众在这种“明星效应”底下纷纷掏出自己的手机,拼命拍照留念,并上传社交媒体与友人分享。 看见此景,这次教宗竟公开地对弥撒中拿起手机拍照的信徒加以斥责,并指他们的注意力应集中于上帝。方济各在讲道中很严肃的说道:“当我在广场阳台或梵蒂冈大教堂主持弥撒时,我看见许多人举起手机。不只是信徒,也有一些司铎,甚至是主教,这令我非常难过……弥撒不是表演活动,所以记得,别使用手机!” 多么一句高风亮节的话:弥撒(敬拜)不是表演活动,所以记得,别使用手机! 话说回来,其实这并不是方济各教宗第一次针对智能手机的使用而发出提醒。早在2014年,教宗就曾劝诫年轻的德国神职人员,要“停止浪费时间在网上聊天和玩手机。”去年二月,他也语重心长地呼吁时下青年人在家族聚餐时要懂得将手机放在一旁,并指出面对面沟通的失效将会为社会带来“可怕的后果”,甚至“引起战争。”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太过依赖智能手机过生活似乎变成了这世代人的通病。我不敢轻言这最终甚至会引起战争,但家庭聚餐中大人小孩明明身处在同一个时空中,却又都只把自己的焦点和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智能手机小小的银幕上,类似这种场面所引起一场又一场亲情之间的“冷战”,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实。诚如有句话曾如此感叹:“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的距离,而是我就在你身旁,但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网络世界对时下人们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弹指之间,几乎所有的资讯都随手可获,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分秒之间取得联系,几乎所有时间都可以被这小小的银幕所塞满。但为何在随手可获得资讯的这个时代,人们不见得待人处事则更有智慧?为何在随处可以保持通讯联系的光景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距离的亲密度却显得更加遥远?为何在随时可以逃离现实的虚拟游戏世界中,人心似乎却显得越来越空虚和无助?科技给予了我们道不尽便利和娱乐,可我们真正从中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我们需要知道互联网、社交媒体和通讯软件,这些都是上帝给我们这时代美好的礼物和恩惠,但要另一方面我们实在不得不小心判断该如何运用。我们不该让自己陷入了无法自拔的依赖中,更不应让上帝赐给我们的孩子们成为“科技的奴隶”。水,故能载舟,亦能覆舟也。 这一次教宗的致辞中提到说“在弥撒中我们要‘举心向上’(lift up your hearts),而不是‘举起手机拍照’ (lift up your cell…

彩虹见证:哀恸的人是有福的

文/张弼光(开元堂) 我出生于1950年,小时在民丹莪麻罗坡真元堂受洗,当时是王东昇牧师。我在四岁至七岁时上过主日学,过后家人搬迁至民丹莪市区,在开中小学就读。由于受到同学的影响,我不再上主日学了。 我于1971年结婚,婚后一个月,因为家中兄弟不和,我决定分家带着妻子自立更生。为了新家庭,我努力苦干,赚了不少钱。生活条件好了,生活也过得顺利,我就开始得意忘形了。每天晚上我上酒家去花天酒地,染上不良嗜好,天天喝酒,偶尔也会找舞女歌唱作乐,几乎忘了自己的太太是谁。 我自小受洗后离开教会二十多年,后来在两位朋友——雷贤钦和陈世平的邀请下去开元堂参加崇拜。1984年,我决心悔改,真诚接受耶稣做我个人的生命救主。真正信主后,我慢慢远离之前的恶习。我很感恩,虽然我曾经过着堕落的生活,但上帝依然爱我,接纳我这个罪人。 有刚强的生命 信主后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还发生了几件令我悲伤哀恸的事。2003年,我心脏病发作,感谢上帝透过苏宣光弟兄带领我去西马的心脏中心接受手术,治疗后回乡休养,家中又发生抢劫案,匪徒闯进我家,往住家的玻璃大门开枪,打破了玻璃门,而我太太的腿遭子弹擦伤。 我在想,为什么我信主后的生活比信主前更加凄惨?然而我知道,对主要有信心,我祈求主垂听我的祷告,求主保守看顾我们一家人平安喜乐地度过每一天,我愿意跟随主耶稣到底。 我思忖马太福音五4说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哀恸就是悲伤难过,一个人会陷入悲伤痛苦必定是遇到了不幸的事或灾祸等重大的打击;既是这样,为什么还说有福呢?因为主耶稣说“哀恸的人必得安慰”。 平安顺利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不一定有福,他们看似拥有美好的生活,但他们不一定有刚强的生命。太过顺利容易让一个人安于现状,不求长进,禁不起打击,不敢面对困难,而这怎能称为“有福”呢? 在现今社会里常见类似的事:有人突然暴发成富,沉迷于酒色宴乐之中,一旦挥霍完时,一定比未发财前更为痛苦,可见这并不一定是福。 身为基督徒,我们要因信过得胜的生活。当我们在逆境的时候,要知道那会增加我们的经验,让我们经历上帝的信实可靠,使我们对祂更加认识。上帝让我们知道所谓“有福”并非生活上一帆风顺,可能是满途荆棘,也可能遭遇患难;但在这些过程中,我们的生命可以被塑造,被锻炼得更刚强,更有力量,更有把握靠主应对各样的难处。 我愿在有生之年,继续在教会忠心服事,为主做美好的见证。阿们。

