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震凌

电话诈骗案几乎是社会新闻的榜上常客,但那些上了报纸的,不过是千万宗诈骗案的沧海一粟。
或许我们都听过类似的话:人心若不存贪念,比较不易遭诈骗。这类诈欺手法多是看中人想“不劳而获”或“以少搏多”(如中大奖、重利投资)的心态,诱骗人踩入陷阱,以致“贪小失大”。故而,防诈第一要务:勿存贪念;正如箴言十五27所说:“贪恋财利的,扰害己家”。
然而,现今也有许多诈欺手法不是勾起人的贪慾,而是试图激起人心中的恐惧,在惊慌失措之下“乖乖”就范。
记得在台湾读书时,有回收到诈骗电话,对方说因我之前上网买了某物品,卖家收款时,因系统出现问题,一次转帐变成一年12期转帐,要我赶紧处理,免得户口里的钱“源源不绝”地“输出”。
由于对方“言之凿凿”,既能说出我的资料,又能准确指出我所买的物品和购买日期,让素来遇事容易紧张的我,眼皮一跳,心中一惊,脑袋更加混乱。
对方继而说:“待会儿会有银行职员会联络妳!”果不其然,随后就有“银行”来电,向我索要户口资料。一开始慌乱的我已稍微定下心来,猜到那极可能是诈欺电话,所以告诉对方:“我户口只剩一千元,你们能转就转吧!”
嘴上说得狠,实际心里还是会隐隐担心;不过户口只剩台币一千元倒是事实,就算是事实,银行想转账也没钱好转。后来那些诈欺犯还打了好几次电话来,让我不堪其扰,拙口笨舌的我只好找来原是法律高材生的同学;也不知道她和对方说了些什么,从此还我清静。

谨慎更谨慎
这种以“恐吓”方式的诈骗,现今也是层出不穷。前几天,有位牧者透露,说他近来接到诈欺电话,对方怀疑他身份遭盗用来买禁药,甚至牵涉贩毒与洗黑钱。也有“警察”在手机中向这位牧者“录口供”,要求他配合,提供私人资料给“警方”,并要求他去银行更新户口。所幸同工拦下他,银行职员也说是诈骗,才没让对方奸计得逞。
其实,人听到这类骇人信息,第一反应是惊惶、害怕、无措……是很自然的,在这样状况下乖乖按对方的指令做,也是可以理解的。故此,防诈第二要务:再惊惶,当下也要马上先找旁人商量(因“旁观者清”);有人透过手机(甚至网路)索要任何个人资料,都不要轻易提供,要亲自到银行/警局或相关单位现场求证。
诈骗手法层出不穷,实在令人防不胜防,唯有“小心再小心,谨慎更谨慎”;更要求上帝赐我们敏锐的灵,智慧的心,保守我们,使我们不致落入谎言的网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