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政治,与神国

第15届全国大选特辑

文:陈心诗

“越多女性参政,将是一种社会危机,不健康的政治现象”,一名受高等教育的基督徒女性曾如此认为。

这名基督徒认为,从圣经的教导角度来说,女性属于辅助角色,不应抛头露面地当领导的角色。当我再进一步地提问那:如果女性只是“辅助性”地提倡某些政治意识的话,她会赞同吗?她坦白认为,按她个人的印象而言,女性发言的方式往往都是太过情绪化和意气用事。

同时她也承认自己对这一领域的不熟悉。她的见解,或许很大程度上代表一般传统基督教信徒对女性领导的普遍看法。

还有一些受访者,他们拥有基本的政局时事常识,但当我问及他们对当前女性参与政治有何观感时,他们多抱着不予置评的态度,毕竟政治对他们而言,事不关己。因为他们要保持清白,与“黑暗的政治”保持距离。

但,政治究竟是什么呢?

政治教育之于马来西亚
政治乃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它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什么,社会组织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和结构。

政治研究的是公权力。那其实监督政府本身就是一种参与政治的方法,我们要监督的就是政府如何使用公共权力,并意识我们每个人个体如何给予权力。

过去几十年,马来西亚单方面强调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使下一代能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充其量只能脚踏实地地完成某一项工作,但他们缺乏高远的远景,也没有宽阔的胸怀,缺乏好奇和儒雅。除了“溷口饭吃”、享乐、消费之外,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必然在他们的视线之外。

许多人认为政治是日常生活中完全没有关系的领域,但是我们能够怎么组织生活大小的事,都与政策息息相关。这或许是被“这世界非我家”的基督教“出世观”所影响,而忘了耶稣却是道成肉身的人子。

在个人收集有关意见时,有几名中上阶级的中年妇女连目前的首相是谁都不知晓,也不觉得有这个必要知道。其实,这一种的无知也是一种决定,更像是一种“特权”(privilege)。毕竟如果一个人在衣食住行上没有缺乏,也没有看见社会系统缺乏正义,需要改变的情况下,当然没有需要去知道国家政治的变化。但即便这种对政治怀着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仍然会去投票,因为“这是每个公民该做的事”。我莞尔,难道公民的权力仅止于此?

或许我们再来谈谈一些数据,还有一些官方人员所提出来的呼吁吧。

性别平等之于马来西亚
过去数年,马来西亚性别平等组织一直推动30%女性参政的政策。这是要确保女性参与政治和在议会有足够的代表性,不仅有利于制定包容性和影响力的政策,也给女性政治家提供发言平台,激励下一代的女孩和妇女,以打破性别陈旧规定的观念,大胆走入政治,扮演领导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是所有东协(ASEAN)国家里,少数定期举行议会选举,并在长期维持稳定民主的国家之一。即使如此,我国女性参政的比例仍远低于其他东协国家。

根据各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IPU)的资料,截至2019年,全球190个国家的国民议会女性代表比例,马来西亚排名第143位。在东协,马来西亚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缅甸和汶莱。

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长拿督斯里丽娜哈仑于今年三月指出,我国女性参政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男性。她说,2020年大马性别差距指数(MGGI)显示,我国女性在政治赋权的分数最低,仅0.1。

笔者(马来西亚国籍)在这一年,对马来西亚父权社会运作的方式感到十分气馁。我两个孩子的父亲是比利时人,孩子的马来西亚公民证悬在申请过程中,毫无动静;反之,如果母亲是外国人,父亲是马来西亚人,即使孩子在国外出生,申请公民证根本没问题。

w 那是我第一次真真实实体会父权制度下的性别歧视。说白一些,身为马来西亚人的母亲国籍身份比马来西亚人的父亲,地位和价值较低。我必须为我的孩子勤跑教育部、外交部、买课本(由于他是外国人),整个折腾和耗尽金钱和心力的过程,让我第一次真真实实体会马来西亚父权制度下的性别歧视。

跳开个人在这制度下的不平等对待的故事,那女权主义、父权制和性别平等,又是什么一回事?

