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178期

护教小课程:第九课:患难不虚度

文/余家振(民都鲁荣恩堂主理牧师) 在苦难世界中,患难已是人生的常态,然而患难也并非没有价值。 反思:对于患难,我们可以预防却难以完全避免,既然这样,就应该积极面对它,或许可成为人生的养分,就如梁启超说的:“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府”。其实如果没有患难,那未必是祝福,问题将更大也失逻辑:人不慎坠楼不会坠地、高速汽车当头不会对撞……如此,随着物理定律失常,科学也不能发展;当老病死不发生时,人口密布且不会耗尽地球资源? 圣经却让我们看到,信仰可以承载苦难,上帝甚至可以将患难化为祝福,成为我们生命的踏脚石,罗马书五章3至5节就如此说:“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再者,无论有幸不幸,上帝的救恩让人生的尽头都是永生福乐,正如罗马书八章18节说的:“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 资料参考: 1.患难的开始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自我犯罪(参创世记三章)。 2.许多患难其实是人为的、是自找的,如:危险驾驶、破坏环境或住在危险地带遭遇天灾等。

生活俯拾:那些诗班教我的事

文/陈其灵(美里教区音乐干事) 一年多前,我随先生陈俊杰牧师来到美里杜当堂事奉,心里十分挣扎:到底要不要开始诗班训练。我挣扎,因为诗班并不是他们的传统,他们可能连什么是诗班都不知道。我挣扎,因为他们五音不全却乐在其中。如果我“指点”他们“这里唱错了”,“那里应该唱高一点”……那会不会剥夺了他们唱歌的快乐呢?我挣扎,因为我不确定自己会在这里几年,如果我开始了诗班,走了之后没有没有人接手继续下去,该怎么办呢…… 经过一番挣扎,无论如何,我还是决定教导他们组成诗班。虽然有很多挣扎的因素,但我还是想和他们分享唱诗的快乐,提高他们赏析美好音乐的能力。于是我开始教诗班,先教简单的识谱和发音方法,然后才开始学唱歌。 2018年,我先生受邀到各个堂会的“原住民主日”证道,我心里有个意念一闪而过:为何不配合先生的证道,设计礼拜程序,让杜当堂诗班主导原住民主日呢?我自觉这点子有些大胆和“野心”;但和先生聊了之后,他也觉得这方式甚好。所以,我就开始放胆筹划了。 于是今年的诗班朝着“诗班巡回”的目标前进,因为面对的是华人会众,我决定让他们学习一首华人民族风味浓厚的圣诗——《万国万民当来称颂上主》。对华人诗班而言,可能用一个小时就可以学会这首圣诗;但我得用两个月来教杜当堂诗班唱这首歌,因为他们对这种民族风味浓厚的五声音阶很不习惯,再加上一开始诗班人数十分不稳定。 许多时候,我教着、教着,就想放弃让诗班出外巡回;但因为其中有几个诗班员十分委身,也很渴慕学习,他们的学习态度深深鼓励我,让我不好意思“放弃”他们。于是我决定放慢脚步,哪怕一个星期只能教一句,我就一句一句地教。 每个星期,我看见人数越来越稳定,学习的诗班员也越来越进步,当他们成功把这首圣诗一鼓作气唱完的时候,我感动得快要哭了。唱完后,诗班员们自己也拍起手来欢呼,他们觉得自己终于做到了!我回到家后,也兴奋地一直问我先生:“你刚才在家里有没有听到他们唱歌?有没有听到?”(我家在楼上,而诗班就在楼下练唱) 教诗班就象教孩子 杜当堂诗班中,有很多是读下午班的少年人,他们常常需要有车载送他们。彩排当天,他们为了可以准时抵达彩排地点,于是请福音车司机一放学(大约傍晚六点半)就到学校载他们。他们衣服也不换,饭也没吃,凉也没冲,就这样随着福音车来到彩排地点。而且,他们为了星期天早上可以准时出发,不惜星期六晚上团契聚会后,干脆留在教堂过夜,以便第二天早上方便司机准时载他们到目的地。这些诗班员的态度非常顺服和配合,这是让我非常感动的。 诗班献诗的第一站是美里怀恩堂。到了怀恩堂,我才发现他们很多都穿着人字拖。当下我心里很愤怒,心里很想破口大骂:“你们怎么那么不懂事!怎么那么不看重!怎么那么不正式!”但是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我暂时忍了下来。 后来想想,自己好像从没教导过他们要穿正式的鞋子,而且他们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正式”。在美里杜当堂,我们都是脱了鞋子光着脚丫在圣堂敬拜,他们很可能连鞋子都没有呢!于是两场呈现过后,我只是用平静的语气告诉他们:“对华人来说,我们都穿鞋子上台;因为对我们来说穿鞋子是一种礼貌。”果不其然,到了晚上,他们全都把人字拖换成鞋子;没有鞋子的,也尽量穿了凉鞋来。 杜当堂诗班让我对教会音乐有新的反思和认知。我觉得教诗班就好象教孩子,有些孩子学习能力快,有些孩子学习能力慢;有些孩子喜欢唱歌,有些孩子比较喜欢弹琴。我们可以按他们的特长和喜好来栽培他们,而不是一下子就标签他们“不行、不可能”。就拿杜当堂诗班来说,他们擅长唱原住民圣诗,比如Kelabit、Kayan的圣诗,我就尽量帮助他们往这方面发展,让他们觉得唱诗班也是在守住自己的文化,传递自己的民族遗产。 我也意识到,“美”没有一定的标准。有人胖得美,有人瘦得美;有人老得美,有人年轻得美。所以“美”,应该有很多的面貌。同样的,“美”的圣诗不应该只有一种面貌,只有一种风格。信徒应该用广大的心胸去看、去欣赏各民族的“美”;不是因为他们美才爱他们,而是先爱他们,他们才会变得更美!

