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178期

灵修日程:永不孤单

文/Ravina P. Diarsa(印度Gujarat) 7月29日(日) 读经:约翰福音十四章15至19节 经文:耶稣说:“我不会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约十四18) 2014年末,我几乎每天都孤伶伶在房子里。丈夫去了上班,女儿已经结婚,儿子在六百英里外的地方工作。我们住在一起已经32年了,我极度怀念家人之间紧密的关系和欢乐。我难以适应这些转变。当然,我有数不尽的家务要处理,友善的邻居和电视节目可以让我打发时间,但孤独感还是重重地压着我。每新的一天都带来新的忧虑。 然而,我赞美永活的上帝,祂没有撇下我不顾。每天上帝都藉着我读经的时候与我说话。约书亚记一章5节上帝承诺:“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这话安慰了我,也给我力量。我把忧虑都交托到上帝手中,为别人代祷。当我学会愈发信靠上帝,我的信心就成长,为我的心灵带来无比的平安。 我的处境没有改变,但我的态度却变了。我靠耶稣的名得安慰,没有朋友能与耶稣相比。 祷告:主耶稣,感谢祢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同行,又使我们确知,我们总可以到祢那里得着帮助。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今日默想:我的孤单能成为我遇见耶稣的机会。 代祷:孤单的人 (取自2018年7-8月《灵修日程》,欢迎有兴趣者可向本报洽询订购)

我思故我写:流浪在城市的丛林之子

文/熊小莹(古晋马当堂助理传道) 当电锯把一棵棵的高木伐倒;当一辆又一辆的推土机开进了森林;当散发着树叶香气的森林被钢骨水泥高耸的摩天楼和商场取代;当油棕树取代了良田;当飞禽关进了笼子取代的是翱翔在天空的铁鸟;走兽被圈进了保护区,取代的是喷出乌烟的四轮怪兽。当城市化的步伐进入了原始部落民族,原住民们何去何从? 从森林出来进入城市的原住民,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在1994年出品的一部影片《百变狸猫》。东京城市为了拓展开发了森林,林子里的居民——狸猫们的生活受到威胁。为了保卫家园,狸猫用幻术开始与人类展开战争;可最后狸猫们却敌不过先进的人类武器,选择默默地融入了人类。这个故事一直让我有强烈的共鸣。散落在各个城市的原住民,不也像这个故事的狸猫吗?我们可从一些记者们的视野,了解一些国家原住民的现状。 美国印第安人现状 1831年,法国青年托克维尔(Henri Clerel de Tocqueville)和另一位友人被派遣到美国观察,回国后写了《美国的民主》,内容提及美国印第安人时他写到:“欧洲人从各个方向把印第安人包围在一个日渐缩小的地域内,印第安人在一种自己不擅长的竞争中被侵害,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被孤立,成为强大的、人数占优的外族人海中弱小的异类。” 2005年,中国记者踏上美国国土,以他的眼睛观察,以手记录印第安人当时的状况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政府虽然提供各种支助方案(如:允许在保留区内售卖烟酒),但大部分印第安人仍然贫穷,还是有许多人依赖政府救济金度日子。” 美国媒体和影视作品对印第安人形象扭曲,显然社会还是不了解也不尊重印第安人。虽然政府允许印第安人用双语教学,但印第安的语言、历史和传统正在失去。虽然基督教传入印第安时,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与基督教相混杂,就成为奇怪的宗教信仰。 对印第安部落而言,传统的农业生活、游牧生活和打猎生活,在现有土地和经济制度下被摧毁;本着保护传统文化,但又无法发展工业和商业经济,印第安人生方式在转型上处于两难之处。1 台湾原住民现状 一名报刊记者在采访期间到台湾原住民家做客,以第一人称写下了与原住民的交流互动。排湾族朋友在交谈中告诉记者,以前原住民时常被人歧视,导致自卑心理,很多人刻意掩饰自己的身份。已经在城市落脚的原住民,因大城市学校教的是中文和闽南语,小孩在学习部落语言上就有了困难;加上父母皆不同族群(如:排湾族和布农族)在家里选择沟通的语言也困难。就是在部落里,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讲本族语言;而他们的传统歌曲因为很多人都不唱,也渐渐被遗忘了。 该作者撰写文稿时,虽然原住民已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但他们的失业率却高达8.37%,比起一般民众的5.02%高出许多。这也是短期内也不能即时解决的问题。2 澳洲原住民现状 澳洲前朝政多年府对原住民不平等的政策虽然在20年前已经“反正”,但是澳洲原住民的生活状况仍然艰辛。一些人不得不在旅游胜地,在自己身上涂满花纹和斑点,以赚取丁点的游客“消费”(笔者认为宛如“乞讨”);还有很多则是远离城市,住在蛮荒之地。若原住民在澳洲需要获得如白人一样的成功,就必须面临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的风险。3 在网路中读到这两篇短文时,发现在地球不同角落的原住民,在面对全球化和城市化中,几乎都没有能力抗争,甚至是“节节败退”。原住民文化也在一步步地被侵蚀,消失直到殆尽。 他们来到大城市 今天散落在砂拉越各个城市的原住民朋友也在面对相同的挑战。这些原住民原本是丛林的王子和公主,但是来到大城市,他们却成了最低下阶层的贫民和游民。美国的印第安人、台湾的排湾族、澳洲的毛利族……还有我们砂拉越的伊班族及其他原住民,都在大城市中的每个角落挣扎求存。…

