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208期

信仰在神州:负增长时代的信仰

文/杨天道(北京传道人) 去年十月在北京举办的基督宗教研究论坛上,大陆的学者和牧者们研讨中国基督教的现状,也发布了令人吃惊的结论:中国基督徒的人数并非外界传说的高达七千万、八千万甚至一亿,而是仅有3970万。这一数据来自北京大学等研究单位的长期跟踪调查,证明中国基督教的鼎盛期是在上一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如今非但没有井喷式爆发或稳定的增长,而且近十年在多地出现停滞和负增长的态势。对此的解释并不复杂: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使得人口红利不复存在,而离开人世和离弃信仰的基督徒有增无减;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趋近完成,但农村教会人数的减少,既没有也不太可能由城市教会新增的人口来弥补。也许还可以考虑到商业大潮和媒体科技带来的物欲追求,和对精神灵性的冷落。社会大众对基督教的认知原本不足,又被铺天盖地的娱乐文化冲淡,结果中国人对基督信仰越来越隔膜无知,也越来越消极漠然。很多年以来,我和无数基督徒都相信:中国教会是全球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群体。虽然长期被封锁压制,尽管条件设施简陋,但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成长潜力。遇到国外朋友向我求证中国教会的规模,我根据中国大陆公开印刷发行的圣经突破一亿册的事实,乐观地估计信徒的数目肯定超过圣经的数量。我不愿承认,虽然如今圣经不再稀缺,甚至早已载入个人电脑和手机,但读经的人数与读经的热情一样低落,听道的人数与行道的见证一样萎缩。我一直认为中国教会朝气蓬勃春意盎然,却蓦然发现让人充满欣慰也寄予厚望的这幅图画,不仅严重失真,而且错置场景。当然教会的复兴不能够以数字来衡量,中国基督徒有意无意地夸大教会的实力、放大自己的价值,可能是出于社会歧视带来的心理反弹,或者因为不自信而采取的自我激励。然而人数的日渐萎缩,绝不是教会健康的指标,反而寓示信仰的滑坡和灵性的凋敝,值得我们忧虑和反思。 家庭式崇拜面对崭新挑战中国教会进入负增长的时代,也正在经历一波又一波的打击和限制。北京许多教会已经开始将主日崇拜转型为家庭小组的模式,近十年来兴起的从家庭聚会转移到公开场所的建堂运动,也基本上宣告终结。然而,教会从自由出入的商厦写字楼,回归到信徒家的客厅餐室,并没有旧日重现的亲切熟悉感,而是面对始料未及的崭新挑战。空间的局促有限,使大型聚会和诗班乐队难以为继,像样的青少年活动和儿童主日学也无法展开。这些也许不是教会最基本的功能,却是吸引人参加教会的重要原因。家庭聚会的形式,对不习惯社交和登门做客的年轻一代,是相当严峻的挑战。北京一位大学生告诉我,每周参加由接待家庭提供晚餐的小组聚会,对他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其他信徒会懂事地带去精心准备的菜品点心,但单身生活又囊中羞涩的他,只能每次硬着头皮空手而去。进入家庭小组之后,教会节省下来的租房和运营成本落在少数信徒的肩上,也造成难言的烦恼。在某种意义上,开放家庭就是交出财产,接待客旅就是放弃自由。几年前我服侍的一间北京教会,借用一位热心姐妹家中的客厅进行主日崇拜。但因为男主人的作息习惯,礼拜天的上午不能开门揖客,只好将聚会改到周日下午。这无奈的安排反倒让弟兄姐妹们不无歉意,每次都小心翼翼地等到时间所剩无几,才敢叩门进去。在别人的屋檐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主人将房子售出,教会被迫搬到一家公司的会议室聚会,我才感觉如释重负。我认识的不少传道同工发现,平素热心积极的信徒,也不情愿敞开自己的家庭接待聚会。物质和精力的付出固然是不小的代价,但更为难的是私人空间的牺牲和真实灵性的曝光。当我们的家庭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众人眼前,能否展露出基督门徒的馨香之气,是让人担心和惧怕的测试。 更需自由与盼望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日子,仍然还有许多人期待教会拥有合法的地位和全面的自由。但对于居无定所的基督徒而言,如今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心灵的广阔空间。两百多年前,没有教堂也没有办公室的约翰卫斯理,在集市上和野地里找到自己的讲台。他将整个世界看作自己的牧区,这既是雄心也是自由。在卫斯理独创的小组聚会中,信徒们彼此袒露软弱和失败,互相搀扶一同追求成圣;奔跑天路的自由,使人无暇在意环境的粗陋。我服侍的几间教会,每个月都将半数以上的收入交纳聚会场所的租金。始终有人质疑这是否明智的投资,主张不如将宝贵的奉献用在信徒身上,贴补开放接待的家庭。但在约翰卫斯理的小组中,拮据的基督徒未必能丰盛地招待自己的肢体,却可以募集金钱、衣物、燃料给困苦的邻舍。这也正是初期教会的传统,而应该成为今天的典范。在负增长的时代,我们自然会追想初期教会的火热和复兴。在逼迫重压之下,教会稳定成长而终于征服罗马帝国,秘诀在于基督徒对复活的确信和耶稣再来的盼望。如果这个世界已经进入倒计时,复活的主为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住处,那么再糟的环境也不必抱怨,再多的磨难都不足介怀。今日中国教会最需要的不仅是自由,而且是末世的盼望。我们将学会适应更小的空间,也不再纠结于每次聚会的人数。济济一堂的感觉固然美好,但教会更重要的自由和希望,是走出教会的人们,回到自己的职场与街区,面对自己的邻舍和家人,活出春风化雨的生命,颠覆这个拒绝上帝的世界。

