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231期

单飞不孤单:天家相见的盼望

文/容秀英 26年前,在一个非常震撼、没有任何预警的早晨,丈夫在值夜班时就这样离开了我和三个孩子。从无助、痛苦、泪干断肠中,选择继续把重担、苦难悲伤交由天父去扛。虽不明白天父为何让我遭遇不幸,但深信祂必赐恩典扶持我。这些年,凡事交托,全然顺服依靠,终于把三个孩子养大成人,结婚生子。 心里撕裂的痛 26年后,今年的2月8日(年初四),晴天霹雳的事又发生了!我大儿子才36岁,半夜不舒服,送往医院,不久便去世了。我再次问天父:为什么?为什么苦难接二连三地临到?为什么祂没有垂听Martin临走前大声呼求上帝,不可以把他带走,因为他二个孩子还小?上帝为什么没有保守怜悯他呢?我的脑中充满着许多的问号。我内疚、心痛、生气、自责,我没有本事救他,内疚在黄金时刻没立刻送他到医院。 Martin的离去使一个快乐的家庭变成哀痛欲绝,悲痛到极点,也留下了永久的创伤和遗憾!至今,每天放工回家,步进家中,静得可怕;往往情绪无法平静,不知多少次仿佛听到他叫我,知道这只是自己的幻想时,心里撕裂的痛,泪如泉滴! 接下来,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意见不断出现。身边亲友开始给很多的意见,比如:是不是祖先坟墓风水不好?是不是家里没有挂祖先的相片或膜拜他们?……。我问自己,难道是上帝要考验我对祂的信心,就像考验约伯的信心一样吗?现实的生活环境看来难以忍受,我该怎么办? 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声”了。我只能祷告求上帝怜悯,祂把我和女儿们带到祂的仆人黄书荣牧师跟前。黄牧师为我们一家祷告、开导并时常关心。感谢主,至今负面的声音减少了,但是思念的情怀依然没有改变。我也知道有那么一天,我会在天家与他们相见,不是吗?唯有这个盼望是我们面对明天的最大动力!(2019年7月27日于单亲家庭聚会分享)

诗巫单亲家庭泗里街一日游 创伤背后藏着珍贵礼物

7月27日,诗巫单亲家庭团契一行38人租了一辆巴士前往泗里街,参观无花果园、胡椒厂以及福音花园,增加见闻,同时也安排与泗里街单亲家庭联合聚会。透过万福达德堂妇女会主席容秀英姐妹的安排享用午餐。承蒙万福达德堂主理黄书荣牧师及领袖们的接待,在山坡上的新教堂合照留念;体验在基督里是一家人,并且过来人彼此陪伴,成为同路人。 当天下午专题分享为“悲伤的处理”。首先必须了解悲伤的反应、体会“生命中所有创伤,背后都藏着一份珍贵礼物。”诗篇一百卅八3:“在苦难中,呼求的日子,上帝就应允我,鼓励我、使我心里有力量!”因此单飞不孤单,因有上帝同在、亲友的陪伴以及同路人的扶持。可是,要如何处理悲伤? 最主要就是接纳事实,面对现实,即现实治疗。事实上,失落是生命必经的历程,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个创伤都是珍贵的礼物,磨练生命的成长。此外,找到纪念逝者的方法,即记忆治疗,而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苦难与上帝的故事连结。把个人的苦难,与耶稣基督里的受难相连结,意味着神人关系的复和。在新的关系里,从前看来毁灭性的记忆,如今则成了救赎工程的一部分。藉着连结,人与那受苦仆人(耶稣基督)的故事,给了我们机会,不断发掘上帝如何在我们生命中救赎的工作,正如路得在患难中经历上帝。 聚会中,容姐妹分享她的生命故事,激励了大家,达致此次一日游之三合一目的,并且个个买了无花果、胡椒及八珍药等,真是满载而归。(郑仁娇)

我思故我写:谁孝顺?谁不孝?