关怀中心家长的心声:少走许多弯路

身为一个特殊儿的家长,我要感激马来西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在20年前,于诗巫创办了第一间卫理关怀中心。此关怀中心的设立,使我的孩子及本市的特殊儿童们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与教导,让我们这些特殊儿家长们更懂得如何协助上帝送给我们的“特殊礼物”,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并在最终拥有不凡的成果与收获。 对此,我和在座家长们对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带来的这一切,感到无限的感激和感恩。 比起普通孩子的家长们,身为特殊儿童的家长往往需要面对更多挑战,这不仅是精神和心灵的挑战,更甚的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挑战。特殊家长必须要付出加倍的爱心、时间和体力来照顾特殊孩童,著实是一项不易的工作。因此,我时常藉着祷告请求上帝赐予我祂的大爱,能充盈我与我家人的心灵,让我们可以不断重新得力,以充满坚定和毅力的心关爱及守护我们的孩子。 不能辜负上帝的恩赐 我的孩子钱劲龙是个唐氏综合症患者,也就是俗称的“唐氏儿”。最初,当我和我先生得知孩子是唐氏儿时,我们感到很无助,沉重又不知所措。我深知每个生命都是可贵的,子女更是上帝赐予我们夫妻最美好和神圣的礼物,我们不能辜负上帝的恩赐。 在上帝的领导下,我们学会放开心怀,坦然地接受现实,并摸索和学习如何培育孩子独立。身患唐氏综合症的他,成长比一般孩子来得缓慢,因此照顾他也比普通孩子更加费力。我想,身为一个特殊孩童的母亲,当中所必须经历的困难与心酸,只有亲身经历者,方知间中辛苦。 幸而,我们诗巫人有幸拥有卫理关怀中心,它的存在使我可以在培育劲龙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她的存在使得我能够有一个学习的平台,从中心教师们身上学习如何培育或引导特殊孩童成长。而且,卫理关怀中心的设备及教材充裕,也令孩子受惠不少。在中心,劲龙学会自理和独立,如今甚至可以出外打工(到咖啡店)赚钱。为此,我再次对关怀中心由衷地感激。 同样可以快乐学习地成长 感谢中心老师们费尽心思和充满耐性的教导,因为有你们真诚努力和辛苦付出,我的劲龙才会有今天的收获。在中心那段时间,劲龙开始有许多的进步,其中包括学会听从指示,并可以用简单的句子沟通,表达他的需求。 此外,老师们也尽心给孩子营造勤劳、主动的环境,让他从中学习。回家后,他都会主动帮忙打扫卫生,帮我洗碗和收晒在外面的衣服。这样的变化让我倍感欣慰。他虽是特殊儿,他虽有缺陷,他虽不完美,但他却依然是上帝对我们的恩典。 我相信,只要有爱,就能无碍。他的缺陷和不完美,在关怀中心导师爱心教导及父母爱心陪伴下,并不会成为亲情的阻碍。我们依然能和普通的家庭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最后,我再次衷心感谢卫理关怀中心执委和中心老师们。感谢您们的全心付出,感谢您们的永不放弃,感谢您们的温情关怀,让这一群不平凡的孩子们活出希望,活出爱! 我深深相信,只要给予爱心和关怀,特殊儿童同样可以快乐学习地成长!(钟淑琼)

诗巫卫理关怀中心庆20周年 游行感恩会宣扬“有爱 ●无碍”

