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268期

向暴力说不!

时事回应 文:晖(诗巫卫斯理华语堂) 鍾筱玲终于回家了,回到与她难分难舍授之肌肤的父母,以及心爱家人与亲人的身边,在她魂牵梦绕的故土安息。 一个活泼开朗阳光的女孩,为逐留学梦,选择曾被喻为“宝岛”的台湾深造,除了是语言文化的相通,另一原因是台湾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地方。 当鍾筱玲失踪的消息传到家乡时,几乎惊动了整个小城,尤其是她曾经就读的毕理学院的昔日同窗和在籍师生,以及邻近她曾参与的教会卫斯理堂的牧者与会友,大家同心为她的平安祷告。 父母掌上明珠,大家心目中乖巧伶俐的女孩,原是预备衣锦还乡,却不料在毕业前夕魂断异乡,怎不叫人扼腕叹息!更令人愤愤不平的是,女生无病无疾,而是丧命在摧花之手下。 全面向罪宣战 吾人不齿暴徒的恶行,并非出于地方情意结,而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都是文明社会所不容。生命拥有同等的价值,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种族肤色、社会阶级地位高低都应受到法律之同等保护。既然台湾当局已经逮捕嫌犯归案,吾侪希望公义得到伸张。 古训道:“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经历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希望社会大众对自身与他人的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并时时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原因无他,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谁能识透呢?学校与高等学府的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确实值得各方关注的课题,不要掉以轻心! 人类第一起的凶杀案是发生在始祖的家庭,哥哥该隐因心生嫉妒,出手杀了弟弟亚伯,因此该隐从地受了咒诅。可想而知,作为受害者,同时也是凶手的父母是多么的难受,又何等伤心欲绝! 在下之所以提起上述故事,只想说明一个事实:罪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该隐没防微杜渐他心里的嫉妒的罪,以致铸成大错,行了上帝看为可憎的杀人罪! 处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人间不同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诸如:家暴、虐待孩童、绑架失踪、谋财害命、恐怖袭击、奸杀等……,不一而足。“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一15)在我们向暴力说不的同时,也要全面向罪宣战,包括心里隐而未现的罪,阿们!

毕理学院“白丝带运动” 提高大众反暴力醒觉

专访 报道:卢韵琴 毕理学院在校推动“白丝带运动”,申明其反对“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Violence Against Woman)的立场,盼望可以提高大众对此的醒觉。 为此,该学院特于11月3日在校举行了白丝带运动的推介礼,并悼念在台湾遇害的校友鍾筱铃,希望公平公义被彰显在世界。 不再保持静默 院长许钧凯在受访时透露,在推介礼之后,该项运动便受到了多方的支持,已有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将他们的头像更换为白丝带运动的相关头像。 当天活动在出席的有,毕理学院的董事、师长、学生代表、校友会成员、公教中学辅导老师,以及长荣大学国际顾问邓惟通。 他表示,白丝带运动在国际上并不是一项新运动,却在我们的社区少有提起。但是,少提起不代表没有,在我们周围针对女性的暴力行动却一样频繁地发生,只是很少人愿意为此发声。“于是,我们盼望可以为此发声,提高大众的醒觉,不再保持静默。” 他说,鍾筱玲的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事件都是发生在家里。所以,在此事上,他认为,当要教育男性要尊重女性,不能因为一人之念,就摧毁整个家庭,甚至是对他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白丝带运动的推行,将可以在教导男学生尊重女性的教育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当然,尊重女性的意识不能只依靠学校,家庭教育也是需要相辅相成的。” 更加重视校园安全 除此之外,毕理学院亦将更加重视校园安全,并且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学习如何保护自己。 “我承认,筱玲这件事是我们推介白丝带运动的一个契机,让大家开始醒觉,并有意把这项运动做成一项长远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活动。” 配合推介礼,毕理学院教职员将会配戴白丝带直至12月20日,那天也是鍾筱玲的生日,还会在近期举行一场公开的追思礼拜,但时间要等待鍾家的确认。“同时,我们还会架设一个网站,以便让所有关爱筱玲的人在此留言。” “在未来,我们有计划主办各类相关的醒觉活动,甚至是自我防卫的讲座、训练会等,这些都是可行的,只是现在暂时还未有决定。”

