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总1330期

孝敬父母的四件事 pg.5

孝敬父母的四件事 情牵亲恩 文/李莲蓉(民都鲁尚仁堂) 圣经多次提到要“孝敬父母”(出埃及记二十12;申命记五16;马太福音十五4;以弗所书六2-3),而这四处经文提到下列四件事:1.感谢父母:如果我们感谢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会孝顺和尊重他们;我们谨记他们的劝告,就是对他们显出感恩之心了。(箴言七1-2;二十三26)此外,圣经说我们应该以自己的父母为荣。(箴言十七6) 2.服从父母:上帝把教养孩子的权柄交给父母,所以身为孩子的应该要听从父母的话,孝顺他们。歌罗西书三20说:“要凡事服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小时候也是个听话的孩子。(路加福音二51) 3.尊重父母:我们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向父母说话。(利未记十九3;希伯来书十二9)虽然有些父母的行为让人觉得很难尊重他们,但做儿女的还是要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尊重。(箴言三十17)圣经说咒骂父母是严重的罪过。(马太福音十五4) 4.照顾父母:父母年迈时,非常需要我们的照顾。我们孝敬父母就要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向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提摩太前书五4、8)耶稣在临死前仍惦记着母亲,并请人照顾她。(约翰福音十九25-27)

把握每一次机会去爱 pg.4

把握每一次机会去爱 情牵亲恩 文/陈丽春(民都鲁恩光堂)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何谓幸运?童年幸运的人是拥有良好和爱的生长背景和环境。父母关系和谐才会拥有和谐的家庭,而生长在如此家庭的孩子是幸福的。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更无法选择自己的童年模式。每个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幸运的人拥有美好幸福的家庭,所以他们的白纸上涂满灿烂绚丽的彩虹,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幸的人拥有破裂纷争的家庭,所以他们的白纸上涂满暗淡无光的阴雨,过着不快乐与痛苦的童年。而这群不幸运的人可能需要用一生努力去填补爱的缺失和修复治愈因不幸的童年所带来的伤口。 我其实是个幸运的孩子。天父把我放在尊主为大的家庭,虽然会有争吵和矛盾冲突,但因着上帝的爱,家里是没有怨恨和隔夜仇。我必须承认,我的父母并不完美,他们也有软弱,但因着上帝的爱,祂的能力就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我的父母给予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权力,但在大部分事上却常鼓励我们要聆听圣灵的声音,勇敢做出讨上帝喜悦的选择。尽管前面的路一片漆黑,但我深信“家”永远是我的避风港,是我累了的时候可以回去休息的地方,是我在怀疑自己选择时,可以得到安慰和鼓励的地方。 正因为在父母面前可以尽情地做真实的自己,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将身上的刺显露出来,甚至无意中让父母受到伤害。我们惯性地将宽容与客套留给外人,却将伤人与不开心轻易地发泄在与自己亲近的人身上。人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会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还欠缺共情能力。尽管我会无意间伤到父母的心,但父母却有著宽容的心,总是包容我的软弱和脾气,只因我是他们的儿女。就如天父深爱世上的罪人,甚至差派独生爱子降世为人,走上十架成全了救赎之恩。 试着跳出“框框”然而,您若有不幸的童年,也请不要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或是自已哪里做不好,才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爱。希望您能试着跳出“框框”,以第三者视角看看自己的人生故事,或许您会发现自己所经历的痛,所留下的疤却也造就了现在的你。即使您拥有不能磨灭的过去,但您要知道,天上的父亲依然爱您,祂渴望拥抱受伤的您,这份来自天上的爱是永远不会被磨灭,也不会消失的。唯有面对、接受、处理和放下,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才有成长和蜕变的可能。 父母像大树,孩子是树上的嫩芽,风吹雨打孩子都不怕,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家是他们最终的避风港。愿我们都能好好珍惜父母,疼惜他们。若是有误会纷争,学习宽恕原谅吧!人生诸事不如预期却也超出预期,有得到也有失去,而我们能做的是把握每一次机会,去爱,去珍惜。 生命中有许多人说了再见后,便是一场最深远的告别;或许这一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愿我们都能在告别前,好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陪伴是身为儿女的我们能给父母最大的礼物。即使孩子只是静静地那样待着,那也是父母眼里最美好的风景。父母拥有的不多,但却也能给孩子他们仅存的时间,不管孩子们需不需要,他们一直都在。

孝亲需立法乎?!pg.3

孝亲需立法乎?! 抓鼠有感 文:黄孟礼 近年来,愈来愈多国家立法奉养父母,身为子女者可能会因没有尽到奉养之责,被亲人告上法庭。各界对此议论纷纷,有者认为法律管起了道德的事,注定失敗。不过,子女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四千年前,摩西在西乃山领受上帝的“十句话”(诫)中,第五诫就是“当孝敬父母”,排在人伦之首。 今年清明,与家人一同扫墓,大家清洗完就在坟前用《卫理报》出版的“清明礼拜秩序”,唱诗祷告纪念先人。大家分享对长者言行的回忆,子孙们异口同声对于母亲的节俭及简朴生活留下深刻印象,就像肥皂剩下一小截都不丟掉,还要并到新肥皂的小事。想起妈妈,她若健在已101岁了。 有日本“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重申,一生从母亲处受的品格教育所影响。他的政治和经营全以人为原点,而教养人的原点就是“母亲”。他不讳言指称,人生重要的出发点,非孩提时期莫属。即使到了年老,经常遇到什么事,仍会喃喃呼唤母亲。 我想这是很多有“母亲结”之人的经验,遇到一些事故,总想起父母的教诲(尤其是母亲的唠叼),也在梦里无限回味。 “妈妈就是厨房,厨房就是妈妈。妈妈真的喜欢厨房吗?”提出这疑问的韓国申京淑,在她的《请照顾好我妈妈》一书中说,妈妈为家人奉献一生,却没人了解她是谁。 最近看了另一本Sarah Knott 的《母亲历史》。“受孕、胎动、生产、生产、餵奶、不休不眠、养家育儿……这养育小孩的场面,全是‘动词’。”作者从历史上母亲们的行动、思考、感受,及母职的演变轨迹,认为得从各种“动词”著手探讨。 当代西方文化过度强调核心家庭,太过忽视大家庭。圣经的世界里,家庭总是多代同堂,包括延伸的大家族。比如耶稣,被称为“约瑟的儿子”,但也是“大卫的儿子、亚伯拉罕的儿子。”咱们都是上帝的儿女! 耶稣遵守第五诫,甚至在十架上时,还安排门徒照顾母亲。(约十九26-27)圣经不只呼召子女照顾父母,也呼召教会照顾年长的弟兄姐妹。(雅一27)人的需要不只是医疗,还需要亲情、谈话、灵性的鼓励。Russell Moore 说,如果任凭老人在机构里独自衰老,或独自在家,缺乏与外界连结,缺乏跟人来往,或是接触上帝的话、领受圣餐,这不只是殘酷,还否认福音(参《暴风雨中的家庭——十架如何医治家庭》页331)。 当法律管起道德的事,恐怕是立法易执法难,本身便注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