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世尧(卫理神学院讲师)

引言
2017年,是记念十六世纪时,天主教神父兼威登堡大学教授,路德马丁(Martin Luther, 1483-1546)启动“宗教改革”(Reformation)五百周年的特殊年份。这场运动产生了脱离罗马大公教会的“更正教”(Protestant church),也被称为“复原教”丶“抗罗宗”或 “基督新教”。它包括从德国开始的“路德宗”或“信义会”(Lutheran church),从瑞士开展的“改革宗”或“归正宗”(Reformed church),在英格兰被建立的“安立甘宗”或“圣公会”(Anglican church),在苏格兰开始的“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等。

卫理公会,或“循道卫理宗”(Methodist church),是在十八世纪末时,脱离圣公会而产生的新更正教宗派。起初,它是一场发生在圣公会中的敬虔运动,即1729年时,已被按立为圣公会牧师的卫斯理约翰(John Wesley)和正在牛津大学读书的弟弟查尔斯(Charles Wesley),以及几位大学生固定的聚会。他们热切追求敬虔生活,看重祷告丶禁食丶查经丶领圣餐等属灵纪律,并且积极进行怜悯之工,如探访监狱中的囚犯,甚至过节俭的生活以致有更多钱能帮助穷人。
结果,他们被大学同学嘲笑为“圣社”(Holy Club)丶“圣经蛀虫”(Bible Moths)丶“份外功行者”(Supererogation Men),以及“照章办事者”(Methodist)。但想不到,这一群牛津大学的“循道人”(the people called Methodists)发展成影响深远的“福音派循道圣洁复兴运动”(Evangelical Methodist Holiness Revival Movement)。他们的影响力如烈火燎原,更随着圣灵的带领和宣教士的脚步扩张到北美丶非洲丶东亚丶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英国政治家罗伊.哈特斯利(Roy Hattersley)在2004年出版的书,《卫斯理约翰──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里指出:“卫理循道主义鼓励了作劳工的贫苦者要雄心勃勃丶刻苦耐劳丶品行端正──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工业化的英国帝国所不可缺少的中坚份子。”
卫理宗特色
回顾上帝在卫斯理循道运动中超过280年的作为,我们可归纳出至少七个卫理宗的传统特色与精神:
一,我们坚信恩上加恩,脱胎换骨,成圣成长,活出基督。卫斯理的救恩观高举真神的主权和恩典,改变罪人成为圣洁又喜乐的圣徒!从卫斯理的讲章丶诗歌丶信件丶文章里,后人可归纳出他十个主要的恩典概念,这十全十美的恩典包括:
1. 先行预设的恩典(prevenient grace,约一9;
罗一19-20;二14-15)
2. 认罪悔改的恩典(convincing grace——legal repentance,约十六7-11)
3. 领受信心的恩典(saving faith,弗二8-9)
4. 称义赦罪的恩典(justification by faith,罗三 23-24;四5)
5. 重生释放的恩典(the new birth, 罗8:1-4; 约一3:9)
6. 得救确据的恩典(assurance,罗八15-16)
7. 舍己成圣的恩典(progressive sanctifying grace,林后五17;七1;路九23)
8. 悔改成圣的恩典(convincing grace—— evangelical repentance,约壹一7-9)
9. 全然成圣的恩典(entire sanctifying grace — Christian perfection,帖前五23;太 廿二37-40)
10. 荣耀复活的恩典(glorification——启廿一5;西三4;约壹三2)
头三个恩典,使罪人转向真神,决志信靠真神;接下来三个恩典(4-6),使信主的人连于真神,是三喜临门,同一时刻发生;然后,又三个恩典(7-9),使信徒更像真神,成长成圣,活出基督的样式,爱神爱人。最后一个恩典,使信徒的灵魂进入天堂享福,并等候主再来时,身体复活的永恒荣耀!
二,我们善用蒙恩工具,灵力充沛,更新教会,转化国家。卫斯理认为,上帝恩上加恩,要持续改变和赐福给我们,但信徒要善用“蒙恩工具” (means of grace)来支取和经历主恩。这工具或管道主要有两种:
1. “上帝所制定的基要恩典管道”(instituted means of grace,works of piety),包括祷告禁食丶研读圣经丶领受圣餐丶团契交通。
2. “怜悯之工” (Works of mercy),包括教育办学丶关怀扶贫丶探访病人囚犯丶关注健康和监狱改革丶发出公义之声,如反对奴隶贸易等。
