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架
报道:卢韵琴(特约记者)

《印尼的熊孩子》谈宣教
在传福音中学习自我成长

海外宣教士需要会友们的代祷,而家书就是让会友为你代祷的最佳指引。《印尼的熊孩子》除了向会友介绍印尼西加的卫理公会布道所,更是熊小莹传道在印尼西加服事时,盼望家乡会友为她代祷的家书。

这些每月一次的家书,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她如今前往各教会分享时,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经在会友间传开;了解后得知,原来是自己每月刊登在《卫理报》的家书让会友们印象深刻。

熊传道自称年少的时候就常常发“白日梦”,但她的白日梦不是要发财,而是要做宣教士,有朝一日可以进入山内传福音。只是毕业于华文独中的她,马来语是刚好及格,不料上帝又派她到印尼宣教,心中免不了有点彷徨。然而,因着上帝的恩典与印尼同工的接纳和包容,让她在宣教的道路上走得较为顺畅。

为此,她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在印尼西加服事的点滴,带领读者认识当地的一些乐于服事的牧者与同工,其中一位拥有着博士的高学历,却愿意献上自己在深山野林中传福音;而他们这种谦卑为主服事的精神,更是值得众人学习的好榜样。

激发宣教心怀

同时,这本书也带领大家认识印尼西加卫理公会的各个教会。在此之前,吾会年会宣教部常组织短宣队去印尼西加短宣,但少有机会见识当地教会精彩的建立过程。“有幸的是,我那时被当地教会派往记录一位80多岁长辈的口述历史,因而才得以收集到这些宝贵的资料。”

她希望,透过这本书可以继续激励教会,在疫情后再次地派送教会弟兄姐妹重新去宣教,也盼望有更多弟兄姐妹因这本书激发宣教心怀。

《印尼的熊孩子》无论是封面设计或书名,对熊传道来说,都有着独特的意义。首先是封面设计,在书的背面处有一个印尼坤甸赤道馆标志的剪影,象征着印尼西加。然后,书名更是语带双关,除了是她本身姓熊,而今天“熊孩子”这名词多被用于形容调皮捣蛋,让人头痛的孩子,更是一个用在她身上最为贴切的形容词。

“我在宣教时让宣教部头痛,也让当地的教会头痛;正因为如此,让我从中学习到更多的成长,‘熊孩子’这词真的是太贴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