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137期

爱你的邻舍:民都鲁PKKM专访:陈良伟办社区中心 为原住民小孩提供去处 向原住民学习简单生活 RM2也可以过一天

文/韵琴 曾经一掷千金不加思索,也曾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但上帝依然使用他,趁着他天天无所事事流连礼拜堂时,让他与原住民有更多的接触,看见了原住民的需要,更让他学习到如何一天用2令吉来简单生活。 民都鲁社区关怀中心PKKM创办人陈良伟,现年36岁的他,从小在基督化家庭长大。然而,赌博也是从小就伴随他长大的一种习惯。“从小我的家庭金钱教育就是,要钱你就必须自己去赚,于是我一到学校假期就去打工,以赚取额外的零用钱;也就是因为这样,我总是想要赚钱,觉得钱总是赚得不够快。” 为了要更快地赚钱,他捞起了偏门,他在30岁时就赚到了生命中的第一桶金,有车有屋,还有娇妻,再也不为钱而烦恼,一掷千金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那时我去逛街购物都不看价钱的,因为我不担心钱不够用。” 纵然他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可是,钱来得容易也去得快,因他也爱上了赌博。“当时的我还告诉上帝,祢要让我赢,让我赢了我就去短宣。上帝还真的让我赢了,只是赢了之后,我要十倍奉还。” 生活可以很简单 2013年,他输了,而且一输就输了3、40万令吉,可谓是一夕之间两手空空,口袋里没有半毛钱。但是,上帝还是爱他的,只收回了他的钱,而车子、房子和妻子,是他仅剩的财产。“那时我心中真的很茫然,于是便回到教会中寻找上帝。” 在教会中,他与国语事工的原住民少年人布莱恩天天“泡”在一起,除了做一些清理的工作,就是坐在厨房中聊天。从中,他理解了原住民的乐天与知足,更学习到原住民如何地简单生活。“那时的布莱恩可以一天只花2令吉,他们可以生存,我们华人呢?” 与布莱恩在一起的日子,让他学习到生活是可以很简单的,于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并得到了救赎。“论聪明与诡诈,原住民的确不如华人,而且总是被人欺压;但他们的身上有更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学习。” 再加上牧师的鼓励,以及他那位还在念大学的妹妹的“一语惊醒梦中人”,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我当时债台高筑,天天都在烦恼着如何还债。妹妹都看在眼里,某天她告诉我,欠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她也同样背负着债务;因为她在大学毕业后,同样要还PTPTN的贷学金。妹妹的一番话点醒了我,于是我通过一些管道找到了我的债主,与他们商量分期付款的事。感谢主的是,他们也愿意让我分期付款,于是我重新了振作起来。” 把福音活出来 正是因为曾在教会帮忙布道事工,他晓得教会一直想要进入位于实巴荷小学后面的一个原住民社区传福音,却迟迟找不到机会;又在进行布道工作时,看见了该社区的原住民小朋友总是到处乱跑,荒废学业也就算了,最可怕的是误交损友,一旦误入歧途就为害社会了。 看着这种情况,他的心中难受,就一直在想应该怎么样帮助他们。于是,他灵机一动,在该社区设立一个类似补习中心的地方,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写功课的地方。“我们不在乎成绩,在乎的是他们是不是有做完功课,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让他们可以容身的地方。” 在这个社区中心,孩子们可以写功课、阅读书籍、玩游戏,甚至还可以过夜,并有专人看管,在不同时段还有老师来补习。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成天无所事事,功课也可以跟得上;功课跟得上了,就不会觉得学校老师所教的都听不懂;日子久了,他们的学业也就有所改善,从而减少社会问题。 从小就有很多机会与原住民在一起的陈良伟,操得一口流利的马来语。他运用了上帝赐予他做生意的头脑,动脑筋在上帝的事工上。“我们如果要帮助他们,就不应该总是送东西或是资助他们,而是要从他们的孩子着手,进而认识家长。然后通过我们的生命见证,把福音活出来。” 当然,他的如此想法也遭到一些人的讥讽,但他知道,那些人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没有这样的看见。“我只知道,在读门徒课程时,我看见了主耶稣降世并不仅仅是传福音,而是要背起十字架来拯救世人,所以我们身为基督徒当要效法基督。” 对于社区中心的未来,他已经有一个全盘的打算,首先是要装备自己,然后预备进入全职服事,而他的妻子已经先他一步,成为了社区中心的全职同工。