我思故我写:最好记住

文/李鸿志(台湾文字牧师) 当我示范“电话读经”时,会分享一件上周所经历的事,但我问对方:“您上周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可不可以说来听听?”可能有些人突然被问到,一时也难以分享。若平时没准备回答,面对提问,真的不易分享。为何会这样?我以为是我们不常使用“记住”的功能。人常会把他的经历记在三个地方:头脑、电脑、笔记上。但头脑记忆不可靠,因为时间一久就淡忘了;电脑也一样,记忆体虽大,但如果忘了带电脑,光凭记忆,似乎也记不起多少事;唯有记在笔记上,可以温故知新,读来也很有温度与情感。我有一本笔记,大约记录了我十几年来读书的精华;每次爬山时,我都会默想其中的六句,上山三句、下山三句。虽然我已读过这笔记好几次了,但每次读来都有新的领受。譬如,今天我读到黄小石博士的一句话,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观,每个宇宙观都会带来盼望,但不是每个盼望都会实现。”它提醒了我在与福音朋友交谈时,这是很好的切入引言。像这样,十几年来我已重读这本笔记好几次了,但每次都像新的一样;反观,若我没有留下记录,光凭记忆,我的脑筋真的会一片空白。这是为何我一直鼓励人要“记在笔记”上的理由。若不去记,像浏览一本书,那只是“读过”,不算“读到”;当与人分享时,也只能浅谈,说不上深入应用。我们的人生也一样,若不刻意去记住,多半都被杂事所冲刷,最后便剩“经过”,而不算“经历过”。若要经历过人生,我们必要刻意留下记录。 活化大脑“海马回”我常想老年痴呆症,是不是因为缺少发挥记忆功能所致?若人的一生常被许多往事、有趣的影片、连续剧经过,而没去记下什么,最后会变成什么?好比大脑记忆功能的“海马回”若没有用,就不算生鏽,而是从未开封过,直接报废回收。把您每天所读、所经历、所学到的简单记下一句,是很容易的投资,却可得到很美的回报。因为凡动笔写下的,必经过回想、组织、表达的过程,常常如此操练,必可活化您大脑“海马回”的功能,并减少您晚年得痴呆症的可能。我常推动人写灵修笔记,其核心价值就是这个──留下简单、精华、对焦的记录。也就是,把当天所读的圣经记下一句简单的心得,留下一天精华的日记,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写下对焦的学习。趁我们还年轻时,保持每天“记住”的习惯;到了晚年,我们必不易得失忆症;而且回忆起来,也必有精彩的故事可说。若您已开始写《五年读完一遍圣经中英笔记》,不要忘了鼓励您的好友一起来写;若您还没写,或不会写,欢迎上我的youtube(道声出版社录的)。若您想认识原作者,我很乐意在手机上亲自教您。 (编按:此文蒙作者应允转载刊登。李鸿志牧师著有《五年读完一遍圣经中英笔记》等书,他将于2019年11月9日于诗巫任“提升写作力──从培养灵修习惯开始”文字营讲员,详情稍后公布,敬请期待!)