诗巫卫理关怀中心庆20周年800人游行1.2公里赴感恩会,唤醒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有爱,就无碍。 该中心20周年庆典主题为“有爱无碍”,约有800名大大小小、身穿纪念T恤的参与者,包括体障朋友先于7月14日下午5时聚集在诗巫之窗,经过了15分钟的尊巴有氧舞蹈热身后,开始从诗巫之窗步行1.2公里到爱莲街福源堂参加20周年感恩会。 不再怕麻烦 卫理公会砂华人年议会会长池金代牧师在感恩会上强调,拥有爱就没有阻碍,因为在爱里没有惧怕、在爱里不怕麻烦,并靠著主凡事都能。 卫理关怀中心的起源,其实是一位医生在听道时听见,关怀残障人就是关怀耶稣基督的话语而心生感动,于是召集医生、教师、律师等各领域专业人士一起开会,讨论及呈计划报告书予年会,构想设立关怀中心向社会中的残障朋友伸出关怀、接纳和爱护之手。 然而,这项计划在第1次年会并没有通过,后来第2次再呈给牧区议会,又呈上教区及年议会后,终于通过了。因此,他指出,第1次失败了不可“投降”,要继续努力,带著一颗爱心就没有阻碍,不要怕只要信,一直往前走。 池会长引用了约翰壹书四章18节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华人家庭若有残障、自闭症、脑残、疾病或没有手脚的孩子出生,很常时候的反应是害怕,我们会惧怕生下的孩子是否健全。但是,真正的爱里没有惧怕,卫理关怀中心盼望不只把这份爱带给教会,也带入社会,让教会与社会在爱里没有惧怕,在爱里没有阻碍。” 池牧师说,有些华人家庭会因为家里有不正常的孩子感到羞耻,但是上帝爱世人包括残障的儿童与成人,上帝的爱临到我们就不应该怕羞耻。 他以莫荣发牧师为榜样,抚养着出生就脑部残障的长子浩信。浩信无法正常生活,但至今19岁仍存活,因为父母、亲友及教会的爱让他继续成长。一家人无论上哪儿都带著他,丝毫不感到羞耻,孩子的到来反而给牧师家庭带来了正面能量。 “虽然带着有缺陷的孩子,但有爱就没有阻碍。在爱里没有惧怕,既除去羞耻也不怕麻烦。上帝爱我们到一个地步不怕麻烦地来到世界,耶稣基督为我们降生,承担我们的罪与死,好叫我们得着爱,让我们学习从耶稣得到爱的能力,不再怕麻烦。” 他说,过去20年来,上帝教导我们美好功课,未来20年还有很长路要走。我们得到帮助就要扶持其他人,让社会充满爱不再惧怕,并有上帝的爱和感动带领我们持续前进。 深信明天会更好 同时,年会残障关怀部主席黄惠清认为,卫理关怀中心走过20年,未来光景会怎样,我们不知道,但有上帝的牵引、教会弟兄姐妹的祷告及社会人士的支持,深信明天会更好。 该中心成立于1998年,开始时只有20多名孩子,至今日有200多名学员。20年间,约有800名孩子从卫理关怀中心获得帮助。 黄主席说,该中心事工除了早疗服务,还有系列训练课程如肢残青年训练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社区家园训练课程,并设有体障青年支持小组,以及与教会学校配合开办融合教育,同时也成立父母支持小组。(韵琴)