爱你的邻舍:民都鲁PKKM专访:民都鲁PKKM为原住民塑造新文化 现正筹款设立 第三处社区关怀中心

文/韵琴 社区关爱除了扶贫之外,还有什么是可以做的? 民都鲁卫理社区关怀中心(Pusat Khidmat Komuniti Methodist,简称PKKM)用别树一帜的方式进入原住民社区,从中认识原住民进而让他们看见基督的心。 民都鲁卫理社区关怀中心(PKKM)是一项在民都鲁教区社会关怀执行会及国语事工小组属下的事工,旨在原住民社区中塑造一个健康的文化,让原本在社区游荡且无所事事的原住民小孩,能够脱离酗酒、赌博与打架的文化。 在2013年开始的PKKM事工中,设有2个关爱服务中心,分别在民都鲁Sentral与Sg.Plan,主要工作内容是回收与出售旧衣物,还设有2个社区关怀中心,分别在实巴荷与比华利山(Beverly Hills),第3个社区中心计划设在Sg.Plan,主要的工作则是为原住民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做功课与阅读的地方。 灵命与面包要兼顾 整个事工中共有5位全职同工,除了主任是华人外,另外4位全职同工均为原住民,分别管理2间关爱服务中心与2间社区关怀中心。这些同工都是国语事工小组培养的会友,另有3位兼职同工与多位的义工老师在社区关怀中心服事。 “福音不仅仅是信上帝,而是灵命与面包都要兼顾”这是PKKM开办的动力,也是PKKM的宗旨,他们不求能够改善原住民同胞的生活素质,但求能够在原住民中塑造一个健康的文化。 迄今,每天都有多位的原住民孩子来到社区关怀中心读书和做功课,虽然学习成绩不一定是重点,但至少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写功课且安全的地方,不再游荡在马路旁。 在经济方面,当2013年事工开展初时,负责小组成功在民都鲁教区筹得了10余万令吉,顺利地解决了长达2年的所需费用,之后就是年会社会关怀部拨出了6万令吉的拨款。 正在积极筹款 目前,关爱服务中心的运作费用为每个月3千余令吉,包括了店面租金、基本费用和同工薪资,2间关爱服务中心的花费每个月就必须高达7千余令吉,一年就需要8万余令吉。虽然关爱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回收且出售旧衣物,但所出售的旧衣物价格低廉,每件平均约2令吉,实在是入不敷出。再加上,其他旧衣物市场的愈开愈多,导致关爱服务中心的生意更是难做。 由于Sg.Plan地区的需要,PKKM事工小组正在积极筹款,购买一处可开展事工的地方,即卫理双恩堂的礼拜堂,预计需要费用为40万令吉,其中35万令吉为购价,其余费用是装修费与桌椅费等。 如有任何主内弟兄姐妹对此事工有负担,并且愿意奉献,可联络民都鲁荣恩堂杨夜玲牧师(016-8608608)。