心有所系:凯胜新家 终于等到这一天

文/陈朝强(凯胜之家义务院牧) 在凯胜之家新中心要建竣的时候,同工及弟兄们常常问:“牧师,什么时候搬去新家?”我问他们:“为什么很想搬新家?”他们说新家比较新、比较美、比较好。我开玩笑地说:“比较好?是不是后面的篱笆还没围上,又是小树林,容易逃跑?”他们哈哈大笑! 心围上属灵篱笆其实,之前有位同工问说,新中心篱笆有多高,有没有装上铁丝网?我告诉他篱笆只有8尺高,没有围上铁丝网。他说这样学员们不是很容易逃跑?我告诉同工及弟兄们:“围上高高铁丝网的篱笆,只是围住你们的身体,没有围住你们的心。我们凯胜之家最重要的,也是最尽力去作的,就是为你们的心围上属灵篱笆。这样,你们出去之后,在那没有篱笆的世界,因有属灵的篱笆而能够约束自己,不至于再掉进毒海当中。”这同时提醒他们,卫理公会建了一座设备齐全的福音戒毒中心,主要是主耶稣看重每一个人、爱每一个人。祂自己宣告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十九10)所以,住进凯胜之家的弟兄们要懂得尊重自己,不要再做出一些令自己蒙羞的事。耶和华上帝说:“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视我的,祂必被藐视!”(撒上二30b)我们本想2018年10月底搬新家,但连日下雨耽搁工程进展,搬不了!又想2019年华人新年前搬家,又发现电流驳接手续尚未完成,又搬不了!然而,天下无难事,在各造同心协力之下, 2月28日终于搬家了。这一天下午1时,3位爱主的弟兄开来两辆吊车和一辆小型货车。终于等到搬家这一刻了!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地把床铺被褥搬上车时,乌云渐渐笼罩大地,还飘来几滴冷冷细雨,打在我们热乎乎的心上。孩子的妈说:“快迫切祷告!”是的,我们在急难中要求告耶和华,祂就应允我、鼓励我、使我心里有能力。(诗一百三十八3)掌管天地宇宙的主宰,挥走我们心中的阴霾,打开无形的雨伞,遮住空中飘来的细雨,让车队在凉凉的天底下,抵达乌也路9里半新家。感谢赞美祂,让我们看见祂是叫天下雨,叫雨水止住的神! 新家新开始弟兄们果然听话,约束自己的心,谨慎自守(彼前一13),做一个“四从”的基督徒:听从、信从、遵从、跟从。虽然大篱笆门因工人进出没关,后面篱笆也还没有围上,但他们一个也没有逃跑。 还有那些填地种草、开路、筑篱笆的工人抽烟,他们也没有偷偷地向他们要香烟。在晚间灵修的时候,我问他们:“你们很想抽烟吗?”好多人举手,但他们都说,把烟瘾给压下去了。我说:“你们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你们赢得了今天,但不一定赢得了明天。所以,你们要时时警醒,依靠主耶稣话语的大能大力来抵挡它,它就逃跑了。但愿每个弟兄从凯胜之家结业的时候,都能挺胸昂首、堂堂正正,做一个有上帝形像与样式的人。因为耶和华上帝是叫你抬起头的神(诗三3)。”弟兄们都说:“阿门!”终于等到这一天,凯胜搬家了!凯胜搬新家是一个新的开始、新里程碑;但愿所有的同工及弟兄也是一个新的开始,鞭策自己,力求上进,完成各样的课程,在基督里成为一个真正的新造的人,拥抱美好的人生!

