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受访:林铿典(牧师、闽清县基督教协会会长)
记录:卢韵琴

原是为人裁布制衣的裁缝,却因为牧师的坚持不懈,他考进了神学院;从此不当裁缝,当引人归主的传道人。
闽清县基督教协会会长林铿典牧师月前到访诗巫参加全砂乐龄大会,会后特接受本报总编的专访。

是上帝的拣选
当年他因为家中遭遇突变而搬到福州,在原是基督徒的生母带领下信了主,从而加入教会。时任牧者的张幼娥牧师见他年轻,且有潜力成为传道人,就一直鼓励他献身念神学,“因为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关系,我连初中都只上了一个学期,在学术上根本是不够资格的;但因张幼娥牧师的坚持和盛情难却,我就去考了,还备考了一个星期,想不到还真的让我考进了神学院,实在是上帝的拣选。”那是在1985年,他成功考进了福建神学院,成为该神学院的第二届神学生。
进入了神学院,首要解决的就是生活问题。因为当时的他是家中的经济支柱,两个子女上学,家庭生活比过去艰苦,全家人靠着信心生活,得到华侨谢仰平先生、黄贞明牧师等爱心帮助,家乡教会5位老信徒给他每月5元人民币的补贴;感谢上帝的恩典,让他的家人生活平安度过。
“虽然我之前是个裁缝,但进了神学院就不当裁缝了,要做衣裳也都只是义务帮老师和同学们做,哈哈哈……”与他同届的同学有80人,来自福建省各地,这是也让他在若干年之后,相识满天下的原因之一。

专心传道
1987年7月,他顺利从神学院毕业,在农村教会专职事奉,一个月的工资是75元人民币。“当时,我就如张牧师在先前所言,当传道人是吃不饱,饿不死的,哈哈哈……”为此,他也曾经想过靠自己改善家人的生活,但上帝出手管教了他。
那些年,他的师母养过猪、培植过白木耳,意欲为家里添加收入,但这些都亏本了,着实让他领悟了许多事。从此,他也就专心传道,不再多做他想了。想不到,日子顺心顺遂了起来;1989年转至城关堂事奉,服事至今。感谢主恩,儿女都已大学毕业成材,各自办了公司,还有了一个外孙女和两个孙女;外孙女今年13岁很优秀,曾获上海市象棋比赛青少年组第一名,今年8月份参加全国运动会轮滑成人组得到第三名,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女儿在闽清江边也为他买了一套房子,堪称是蒙福的一家。现在的他已届退休年龄,但因着教会的需要,他选择了继续服事,报答主的恩典。

薛承恩传记出版
谈起闽清县基督教会,就免不了谈起将基督教带入闽清的薛承恩牧师。1864年,美国神学博士薛承恩(Nathan Sites)牧师在闽清播下了福音的种子,为闽清基督教会发展的初始。薛承恩牧师过世之后,他的师母撰写了薛牧师在福建传教的故事,可惜尚未出版,师母就过世了。后来,薛牧师的女儿收集成册——《薛承恩传》英文版,在美国出版了。
“我的兄长刘家礎(编按:林牧原家庭姓刘,后过继给林家为子)是美国化学博士,多年前在美国见到此书。而他因为曾看过我送给他的《闽清教会誌》,内里记载有关较早在闽清传教的传教士——薛承恩牧师的事迹,所以就将其传记带回到中国来。他本想在国内翻译成中文版,却苦于找不到翻译;最终上帝的恩典够用,感动我兄长自己来翻译此书。由于他住在美国俄亥俄州,薛牧师家乡也在俄亥俄州;而薛牧师在闽清六都病逝,我哥的老家也在六都。很巧合,所以我兄长和侄女就花了二年时间,终于将这本书成功翻译成中文版,并在美国出版。”
薛承恩是于1866年以前,自福州来到清水塘(现在闽清)一带设教;后来他为第一批信徒,包括黄乃裳等施洗。因为有黄乃裳,才有了1901年福州人集体移民砂拉越诗巫,及发展到今天的砂拉越卫理公会。后来,薛承恩牧师也到南平、尤溪等地设教,还到过古田、福州、平潭、兴化及永春等地区宣教。有一次,他在南平遇到暴徒,刺伤了他的眼睛,在脸上留下了一道刀痕。

让牧者有责任感
后来,闽清与中国其他教会一样,出现了许多变化,及在文革期间被关闭数年。1981年拨乱反正,政府部门推行信仰自由政策,开始旧堂重修恢复聚会,改革开放后并建了新的堂所。目前,该县拥有29个堂会,3位牧师、1位副牧与3个传道,信徒约有1万人左右;但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而且流动性大,教会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
身为闽清县基督教协会会长,林牧师认为,闽清县基督教会目前所面对的最大牧养问题,就是缺乏教牧人员。感恩的是,闽清县基督教协会已经开始着手作出改革,希望能够进一步地扩大牧养范围。
“因为教会工作待遇不高,难找愿意献身的年轻人。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便是如何让传道人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林牧师正在着手进行初步的改革,即是将教会的管理权从“信徒全权管理制”改变为“牧者管理,信徒配搭之”的新制度,让牧者有责任感。
林牧师此次是特别来到诗巫参加全砂乐龄大会,以便从中学习如何开展乐龄事工,在中老年信徒当中建立乐龄团契,让他们可以有规律性的过好教会生活。“中国的老人活动通常都是打牌,而乐龄团契的建立,将可以让他们在教会学习唱诗歌、读圣经,彼此交流,互相关心,彼此代祷,参与事奉,过上更有意义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