Direct Talk 总编面对面:不功利、应尊重,更全面关怀社会 林宝玲:诗巫街友中心放置冰箱储存剩饭菜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受访:林宝玲(牧师、年会基督徒社会关怀部干事) 记录:卢韵琴 年会基督徒社会关怀部干事林宝玲牧师认为,基督徒可以通过社会关怀分享上帝的爱,向非信徒传达福音;但不应该怀有目的地去做社会关怀的工作,而是应该不求回报的。 “可惜的是,现在的教会都过于功利主义,看重关心的人是否信主,多于单纯地为关怀他人而做。” 林宝玲牧师2017年6月毕业于台南神学院的宗教与社会工作研究所。她于8月间接受年会委任为社会关怀部干事。 林牧师说,卫理公会砂华人年议会是一个拥有健全组织的教会,在年会之下有10个教区,每个教区之下才是各个堂会;在社会关怀的工作上,年会设有社会关怀部,在社会关怀部下拥有教区执行会,在教区之下还有各堂会的社会关怀委员会。 也正因为如此,林牧师强调,在看见社区居民的需要后,可以先联络附近教会的社会关怀委员会,若他们没有足够资源,再进一步交由教区;当教区无力能助时,才交到年会,而不是越级直接找年会。 举个例子,一个水灾的发生,附近教会可以立刻提供物资、人力的帮助,若他们没有资源,还有教区做后盾;教区无能为力的话,还有年会在背后支持。 除了物资与人力之外,教会也要帮助灾黎找出可以提供帮助的资源,进一步地解决问题。 “无论是多么贫穷、缺乏的人,他们都有可寻找的资源,可惜人们总是忘了这一点。所以,教会可以先帮助他们找出这些资源。” 考量需要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教会要进行社会关怀的事工,要对社区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分析社区所需,考量他们的需要,从中对症下药。 “社会关怀的工作不应该只限于扶贫与救灾,而是要依照情况而定,先分析社区所需,后再对症下药。如此一来,才能够充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帮助更多的人。” 当然,这是需要长期地与社区居民有所接触,才能了解该社区的情况,并且针对所需定下工作目标。 她再举例,古晋民达华地区是一个中下阶层的社区,教会的社会关怀事工就可以从二手商品、学生补习中心著手。“先找到服事的机会,再找资源,在能力所及范围中。” 林牧师强调,年会除了拥有健全的行政组织,也有关怀社会的辅导中心、残障关怀中心、戒毒所等,这些机构是教会引以为骄的。“可惜的是,我们目前只能服事华人。” 另外还有监狱事工,她称赞诗巫的监狱事工做得很好,已经进行了30年之久的古晋监狱事工也有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负责古晋监狱事工的是联合教会,因此不能列为年会的事工。 正因为监狱事工的关系,她看见了“中途之家“的需要。在她的梦想中,就是教会可以为更生人(出狱者)提供一个中途之家。当他们能够自立时,并在灵性有一定的基础,就可以协助他们创业;然后在聘请员工时,同样聘请更生人工作,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 “目前这个梦想虽然仅仅是一个梦想,但感恩的是,已经有一些本地企业愿意为更生人提供一份工作。”…

为国家守望祷告

求救国家离罪祷文 圣洁的父神,恳求祢解救我们的国家,脱离黑暗邪淫势力的捆锁,用耶稣的宝血遮盖我们的国土和全体百姓。求祢除去全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和情欲,远离毒品、赌博和帮派势力,拒绝谎言、贪腐、自私、奢侈、邪荡、欺压和暴虐,专一寻求友爱、公义、圣洁与和平,建立和融的邻里生活。奉主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为国家求恩福祷文 全能的上帝,感谢祢创造我们作马来西亚的国民。求祢赐我们渴慕祢的心,决意作遵祢旨意的子民。求祢护佑我们免于压迫和争斗,促使各族和谐共处。求祢感动执政掌权者,存谦卑又好怜悯,秉行公义,建设和平邦国。求祢赐福我们继续享有信仰和言论自由,兴起合一的教会,成为社会良心为国守望。奉主耶稣名求,阿们。 每期一句 “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鑑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书10:11-13)

抓鼠有感:莫错过黑夜星辉

文/翁震凌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郑振铎译,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最近读到这句泰戈尔小诗,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日升日落,白昼黑夜交迭,是自然循环的轨道;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同样不能希冀永远留在红日光明中,更难免会遇到“不见天日,黑暗降临”的时刻--就比如,试探! 试探有时会迅雷不及掩耳地忽然逼近,毫不留情地啃噬着我们生命中的金乌,吞食白画,吐出黑夜。我们或许会因着骤然失去骄阳的光热而茫然无措,失去方向,甚至一时不察,踉跄跌扑倒地。然而,莫害怕莫沮丧莫慌乱莫放弃,黑夜未必只剩伸手不见五指的一片漆黑。 开一条出路 想起杏林子曾有一篇〈犯错〉如此说:“谁都有犯错的时候,有时是出于我们的疏忽大意,有时是出于我们个性上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其实,错误对我们并不全然种损失。怕得是我们执迷不悟,一错再错;怕的是我们一直把自己沉溺懊恼悔恨中,不敢自拔。……”(该文收录在《行到水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