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与传承

抓鼠有感
文/翁震凌

五月第二周主日是吾会所定的“孝亲节主日”,多数讲员要在这重要的日子,重申一遍“孝敬父母”的重要。不管是提醒会友“行孝要及时”,还是语重心长地道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所带来的遗憾,抑或如何实践孝敬之道……若您觉得这有些“老生常谈”,又或觉得受用有帮助,其实要感恩,因为这很可能表示您双亲(或其中一位)还健在,仍有机会尽孝!

自丧母之后,我听著这类证道时,心里也曾浮现一个问题:如果父/ 母(或双亲)不在了,身为子女的我还能继续“孝敬父母”吗?除了羡慕那些双亲健在的弟兄姐妹,为他们感恩;除了沉浸在思念与追忆中,心中隐隐作痛;除了盼望有天能在天家相聚;除了“及人之老”地敬老……父/ 母(或双亲)已离世的子女,到底还能作什么?

我想,纪念与传承或许是失亲子女可以尝试的。纪念当然不仅是在清明或祭日时追思悼念父/ 母(或双亲)的生前事迹,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藉由刻意的延续与传承,表达对父/ 母(或双亲)的感念。

我们从父母身上承继了姓氏、血缘外,基督徒父母的基督信仰传承尤为重要。如果他们在信仰中的美好见证与榜样,曾深深影响身为子女的我们;那现如今,我们担负起教养“上帝产业”之际,也要活出与基督同行的生命见证,将之深刻在后代子孙的心上。

此外,父母优良的品德行为、待人处事的态度、正面积极的精神,都得好好延续。除却信仰外,母亲在我们身上留下不同的影响──有的继承了她的慷慨大方,有的继承了她的办事认真严谨,有的继承了她不占人便宜的个性,有的继承了她的洁癖……但,我们都延续了她对子女那深入骨膸的爱。

再加上,若与父母长期相处,日常生活模式多少会受些影响。母亲过世后,自己开始当家时,会不知觉地按著母亲过去的做事模式来做事──处理家务事的秩序是类似的,对居家环境的要求是类似的,甚至在处理垃圾、晒衣服这些小事上,多少都有妈妈的“影子”。当我意识到时,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反而觉得母亲虽然回天家了,却又藉著某种生活模式或型态,常“在”我身边。

当然,这些不能算是真正实质上的“孝敬父母”;但至少对失亲的子女来说,孝亲节时,我们依然可以藉由纪念与传承“孝敬”(在天)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