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卫理宗圣餐礼文中的求洁心祷文
竭诚礼赞
文/张秋雁
最初发现拉丁文原文的求洁心祷文是在一本十世纪的 Sacramentarium Fuldense Saeculi X,那是天主教神父所用的礼仪书,为了圣事,如:弥撒中的宣誓、祝圣和奉献。圣奥古斯丁将圣事或圣礼(Sacramentum)定义为“一种神圣实体或事物的记号”,透过圣礼能让人确知自己是创造主的记号,认知自已是受造物的身份;目的是让人具体地感受信实的雅威(Yahweh,耶和华)与雅威子民之间是有应许之约的存在。
传说这祷文出自于主后八世纪的学者阿尔琴(Alcuin)之手。当时他担任罗马宫廷的教师,写下这祷文是为了教宗圣利奥三世(St. Pope Leo III)加冕成为罗马皇帝所编写的。藉其祷文意在提醒皇帝,虽然他是一国之君,依然有一位更伟大的君王在注视着他,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在天主的眼目之下。此祷文是取自诗篇五十一篇。
圣餐前的预备与呼召
主后十一世纪,“求洁心祷文”广泛流传在英国教会,成为天主教神父举行弥
撒前的私祷。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Thomas Cranmer)在宗教改革时期,将这篇祷文翻译为英语,并在1662年编入《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中,流传至今。
“求洁心祷文”(Collect for Purity)被普遍使用在圣事上,它属于领圣餐前的预备和呼召。“Collect”意指聚集信徒祷告的呼召。早期天主教在弥撒礼仪中,是需要信徒们先禁食,然后跪在圣台前,同念求洁心祷文,安静自己后才领圣餐。
砂拉越基督教卫理公会的圣餐礼文中的“求洁心祷文”是采用圣公会1662年《公祷书》的第一式版本。根据《公祷书》的设计,崇拜是以求恩成圣为开始,“求洁心祷文”是圣餐礼仪的开始。这与1784年卫斯理约翰所编写的第一本崇拜礼仪书The Sunday Service是一致的。卫斯理约翰在此书中论述引用公祷书的原因:
“I believe there is no Liturgy in the World, either in ancient of modern language, which breathes more of a solid, scripture, rational Piety, than the Common Prayer of the Church England. And thought the main of it was compiled considerably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ago, yet is the language of it, not only pure, but strong and elegant in the highest degree.”
就如卫斯理所说世上没有任何的礼仪,能像经典的《英国公祷书》那样以纯净的语言传达理性的敬虔。
礼仪(Liturgy)这词是源自希腊文 λαoç的意思是人民、百姓;εpyov 的意思是工作、事务,这两个词组合起来就成了“为百姓服务的公共事务”。普遍上是指教会的圣礼,是缔造人与上帝相遇的管道,是人将信仰和生命透过外在群体的仪式,显露或表达出来;是三一神的道临在合一群体中的具体标记,而这合一的群体就是“教会”。
“公祷文”是慈爱上帝主动地向人显现,而人则是以感恩和信赖回应神的爱,它是教会信德或教义的流露,结合了个人和团体的祷告;故此,公祷是礼仪的基本,没有公祷便没有礼仪。
重要的信仰操练
礼仪、公祷书在卫斯理约翰的信仰操练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按照卫斯理约翰最初版本的圣餐崇拜礼文,具有三大部分:领圣餐的预备(The Preparation)、宣讲圣道(The Ministry of the Word)、领受圣餐(The Lord’s Supper),也是现今英国卫理宗普遍上所使用的版本。各国的卫理宗为了因应不同国家的文化,而演变为各国版本的圣餐礼文,就如香港卫理宗的圣餐礼文已将过去着重人罪恶深重需忏悔认罪的模式,转换成欢呼新生、感恩救赎恩典的庆典,而忽略了“求洁心祷文”。
砂拉越所采用的《基督教卫理公会礼文》中的圣餐礼是以“认识上帝启应经文”为开始,让信徒先了解和回应上帝的属性;接着是牧师和会友同念“求洁心祷文”,然后同念“主祷文”。