Direct Talk总编面对面:教会姐妹撑起了一片天 单身者结交异性需谨慎 陈秀金称单身者要有自觉性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受访:陈秀金(牧师、卫理神学院延伸神学教育主任) 整理:卢韵琴 女性,在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弱者”的代名词;在封建时代更有“重男轻女”之说,家里生个男孩时,就被称为“弄璋”,生个女孩时就只能被称为“弄瓦”,是玉与瓦之差,并认为继承香火与家业的重任只能落在男儿身上。因此,女性在普遍上都被认为是较为弱势的一方。 然而,在教会中,却是女性撑起了一片天,女传道人与男传道人一样为主献身、牧养群羊,更坚守独身,一心只为天父献出一生美好年华。 不可多得的姐姐妹妹 “在我参加大马卫理公会传道师学校时,就可以发现,砂拉越华人年议会的女传道人数量是全马最多的,砂拉越的姐姐妹妹们真的是不可多得的。”献身成为传道人已经超过30年的陈秀金牧师在多次参加全马传道师学校后,无意中有了这样的发现。 根据统计,本会共有传道人201位,其中女传道人则有81位;而单身的超过半数,当然大多数仍在适婚年龄。 陈牧师是泗里街出生的福州人,在她3、4岁时随家人迁至古晋生活并定居,却在中学时期透过学生团契信了主,更活跃于古晋晋福堂英语堂,与当时的牧者Pastor Larry熟识。 “那是在1975年至1976年期间,我还在中学就读STPM时。中学毕业后,我就上了福音船服事,并在服事当中蒙召,坚定心志要全职服事。Pastor Larry鼓励我要进入神学院接受装备。两年后的1979年9月,我进入了新加坡三一神学院接受神学装备。” 1983年5月,她从新加坡回来之后,就被委派在新福源堂牧会,当时正是在黄巧月牧师的麾下,更从黄牧师身上学到了不少功夫。“我在新福源堂服事了3年半,期间还兼牧养招福堂,更向黄牧师学了很多,包括如何用福州话讲道。那时我都是先把讲章写好,先讲一遍给牧师听,再让牧师来纠正我。” 接下来,1987年时,她担任了年会基督教教育部干事与青少年指导,后又在1988年兼任天安堂的牧养工作。1989年底,她再次回归校园,到美国修读基督教教育硕士课程。 1991年5月,陈牧师回到诗巫在新福源堂牧会,兼任基督教教育部干事一职。1992年至1993年,她被派往福源堂牧会;1994年至1998年7月,她则被派往锡安堂牧会。之后她便前往菲律宾亚洲神学研究院修读基督教教育博士,主修成年人教育。2001年,她学成归来进入卫理神学院担任讲师至今。 单身者要有自觉性 从她开始献身至今,她经历了牧会生涯,也负责过行政工作,然后就是执教;她笑说自己的本意就是教导,但她也感恩,上帝给她机会做不一样性质的服事。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也叫“三八妇女节”,这是一个为了纪念妇女权利运动的节日;更是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的节日。 身为一个女传道人,陈秀金牧师认为教会对于女传道人并没有“另眼相看”的情况出现,反而有时还会更加方便。“这主要是教会还是以姐妹居多,弟兄则多数是担任教会领袖,因此,在探访事工方面,女传道人反而更占优势,男传道人的话,则需要师母陪同。” 她也很感恩在乡区牧会时,会友们都特别照顾她,不放心她一人在礼拜堂过夜,都会邀请她到家里留宿。“当然,身为女传道人也要懂得避嫌,尤其是有必要与异性会友外出探访或办事的时候。”…