文/卢美玲(香港播道会恩泉堂) 难得可以回到老家诗巫连续住了超过一个月半,这期间听到多位朋友说了好几个“故事”: “一位朋友说,儿子从来没有理会家里的事,更不用说照顾父母。父母的一切需要都是女儿以及女婿负担:出钱出力,承担父母的所有需要。甚至到了双亲离世的时候,打理丧事的、负责丧礼费用的,都是女儿与女婿。朋友说,女婿所做的,完全比作儿子应做的多很多,并且无怨无悔。” “有一个家庭,四个儿子与女儿,向来共同照顾父母的一切需要。在父母健壮时,四个孩子每个月共同出钱负担父母的所需;在父母病倒需要安排特别的照顾时,四个孩子与配偶则一起出钱,安排专人日夜照顾父母,并轮流回家服侍父母,对父母不离不弃。四个孩子,不分儿子或女儿,不分已婚或单身,义无反顾,毫不计较,共同付出,照顾父母到底。” “还有一个家庭,父亲病倒了,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回家探望父亲;一个孩子立马申请去外地工作,音讯全无;一个孩子搬去另一个省份;只剩下一个孩子,每个月出钱供应父亲在疗养院的费用,并经常前往探望父亲。” “有一位儿子,在父亲中风病倒时,全然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每天细心地照料父亲的日常需要,包括大小便的处理,无论多累,从来没有埋怨。对于父亲,只有付出,没有其他要求。” 尽心供养及照顾父母 曾经好像听过一个说法:“女儿嫁了出去,就不需要再给父母金钱,不需要供养父母。”当我与身边的人分享这句话的时候,每个人都表现出惊讶的神情,然后大声说:“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孝顺父母、供养父母,是每个孩子(儿子与女儿)的本分与责任!哪里有分嫁不嫁的?”大家还问我是从哪里听到这么荒谬的说法,大骂了我一顿。 有一位牧师提醒我:“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提前五8)圣经新汉语译本是这么翻译的:“如果有人不供养自己的亲属,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不供养,就是否定了信仰,比不信的人还要差。” 记得多年前在一个家庭营当中,当时的讲员池金代牧师教导我们:“作为一个基督徒,每个月给父母的‘供养’(香港人称为‘家用’;听过有些砂拉越人称为‘买菜钱’),应该要比还未信主的兄弟姐妹,给的更多!” 在教会里面,我们教导每个孩子,在有收入时,一定要先奉献十分之一给上帝,然后,每个月都要供养父母一份金钱;从开始工作就每个月给父母,直到父母离开世界为止。 “当照耶和华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申五16) 有一个人常常在我面前说,这个某某人如何不孝,那个某某人如何不孝。但我发现,有些被人说是“不孝”的人,其实他们都在默默地尽心尽力尽(花)钱,照顾与孝顺父母;对于误会他们的人,他们从不出声,从不自辩,就是一味默默在做。 到底谁孝顺?谁不孝?不用去理会他人!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没有遵守上帝的诫命,尽心供养及照顾我们的父母?!

宣教学堂: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经文:罗十13-15)