美里诗班激励营 成为蒙恩的圣乐事奉者

美里教区崇拜与音乐执行会为了提升圣乐事奉人员的灵命与事奉态度,于2018年6月22日至23日主办诗班激励营,主题为“成为蒙恩的圣乐事奉者”,讲员是风趣幽默的邹裕良老师。这次营会共有140人参与,最远的营员来自Batu Niah的活石堂。 整个营会因着讲师风趣幽默的笑话和充满正能量的生命见证,欢乐地进行。邹老师在这次营会中身兼多职,首先他要带破冰游戏,再讲主题、专题,接着还教唱歌,实在是劳苦功高。尽管如此,下课后的老师还是正能量满满,跟学员谈笑风声,丝毫没有怨言。 营会第一讲是“回应与顺服”,邹老师分享了他一路来服事的经历——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尽力服事,没有多想,也没有怨言。他曾介意自己没有服事的“头衔”,既不是音乐干事,也不是什么传道人,只是一个愿意服事的仆人。但是,当他愿意被上帝使用的时候,许多教会开始请他来担任诗班指挥。因着他的顺服,他祝福了许多教会诗班。 邹老师不只在音乐上祝福别人,也很常带团去郊游;在巴士上,他就趁机讲笑话、传福音。他认为有机会传福音都是上帝加给他的祝福,也很感恩因为自己顺服上帝,愿意开口询问哥哥要不要受洗,而有幸邀请他哥哥来到教会,认识主耶稣基督,最后还参与了哥哥生前的洗礼。 能够赞美就是恩典 营会的第二讲和第三讲是“赞美的力量”,提醒诗班员们唱歌赞美上帝是一生的服事,不应该停顿。能够赞美就是恩典,应当珍惜。除此之外,诗班员应该每一天都感恩与赞美。除了歌唱赞美,邹老师也强调,我们在言语上也应该多多赞美,说造就人的话。他鼓励班员们要多多沟通,避免误会。在专题最后,他也用活动带领大家说感谢的话。 邹老师的最后一讲“委身的事奉”,再次强调他自己只不过是一名平信徒,好像在座的各位诗班员一样;也鼓励大家要专心事奉,其他的难处交给上帝来解决。他分享自己在事奉时,上帝如何保守他的家人。有一次他在教诗班时,孩子老婆打电话来,说家里有蛇!因为教诗班的地点距离他的家有一小时车程,身为家里的一家之主的他身负保护家人的责任,却又不能第一时间赶回去保护家人,心里慌得很。但是圣灵感动他打电话给一位弟兄,没想到这位弟兄刚好在他家附近,就马上到他家,后来顺利地进到他家,把蛇打死,解除了他妻儿的“危机”。邹老师强调,只要愿意服事,上帝会保守及预备我们一切所需。 诗班激励营的最后一个环节是6月24日晚上在美安堂献唱;美里教区约十个堂会都来参与献唱《神爱世人》,十分温馨、合一。与一般训练营不同之处,这次激励营是着重生命教导多于技巧;希望不只是诗班员、领唱事奉人员被激励,每一个领域的事奉人员都应被喂养、被激励,好让我们的教会更有基督的样式。(陈其灵)

卫理报丛书:在家也能“听”道!

牧者讲章——《耕心》 售价:RM60(共4册) 初版:2014年9月 书号:978-983-2136-94-1 简介: 砂拉越卫理设教110年纪念丛书。 107位牧者的117篇讲章,内容包括节期性、圣经人物、培灵等信息,丰富多样,让信徒对真理有方方面面的认识。 人手一本讲道集,给您在家中也能随时(看)听道,勉励行善。如此好书,肯定开卷有益!

本地宣教士代祷事项

Lawas Care Centre – 江梅花 为今年会考生:Sylvesly(SPM)、Angelline(PT3)、Nikkita(UPSR)、Emanuel(UPSR)代祷。 为孩子们能看重读书代祷。 为我们三位同工和厨师有健康的身体,有上头来的聪明智慧带领孩子们,有更多的爱心、耐心来教导他们代祷。 Ulu Julau,Matop- 林芳芳 为我的健康代祷,最近有点疲惫。 为青少年属灵生命祷告,求主引领他们继续参与教会。 为我每一次证道祷告,求主赐聪明智慧传讲上帝的道。 为长屋安全代祷,尤其是每周的晚祷会。 Lubok Antu, Sarikei – Jason…

鲁勃安都短宣记

今年六月17-21日,前往鲁勃安都(Lubok Antu)和木中(Betong)内陆之短宣已完成任务。对我们这一小小的队伍(一个老师带着她的三个学生,加上我本人和一个当地传道人)来说,我们并不因人数少而畏惧,因为我们深信耶稣基督已赐给我们权柄去使万民作主门徒。 第一站是木中上游的Lidong,由亨利传道(Pastor Henry)带领,自木中到长屋约逾一小时。傍晚,我们聚集在Ulu Brangan的Rumah Thomas。纵然该长屋的居民据称都是基督徒,但属不同宗派,因此只有数户家庭参与我们的聚会。 随后我们拜访了Lubok Sebuyau的Rumah Philip。这里,每一户家庭参与了聚会。其中一个家庭甚至邀请我们透过祷告来洁净和祝福他们的房间。 Lidong区没有自来水供应,因此当地居民的日常用水需要依赖雨水。冲凉和冲洗则在排水和灌溉部门所挖掘的沟渠中进行。这也要靠涨潮时才有水自鲁巴河(Lupar River)支流输送至沟渠中,而且往往带有咸味。因此,那天我们也没得好好洗澡。我们祷告这里居民将来能有更好生活条件,同时彼此间能在基督里同心合一。 翌日下午,我们前往Nanga Kapu的长屋Rumah Baba。这段路程约莫二句钟。在与屋长的交谈中得知,他曾患重病,今天仍能活着都是上帝的恩典和慈爱。孩子们很享受聆听圣经故事、唱诗。当我们离开时,一些还流着泪依依不舍。至于成年人,他们很需要更多的属灵培育,好让他们全然信靠跟随神。 第三天,安德烈传道(Pastor Andrew)带我们去到更内陆的Ulu Bawie。路程崎岖颠簸,从Nanga Kapu到Ulu Bawie耗时一个半小时。Ulu Bawie像一个村落,一间长屋只有几户人家,另两间则住有很多户人家。当中还有一个儿童游乐场,以及一间由韩国宣教士建立的幼儿教育学校。这是基于最靠近的小学需要步行三句钟方能抵达。…

