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响起时──

美以美的故事(46)

@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美国俄亥俄州Bellville 是薛承恩家乡,作者找到其小时候参加的教堂遗址纪念碑。

自刘海澜(H.H.Lowry)家乡曾斯維尔镇(Zanesville)往北方走约97 公里,就会来到薛承恩的家乡--Bellville。由于联系上的一些因难,我们只找到薛牧师最早参加的卫理公会教堂的一个纪念碑。

薛承恩牧师(Rev. Dr. Nathan Sites,1830-1895 年)住的Bellville 是此行必经的一个地点,主要是因为薛氏乃为黄乃裳施洗的牧者。因为有黄乃裳,才有诗巫福州垦场的设立,也因福州移民而在砂拉越成立了美以美会,以致于才有今天的砂拉越卫理公会。

薛承恩于1830 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Richland 郡的Bellville 地区。1859 年,他毕业于该州的卫斯理大学,并响应成为前往中国的宣教士。1861 年6 月10 日,薛氏与新婚妻子(Sarah Moore Sites,1838-1912)挥別家乡,经过101 天的海上航行,于同年9月19 日抵达福州。他们前后在福州服事了34 年,直至1895 年安息主怀。

薛氏夫妇到了福州郊区,先住在牛坑村,学习华语与福州话。薛氏在福州的第一位为其施洗者是谢锡恩。1869 年谢氏与其他六人在天安堂被按立为“七金灯台”,他们成为福州美以美会最早的本地牧职人员,为在地的布道先锋。谢锡恩经常与薛氏一起长途跋涉,布道探访,成为其得力助手,也协助翻译《韦斯利传》(即《卫斯理传》)等著作。谢锡恩曾受邀前往美国参加卫理公会年会,还在华盛顿得到了美国克利富兰克总统的接见,同时获得一所美国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学位。

为黄乃裳施洗
1864 年,薛氏到福州郊外的闽清鹿角村传道,并于1866 年为六都黄乃裳等施洗,黄乃裳并加入传道与美以美会文书等行列,还协助薛牧翻译《圣经图说》丶《天文图说》等书。光绪年间黄乃裳进京考试,中甲科举。黄氏参与维新运动的“公车上书”活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率领福州移民到婆罗洲砂拉越的诗巫,建立新福州。1904 年,黄氏回到福州,后参与辛亥革命成功,并被委为福州省交通部长一年。

除此之外,薛氏也到南平(1881 年)丶尤溪丶永春丶古田丶平潭丶兴化等地区布道,创办了福建省第一个孤儿院丶女子学校等。一次,他在南平因为教会会所改建,引起与当地居民的纠纷而被围攻,拳打脚踢,用尖叉子朝他的眼部猛刺,受了重伤;后经救治,眼睛虽恢复了视力,但脸颊上却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1895 年2 月3 日,薛在闽清六都教堂讲道,当晚病发;在回去福州的船上,他向天父作了最后的祷告,于2 月10 日病逝,享年65 岁。美丶英丶法丶德丶俄丶意丶日等各国领事馆均下半旗致哀,福建省各界代表及在华外国人等五百多人在福州举行追悼会。薛氏埋葬在福州的洋墓亭(即外国人公墓),不过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该墓被破坏,薛氏的墓碑被丢落在目前的蔡襄宗祠管理人住家门前。在下年前看到时,很是感慨,教会可能对这些历史文物要好好地加以保存与保护了。

薛承恩的太太Sarah Moore Sites 因丈夫去世后,回到美国,并花了约18 年时光,始把丈夫的传记整理出来,配有42 张珍贵的图片。不过,正值印刷时的1912 年12 月18 日,薛夫人就安息主怀,无缘看到传记的面世。

薛承恩在福州的坟墓于1970 年代被红卫兵毀了,现有一块碑流落至蔡襄纪念馆的看守员门前放杂物的地方。

目前这本书已经翻译成中文版《薛承恩传:一部东方的史诗》,原作名为“Nathan Sites, An Epic of the East”,凡有兴趣者可以向卫理报(年会文字事业部)或福音书局洽购。

薛承恩出生于俄州北部的小村落Bellville,那村落始于1808 年有两位移民到此地建造了一间木屋。1815 年,其中一人(McCluer)把一块土地卖给Robert Bell,后来这里就被称为“钟村”(Bellville),村落也随之渐渐发展起来。

据2020 年人口统计,此村落仅有1,999名居民。这样的一个小村落,还能出什么好东西呢?从这小村落出来的一个年轻人,来到60万人的福州市,又能激起什么火花呢?或许,这就是答案:薛承恩->黄乃裳->诗巫福州垦场->砂拉越卫理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