文/陈璐玲(诗巫宣道堂副理牧师) 世上有这样的一个关于众人的好消息,记载在圣经罗马书十13,说:“……‘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1.凡求告主名的必得救(13) 圣经说:“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凡求告主名”强调人是因信称义的。人明白自己有罪,无法靠自己的方法来获得救恩,愿意信靠耶稣,相信祂为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并求告祂(耶稣)的名。使徒保罗说,这样的人必得救。 保罗在第12节也强调救恩不是只给犹太人的,也给其他外邦人。他说:“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像这样的好消息,我们需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然而,当今世上却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未得子民——在他们一生中从没有机会听见耶稣的名字,或求告祂的名而得救。其中最大的群体则相信靠着自己的好行为或者是圣战殉道,死后可以得前往乐园的通行证。按照保罗所言,不靠着耶稣的名的人都是不得救的,结局是死,是受永火的刑罚。 弟兄姐妹,你是否听见这些未信者绝望哀叹的声音?他们需要我们把能使他们得救的福音传给他们。 2.需要有人传(14) 保罗在14节说:“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听见基督的话,乃是我们信心的起源;信心是由听见基督的话而来。我们要人能听见基督的福音,就必须有传道的人。然而,今天有好些基督徒,甚至教会却在耽延时间,令福音迟迟无法到达这些未得子民和不信者当中。 戴德生曾经在一个地方传福音,后来有一个年轻人,来到他的面前对他说:“谢谢你今天把福音传给我,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福音在你的国家已经多久了?”戴德生正在挣扎的时候,这个年轻人紧接着就对戴德生说,他说:“为什么我会问你这个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的父亲用了他的一生在寻找人生的答案,但是他没有寻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不仅是我的父亲,我的祖父也是一样。”他再一次问戴德生:“请问你们国家有福音已经多久了?”戴德生难过的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紧接着这个年轻人对他说:“你们为什么等了那么久才来?” 弟兄姐妹,福音到达砂拉越将近一百二十年,请问您还要等多久才愿意遵照上帝的旨意,完成传福音的大使命?您愿意受差遣吗? 3.要传,就必须受差遣(15) 保罗在15节提到:“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今天,教会积极差遣人到世界不同地方去传福音。与此同时,会友中也需要有人愿意受差遣成为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上帝说:“我能差遣谁呢?谁愿意去呢?”您愿意去吗? 回首多年前富雅各和夏慈路宣教士,还有许多不为人所熟知的200多位宣教士受教会差遣,来这里向砂拉越子民传福音。上帝建立我们的教会,使我们强大起来,为的也是要使用我们去与他人分享这福音。 “凡求告基督耶稣名的就必得救”的福音需要有人去传,才能有人信且得救。但愿您对上帝说:我是一头牛,或用我耕田,或用我献祭,我都准备好了!

信仰在神州:华为风波中的天路历程

文/杨天道(北京传道人) 这一年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大战可谓波诡云谲,而被指控窃取美国先进技术的华为公司,一直是近期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华为公司的女总裁羁身加拿大至今,华为产品和原料被许多国家封杀限制,引起举世哗然,更促使我们反省中国科技界的伦理问题。西方的批评者主张,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大都来自有偿和无偿获取的外国技术。平心而论,中国人足以乱真的模仿才华和迅速量产的消化能力,使我们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优势。但借鉴也好,窃取也好,都证明我们不够自信,也缺少资源。拥有人类历史上无数原创作品的中华文明,为何如今反而成为忠实的复制者? 不久之前,中国研制的登月飞行器成功抵达月球,似乎科技强国的梦想指日可待。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学被揭露出大量学术不端,技术专利的纠纷也此起彼伏,又使我们不禁怀疑中国人的真正实力。在今天的中国,学生写作论文,学者研究课题,都可以付费购买现成的产品;甚至中小学生也懂得花钱请人代笔捉刀,完成假期作业。使用金钱换取时间是一种智慧,但赢得时间的同时,却放弃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虽然呼吁建立学习型的社会,却不肯支付学习的成本,这是中国教育多年来的难解之题。 停止创造,失去未来 其实,科技领域的进步需要付出重大的代价。创新和研发,不可避免许多次的失败和长时间的原地踏步,也从始至终要突破概念与产品之间的巨大鸿沟。单靠大手笔的投资,无法加速科技实力的提升,却能够实现中国式的成功。当代中国社会倾向于用业绩、销量或票房,来评价成功与失败。然而,竞争的压力没有激发出更优秀和更新鲜的作品,却引诱人寻找偷机取巧的捷径。胜者为王的观念,刺激着人们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只求打败别人、脱颖而出。媒体鼓吹和塑造人生的赢家,却没有教我们做一个忠于原则和信念的人。耐人寻味的是,在今天的中国,“英雄不问出处”的思想,打破了从前的阶级限制,却也制造出不负责任的文化。对很多人来说,抄袭的后果并不那么可怕,偷窃的成本微乎其微,这就使得山寨的文化不致于铤而走险,反而几乎是信手拈来。 山寨文化不但折射出人们对成功的畸形渴望,还体现了中国人不敢出错的跟风心理。从启蒙教育到迈入社会,我们习惯了迎合标准的答案,希望始终选择正确的阵营,永远生活在安全的地带。结果,虽然今天中国人的衣着不再像过去那样千篇一律,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谈论时事或接受采访时,语言或思维却惊人地如出一辙。这可能是出于明哲保身的顾虑,但更多时候,新颖的想法并不会带来灾祸,而拙劣的模仿却可以耽误成长。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鼓励工业的创新,正是因为明白一个民族停止了创造,也就失去了未来。 相信圣灵,期待突破 华为公司的产品物美而价廉,却很少有引导当代人品味的创意作品。创新不能离开学习和操练,但善于消化和仿制,并不保证未来能够推陈出新。真正的创造似乎是难以名状的奇妙能力,却不像天马行空一样无迹可寻。如果我们相信一位智慧的上帝从空虚混沌中创造浩瀚宇宙,那么就应该同样期待人类拥有想象、设计和革新的潜力。上帝赐给人类一颗美丽的星球,它也仿佛一个巨大的工作台。对创造主的信仰,不但要求我们的谦卑和顺服,也赋予我们好奇心和创造欲。创作可以说来自灵感,但也在某种意义上呈现灵性。 对基督徒而言,敬虔与创意并不矛盾。耶稣基督让世人惊叹,也令敌人反感之处,是祂从不复制别人或重复自己。祂的教导颠覆了犹太人的习惯思维,而祂宣布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六63) 使徒保罗曾经是拉比的门徒,却挣脱了犹太教的僵化,将信仰带入崭新的境界。他透露自己丰盛生命的秘诀是:“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得以自由。”(林后三17)同样,若我们相信圣灵,也就必然期待突破。基督徒不必刻意要标新立异,但蒙圣灵感动的人,不会人云亦云,而始终能够忘记背后和努力面前。华为事件震动了中国的社会,更应该提醒中国的基督徒,发现我们创造力的真正源泉,让我们被圣灵引导的天路历程,不仅正直良善,而且生动精采。