成就我们更美好的未来

我是来自Pa Adang的Liliani Ketua,目前在诗巫毕理学院就读。我满心感恩,如果不是因着上帝的爱和老越关怀中心(LCC),我想我应该不会有今天。我要特别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教会和弟兄姐妹,使我得以继续升学。 我感谢LCC让我有机会读书,更让我学习如何独立生活,与同伴间的互相照顾与帮助。 同时,我也感谢中心老师们的循循善诱,不但在学业上,对孩子们的顽劣与不驯有着莫大的耐心及爱心;更不断地为我们祷告,提醒我们要在做一个有用的人。因此,我要对他们表示万二分的歉意与谢意。 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我面对了许多挑战,特别是思念父母的煎熬,促使我常有放弃的冲动。但上帝的爱支持着我,让我想到如今短暂的分离乃要成就我们更美好的未来,使我得以走过每一个难关。这些都帮助我更专注学习,希望将来达成愿望之时,他们会因我而感到骄傲。 从来没有一个人出门过 来到诗巫毕理学院继续我的学业,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从来没有一个人出门过。以往在LCC学习时,我的父母总是会送我到中心。但此次我却需要一个人独自从老越去到诗巫,身为女生的我心中很是忐忑不安。然而感谢上帝一直与我同在,保守我一路平安抵达诗巫。 到了诗巫,上帝派了刘会先牧师陪伴我去到毕理学院办理所有入学手续,让我感觉格外温暖。我很感恩,上帝不仅时刻同在,我也深深明白我所享受的一切机会都不是理所当然的,都是上帝美好的计划。而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也成为我的动力。 原本我很担心自己是不是能够跟得上毕理学院的学习?但当我第一天上第一节课后,发现课程并没有想像般困难。感谢上帝赐我智慧,让我听得懂讲师们的教导。 最后,我想对那些还在LCC或Long Luping小学的弟弟妹妹们说,你们要继续努力。为要达至成功,肯定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持续的毅力,甚至牺牲。这条路,我正走着。正如有句话说,努力是成功的阶梯;因此我们要相信上帝对我们有美好的旨意。让我们站起来,成为后人的榜样,振兴我们的民族,使我们的民族可以世世代代地兴旺下去。阿们。【文/Liliani Ketua,译/四月】

2本南学生在毕理升学

老越关怀中心(LCC)自2013年成立,至今迈入第5年。LCC的建立是为了服侍内陆本南族群或原住民孩子,以便他们能够有机会上学。 一路走来,中心的同工有很大的变动。今年初更一度没有厨师,同工们还得兼任厨师。感恩,上帝让我们顺利找到厨师。 至于孩子,今年中心有13个孩子,6男7女,7名小学6名中学。孩子们的成绩有些在班里是名列前茅,有些是“吊车尾”。他们的英文、数学和科学都偏弱。去年有两个中五毕业,一个全科及格,另一个仅英文不及格。 令人骄傲的是,目前有1位中五毕业的孩子Liliani进入毕理学院就读幼儿教育,已结束第一学期的学习。另一位孩子Robina于7月也将前王毕理学院就读幼教。他们的学费由年会原住民事工小组(MSIP)道部负责。 中心的生活上也做出一些调整,例如:带他们去图书馆、运动场、广场、海边等等。至于灵命方面,孩子们都能各自开声做谢饭和去学校前的祷告。 LCC也在2月时,重新开始了祷告会。在6月30日,来自林梦的短宣队跟我们一起大扫除,教导孩子手工和如何处理情绪及管理时间。悦恩堂青年人也将到中心做关怀的工作。 目前中心渐入佳境,一切荣耀归于神!【黄德顺,老越关怀中心】

