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孟礼:黄乃裳领洗改变一生
特别报导
“有薛有黄,方有诗巫福州垦场!”黄孟礼干事在推介该部出版的《薛承恩传──一部东方的史诗》一书时表示,薛承恩正是当年为黄乃裳施洗的传教士。薛教士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毕业于卫斯理大学,是前往福州宣教的第9位传教士。1861年,他与新婚妻子Sarah经三个多月的航行,于9月19日抵达中国,并住在福州郊区牛坑村,学习华语与福州话。薛教士在当地第一个施洗的是谢锡恩,谢氏后来也常随他一起布道探访,协助翻译《韦斯利传》(既卫斯理传),为薛氏得力助手。
1864年,薛教士至闽清六都布道,并在1866年为黄乃裳(1849-1924)家族施洗。黄公加入美以美会(今称卫理公会),成为传道与文书28年,协助薛氏翻译《圣经图说》丶《天文图说》等书。1895年,黄公进京考试,中举人,后参与公车上书活动。1898年因戊戌变法失败,逃到新加坡后,有机会到砂见拉者批准福州移民计划,故在诗巫设立新福州垦场。1904年,黄公回到福州,参与辛亥革命,也曾出任过福建的交通部长。
薛教士曾到南平丶尤溪丶永春丶古田丶平潭丶兴化等地区布道,参与兴建福建省第一间的孤儿院丶女子学校丶华南女子学院丶神学院,并开展医疗事业等。为黄乃裳招募福州移民留下脉络。一次,薛教士在南平因教会会所改建问题,引起纠纷而被居民围攻,拳打脚踢下还用尖叉子朝他的眼部猛刺,受了重伤;后经医治,他的眼睛虽恢复视力,脸颊上却留下了疤痕。
1895年2月3日,薛教士在闽清六都教堂讲道,当晚病发,在回去福州的船上向上帝作了最后的祷告,于2月10日病逝,享年65岁。美丶英丶法丶德丶俄丶意丶日等各国领事均下半旗致哀,福建省各界代表及在华外国人等五百多人在福州举行追悼会。薛氏就被埋葬在福州的外国人公墓(洋墓亭)。后来,该公墓于上世纪的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薛教士的墓碑被丢弃在福州蔡襄纪念馆的蔡氏宗祠管理人的住家门前,并被黄孟礼一行人意外发现。
黄孟礼指出,一个人的信仰会塑造一辈子的生命方向与价值。他认为,当年闽清县湖峰村的黄乃裳,在18岁时遇见了薛承恩,认识基督信仰,就此扭转了他的一生。当黄氏走出闽清来到福州,参与教会文教与社会运动,又在年过半百时,发起划时代的集体移民计划。三年後,再度返回福州参与辛亥革命,投身于社区服务,实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尽了一份心力。
黄孟礼引用基督教知名作家斯托得(John Stott, 1921-2011)所著《世界在等待的门徒》一书,提到:一个人对基督有根有基的认识,才能成为彻底的门徒,活出彻底的真门徒,且是激进的门徒(The Radical Disciple),也才是有心意更新丶改变世界的教会。他总结,黄乃裳因为薛承恩教士所传的基督信仰,也成为为同胞开民智丶启民主丶呈自由面貌的真门徒!