Direct Talk总编面对面:香港循道卫理教会无组织游行示威 开放教堂是社会关怀举措 反对以暴力手法表达要求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受访:林崇智(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会长) 整理:卢韵琴 2019年6月初,香港暴发“反送中”示威抗议游行,在当中有不少基督徒积极参与,更高唱赞美诗《唱哈利路亚赞美主》(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成为了抗议活动的一曲非正式的颂歌。 那,到底香港循道卫理教会是否积极组织参与示威抗议呢?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会长林崇智牧师重申,教会并没有组织游行示威,传道人与会友们都是以个人的名义参与,他们是以公民的身份参加游行。 社会关怀举措 “因为我们有礼拜堂在游行的必经之路上,比如说香港堂,那我们就如同以往所作的一樣地开放礼拜堂,一方面是举行祷告聚会,甚至按需要到凌晨,欢迎不同宗派的基督徒参与祷告。” 另一方面,开放礼拜堂也是为游行参加者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稍作休息,喝水补充体力,也可以借用厕所。同时,该礼拜堂更备有牧者辅导心灵有需要者,还设立医疗站提供义务的医疗服务。 林牧师说,开放礼拜堂是该教会每逢社区有需要时的一个社会关怀举措,开放时间视乎当时的社区需要,必要时礼拜堂是通宵开放,让有需要的人士入内休息,得到所需服务。“如果是大型的游行活动,基本上就会连续两天都是24小时开放。” 不赞同以暴力表达要求 针对6月爆发的“反送中”示威大游行,该教会牧职部发出相关的牧函与声明,以表明该会牧职部的立场。在声明中,该教会牧职部表示坚决不同意政府在短时间内强行修订新条例,同时提议政府考虑暂缓修例,并给予多一些时间收纳社会各方的意见。 此外,该教会亦绝不赞同用暴力手法来表达要求,无论是政府,抑或是市民,并且希望政府能够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公平调查事情的真相。 除了发声明之外,教会亦促请牧者关心参与游行示威的弟兄姐妹,多多为他们祷告与给予及时的辅导。 让他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是,教会开放礼拜堂的举措,原本仅仅是一项关怀群众的行动,却遭一些媒体报导礼拜堂是反政府的基地,更有报导指示威者将物资存放在礼拜堂的虚假新闻。为此,该教会已经向有关报章发出律师信,要求他们道歉。 “以上的这些相关声明与牧函都可以在我们的网站(https://www.methodist.org.hk/proclamation)上找到,有兴趣者可以查阅。” 会友约有1.5万名…

更正启事

第1229期《卫理报》刊载的〈怀仁堂新圣堂安置十字架〉一文中,“怀仁堂将在2019年11月25日举行新圣堂落成奉献礼暨百周年庆典”,正确日期实为2019年 11月 22日(星期五)。特此更正,敬请垂注!

