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可掌控的事

线上讲座

整理:卢韵琴(特约记者)

疫情带来焦虑是必定的专注可掌控的事 让上帝帮助你

焦虑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情绪问题,但却常常被忽略,若是不尽早处理,将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然而,处理焦虑的情绪并不是解决焦虑,而是直面焦虑,与之相处。

由古晋恩典中心主办的线上讲座——“疫情下的重建系列之四:如何面对焦虑”于2021年10月9日下午进行,特别邀请了砂拉越大学医学系精神医学讲师陈存福医生担任讲员。

陈医生先是从了解瘟疫的历史谈起,直言若是不谈历史,人们就会忘记教训,进而重犯同样的错误。

身心皆受影响

其实瘟疫自古以来就有,而且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近期的就有非典型肺炎(SARS)、埃波拉(Ebola)、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等等。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类还是必须与瘟疫共处。“虽然瘟疫的到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它的到来还是让大家措手不及。”

陈医生列举了那些疫情中受到影响的人,如:患者、疑似患者、前线人员、家庭成员、打工人士等等。“患者、疑似患者和前线人员都少不了被歧视,被疏远。家庭成员则可能会因为长期困在家中,而出现种种的不愉快,甚至是影响家人之间的感情。打工人士更是面对着被裁员、被减薪的状况。”

传道书二章23节上说,“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于是,陈医生认为,一个忧虑的人,常常会有愁烦和忧虑,夜间的心不安,就会睡不好。

在疫情期间,我们可以看见人们开始为了疫情而疯狂采购日常用品,对疫情感到恐慌;也有人为政府朝三暮四的政策感到愤怒;还有失去亲人、失去往日外出旅游放松的自由而感到悲伤与绝望。以上的种种情绪,就会让我们的记忆力难以集中,更带来很多负面的思维,从而影响到我们身上的各个脏器。“一些人会胃痛、泄肚子、心闷、呼吸不顺、生理问题如食不下咽、睡眠不佳等等,都是由此而来。”

同时,随着我们思维的变化,认知的更新,可能会做一些特别的行为来帮助自己,无论是在防疫,还是缓解不良的情绪,这就可能会形成强迫症、焦虑症等等,甚至还会产生暴力倾向,对他人或是自残。

根据研究发现,这些的心理/情绪问题在过去的瘟疫发生时同样也发生,无论是在亚洲或欧洲,并不只是在我国。“在面对长期被隔离,会给人们带来压力,而前线人员也会产生工作倦怠和慢性疲劳综合症,也有人无法适应改变,或是创伤后症候群,还有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成瘾与哀伤等等。”

尝试换位思考

这一期的线上讲座主要就是谈焦虑。陈医生解释,焦虑是顾虑,就是想前想后,尤其是担心未来无法确知的事,但又想要未卜先知、控制将来的情绪。一旦产生这种情绪,人们通常都会选择经验性的回避,从而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去做回避。

“在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迫拉远;人们也接收了爆炸式的资讯,这些资讯的孰真孰假,可能就会让人感到十分焦虑,甚至是有了信仰的危机。还有一些人面临着减薪、失业和经济困难。然后就是人们无法外出旅行,老师也无法面对面给学生授课,以及每个人都需要用MySejahtera来记录你所去过的地方,让你的行踪无所遁行;更有一些人失去了他们熟悉的环境,也是会让他们焦虑,陷入哀伤。”

陈医生说,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挑战,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完整的人生都需要掺杂一些负面的情绪,不完全都是开心的情绪,但是人很容易就自然地倍增生活的痛苦。

“其实,我们面对人生难事的反应,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样子。如果我们一直自怨自艾,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在无尽的痛苦中度过,什么反应都不能做。如果我们尝试换位思考,那我们的人生就可能不是那么黑暗,并在漫长的黑暗里看到那一丝的亮光,继续走下去就可以看见光。”

专注在可以掌控的事

那在疫情中,又如何面对焦虑?陈医生说,叫人家换位思考可能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说法,但马太福音六章31-34节告诉我们:“不要为明天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重要的是要活在当下。

陈医生引用了罗斯·哈里斯博士(Dr. Russ Harris)根据接纳与承诺治疗理论所制定的心理锦囊(FACE COVID),帮助我们面对疫情,其中FACE就是:

