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262期

键盘下的霸凌者

特稿:键下留人 文/黄传腾(诗巫福源堂助理牧师) 活在网络的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此同时,网络霸凌的问题也早已渗透其中。其实,这对大多数网络使用者而言,似乎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所谓“酸民”、“键盘侠”、“网络枪手”以及“网络水军”等已经是我们熟悉的称呼,更是早已习惯的存在。 他们“流窜”在社交媒体中,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存在。若深入挖掘,有者更是有目的性的在攻击不同立场、敌对方、商业竞争的对象。有些人,甚至有专业的团队在带风向,渲染片面、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消息。一个不留神,我们也会被这片面的信息影响,被误导,以致下了错误的判断,引发更多的问题。 1.网络霸凌的”魅力“——不用负责 与一般面对面的霸凌情况不同,网络霸凌的案例和数量更多,更广。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霸凌可以隐藏在许多的伪装下,以致不用付上太多的责任。一般来说,面对面的霸凌行为大多是出于一些恶霸、流氓的行为,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承担“风险”。在校的,要被纪律处分;更严重的,要坐牢罚款。 但网络霸凌却不同,除非真的遭到起诉,否则大多情况下不用为自己的行为付上责任。这些人不是外在形象上的流氓,却是包裹在内心的流氓。他们可能在人眼里温文儒雅,是好好先生、好好小姐的形象。但在键盘下,才显露出内在可怕的一面。在自认为能逃避责任的情况下,肆意在网络上渲泄个人的不满,纯粹出于个人的不认同而恶意攻击他人。但到了面对面时又收敛很多,甚至完全看不出他们本来的面貌。其实,这也在一定的程度显示出一个事实——许多人内心充满破碎和苦毒,只是在人面前伪装了起来。 当然,有好一些的情况下,我们并不是有目的性发表个人看法,或者恶意攻击。但也要谨慎自己口舌和文字,以免在发表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伤害。或许,人们会下意识认为网络上的行为比较不用付上责任,“太认真你就输了”;但基督徒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行事为人都当行在光明中,因为上帝是光,在祂毫无黑暗(约壹一5-6)。或许没有人会向我们问责,但我们知道所有的一切有一天都要显露,也要为此向上帝交代。 2.以为有很多人不喜欢你 除了语言和文字的恶意可以伤透人心,网络霸凌可怕之处也在于它会令人产生错觉——以为很多人不喜欢你。由于大多的网络霸凌出现在公开的社群上,当事者在恶意的评价下受伤,其实就是一种当众的伤害。看起来没有人,但其实充满着人。人们划过、看过却没有发言。在冷漠中,受伤者可能会一直把心思注目在这些恶意的文字上,让他错以为这就是大多数人对他的看法。所以,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人被无辜中伤,请不要冷漠划过,你的“pm”(私信给对方)、你的问候和肯定或许就能带给对方一点安慰,让其不会活在这种错觉中。 3.对方的恶意,还是自己的脱轨? 当然,笔者也承认有些看起来像“霸凌”的情况,未必是出于恶意的评断,而是当事者本身的脱序、脱轨的行为惹来的不满。或许是因为想要受到关注,或许是出于爱出风头的个性,部分人士将脱序的行为当作噱头,当成理所当然,所以才引起批评。这等脱序的行为可能会被美其名说成“这就是真正的我”、“只要我开心就好”。这些观念忽略了人性中的败坏,过分地相信跟着感觉走就没错了。 “活出真我”实在是个大谎言。其实,自我是不值得信任的,这也是为何主耶稣说:“你们要重生,蒙圣灵引导。”因此,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评断时,也当反省自身的言论是否不恰当。当记得,社交媒体就是一个公开的场所,每一个人都当为自己公开的行为和言论付上责任。 4.成为和平之子 网络霸凌实在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基督徒又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又当怎样成为网络上的“和平之子”呢? 笔者认为有三件事可以共勉之: 第一、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随意发表“批评式”的评论,或转发有攻击性的信息。这无疑是加入了网络霸凌的行列。 第二、无需过分纠结网络的辩论。如前面所言,许多的发评论者根本没想过负责,甚至他们可能用着假帐号。到头来,不但对解决霸凌没有帮助,也会引发没有止境的争论。有谁在意呢?对方真的在意吗?我深表怀疑。所以,若是不认同,只要适当且理性地表达你的立场和看法即可。 第三、多一些联系,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友善。我想这是许多人加入社交媒体的初衷;而不是为了与人争论,不是要看恶意的攻击,乃是要与人保持联系。当你发现身边人遭受恶意的评价时,尽你所能的表达关爱,让其知道他并不孤单。盼望基督徒也可以成为另类的“网络水军”,不是为了恶意的目的,而是为了散播爱与和平。