离开家的一种预习

我的名字叫Robina Ketua,来自北砂内陆的Kampung Long Adang。我的家远离市镇,上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件艰难的事。因此我很感恩的有人竟然为我们特别安排了一个住的地方,还送我们去上学;那就是“老越关怀中心”。 因着老越关怀中心,我和朋友们就能便捷地上学去。同时,中心的老师也因材施教,为我们编排了不同的课程,为我们补习。“老师,谢谢你们。” 除此之外,每晚补习开始前,老师们都会带领我们灵修,坚固我们的信仰。 在中心生活与学习的我们,纵然与父母分开两地,但这只是为我们日后因工作而离开父母、离开家的一种预习。在这里,我们学习如何自立,如自己洗衣服与整理衣柜等;我们也会互相帮忙,以及每星期六进行大扫除,以保持中心环境的整洁。星期天,我们会到老越市区的BEM教会参加主日崇拜。 我由衷地感谢那些兴建老越关怀中心的人们。我也希望,在这里学习的朋友们可以好好照顾老越关怀中心。 还有那些不辞劳苦教导我们的老师们,谢谢你们对我们的耐心。虽然有些孩子非但不听话,还常常顶撞你们,但是你们还是一样地疼爱我们,对我们容忍有加,谢谢你们。【文/Robina,译/四月】

原住民呼声·原住民事工小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

我能了解耶稣对门徒们所提出的挑战:“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这里的庄稼是指那些信仰上已经准备好要接受福音的人们。身为耶稣门徒, 过去将近廿年在砂拉越各角落动员,到原住民中传福音并建立耶稣的门徒,我持续发现:要收的庄稼多。怎么说呢? 伊班年议会的有限 伊班年议会(SIAC)的纪录中共有304间长屋,在各大城市有十多间堂会,牧者也只有大约四十多位。他们在人力物力短缺的情况下,只好把资源集中在城市,伊班牧者前往长屋的次数就减少许多(尤其是郊外的长屋,需要2、3个小时车程),也很少牧养。 举列来说,今年我和团队去考察Ulu Kapit 十间长屋,因为—辆车来回木山路的经费起码就要五百令吉;再加上当地长屋居民只剩下10至20%(老人与小孩居多),所以这些长屋居民被忽略牧养的机率颇高,以致有些就会“回去”以前的传统信仰。 勘察过的其中五间长屋(Tunoh区), 后来有卫斯理堂成团与SIAC牧者及本地宣教士(蔡国贵夫妇) 在六月组短宣队跟进。SIAC退休牧者Rev. Jonathan Jelandin也为65个大人小孩施洗。此后,吾会短宣队、宣教士(蔡国贵夫妇)得更积极地回去牧养了。 去年,李国华本处传道与原住民事工小组(MSIP)组员,还有SIAC牧者及信徒领袖考察Ulu Song13间长屋;之后有短宣队及伊班年议会牧者及信徒领袖、蔡氏夫妇跟进。MSIP也供应—艘容纳10人的长舟及—台十马力的舷外发动机,以便伊班牧者能去到那13间长屋。 这些伊班长屋居民的心声是:没有固定长久的牧者来建立他们的信仰;所以, 他们有些会说:“以前我是信耶稣的,现在不信了”。对我来说,这是“一群羊没有牧人”的呼声。 在学校假期时,每间长屋少至有十几廿位小学生及中学生,多时有三、四十位;大人也是如此。他们都很欢迎我们去他们的长屋短宣。 与韩国牧师申正采的配搭 总议会层面与韩国卫理公会已签署备忘录,为得着砂拉越的伊班长屋。年初在吾会会督、 韩国的申正采牧师、吾会会长、SIAC会长、双方布道部主席及领袖们开会同意下,吾会也可与韩国教会配搭。…