Direct Talk总编面对面:韩国牧师融入伊班一族 吁请华人教会加强 原住民的工作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受访:申正采(韩国牧师) 整理:卢韵琴 一次的短宣体验让他从此爱上马来西亚的原住民,在马来西亚24年的时间里,他与原住民同住同吃,已然“融入"与 “归化”成为原住民了,申正采牧师笑称自己“是”砂州原住民。走在路上,一般人绝对看不出他是本地的原住民群体中的一位还是韓囯人呢! 现年55岁的申正采牧师是诗巫丰收中心的负责人,也是韩国卫理公会与砂伊班教会伙伴计划的负责牧师。他从小生长在韩国西南端的一个叫海南郡(Haenam)的农村地区,后来升上中学时才到首尔求学。高中三时,他确认了自己的信仰,并在上大学时选择了卫理神学院(Methodist Theology Seminary)的宗教与哲学系,随后又进一步地拿到了神学硕士。 有家乡感的砂州乡区 就在修神学硕士的课程期间,在神学院的安排下,他参加该院安排的到砂拉越美里进行了一个为期两个星期的短宣,经历了砂州原住民的服事,让他从此爱上了原住民。“那时我们一行30人,乘坐了12小时的长舟才到美里的巴南河上游Long Lama地区这个地方的宁静与美好,就如同我的家乡一样,让我有回家的感觉。”当下的他就决定,一定要为这些纯朴又可爱的原住民做一些事。 1989年,他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了;1992年,他拿到神学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他与妻子在邻近首尔的地方建立了一间教会;1996年3月,他来到了吉隆坡。“之前所建立的教会交由其他牧者牧养,我就专心马来西亚原往民的服事。” 来到马来西亚后,他先是一边在马来亚大学学习马来语,一边在教会帮忙,周末时间就在原住民中间服事;2004年他到北京经济大学学汉语,半年后因为非典(SARS)而提早离开北京,就来到了砂拉越。 在砂拉越,他先是在鲁勃安都的伊班人中间服事,后来又转到木中、乌鲁拉也(Ulu Laya)、立东、加拿逸、实达坂、实兰沟、乌鲁达岛等地区。 目前,他所建立的丰收中心负责的长屋共有93座,另有16座则是与砂华人年议会伙伴计划下配搭的长屋。 对于原住民福音事工,他为自己设下了3个目标,即是传福音、门徒栽培和传承下一代,而他也正是这么做的,传承下一代的最基本就是从学校年轻一代开始。 “砂州是个宗教自由、种族和谐的地方,当我要进入学校前,通常会先向学校申请,如果学校需要教育局的批准,我就向当局申请,获批之后就可以正式进入学校。” 现在他已经先后进入14间学校,协助宗教课程与品格训練,均是一些乡区学校,包括了鲁勃安都5间、巴旺阿山4间、Sg.Kemena、Sg. Bawang、Bakam、Sg.…

