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翁震凌

步入中年之后,最深的感触或许不是自己身心灵的变化,而是进入乐龄阶段的父母身心灵都有了(或多或少)不一样的转变。
根据调查,最易发觉的老化,许是各样生理机能与状态:白发增多,听力下降,视力减弱,骨骼疏松,肠胃退化,内脏器官萎缩,记忆力衰退,学习力大不如前,行动不似当年敏捷……
再来,就是因着自己的身体老化而可能产生心理变化(当然不是所有乐龄父母都是如此):沮丧消极、失去安全感、怀疑自己的价值、孤独空虚、恐惧不安、愤怒、自责……甚至焦虑抑郁。
而作为子女的,当面对逐渐年迈、身心灵软弱的父母同样有不一样的“冲击”与需要的心理调适(特别是角色互调):当年为我们挡风遮雨的父母,如今或需要我们来为他们遮雨挡风了;过去事事为我们筹划打算的父母,如今需要我们为他们拿主意作决定;过去牵我们的手蹒跚学步的父母,如今需要我们牵他们的手徐徐缓行……

透过好书来学习
因此,为了不要让“孝敬父母”沦为每年孝亲节高喊之口号而已,除了从生活中与父母真实相处的经历中琢磨,从一些“过来人”的切身经验中“取经”……或许我们同样需要一些更实际的建议,或是更具体的“照顾指南”──诸如:如何照料高龄父母的相关讲座、书籍或资料、“长者照顾员课程”(诗巫毕理学院有此类课程,指导如何照料长者,同样适合要照料卧病在床父母的子女)之类的。
说到这儿,就会发现坊间有许多亲子课程,多局限在大人(父母)与小孩或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互动,许多相关亲子课程都只教导作父母的该如何教养孩子;却鲜少看见另外一种“亲子关系”──孩子(大人)与年迈父母的关系互动(感觉就像,教养孩子需后天学习,奉养双亲靠与生俱来),如何让高龄父母也能得到妥善的照料!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相关的讲座或支援提供,让身为子女的也能有机会“学习”如何照顾年迈双亲。在这些“外来支援”出现前,我们或也可透过一些好书来学习如何更妥善照顾父母,比如:《照顾父母,也照顾自己──如何陪伴年迈双亲》(校园书坊出版社)、《换我照顾你──如何珍爱爸.妈》(宇宙光出版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