诗巫女大学生台湾遇害 白丝带活动“反对对女性施暴”

家事国事天下事 整理:黄拔绮 近日发生一起轰动台马两地的悲剧——在台湾台南长荣大学就读国际财务与商务管理学士课程的马来西亚籍女大学生鍾筱玲在台湾被掳走杀害。2020年10月28日晚,鍾筱玲在返回租屋处的途中被梁姓嫌犯强掳上车,遭凶嫌辣手摧花后残忍杀害,弃尸山沟。 这起人神共愤的事件不仅引起台马两地社会震惊,更令被害者家人亲友悲痛不已。疫情期间,鍾筱玲父母排除万难于11月1日抵达台湾处理爱女后事,“白发人送黑发人”,令人心碎。 鍾筱玲的遗体于11月3日在高雄市立殡仪馆进行火化。当天,长荣大学师生为了让遇害的鍾筱玲完成生前心愿,特为她举办一场毕业典礼,由其父母代她接领毕业证书。校方也在校内行政大楼右侧与图书馆连接廊道(追思墙位置)举办小型纪念追思活动,出席者包括鍾父母、校董事、创办人、校长和师生。 长荣大学也发动维持一周的白丝带活动。白丝带是一种个人宣言,表示佩戴者承诺本人绝不参与对妇女施暴,并且对针对妇女的暴力决不保持沉默;参与者将白丝带绑在行政大楼旁的树上。 在同一天,诗巫毕理学院约50多位师生校友等也在进行白丝带活动,悼念台湾遇害的校友鍾筱玲之际,希望提高普罗大众对于反女性暴力的意识,在世界彰显公平与公义。 鍾筱玲的亲朋好友纷纷在社交网站换上“Stop Violence Against Women”的头框和背景,在哀悼筱玲的同时,也呼吁大家停止对女性进行暴力行为! 曾返砂分享大学生活 来自砂拉越是诗巫的鍾筱玲,曾在诗巫毕理学院就读商管课程,毕业后前往台湾深造。去年(2019年)8月时曾返砂并在毕理学院分享在台南生活与长荣大学的升学经验;也曾在《卫理报》藉着文字陈述她在毕理学院就学时点点滴滴的学习与收获。 火化后的次日(11月4日),鍾筱玲父母带着女儿的骨灰坛离开伤心地,返回故土。到达诗巫后,鍾筱玲骨灰由弟弟捧上车,直接前往富贵山庄安放。诗巫卫斯理华语堂主理张鸿恩牧师亦在现场为鍾家进行安慰祷告: “耶和华,我们投靠祢,求祢凭祢的公义搭救我们,求祢作我们坚固的磐石,求祢拯救,作我们的保障。天父上帝,我们将鍾筱玲的灵魂交在祢手里,恳请主耶稣基督接收她的灵魂。筱玲是祢所爱的女儿,她信靠祢,也接受耶稣成为她个人的救主。耶稣,祢曾应许说,祢必赐给信靠祢的人永生,谁也不能从祢的手里把他们夺去。耶和华呀,也求祢怜恤安慰鍾爸爸、鍾妈妈及弟弟们,他们的生命为愁苦所消耗,但我们知道,耶和华祢靠近伤心的人,祢拯救怜恤痛悔的人。在世上,义人多有苦难,但神祢与他们同在,求祢救赎他们。爱我们的天父,我们将鍾筱玲的骨灰安放在这里。虽然我们如今在面对试炼中暂时忧愁,我们求祢坚固我们的信心,使我们的信心能经得起火的试验,直到主耶稣基督再来为止。虽然我们现在见不到筱玲,但我们继续信靠耶稣基督,因为筱玲已安息在祢的怀里。我们盼望将来有一天,我们在耶稣为我们所预备的天家再相会,因祢曾应许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天父上帝,我们感谢祢接收筱玲的灵魂。我们也再次求祢帮助我们能得着安慰,求圣灵继续与我们同在,因祢是我们的牧者,祢必领我们走过死阴幽谷,我们将这一切交托仰望祷告,奉耶稣名求,阿们!” 白丝带运动 (WHITE RIBBON CAMPAIGN) 据维基百科的资料,白丝带最早是1873年由Frances…