这圣餐的礼仪是与卫斯理约翰的版本也有一些的差距,原因是开展砂拉越卫理宗的富雅各宣教士是名美国人,所以采用美国卫理宗当时的崇拜模式。礼文中所编写的先后次序,带出了各宗派对圣餐的主要神学思想。卫斯理约翰认为领受圣餐是信徒蒙恩的伟大途径。他认为圣日崇拜必须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因而编写The Sunday Service。由此可见,卫斯理对于圣餐礼是极其重视的,因为礼拜程序中包含了卫理宗的神学意义。
圣餐是蒙恩途径
“求洁心祷文”是以诗篇五十一篇为背景。它是合神心意的大卫与拿单的妻子拔实巴犯奸淫,在拿单先知揭发了他的罪行之后所写的忏悔诗。这诗里有着丰富的神学教义,如神论、人伦、罪论和救赎论。此祷文是以“全能的上帝”,上帝全能的属性为开始,然后是“……你都知道……”凸显上帝的全知性。此祷文不只是彰显上帝的属性,更是呼唤人的降服和激发信徒的自我省察,接着是以上帝的无限对比人的有限,“……瞒不过你……”信徒的邪情私欲,在全能主的眼下是赤裸显露的,但是信徒却不自知,以为可以欺瞒,这显示人的邪恶、悖逆和无知;唯有信徒仰赖圣灵的激励和帮助,人才得以感化、洁净和完全。如此,基督的救赎恩典才能在人的生命中发挥功效,人才会甘心、尽心地爱圣洁的上帝,荣耀主。
此祷文与卫理宗的救赎论极为相似。卫斯理认为全然败坏的人类需要为上帝所赐予的先行恩典做出回应,人若选择拒绝回应,就无法得以成圣和完全。特别注重人伦上所彰显的上帝属性与上帝的行动,更关切上帝仁慈的宽恕与主权。恩典是圣灵在人的生命中启动并恢复人成为基督的性情,而圣餐是蒙恩的途径之一。圣灵的动工让圣餐的饼和酒成为信徒与上帝合一团契的蒙恩途径。藉此圣礼,基督与虔诚领餐者的契合而得着基督的神圣,领受基督救赎的恩典和大能,信心得以滋养,生命得以不断地长进,恩上加恩,所以卫斯理鼓励信徒们殷勤地领受圣餐。
激发献祭的行动
“求洁心祷文”不仅是众信徒领圣餐的开始祷文,它更是献祭的行动,但并非让信徒献上赎罪祭,因基督已经为罪人一次献上完全的祭。这里所说的献祭是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1所说的:“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信徒共同将自己分别为圣的活祭献上,激发敬虔的意识,以敬虔的心预备领受基督赦免和属灵生命的转化。就如士来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43,新教神学家)所说:敬虔是一种自我醒觉,省察内在是否能感觉与上帝联结。上帝使人有罪与恩典的意识,是为了让人能与上帝联结。信徒需静默在上帝面前,省察内心让圣灵在各自身上动工,开启个人对罪和恩典的意识,然后与团体一起以“求洁心祷文”回应圣洁的上帝。
“求洁心祷文”是呼召人降服在全能创造主面前分别为圣,愿意将自己的心思意念敞开在无所不知的天父面前,宣告自己的无能为力,唯有透过基督这位成圣者,透过圣灵使敬拜的子民成圣,才能完全地爱上帝,荣耀主耶稣的圣名。信徒应看重敬虔的心作为回应,而不是把过度的注意力放在服事圣礼的恩赐、方法或技巧;信徒们应该单单地把目光聚焦在基督这位赐予者的身上,等待圣灵膏抹成为敬拜的子民。
自省与成圣
卫斯理所编写的每个崇拜程序都包含了卫理宗的神学;其中较为看重的是自省,追求成圣。成圣是重生得救的人确知已得救,以便让圣灵居住在他心里,做更新的工作,使人有喜乐;成圣的恩典是要更新基督徒里面的旧人,使基督徒以基督的心为心,有能力行出义,也就是“基督徒的完全”。成圣是一个动态,基督徒靠着圣灵行事,成圣的恩典就有所前进,反之若生命被罪恶权势掌权,成圣之路就成了倒退。
基督主动赐下圣餐是为了让上帝的子民记念祂的救赎,领餐者也应当先在圣灵光照下,静默片刻,在上帝面前敞开自己,分别为圣。人若不醒觉自身的罪孽和无能,是不会对全能上帝有敬虔的感觉,更不会察觉上帝的临在,更无法得着蒙恩的生命。蒙恩意表着卫理宗信徒相信上帝会藉着圣礼赐下恩典转化人的生命,这过程是渐进式,是需要刻意留时间给圣灵工作。
教会是滋养信徒敬虔生命的地方,是培育敬虔的信徒,让信徒敏感于上帝的临在。而礼仪与仪式是有差别的,虚有其表的敬拜只不过是在崇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上帝,这不是真实的上帝,而是人心中的偶像,如诗篇九六9 所述:“当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全地要在他面前战抖。”敬拜者需圣洁,崇拜偶像者乃属淫乱,上帝是忌邪的,必按公义审判。
上帝并非悦纳所有的圣事,也会厌恶,就如阿摩司书五章21-23 所说:“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要使你们歌唱的声音远离我,因为我不听你们弹琴的响声。”不是有执行,有完成,上帝就喜悦,公义的上帝能明辨虚假之事。若教会重视圣事,需在圣礼上保留“求洁心祷文”,甚至需刻意留时间安静,因这能让卫理宗信徒在圣餐前去预备自己敬虔的心,谦卑地来到上帝面前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