宣教的脚:服侍中有主相伴

文/林芳芳(年会宣教士) 时间过得真快,在服事道路上,我又走了四年。 在这四年里,一切都蒙上帝带领、看顾及保守,何等感恩!我服侍的对象是本南人和伊班族群,最深的感触就是要与他们相处,了解他们的文化,陪伴他们。我常学习如何与他们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聆听他们的心声。对我而言,这不是简单的事,所以也常放在祷告中;因为我相信祷告的力量,上帝必会引领我前面的路。 以喜乐的心服侍 我的服侍中,要证道、分享、领会,及在长屋传讲上帝的信息。这是我的职分,也是我的责任。每次我到长屋时,都是以一颗喜乐的心来到他们当中,与他们一起来敬拜主。虽然有时只有我一人前去,又或疲惫,但我还是喜乐地唱着歌,盼望上帝拯救人的灵魂。 非常感恩,我也实实在在地经历上帝的带领。有一次,有一位弟兄虽然信主,但从来没去教会。当时,有人告诉我,他几乎快死了;我一听,就立刻前往长屋探望他。那时,他已经五天没吃东西了,一直吐,甚至还吐血。我就问他一个问题:“你相信上帝吗?”他对我点头表示相信(他已无法说话),我们就一起同声为他祷告。我也发信息,请教会为他祷告。我天天为他代祷,祈求上帝怜悯和拯救他。过了不久,他们告诉我,那弟兄可以慢慢进食了,而且还能走动了。我相信上帝的拯救,这真是一个奇迹。我信靠上帝的医治和帮助,他真的活了。 我去探望他,询问状况,把福音传给他,也邀他去教会。之后他真的来教会了。我极其高兴,因为上帝的爱拯救他,让他回转,改变他的生命,并愿意来教会敬拜主。当一个人得救时,我的心里多么喜乐;上帝的爱,更激励我继续努力传扬祂的话语。 讨上帝的喜悦 服事有时难免会遇挫折、挑战,这也很不容易;但我要学习忍耐,并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主而做,所以要以喜乐的心服事。也许,会有许多的批评、责备,但我学习靠主坚持;如经上所说:“我们爱,是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壹书四18)只要我们愿意为主付出,上帝会加倍祝福我们。 务要传道 我们既是上帝的儿女,就应该要努力传扬主的福音,这是上帝要我们遵行的。我常以上帝的话教导这些原住民。当他们伤心绝望时,我为他们祷告,用上帝的话语安慰他们。我相信上帝的话带有力量,并且只有上帝能够使人回转信靠祂。 我相信上帝的爱,让我能够持久留在工场服侍祂的子民。这完全是爱,只有上帝才能让我努力传扬祂宝贵的话语。感谢上帝,在我无能时祂给我力量,扶持和带领我。当我一个人时,祂保护我;当我疲惫时,祂赐我能力,让我无时无刻得享真正的平安。 这么多年的服事、经历、磨练,让我学习信靠这一位独一真神;祂真的了解我的需要,陪伴我走过每一天。在我不足时,祂的恩典也够我用。 亲爱的弟兄姐妹,若上帝呼召你,别害怕,别拒绝,靠着主恩回应祂。上帝会帮助你,带领你,陪你走过,而祂的恩典也会够你用!

一介书声:说话的神奇能力

文/王凯贞(双恩堂) 书名:说话的神奇能力 作者:赵显三、徐贞熙 译者:吴约瑟 出版社:传爱家族传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每个人的说话方式、语气、态度等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有人说话温尔婉转,有人说话单刀直入,伤害了人家也不知道。透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了更多在说话方面的学习,及与人之间的沟通技巧。我们说话的方式会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说对的话可以赐福人,使人蒙造就;说错的话只会伤害及破坏彼此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说话方面要严谨,要认真看待口所出的一切话语。若是我们能明白说话的神奇能力,就能更新内心的想法,必能说出蒙上帝喜悦的话语,一生都能在美好的话语气围中,享受上帝原本创造我们说话的祝福。 宇宙万物原是藉着上帝的话语而创造的。圣经创世记记载,上帝创造世界是用祂所说的话来成就的。上帝说要有什么,宇宙就出现了什么;上帝透过“话语”来创造这个世界。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被造的,我们也被赐予说话的能力。上帝创造了世界之后,把话语的能力也赐给了人,并要人用话语来管理这个世界。由于人犯罪的缘故,使得人类原本失去了“话语”的能力;但又因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舍命牺牲,我们的罪得以被饶恕,因此“话语”的能力也被恢复了。话语有创造的能力,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话语能使人得医治,也能使人生病;话语能让人幸福,也能让人不幸。 若是我们仔细观察自己每天所用的言语,就可以预测我们以后成为怎样的人,我们的人生是照着我们所说的话发展下去,因为话语是有能力的,上帝听见我们所说的话,并成就它。 化为生命的言语 话语分为三种,上帝都能听见。第一种,向上帝说的话:祷告;第二种,向别人说的话:对话;第三种:在内心里说的话:思想。上帝并不会完全照着我们所说的来成就,祂听了我们的话之后会按着祂自己的时间和心意来成全这些事。上帝并不希望我们继续抱怨,祂盼望我们的话语和思想化为生命的言语。 因此,我们要为着过去随便说的话来认罪悔改,上帝必会赦免我们,并往好的方向引导我们。我们因着相信这位造就嘴唇果子的上帝而说话,并不是凭着自己的信心来说话。上帝造就嘴唇的果子,祂会使我们所说的话语结果。当我们感到担心或害怕时,能使我们保守内心和思想的最佳办法就是祷告。上帝不喜欢我们担心害怕,因为那思想会变为事实。让我们学像智慧人,因为智慧人会不会让自己的思考随意漂流,而是把思考的中心调整到上帝所要的方向。

