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伍秀娟(台湾宣教士)

当我们在欧美,看到白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心里是什么样的滋味?

先生出生在汉人家庭,从小被原住民收养,对这种滋味非常敏感。我们都知道小孩子需要玩伴。小时候,先生只会讲原住民的话,所以想跟汉人小朋友玩的时候,因为他们说听不懂他说什么,就不跟他玩;于是,他跑去原住民小朋友那儿,那一群小朋友又说,我先生长得跟他们不一样,所以也不跟他玩。两边都不是“人”,没人愿意跟他玩,那种滋味是很痛苦的。

早期在台湾,汉人喜欢以“番仔”称呼原住民,是歧视的语词。说也奇怪,原住民大都不会讲台语(闽南语),却对这个称呼特别敏感。有时候带几位汉人朋友到老家玩,整个村民都很欢迎外地来的贵宾;但是只要在言谈中冒出这句话,肯定整个气氛变低气压,单纯的原住民不会作假,脸上立刻表露出不高兴的脸色。

先从称呼改变开始我也瞭解许多状况是“说者无心”, 但对方“ 听者有意”;就如华人称呼伊班同胞“Lakgian”, 不一定有歧视,但伊班人就会感觉不舒服。事过境迁,砍人头的习俗早就改掉了,为什么硬把他们停滞在“不文明”的阶段呢?耶稣走到哪里,会带来生命的改变,例如税吏撒该、撒马利亚妇人以及门徒彼得等等。我们向伊班族传福音,不也是希望他们被耶稣改变吗?假如一面帮他们,“称呼”上一直原地踏步,您想结果会如何?

跟先生在伊班族群事奉了好几年,也会碰到“不愿意改变”的会友,此时圣灵会提醒我“他们还有进步的空间”。我也知道华人为伊班教会付出很多,如果没有看到开花结果,总会“灰心失志”。请记得:“不要灰心,继续的帮助他们”,宣告他们会被改变,相信上帝在对的时间会扭转一切。我们的话是带有力量的,首先给他们肯定的称呼,从“Lakgian”和“土著”改为“原住民”,不管社会依然这么称呼,上帝的儿女必须领先带动,给他们应得的尊严。我们对换角色说吧,如果今天您是伊班人,您愿意人家称呼您“Lakgian” 吗?将心比心吧!

被传统束缚
今天的伊班族群,虽然自称是基督徒,事实上许多人依然被传统束缚。例如:把人的尸体搬进房屋之前要杀一头猪,抬尸体的要跨过猪。虽然教会牧师传道一再呼吁,就是放不下,改不掉。另外,死人所用过的东西都陪葬,明明只放在那里腐烂,但还是改不过来;过去只有草席、枕头、刀等等,现在加了音响、沙发……我想,以后就是死者所用过的电视、电脑啰!

有时候,我们夫妇俩会想:伊班族的穷不是没有原因的,紧抓着传统不放,不但失去上帝的赐福,该省的钱(用死人用过的东西,不必再花钱买)也都乱花。看到他们依然故我,心里难过无比,只有继续为他们守望代祷;因为只有在圣灵的光照下,人的生命才会被改变。

伊班人全然令人失望吗?也不尽然,上帝给他们其他的恩典是我们华人没有的,比如足够的抵抗力!第一次看到伊班小朋友在教会广场踢足球,忽然下起大雨,衣服都淋湿了,我大声喊着说:“快回去换衣服,不然等一下会感冒,”他们用怪异的眼光看我,继续玩他们的,雨下得愈大,他们玩得更起劲。第二天发现,竟没有一个感冒的。从那时候起,下雨时我不再催促他们进屋。不但如此,喝生水肠胃没问题,在肮脏水沟里游泳也不会有皮肤病,这些都是上帝赐给他们的抵抗力。

随遇而安的天性
另外,他们容易随遇而安。诗巫有许多已经倾斜的房屋,华人不敢住的,伊班人却没问题,就算下雨天都要涉水(臭水沟)也无所谓。记得有一次,诗巫下大雨而街上多处淹水,我看见华人老板为着零件被浸水而烦恼时,伊班小朋友却趁机在淹水的地方游泳。

从以上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上帝给每一个族群不同的“恩赐”,当以互相尊重的态度彼此欣赏,绝对不要歧视对方,以同理心的观点来面对。耶稣在约翰福音里教导我们要彼此相爱,让人看出我们是祂的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