F – Focus on what’s in your control:专注在可以掌控的事情上。我们既然无法知道未来的事,倒不如专注在可以掌控的事情上。

实践方法可以采用:

A – Acknowledge your thoughts & feelings:确认并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C – Come back into your body:回到自己的身体;

E – Engage in what you’re doing:投入正在做的事。

另外,COVID就是:

C – Committed action:承诺的行为;

O – Opening up:开放包容的态度;

V – Values:注意你人生的价值观;

I – Identify resources:确认资源;

D – Disinfect & Distance:防止感染、保持安全距离。

展开来说,专注在可掌控的事上。在疫情期间因着种种改变,焦虑是不可避免的,但他认为,不必急于解决你的焦虑,因为急着去缓解焦虑,并不能帮助你解决真正的问题。反之,若是我们能够活在当下,不为明天而忧虑,一天的忧虑一天当就够了。“就如同一艘在风雨中的船,必须先把船锚放下,稳定自己,等待风雨过去,才能处理后续事宜。”

陈医生说,活在当下并不是让我们从负面情绪中抽身,而是确认并接纳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甚至是化身为好奇宝宝审视自己的情绪,找寻自己负面情绪的根源;还可以把所经历的负面情绪用文字记录下来,命名它。

“另外,可以回到自己的身体,动动自己的身体,松松自己的肩膀,慢慢地深呼吸,感受自己是活在2021年,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另,也可以投入正在做的事,通过看、听、嗅、尝、触来感觉自己是活在当下。”

陈医生续称,当我们冷静下来,就可进行承诺的行为,想想能为自己、家人与社区做的事。“我们可以学做一些以前没时间做的事,也可以与家人好好聊聊,更可以为社区做些有意义的事,如赠送口罩、物资等等。”

善待我们自己

同时,他也强调,当产生烦恼与负面情绪时,并不需要立刻把它们推开,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善待我们自己。但要紧记的是,在帮助旁人之前,请先善待自己,如同乘坐飞机时,飞机安全警示都会告诉我们,在帮助旁人之前,请先戴上我们的氧气口罩。

当然,我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将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我们的焦虑,引领我们做重要的事,好好将我们的价值观实践在我们的工作/学业、娱乐/休息、个人成长/健康、人际关系,还有跟上帝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是确认资源,陈医生说,每个人需要的帮助都不同,有些人需要资讯的帮助,有些人需要物资,还有一些需要情绪与社交的资源。“我们可能不能直接帮助他们,但我们可以提供资源,让可靠的人去帮助他们。”

他也讲解了去寻求专业帮助的一些方法,尤其是想寻求政府医院专科医生的帮助。其实步骤非常简单,只需要前往任何一个诊所看诊,向医生索取推荐信和预约,即可以接受心理咨商或治疗。

最后就是要防止感染、保持安全距离,这一部份大家都很清楚,并不再赘述。

陈医生引用了意大利医生圣托里尼奥(Santorio Santorio)的话,“人体不是完全依靠大脑决定一切,而是有分布全身的神经,帮助即时反应。因此,防疫不是靠中央、国家或哪一个领袖,而是每一个人都要维持健康,不被感染。”换句话说,如果人人知道健康与卫生的重要,即使有瘟疫,也无法传播。

所以,他认为,瘟疫的传播,很大一部份都是人们造成的,如果大家在瘟疫当中都可以多加注意,多小心一点,保护自己,也等于爱我们的邻舍,就不会这么容易把病毒传播给其他人,或是从别人处感染病毒。

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祂

“在将近两年的疫情中,你学到了什么?上帝不会无缘无故地给我们一些功课或教训,因为如果历史没有带来一些教训的话,我们就会一直在重演历史。”

我们可能一直都在忙碌教会的事,以致忘记了安静在上帝面前,上帝就把教会关了;我们可能一直都忙碌于工作,而忘记了关心家人的需要,上帝就让我们留在家里,好好地与家人相处。

“疫情中,我们都是受害者,没有一个人能够肯定他不会受到感染、被疫情影响;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病毒,不是政府,更不是彼此。我们也是幸存者,也能是成长者,希望大家都在这段日子里学习到更多,有一定的成长。”

耶利米书二十九章11节说,“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因此,当要领受到平安,而不是埋怨灾祸,倒要更坚定地相信上帝是我们的依靠,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祂,不需要一个人撑着,只需要交托上帝,与上帝好好亲近,倾诉我们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