网络上的星星之火

特稿:键下留人 文/张鸿恩(诗巫卫斯理华语堂主理牧师) 随着电脑网路与通讯科技逐渐普及化,过去所谓的霸凌也从“实体”转为“网路”了。语言更成了网络霸凌最主要的武器,甚至是“凶器”! 其实语言是一把双刃刀,能温暖心灵,也能杀人于无形。换言之,恶言酸语是一种杀人无形的利刃。纵观网络霸凌的模式,其中一种俗称的“网路公审会”是最为常见的,即把个人在生活中受到的委屈和不满公诸于世,让网民来评评理,以求个公道。这个方式不失为一个抒发情绪和寻求安慰的管道。问题是,所分享的内容往往未经第三者的同意而被公布。再加上网民的人肉搜索,第三者的身世背景通通被迫公诸于世,造成当事人、公司、机构和无辜人士的困扰。而网民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有种雾里看花,傻傻看不清楚的感觉。然而,在人海战术、跟风以及“从众效应”的驱使下,网民透过键盘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却能掀起翻滚巨浪,铺天盖地,影响深远。轻则让他人丢饭碗,重则轻生,留下的可能不是被伸张的正义,而是无限的遗憾。 快去拿水救火 我想起2014年10月,有机会参与一个内陆短宣。我与其他堂会的弟兄姐妹花了一周的时间为原住民建造宿舍,早出晚归,喜乐非常。到了最后一个工作天的中午,艳阳高照,热气逼人,我被安排清理环境,卖力地将所有的垃圾、树叶、干树枝等废弃物堆在一个垃圾坑。犹记得当时在建筑工地的某人从二楼向我喊道:“你需要帮忙吗?”“不用!我ok!” 好不容易终于把该烧的东西堆积成山, 我掏出一个打火机, 点燃了一片枯叶后就转身向着建筑工地望去。短短不到十秒的时间,我立刻感受到身后传来一股热气流,以及树枝被烧得噼里啪啦的响声。回头一看,我顿时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大跳。那是一场超乎我想象的大火!在烈风的加持下,火势之猛烈, 甚至都快烧到旁边的房子了。所有在建筑工地工作的弟兄们见状,都高声疾呼道:“快去拿水救火!快!”我赶紧冲进房子里盛水出来灭火。在几番努力下,火势最终还是被扑灭了。尴尬的是,被焚烧过的草地上留下了一大片骇人的黑色痕迹。没把旁边的房子烧毁已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美国的历史中,芝加哥市就没这么幸运了。1871年10月8日开始连烧三天三夜的芝加哥大火造成300多人死亡,十万多人无家可归;117公里的公路,2000个灯柱和17500栋建筑物被烧毁,更造成当时两亿多美金的财物损失。火势一发不可收拾的原因有三:一,当时的建筑物都是木制的;二,当时正逢旱季;三, 风势太强。但火灾又是如何开始的呢? 在芝加哥市的历史博物馆里有一幅画记载了这一段历史。据说,当晚有一个名为Catherine O’ Leary 的女士在挤牛奶。那头名为Daisy 的乳牛不知何故,一脚踢翻了一盏油灯,结果就造成了芝加哥市史上最严重的火灾。 干旱强风易燃物 将以上两起事故作为前车之鉴,一开始被点燃的都是小火,理当容易被扑灭。问题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干旱、强风和易燃物为灾难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网络霸凌亦是如此。无论当事人想要在社交媒体上举办“网路公审会”的目的是要发泄、抱怨、争取公道,或是捍卫正义,他/她或多或少都在网路上提供了促成灾难发生的三大条件,即“干旱”、“强风”和“易燃物”。因此,想在网路上做任何事之前请务必三思,以免引火自焚,得不偿失。 以下有三方面的思考供参考:…

卫理报已经搬新家了!

原位于8,Lane 1,Tuanku Osman Road的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卫理报)办公室,已经迁入年会总部──卫理大厦(Level 2, 18, Island Road, 96000 Sibu)。若有任何询问可致电084-333021/333028 或拨手机013-8346988。敬请各位读者垂注,万分感激! 每期一句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不要叫上帝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祂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饶恕了你们一样。“(以弗所书4:29-32) 2020年9-10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欢迎向本报订阅。

抓鼠有感:键下留人!

文/翁震凌 语言的伤杀力有多强大,我想大部份人或多或少都曾亲身经历过──不管对方是有心还是无意,但对心灵所带来的创伤却是可大可小。好歹自己也活了一些岁数,怎会没遇见过一些刺人的语言或文字;只是有些可自行消化后云淡风轻,但有些还是难免在心里留下一道伤疤,回想起来仍旧隐隐作痛! 不过,比起某些朋友来说,我这根本就是小儿科了。我曾不只一次见过一位朋友在网路社交媒体上,因为信仰与护教的关系,被他人留言侮辱诋毁,人身攻击。说实话,那些留言有的相当低级下流,不堪入目,超乎我的想像,甚至让我这旁观者都禁不住血压飙升(真不知道长期受到网络霸凌的朋友是怎么熬过来的)! 再加上,新闻总是时有“耳闻”某些人(特别是公众人物)因为长期经受网络霸凌,难以负荷而最终选择走上不归路。每每看到这些报道,心里总是很难过与不解:双方到底是有何深仇大恨,以致某些“键盘侠”或“酸民”可以如此毫不留情、毫无节制地肆意杯葛、羞辱、嘲笑、威胁、谩骂、攻讦、人肉搜索、合成假照片等……最后将受霸凌者逼上了绝路! 点亮一盏盏明灯 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网络去抑制效应”(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因为不需要像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少了某些的限制与压制;又因着网络的匿名性、隐藏在荧幕后的隐形感与抽离感,以致人在网络中如同脱繮的野马,解放人性中的阴暗负面似乎可以更肆无忌惮、更无视社会中原有的约束或社交禁忌。 换句话说,人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可能会因为“你不知道我是谁”、“你看不到我”、“这是我的世界”、“你的规则不管用”等因素,进而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进而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不足与不满,投射在网络世界中,随意做他们想做的事,说他们想说的话! 眼见网络迅速发展,网络霸凌无处不在,很可能成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故而本期《卫理报》有多篇特稿正是关注网络霸凌这一课题,盼望能唤醒弟兄姐妹对此问题的醒觉与重视,除了自身在网络世界发言留言时,要三思而后言,“键下留人”;更要竭力成为传递信、望、爱的“传信者”,为隐晦的虚拟世界点亮一盏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