每个人都该成为“女权主义者”
如果你问我“WWJD”(What will Jesus Do), 我的答复:耶稣将是“女权主义者”。

太多人对“女权主义”感到误解,甚至厌恶。个人认为,第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女性仍抱有一定的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当在家相夫教子,无需抛头露面外出工作。在政治领域里,女性经常被认为没有能力议论政治,更别论参与政治或从政了。第二个原因是人总以为,一旦提倡女权主义,就是想要剥夺男性权力或把男性打倒且踩在脚下。

殊不知,我们女性今日可以投票,与女权主义的演变史息息相关。在人类历史的多数时期中,女性大多都不被允许参与政治。自19世纪开始,伴随民主理念与女权主义理念的兴起,欧洲开始有人推动让女性拥有同等的投票权,被认为是妇女权利的一部份。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以提高“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社会文明程度。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可以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Feminism”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五四运动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

美国的凯特‧米丽特(Kate Millet)在她的《性政治学》(1970年)一书中第一次引入“父权制”(Patriachy)的概念,她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

举个“父权制”运作方式的例子,女性同样发表政治意见,会被男性调侃不懂政治、妇人之言云云。然而事实证明,几位女政府首脑,例如:台湾的蔡英文和纽西兰的Jacinda Adern,因为领导抗疫工作和安抚民心上,收效显着而得到广泛认可。

一名执行“家中教育”(homeschooling)的父亲也意识到,许多本土文化的运动乃是由女性所推动。他也乐观地认为, 比起伊朗或是中东回教国家,马来西亚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实现男女平等的政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主化浪潮涌现于东南亚。我们的确看到东南亚一些女性成功登录国际政治舞台的榜样,像是菲律宾的科拉松、缅甸的昂山素季、印尼的梅加瓦蒂、泰国的英拉和马来西亚的旺阿兹莎。但是,她们由于女性的身份,面临的困境和争议特别多。

如果一个国家要推动民主,就必须全民的参政权,改变女性被动的处境。一个可长久的“公领域”理念,必须建立在对“私领域”理念的尊重。女性可以成为话语主体,获得对话的机会,进一步增强女性生存权利和争取社会平等公正。

这是我身为一名女性所希望的政治局势。

理性的极限
人常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公”和“婆”的“理”都需要和值得被聆听和对话。

单一的思维用以维护单一的性别统治,采用战争和暴力的危害人类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带来毁灭和分裂。掌权者陷入权力的陷阱和权威的比赛中,这是父权社会典型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运作方式。反之,女权主义强调的是“权力共享”(power with),采用女性话语的方式/女性方式,超越男女性别的对立,实现男女合作和性属融容的局面,给人类未来的发展以合作的、和平的与和谐的方式;实现全人类的各种文化之间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和平共存。

笔者与许多女权主义者相信,目前政治气象需要被女性气质或者女权主义者的伦理学重新代替--全面地看生态系统,使用情感帮助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成员协调。这样建构的伦理学,使用感官和感觉填补理性所留下的空白,使对话更为全面。

在打破偏见、推动性别平权和30%女性参政这条路上,我们不能只让女性参政者独自对抗父权,我们不分任何性别、宗教和种族,都应共同争取“相互平等”(Saksama Bersama)的目标。女权主义理实践奋斗的目标和基督教信仰的方向是一致的--正义、和平与对话。

这是我身为一名基督徒的“愿神的国降临”的祷文。

真实相遇
在受对立分裂之苦的世界,我们能否恢复女性地位?在全球化冲击下,我们能否正视基督徒的呼召,以“先求神的国和祂的义”的超越性,踏踏实实行在大地,跟随耶稣即走入社会,又翻转世界的步伐?!

这是我身为一名母亲,想要给予孩子更公正、和谐的世界之时,真实活在其中的问题(the questions that I am living in)。

参考资料:
1.《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王铭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2.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6302
3.https://www.vox.com/identities/2017/1/25/14355302/womens-march-feminism-intersectionality-women-of-color-white-feminists
4.https://www.nwccw.gov.cn/
5.#IStandWith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