三,我们兼顾布道社关,福音扶贫,全人关怀,救人救国。卫斯理约翰在《给传道同工的12项规则》(12 Rules for Helpers)里,第11项说:“除了拯救灵魂,你别无他为。所以,要在这事上出钱出力。而且,不要只常常去到那些需要你的人当中,更要去到那些最需要你的人那里。”虽然卫斯理强如此强调布道的首要性,他却在讲章《登山宝训(第四讲)》里,吩咐全体循道人们要用心“喂饱饥饿者丶让赤裸的人有衣服穿丶帮助有需要的客旅丶探访病患或监狱中的人丶安慰受伤者丶教导鲁钝者丶责备作恶的丶勉励行善者;若还有其他怜悯之工,它们应该朝向这个方向。”
四,我们努力植堂办学,建堂建校,精心培育,门徒人才。卫斯理约翰在1748年时,便在布里斯托建立了一间学校。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以神圣恩典的原理和信念来胜过邪恶的原理和信念,并把人的偏差纠正过来。
他的弟弟查尔斯在学校开幕礼所呈现的一首诗歌,足以表达卫斯理办教育的精神:“这两个被分割太久了,就是知识和敬虔丶学习和圣洁。让所有人看见,真理和仁爱,在我们献上给你的人心中。全然为你,死和活着。”
因此,卫理公会传道人和宣教士所到之处,必植堂建校,有礼拜堂,旁边就有学校!卫斯理深知,没有好的教育,信徒便无法被栽培成有素质的基督门徒和有使命感的社会栋梁。
五,我们热衷读经唱诗,主道主歌,挑旺灵命,勤作主工。卫斯理约翰在他的《旧约圣经注解》(Explanatory Notes Upon the Old Testament,1765)丶《新约圣经注解》(Explanatory Notes Upon the New Testament,1755),以及《若干场合的讲章》(Sermons on Several Occasions,1746-1760)序言里强调,循道人要用心研读圣经,默想灵修,以主道修身养性。他列下的读经法主要有以下十方面:
1.每天花一些时间读圣经;
2.每天读旧约新约各一章;
3.单为知道与行道而读经;
4.时常留意信仰基要核心(原罪丶因信称义丶重生丶内外成圣);
5.要查考经文并以经解经;
6.要求圣灵光照写在心上;
7.要停顿以省察反思自己;
8.马上应用实践读经心得;
9.有疑问就请教人或查书;
10.凡所学到的要教导别人。
卫斯理兄弟也写和出版许多圣诗,如脍炙人口的《神圣纯爱歌》(Love Divine, All Love Excelling)丶《哦,愿我有千万千头》(O For a Thousand Tongues to Sing)丶《听啊!天使高声歌唱》(Hark!The Herald Angels Sing)等超过六千首圣诗,以歌牧养,用歌感化群众。
六,我们拥抱传统创意,愿意变通,发挥创意,扩张神国。当英国国教,即圣公会规定,圣道只能在圣堂里宣讲时。卫斯理约翰在朋友怀特腓德牧师(George Whitefield)的鼓励下,勇于尝试,走出教堂四面墙,去到野外布道,结果成千上万人听到福音,重生得救!当教会规定,只有被按立的神职人员可以带领敬拜和讲道时,卫斯理在察觉信徒也有讲道的恩赐后,便开始培训和使用“信徒传道人”(local preachers)在各地循道人的崇拜和小组聚会中讲道与带领敬拜(虽然他们仍不能主持圣礼)。卫斯理甚至容许敬虔又有恩赐的姐妹起来,成为小组领袖和信徒传道人!
七,我们胸怀大公精神,国度眼光,与人同工,兴旺福音。卫斯理在讲章《大公精神》(Catholic Spirit)里教训循道人要有广大的心胸,与其他具有正统信仰的宗派和神学传统的基督徒们彼此相爱,同心合意,复兴主工。当然,卫斯理也澄清说,大公精神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放任地对所有教义和神学开放(speculative latitudinarianism),也不是对教会体制与敬拜模式亳无立场(practical latitudinarianism)。
结语:
感恩,卫理公会始于一场年轻大学生追求敬虔的复兴运动,进而发展成今天有超过七千万信徒的教会和宗派。280多年来,我们已有自己的特殊传统与精神,在神学丶属灵操练丶教会体制丶事工模式等各方面。
不过,1786年时,83岁的卫斯理约翰早已表达他的担忧。在一篇取名为《关乎循道会的思考》(Thoughts Upon Methodism)的文章里,他语重心长地说,他不怕循道人在欧洲或美洲消失;他所担心的是,他们成为一个“死的教派”,有敬虔的外貌,却没有敬虔的实意。他在文章中写下他的期待,即循道人能继续紧记这运动一开始时就注重的教义丶精神,和纪律。
在廿一世纪,愿那感动卫斯理兄弟的灵加倍地感动我们,追求成为合神心意的“循道人”, 循规蹈矩地走在圣经所启示的道路上,背起十架,跟从基督,不马虎,很认真,有纪律,荣耀天父,祝福世界,直到主再来!

讨论问题:
1.今日的卫理公会讲坛信息、教会生活和事工、信徒的生命,是否仍然反映以上七种特质和精神?若有,请具体举例并感恩;若没有,原因和困难是什么?
2.廿一世纪的卫理公会如何发挥与落实以上七种特色和精神呢?
3.卫理公会还有其他传统特色和精神吗?请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