瞥见上帝的能力 (十一月15日(日) )

灵修日程 文/Caroline Greville(英国England) 读经:创世记二章4-9、15 经文:“人算什么,祢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祢竟眷顾他!祢使他比上帝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诗八4-5) 在温暖的春日里,獾很早就出来活动,于是我和丈夫怀着极大的期望展开我们今年第一次的观獾之旅,希望能看到一只獾。然而,今次獾没有出来活动,但我们也不枉此行。我在黄昏寂静之中等待时,惊叹创造主的荣耀。 我藏身在一棵巨大的橡树后等候。我曾读过一些资料,说橡树可以活到一千年,我被它的耐力所慑服。那一刻我意识到,当上帝看着这个景象,祂会专注在我身上,而非那棵树。上帝是亘古的上帝,而那棵树只代表了上帝永恒计划中的一息间。与此同时,上帝看祂的子民极其宝贵,以荣耀尊贵为冠冕。我会像诗人那样问:“为什么是我们?” 上帝看顾我们,我感到讶异。当处身大自然,我常常因上帝的伟大,并上帝喜悦我们这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喜乐。 祷告:万物的创造主,我们在受造物中看见祢的痕迹。祢让我们因有这意识而每天得到激励,为此我们感谢祢。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今日默想:在受造物中,上帝的伟大只能管窥一斑。 代祷:谨记上帝看重我 2020年11-12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欢迎向本报订阅。 每期一句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你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诗篇8:1-5)

抓鼠有感:与哀哭的人同哭

文/翁震凌 这一周,心情异常沉重、复杂;我想,不仅是我,也许不少诗巫人都与我一样,震惊、悲痛、惋惜、愤怒……情绪翻腾。 10月29日,一桩恶耗自台湾传来──来自诗巫、年仅24岁的女大学生鍾筱玲在台湾遭人残忍杀害,震惊台马两地。一个芳华正盛的妙龄女大学生逐梦台湾,不料却被无怨无仇、毫不认识的凶嫌随机掳走,香消玉殒;再想到筱玲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那难以言喻的痛,虽不能百分百感同身受,但每每想起也是难免心酸眼湿(更何况爱她至深的家人亲友)。 虽然不认识筱玲,但《卫理报》(2019年11月17日总1241期《卫理报》)曾刊载过她的一篇见证。她提到自己在毕理求学时,学会了时间管理,建立“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更是从一开始的吊儿郎当到为了留学而努力读书。文章虽不长,但却可以看见一个孩子真真实实的生命改变与对未来的热情,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筱玲遇害事件不仅引起台马两地举国哗然,同样牵扯出不少的背后隐忧,诸如:校园安全、对女性施暴、台湾司法等问题;能展开系列“检讨”固然是好,但对亲尝丧亲风暴的受害者家属而言,或许如今多少的“检讨”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宣导与抚慰 在预备这一期的相关报导时,我也曾多次思考,除了客观的新闻报道之外,《卫理报》还可以作些什么? 当然,传媒负有宣导的责任,因此透过专访报道推动“白丝带活动”以期提升民众对于“反对对女性施暴”的醒觉意识,希冀家庭、学校、教会、社会、传媒等各方面都能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教育男性尊重女性。 另外,传媒亦兼具有抚慰的功能。我想,也许《卫理报》能成为筱玲基督徒亲友(甚至不认识她却深有感触的基督徒)一处以文字悼念、直抒胸臆的平台。有许多说不出口的想念、缅怀、哀伤与心疼,其实都可以透过文字一一抒发。然而,比起仇恨、敌视、愤怒、诋毁的言词,我更希望的是,这些文章能描述这女孩生命中的真善美,及传递爱与盼望的力量;也让这些文字传达我们“与哀哭的人同哭”的同行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