宣教学堂:勇敢出发

文/刘立伟 去年,当家人知道我参加卫神短宣队并决定去印尼短宣时,第一个回应是问:“你去的那个地方会危险吗?在那地方传福音会敏感吗?” 我想这是许多人在听到“宣教”时会不假思索发出的两个问题;主因是许多人对“宣教”都有一定的胆怯,害怕人生安全的问题、害怕被有关当局对付,或者被当地人拒绝。其实圣经很清楚教导我们,“胆怯”并非上帝的心意,因为“胆怯”叫人退缩与逃避,以致不能参与和成就上帝的美事。提摩太也曾经在事奉上胆怯,因此保罗对他说:“因为上帝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后一7) 一.上帝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的心。(提后一7a) 经文清楚地教导,”胆怯”不是来自上帝,因为那是没有能力的表现;而上帝是大有能力的神,所以祂赐给我们的是“刚强”的心。“赐”在经文中是属于过去式的用字,说明上帝已经把“刚强的心”赐给我们了,在我们里面已经有“刚强的心”。“心”其实指的是灵,在英文译本中是”Spirit”。上帝赐给我们“刚强的心”来自圣灵的能力;因为约十四16-17,耶稣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祂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祂,也不认识祂。你们却认识祂。因祂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 对于宣教,你不可胆怯而逃避,你要靠圣灵的能力刚强,就好像SIM的创办人——Walter Gowans、Rowland Bingham和Thomas Kent。这三位年轻宣教士要前往非洲苏丹内地宣教,但却被许多人泼冷水。人们不愿意支持他们去非洲宣教,因为当时非洲的卫生、健康情况与气候均十分糟糕,许多宣教团队在进入苏丹内地后,严重受伤或患病并死亡。 但是,这三位年轻人仍旧不放弃,Walter Gowans更以这句话来回应他们“若有一个祷告的教会,有顺命的宣教士,以及那位无所不能者所发出的命令,没有任何一个工场的门是不能打开的。”他们依靠无所不能的上帝,刚强不惧困难地出发。虽然过程中Rowland Bingham和Thomas Kent因为疟疾死在非洲,然而他们开始的工作发展成今天的SIM(Serving in Mission),总共差派超过12,000的同工在超过70个国家宣教。 弟兄姐妹,你呢?若是你因“胆怯”而拒绝参与短宣或回应宣教呼召,你要依靠圣灵刚强起来,以行动来回应。 二.上帝也赐给我们仁爱和谨守的心。(提后一7b) 宣教,不只需要刚强,也需要爱心。当我们接受耶稣基督为我们个人救主时,就是领受了耶稣基督牺牲的爱,因此我们也有能力去爱人。耶稣基督牺牲的爱教导我们深刻的爱能够战胜一切的困难与阻碍,祂知道十字架是极致痛苦的路,祂也希望能撤去这苦杯。但是,因为爱上帝的缘故顺服上帝的旨意,也因为祂爱世人,所以甘心被钉上十架。 弟兄姐妹,今年全球福音未及之民多达21亿5千万人,但是宣教士的人数只有44万。作为已经领受耶稣基督十架大爱的你,你愿意爱这群人,就像耶稣基督爱你一样?还是你冷眼旁观,任凭他们的灵魂踏入地狱的火湖? 有一次短宣时,一位76岁的会母带着我和几位队员一起去逐家传福音。队员说太阳很晒很热,有怕野狗的,有担心遇到凶恶对象的。但是,会母一直提醒我们:“我们靠上帝传福音,所以不要害怕,要把握每个机会”,而且她脸上总是带着笑脸,积极叩门接触人。在宣教上,你怕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吗?你要记得,因为爱,你能胜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