爱你的邻舍:民都鲁PKKM专访:布莱恩的坚持见证神迹 帮助原住民不被城市边缘化

文/韵琴 原住民有他们的独特文化与生活方式,但一旦迁往城市,他们很可能就会因为不适应而迷失自我,卫理社区关怀中心就是为帮助原住民适应城市化而设的一项关怀事工。 杨夜玲牧师受委派到民都鲁负责国语事工至今已经8年的时间,在她看来,原住民文化纯朴且难能可贵;但也因为他们的纯朴与简单,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变成了被边缘化的一群。 “我敢肯定,如果你今天在内陆迷路,只要是附近有长屋,你就可以随时借宿。”她透露,在她接触的原住民中,是一群很质朴的民族,而且很明显地在思想上与华人有很大的不同。正因着他们的单纯,所以在城市中若没有良好的环境,反倒更容易迷失;特别原住民的孩子容易在街头游荡,以致染上一些恶习。不过,一旦他们受了一定的教育,或是在城市中出生与长大,思想就或会比较不一样。因此,卫理社区关怀中心希望可以提供一个友善空间与教育的地方,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社交群体。 在2013年开展PKKM事工以来,杨牧师算是成功地发掘了几位愿意在PKKM事工上事奉的原住民会友,并且已经成功送其中一位,也就是丽查恩巴(Liza Emba)前往沙巴神学院修读神学。“她是荣恩堂的会友,在PKKM事奉,是一名陪读老师。” 天天在教会流连 布莱恩鲁威士(Bryan Luwes)则是负责社区关怀中心的全职同工,也是社区关怀中心始创的班底之一。 “布莱恩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既单纯又善良,在沙巴神学院参加了一次为期3个月的短宣学校后,他立志要在教会服事,却不愿意献身成传道人。就这样,他天天在教会流连,希望可以有机会在教会事奉,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 “后来,PKKM创办人陈良伟弟兄与他共处了一段时间,并毅然决定开展PKKM事工,而布莱恩就是同工的最佳人选之一。” 民都鲁第一个卫理社区关怀中心,即实巴荷PKKM,布莱恩参与了整个过程,从整修排放桌椅;到如今他的吃、住、生活都在此,他是第一个同工,也是这些原住民孩子的最佳良伴。 “这些孩子来到这里,可以写功课与阅读,如果晚上不想回家,这里也可以收留他们过夜。” 同时,布莱恩的坚持,也让他看见上帝如何为他开了路,使他全家都信了主,尤其是他那曾经酗酒成性的母亲信主更是上帝的作为。“当时,布莱恩为了让母亲去教会,就答应每个月给她两百令吉的零用钱,虽然他自己赚得并不多。母亲答应了,但一个月之后,却食言了;可是布莱恩却仍然继续给母亲零用钱。最后,母亲被感动了,就此信了主,接受教会的栽培,目前是其中一家关爱服务中心的同工。” 而他的弟弟和妹妹也因为布莱恩会把他们带来教会而信主,其中那年就读小学5年级的弟弟原本对功课兴趣缺缺,但他想要一双球鞋,于是牧师就用提出他背诵圣经经节来换球鞋的条件,想不到他真的成功背诵。后来再有几次类似的契机后,弟弟已经信主;更令人感恩的是,原本连英文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他,竟然在几次背诵圣经后,开始识字,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一天比一天好。 抄圣经安抚心灵 另一个社区关怀中心的全职同工也是个有故事的原住民孩子。“她从小父母亲便离异,母亲已经离开父亲失去音讯,而她的妹妹也很早就结婚自组家庭,所以她就等于是从小就自己独立生活。那一年,国语事工委员会要送青少年前往沙巴接受3个月的短宣装备,她与丽查是好友,便向我们推荐她,并被认可地送往沙巴。” “于是,经过了3个月的训练后,她就在PKKM服事至今已进入第4个年头,今年才终于成为全职同工。可能是因为从小家庭不圆满的关系,她有一些情绪问题,但现在要她抄圣经经文,希望用上帝的话来治疗她曾经受过伤的心灵。” PKKM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所,但是它很美,美在那浓浓的人情味,是一种原始且无修饰的;任何一个原住民孩子来到这里,都可以深切感受那份上帝的爱。 五饼二鱼恩典够用…

Direct Talk总编面对面:莫荣发家有个特殊儿 不忽略全家 要寻求支持 盼教会能成最友善之地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 受访者:莫荣发(古晋晋福堂主理牧师) 记录:卢韵琴 《我家有个特殊儿》的主角——浩信今年18岁了! 18年来,身为父亲的莫荣发牧师与师母,从无法接受到卯足了劲学习如何照顾他;再一天天地看着他长大,而且身体状况良好,心中的欣慰是无法用笔墨形容的。 当然,因着家有特殊儿的缘故,牺牲是肯定有的;但他们都经历了上帝不断地供应,看见了上帝与他们的同在。同时,莫荣发牧师更要提醒父母亲们,不能因为家中有特殊儿,就忽略了其他的孩子,他们一样也是上帝所赐的产业。 对于特殊儿,本会早已在多年前设立了卫理关怀中心,以便进行早期干预与介入教育;但对于身体有残疾的特殊儿来说,教会又能做些什么呢? 《卫理报》总编黄孟礼特别前往拜访莫荣发牧师,向他了解一下浩信的现况,以及他18年来的经历……(问:黄孟礼总编;答:莫荣发牧师) 问:浩信18岁了,牧师可以先让读者们了解一下浩信的故事吗? 答:浩信是在1999年出生,今年18岁了,是我和师母的长子。他是一名特殊儿,也就是“残障人士”,他只能坐在轮椅上,就连站立也要靠辅助工具。同时,他也不会说话,起居饮食都需要他人来照顾。 问:当年他的出生是不是给你们带来很大的打击呢? 答:是,这个打击真的很大,对我的家庭与信仰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直到浩信两岁大了,我才能接受;然后我就积极寻找出路与帮助,到处寻医。 问:所以后来你就去了纽西兰求医?前后多少年的时间? 答:对,因为我的师母少女时期是在纽西兰求学,所以她对当地的特殊儿教育有一些认识的管道,于是我们就去了纽西兰。果然,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纽西兰基督城当地的特殊儿中心就给了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浩信的发展,还有整个家庭。 前前后后,我在纽西兰共有2年9个月的时间,分别是基督城3个月,奥克兰5个月,以及南岛但尼丁2年。 问:那是一个怎么样的特殊儿教育中心? 答:那个中心的特殊儿并不多,只有两位老师负责了10多位的特殊孩子。但他们主要不是医治特殊儿,而是教导我们认识到底浩信需要的是什么?从语言、物理治疗、功能治疗方面着手,帮助浩信坐和站立;并备有小儿科医生,就连浩信要喝什么奶粉都有教导,一个很全面的支持。 另外就是,当地的特殊儿中心不只是注重特殊孩子,也注重夫妻关系的调整,还时时提醒我们不可以忽略另外两个孩子。他们会安排社工来帮助我们看住浩信、帮忙喂他吃饭,让我们一家人可以一起外出去购物、轻松吃饭。他们不注重孩子是否会痊愈,在乎的是整个家庭的照顾。 生命力很旺盛 问:照顾孩子原本就是很辛苦的事,家中有3个孩子,而且其中一个还是特殊儿,那不是更加辛苦吗?…