灵修日程:亲近(九月1日(日))

文/Annie Gipson(美国Missouri) 读经:诗篇一一三篇1至9节 经文:“要亲近上帝,上帝就必亲近你们。” (雅四8) 不久前,我的儿孙们从外州来我家住上一个礼拜。我观察到在一整天里面,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习惯与要做的事情。有些人不停查看行动电话,有些则一整天都在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孙儿总是有玩具可以拿出来玩,有些人想要小食,而我就要清洗比平日更多的碗碟。 我留意着这些行为模式,令我想到,要是我们把放在读经或祷告的时间,跟我们一整天内所做的事情的时间一样多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愈发亲近上帝。我定意在每次清洗碗碟时都祷告与上帝说话。我向孩子和孙儿女提议,每次他们想拿小食、查看行动电话、玩玩具,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时,都作出小祷告。经文提醒我们,我们不住祷告、亲近上帝,上帝就必亲近我们。 祷告:亲爱的上帝,帮助我们在一整天里面都想着祢,好使我们能更亲近祢。我们 奉耶稣的名祈祷,阿们。 今日默想:今天我要把祷告成为我习惯要做的事。 代祷:回家探亲的人 每期一句 “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以弗所书4:25-27)

抓鼠有感:严冬中的一丝温暖

文/翁震凌 有一天出门回来,同事突然神秘兮兮地对我说:“告诉妳一件事儿……”原来有年轻人来到年会文字事业部办公室,言谈之间,同事送他一本《卫理报》,问他是否看过这刊物。年轻人脱口而出说:“有,有,有!这是老人看的!” 如今进入网路资讯时代,在数位浪潮冲击下,许多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数位阅读甚或碎片化阅读,会固定并习惯性地捧着纸本书刊阅读的已成少数。同样的,也有不少人预测实体报业或纸媒日暮西山──没落成为黄昏事业,最终必将迈向“灭亡”。不管这是“深具远见”抑或真是大势所趋,传统平面媒体的确遭受极大冲击,也确实有不少报章杂志不是积极转型进入电子世界再战,又或者直接宣布熄灯停刊! 《卫理报》自1951年创刊,超过一甲子以来曾经过不少“高山低谷”,幸蒙上帝的恩典引领及每个世代文字笔兵们的尽心竭力为主笔耕方能走至今日,实属不易。然而,《卫理报》现今销量(每期出版量7,030份)与巅峰时期销量(每期出版量近12,000份)相比,也确实足足少了快一半;当然,“卫理报之友”同样在逐年递减,冲击不可说不大!虽说有不少心怀善意的弟兄姐妹纷纷建议“转型”或“电子化”,而我们也的确做过这方面的调查与尝试,但由于订阅反应不佳,严重入不敷出,最终被迫“腰斩”。 监狱中的“畅销品” 即使前景看似不明朗,但感恩的是上帝仍然藉着《卫理报》成为某些弟兄姐妹的祝福。前些天,收到一封来自西马的电邮,成为严冬中的一丝温暖,让我们知道还是有人需要这样的纸本刊物。一位西马弟兄参与加影监狱事工长达16年之久,他也代表狱中基督徒弟兄们感谢我们,让他们有机会在监狱服刑期间能够阅读卫理报。他说,《卫理报》在识中文的囚犯中是“畅销品”,当他每月探监时,他们总会向他索取《卫理报》,并在不同的牢房中迅速被传阅。因此,他希望我们能每期寄三份《卫理报》给他们(如此美事,我们自是欣然答应),并祈愿本部文字事工继续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使读者能贴近上帝。 无论纸媒最终会不会成为黄昏事业,亦或会在转型中再创奇迹,也不管是哪种载体,文字终究还是不可取代的重要基础。但愿无论是数位媒体还是平面媒体,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善用文字,把人在耶稣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