为国家守望祷告

为国家求恩福祷文 全能的上帝,感谢祢创造我们作马来西亚的国民。求祢赐我们渴慕祢的心,决意作遵祢旨意的子民。求祢护佑我们免于压迫和争斗,促使各族和谐共处。求祢感动执政掌权者,存谦卑又好怜悯,秉行公义,建设和平邦国。求祢赐福我们继续享有信仰和言论自由,兴起合一的教会,成为社会良心为国守望。奉主耶稣名求,阿们。

征稿:《灵修日程》读者心得

这是一份世界最多人使用的灵修读物! 这是一份不分国家与种族、不分宗派的灵修读物! 这是一份用33种语文,分76种版本的灵修读物! 您是其中一位使用者吗? 如果在灵修路上,《灵修日程》(UPPER ROOM)是您的属灵良伴,陪您走过灵程的高山低谷;欢迎您藉着文字与我们分享,让我们同得灵修的好处!   字数:700字以内   敬请将来稿(请以文档方式)电邮至scaccmm@gmail.com,并注明真实姓名、电话与所属堂会,同时附上个人近照一张。 由灵修开始 每一天 2019年3-4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请向本报订阅。 每期一句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9-12)

抓鼠有感:谢谢、对不起!

文/翁震凌 上周末陪妈妈逛街买东西。在一间连锁店中,正当妈妈缓慢走着选购物品时,一名约7、8岁的调皮小男生突然从后方窜出,差点绊倒步履不稳的她。小男生母亲见状呆了一下,然后狠狠地抓住小男生的手臂大声训斥“做么跑来跑去”;接着,两母子就若无其事地走了。这一下,换成我愕然了;我以为,那位母亲至少会教孩子向别人道歉──孩子莽莽撞撞地撞到别人,即使不是故意的,但说声“对不起”不是最基本与该有的礼貌吗?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则网络频传的短片。短片中,一位父亲带着两名女儿在超市逛街买东西,约4、5岁大的小女儿突然上前故意打掉姐姐手中的东西,父亲要她向姐姐道歉。小女儿躺在地上疯狂耍赖,说自己不是故意的。父亲却极有耐心地坚持她必须道歉!父亲说:“不管是不是故意的,都要道歉……虽然不容易,但是妳要说‘对不起’”在小女儿最终妥协道歉之后,父亲称赞了她。没想到,一名女士在经过时,撞了小女儿,没道歉就走了。小女儿一脸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她没有跟我道歉?”父亲为了贯彻他之前他对孩子的教育,于是上前要求那女士道歉;可那女士理都不理就走了。为了孩子,他找到超市的经理,告知此事,并说明他在教导女儿“道歉”。那女士坚持不肯,甚至后来连警方都出动,要求她向小女生道歉。最终,是小女生走向那女士,告诉她其实说“对不起”不难的,她把爸爸教她如何说“对不起”示范了一遍。女士见状,才心甘情愿地说了句“对不起”! 尊重与理解虽然不知道短片的真伪,又或有人觉得父亲太小题大作;然而,这不只是一句“对不起”,而是他在教导孩子,关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是的,“谢谢”、“对不起”,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话,其实并不是虚伪的场面话或是表面肤浅的“礼数”。谢谢,表达了我们对他人的帮助或服务从心发出的感谢。“对不起”更不是一种示弱,而是我们真心为自己的言行让他人不舒服或冒犯、伤害他人(不管我们是不是有意的),向人道歉。这不只是“礼数”,更是一种尊重!  圣经没有明确经文告诉我们要说“谢谢”、“对不起”,可圣经却提醒我们要“爱邻舍如同自己”;我想,爱人如己中,应该包含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与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