为国家守望祷告

求救国家离罪祷文 圣洁的父神,恳求祢解救我们的国家,脱离黑暗邪淫势力的捆锁,用耶稣的宝血遮盖我们的国土和全体百姓。求祢除去全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和情欲,远离毒品、赌博和帮派势力,拒绝谎言、贪腐、自私、奢侈、邪荡、欺压和暴虐,专一寻求友爱、公义、圣洁与和平,建立和融的邻里生活。奉主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为国家求恩福祷文 全能的上帝,感谢祢创造我们作马来西亚的国民。求祢赐我们渴慕祢的心,决意作遵祢旨意的子民。求祢护佑我们免于压迫和争斗,促使各族和谐共处。求祢感动执政掌权者,存谦卑又好怜悯,秉行公义,建设和平邦国。求祢赐福我们继续享有信仰和言论自由,兴起合一的教会,成为社会良心为国守望。奉主耶稣名求,阿们。

征稿:

“恩典大大小小,主的恩典从头到脚……。”生活中处处有恩典。欢迎您藉着文字来与我们分享,您与上帝恩典相遇的故事! 字数:2000字以内 截止日期:2018年12月31日 来稿(己打字的文档)敬请电邮至scaccmm@gmail.com,并注明真实姓名、电话与所属堂会。谢谢! 每期一句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各会堂里教导人,宣扬天国的福音,医治各种疾病、各种病症。 他看见群众,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无依,像没有牧人的羊一样。 他就对门徒说:“庄稼多,工人少; 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派工人去收割他的庄稼。”(马太福音九35-38) 每一天由灵修开始 2018年9-10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请向本报订阅。

抓鼠有感:人生里忽来的台风

文/翁震凌 前不久,玛丽亚台风登陆福建,成为当地69年来最强台风;有人拍下高达9米的惊涛巨浪越堤冲向民房的视频,甚是骇人。 这些年,全球各地的台风飓风龙捲风肆虐,所到之处是灾难连连,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更显得人在天灾底下,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我在台湾多年,也曾经历过好几次大大小小的台风,但却没有一次在香港遇到的十号风球来得印象深刻(那是2012年强台韦森特吹袭香港的时候)。为什么呢? 差点错过最后巴士 在台湾时,我可以随时随地留意到新闻播报有关台风的消息,身边朋友也会耳提面命;再加上,强台过境那可是要停课,自然有心理,甚至足够物资的准备。 但是那回去香港,是与同学一起旅游。作为一个游客,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与世隔绝”;而且当时拿的还不是智能手机,自然不如当地人那般容易获得台风警报。 记得那天,我与同学两人还兴高彩烈地往海洋公园去;只是游玩过程,对于这忽如其来的大风大雨觉得有点诡异,却也没细想。直到公园里突然播起广播说公园要关闭了,我们俩才惊觉大事不妙(幸好我还听得懂广东话),赶忙离开。 原来,所有巴士几乎都已停驶,只剩最后一辆巴士。即使那辆巴士不是回我们住宿的酒店,但那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只要找到捷运站,我们就能回到酒店。 巴士在路上行驶着,原本人满为患的香港街道竟然空荡荡;好不容易搭上了捷运,到了酒店附近的捷运站,却发现风雨极其大。无可奈何,我们冒着风雨前进;那阵阵强风吹得我连这重量不轻的人都东倒西歪,举步维艰。 我们二人互相抓紧对方,狼狈至极地回到酒店,打开电视才知道,天文台竟然报起了十号风球的警告。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我们何等感恩,幸好没错过最后一班巴士。 有些时候,我们的人生中也会毫无预警地忽然吹来一阵台风,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会被刮得左摇右摆,颠簸不已,手足无措!我们需要在每天的日子里,学习定睛仰望耶稣,才不会被吹得东倒西歪。 况且,保罗也曾提醒我们:“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帖前五3) 因此,未雨绸缪,时时儆醒,日日仰望主耶稣,好在磨难的日子,我们能抵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