为国家守望祷告

求救国家离罪祷文 圣洁的父神,恳求祢解救我们的国家,脱离黑暗邪淫势力的捆锁,用耶稣的宝血遮盖我们的国土和全体百姓。求祢除去全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和情欲,远离毒品、赌博和帮派势力,拒绝谎言、贪腐、自私、奢侈、邪荡、欺压和暴虐,专一寻求友爱、公义、圣洁与和平,建立和融的邻里生活。奉主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为国家求恩福祷文 全能的上帝,感谢祢创造我们作马来西亚的国民。求祢赐我们渴慕祢的心,决意作遵祢旨意的子民。求祢护佑我们免于压迫和争斗,促使各族和谐共处。求祢感动执政掌权者,存谦卑又好怜悯,秉行公义,建设和平邦国。求祢赐福我们继续享有信仰和言论自由,兴起合一的教会,成为社会良心为国守望。奉主耶稣名求,阿们。

每一天由灵修开始

2017年9-10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请向本报订阅 要活出上帝的样式,每日就由灵修开始,让一日之计在于神!鼓励主内弟兄姐妹订购《灵修日程》以滋润心灵,靠主得力。 藉订送《灵修日程》 传送主耶稣的福音 除作个人订阅外,更可订送给亲人朋友,或在身边未必那么容易接触到福音的邻舍,祝福他人,共同履行主的大使命,期盼他们透过《灵修日程》得闻主的福音。 每期一句 (耶稣说)“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律法师)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路加福音10:36-37)

抓鼠有感:你去照样行吧!

文/翁震凌 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1968年),这位上世纪的传奇女性,她坚毅的生命常激励着无数人。 海伦在1岁9个月时就因急性脑炎,从此,她不再拥有光明,也不再拥有声音。因为眼不能见,耳不能听,自然也说不出完整的话来,渐渐长大的她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常常控制不住脾气。据她在自传里提到:“后来这种表达思想的慾望越来越强烈,以至情绪的爆发成了家常便饭,每天都要发脾气,有时甚至每隔一小时就闹一次。” 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要克服的是双重障碍。但正因父母不曾放弃过她,至终海伦在6岁9个月时遇见了影响她一生的贵人--安妮●苏利文(Anne Mansfield Sullivan)。 她是为了爱我而来 安妮●苏利文是海伦的启蒙老师,更是将她从黑暗中拉出来的恩师。海伦在回忆这一段时说:“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接着把我紧紧地搂在怀中。她是来给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的,更重要的是,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 安妮以其聪明才智、丰富的同情心和无尽的耐心,让海伦开始受教育,并且极其渴慕学习。安妮不仅为海伦找专家来教她学会发音,更长期陪伴在海伦身边,甚至陪着她一起上大学。海伦曾说:“我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属于她--我的才能、抱负和欢乐,无不由她的爱所点化而成。” 海伦●凯伦最终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哈佛大学的学业,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者。她不仅能阅读,还掌握了多国语言;并致力改善残疾人的生活与教育水平。 海伦能有所成就,是因为她遇上了一位以爱来教导她、引领她的老师! 成为别人生命的“贵人" 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中能遇上一些“贵人”,为他们点亮一盏明灯。 这一期的卫理报,不论是Direct Talk中莫荣发牧师看见教会对特殊人士需要的关注,还是同工走访民都鲁卫理社区关怀中心听到的感人见证及实际需要,又或是新凯胜之家的工程……都在在提醒我们,其实我们都可以在不同层面,成为别人生命的“贵人”。 我们的能力或许有限,能献上的也许不多,但即使是五饼二鱼,若蒙上帝喜悦,也能成为照亮人心的奇蹟。 但愿我们都能从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中,听到耶稣对我们说:你去照样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